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現代教育技術在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本文已影響 2.97W人 

由於聾生的聽力缺陷和手語的種種不足,教師的講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傳授知識時,有大量的信息丟失和失真,大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尤其在聾校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由於大量的閱讀、敘述、作文等訓練內容,一直影響着聾啞學生的求知。怎樣有效地提高聾校初中語文教學質量與尋找適當的教學手段是聾教工作的重要內容。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聾校初中語文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爲加快聾校語文教育現代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開闢了聾啞學校教學的新天地。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現代教育技術在聾校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一切學習活動,包括語文學習活動在內,都應該有濃厚的興趣伴隨。語文學習興趣可以成爲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聾啞學生由於聽力與語言的障礙,喪失了很多學習的方法和樂趣,運用多媒體技術導入新課,能通過情景畫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聾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機。例如,在《春》的教學中,我就使用自己用軟件做的課件,在一陣悅耳的笛聲中出現作者的頭像與簡介,雖然聾生聽不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音樂,但通過動畫視頻,讓學生入境動情,使學生在對作者的形象有一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作者的情況進行了解,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再補充作者的有關情況,使學生對作者有更深的認識。隨着頭像與文字的逐漸隱去,屏幕上出現五幅小畫,分別對應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圖,每段都可重複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爲屏幕左邊上方出現該段主題,如春花圖,主題下方開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現連續的圖畫、視頻圖像、動畫等。整個屏幕的右邊,在一個矩形框中出現該段文字,該段文字的手語與口語範讀貫穿始終。在使用時可讓學生邊欣賞畫面,邊聆聽課件中的手語與口語範讀,然後再讓學生用手語與口語跟讀。通過多媒體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這樣定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能拓寬信息傳遞的渠道,增大課堂的語文信息容量。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創設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對人的認識和行動起着刺激的作用。如果教師僅靠一本書、一支筆、一塊黑板,學生上課是被動接受,單調枯燥,課堂容量小,學習興趣不濃,課堂教學低效。如果利用計算機的多媒體特性,通過有聲有色的畫面再現生動的形象,則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文章所描繪的意境中,體會文章的主旨,獲得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師在引入多媒體時,一定要善於創設文章情境,啓發學生想象。如,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自讀課本)的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介紹了海倫·凱勒的生平,並精心選取了電影《海倫·凱勒》中的幾分鐘視頻片斷,給學生創設了教學情境:海倫雖然身患殘疾,但她的品性、人格卻是美好的;雖然面對種種在他人看來難以克服的困難,但她卻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一個殘疾人的生命價值。海倫身殘志堅,取得了一個健全的人也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一切使聾生的心靈受到一種震撼。聾生自己本是殘疾人,這時更是感同身受,從海倫·凱勒身上悟出了生命的真諦:奉獻、創造和奮鬥,同時也順利地實現本課的情感教學目標。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化抽象爲具體

聽力的缺陷,使聾生只能靠眼睛來看老師講解。學生一多,注意力容易分散,視力範圍受到限制,且教學組織也相當困難,學生的視線一旦離開教師,不但“看不了課”,而且,教師也難以提醒學生。一生一師,面對面教學是聾校教學的一種特殊要求。現行教學體制中採用小班教學,每個教學班一般10~15人,由於師資和物力的限制,我們無法或不可能普遍實行面對面教學。但運用課件,使之在聾校領域大顯身手,成爲聾啞學校教學的理想工具。有些課文內容含義較深或過於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理解和認識,藉助電教手段能使其變靜態爲動態,變抽象爲生動有趣,使學生充分鮮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學生對“秋天棲息在農家裏”“秋天遊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這3句詩難以理解。筆者把這些都以圖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飽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瀰漫着淡淡的冷霧,岸邊茁壯的烏桕樹倒映在水裏,婆娑的烏桕葉的影子與遊戲的魚兒嬉戲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漁夫悠閒地划着小槳,不時地向江面撒幾次網;空曠遼闊的草野中一個牧羊女正含情脈脈地看着遠處的牛背,僅有幾隻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這樣,學生的頭腦中就有了豐富多彩的形象的畫面,作者筆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個晴朗、明媚、快樂、悠閒、愜意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現出來。借用電教手段,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通過語文教材,在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一系列審美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培養的。這些教材文質兼美,蘊涵着豐富的美育因素。而多媒體不僅有助於教學效率,還具有實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觀形象地展現課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絃,使學生爲之萌發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審美能力,收到了“潤物細無聲”之效。如,學習《挑山工》一課,講讀後,投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條通向極頂的小徑,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肩負重擔,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學生仔細觀察後,結合課文內容認真思考,紛紛發表見解。通過熱烈討論認識到: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在心中樹立起一個目標,朝着目標像挑山工那樣,堅持不懈,腳踏實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夠達到勝利的頂峯。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地印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永遠攀登的形象,這種印象對於學生以後踏上人生之路,將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們現在難以估量到的。

總之,多媒體教學是教育現代化的體現,是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必然趨勢,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聾啞兒童雖然有聽力缺陷這一生理症狀,但多媒體計算機的出現,實現了圖、文、聲並茂的教學,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進行多方位刺激,彌補了聾生由於耳聾缺陷造成的障礙,優化了聾校的初中語文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聾校初中語文教學的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