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道士救虎的典故

本文已影響 3.28W人 

“道士救虎”出自《郁離子》。

道士救虎的典故

有一座長滿了翠竹的山,溪水在山腳下匯聚起來,流進大江。

有個道士在山上築起了房舍供奉神佛,十分虔誠。有一天晚上,山上的洪水洶涌奔來,把村裏的茅房小屋都衝得漂浮起來,甚至堵塞了溪道,災民們騎着木頭跨在屋脊上,高聲呼救,聲音連成一片。道士備辦了一隻大船,親自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水邊,指揮那些善於游水的人手拿繩索等待救人。碰到漂流下來的災民,便馬上拋擲木板和繩索,把他們拉上岸來。由此活命的人非常多。

天大亮的時候,有一頭野獸漂沒在波濤之中,它的頭浮在水面上,左右望着,好像也在向人求救的樣子。

道士說:“這也是一條生命呀,趕快把它救上來!”

划船的人馬上應聲前往營救,用一塊木板把它接上來,原來是一隻老虎呀。開始時,老虎還有點朦朦朧朧的,坐着用舌頭舔身上的毛。等到了岸上,它就瞪起眼睛盯着道士,躍起身子舉着利爪猛撲過去,道土倒在地上。船伕們急忙奔前救護,道士才得以活命,但受了重傷。

郁離子說:“這是道士的過錯呀!明知老虎不是人卻要去救它,這不是道士的過錯嗎?”

“道士救虎”比喻好心辦壞事,要分清善惡。

  小貼士:

《郁離子》,鬱,有文采的.樣子;離,八卦之一,代表火;鬱離,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離子”是劉伯溫的託稱,劉寫作《郁離子》的時候,是在他47—50歲,經歷了元朝官場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鬱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負,後來被奪去兵權,遂棄官歸隱家鄉青田山中,發憤而著《郁離子》。書成不久,他即出山離家,成爲朱元璋的親信謀士,協助朱元璋建立了統一的明王朝。

《郁離子》不僅集中反應了作爲政治家的劉伯溫治國安民的主張,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觀、哲學思想、經濟思想、文學成就、道德爲人以及淵博學識。在寫作《郁離子》的過程中,劉伯溫的整個思想體系,尤其是對社會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張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統。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