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伏法的典故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常用來指犯人被執行死刑。出自《史記·田叔列傳》。

伏法的典故

漢景帝時,竇太后很寵愛小兒子樑孝王,曾有讓他繼承帝位的打算。由於以袁盎爲首的一些大臣的.反對,後來作罷。樑孝王因此對袁盎懷恨在心,便派人刺殺了袁盎。事發後,朝廷震驚,漢景帝派大臣田叔前往調查,經查袁盎確係樑孝王派人刺殺的。田叔返回京城,向景帝說明情況之後,嘆息道:“在臣看來,您對這件事也沒辦法啊!”景帝不解,反問道:“那是爲什麼呢?”

田叔說:“如果樑孝王不償命,漢朝的法律就得不到執行;但若真將其伏法(犯法者被處死),太后就會吃不香、睡不着啊!”

原來樑孝王與景帝都是漢文帝的兒子,且都爲竇太后所生,而竇太后又極喜歡樑孝王,所以事雖查清,但景帝確實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不了了之。

田叔說的“伏法”,後來就成了一個詞語,至今仍常用,古今意義沒有變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