語文基礎課文

對易混淆的比修辭手法怎樣判斷

本文已影響 2.93W人 

在歷年來的教招考試當中,都少不了對修辭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詩歌鑑賞當中,所佔分值並不多,但是熟練掌握修辭手法卻是一名語文老師必備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練掌握,這部分一般是不會失分的。大家對修辭手法比較熟悉,如比喻、擬人、排比、誇張等,但是在筆試中往往不會單出特別簡單的,而是將一些比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下面就爲大家分享了一些區別易混淆的修辭手法的方法。

對易混淆的比修辭手法怎樣判斷

  一、比喻和比擬的區別

比喻和比擬有相似之處,因爲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們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結構上的不同。比喻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且不論何種情況,喻體一定出現,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畫”“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體出現;比擬有本體,擬體和比擬詞語,不論何種比擬,擬體絕對不出現,如“樹枝笑彎了腰”“他脾氣很大,你多說一句他就會爆炸”,這兩個句子的意思是:樹枝像人一樣笑彎了腰,他就會像炸彈一樣爆炸,但是擬體“人”和“炸彈”都沒出現,這就是比擬。

看一個例子: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詩中將白雪擬人化,卻沒有寫白雪向人一樣,因此用的是比擬的修辭。在答題中,如果選項的敘述是直接把物當做人來寫的,如“小鳥唱歌、大樹歡笑、春風溫柔等”,就可以判斷它是比擬中的擬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處,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體代替本體,借代是以借代體代替本體。但二者有很大不同:

(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借喻可以改爲明喻,如“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可以改爲“我們之間的隔閡就想一層厚障壁”;借代則不行如“不拿羣衆的一針一線”不能改爲“不能拿羣衆像一針一線的東西”。

(2)借喻的客觀基礎是兩個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如“中秋的月亮像圓盤”,“月亮”和“圓盤”都是圓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觀基礎是事物內部或外部的緊密聯繫,即相關性,如“臣本布衣,恭耕於南陽”,“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處是相關性的體現。

在往年的真題中有這樣兩個選項:1.我們要堅決清除語言中的垃圾;2.這個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第一題把語言當中的一些低俗用語比喻爲垃圾,我們可以說“我們要堅決清除像垃圾一樣的低俗語言”,因此是使用了借喻;第二題的雷鋒是用雷鋒那些樂於助人的`人,他們身上都有着助人爲樂的品質,且第二題不能改爲比喻,因此第二題是借代。

  三、對比和對偶的區別

對比要求兩項意義必須對立,在字數和結構上沒有要求,如“這裏的集市白天人聲鼎沸,晚上卻空無一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對偶則要求兩項結構必須對稱,字數必須相等,除“反對”以外,不一定要求意義對立,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反對的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這句詩既有對偶,又有對比。可見二者立足點不同,對比立足於內容上對立,對偶立足於形式上對稱。

  四、反襯與對比的區別

反襯利用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做陪襯,對比則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矛盾對立面的比較,二者有相似,但不同:襯托是以賓託主,有主次之分,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此句以桃花潭水之深來襯托兩人情誼更深,是正襯。“別看他年紀小,力氣可大了”,此句以年紀小襯托力氣大,是反稱;對比是表明對立面現象的,兩種對立的事物是平行的並列關係,無主次之分,如“壯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只是兩種現象的對比。

以上就是常見的易混淆的修辭手法,通過例子爲大家做了對比,在選擇題中需要我們準確區分每一選項使用的修辭手法,希望能有一些幫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