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關於歌德的名人典故

本文已影響 2.49W人 

德國大作家歌德所擁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歸功於她的母親——溫柔而快樂的卡特琳娜·伊麗莎白。作爲長子兼獨子(他的兄弟都夭折了),他深得這位年輕婦人的寵愛。由於自小身體虛弱,他需要悉心的照料,這就避開了父親的嚴厲管教。

關於歌德的名人典故

母子兩人分享着難以言說的溫情時刻。豎起耳朵傾聽母親講述騎士故事時的狂喜,手牽手體驗戲劇的激動,自然無邪的快樂……這就是他的甜蜜的童年時光。

當他的青春期來臨時,另一種形式的同謀關係又將母子連爲一體。19歲時,這個年輕小夥子生了病。他不得不中斷法律學業,回到故鄉療養身體。與過去蜷縮在母親的裙下,和她一起虛構着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一樣,在其處於這一有着重大問題併發生着種種變化的年齡段,他也呆在了母親的身邊。當時,卡特琳娜·伊麗莎白引導他的人生路程,走向虔誠派修會(虔誠派修會17世紀末植根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虔誠主義作爲對路德宗教義的反動,鼓吹受苦在皈依過程中的必要性。處於康復中的'歌德,在母親的陪伴下,在這個甜美的神祕主義的圈子內作了一次小小的瀏覽。

身體康復了,他不能再滯留家中。他離開時,自身已發生了轉變。可以確定的是,個體高於羣體,情感高於理性,個人經驗高於被灌輸的真理,自我實現成就於苦難之中--他後來的浪漫主義的全部資源即在於此。

母親的形象很快出現在了那部幾乎給他帶來世界性聲譽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在這部小說裏,主人公深受那不可能成功的愛情的折磨,在自殺中找到了自我了結——自我救贖之道。

母親對兒子的作品非常滿意。從兒子發出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從未懷疑他將是個天才。

幾十年後,在《浮士德》第二部,亦即哥德去世那年所完成的最後的作品裏,卡特琳娜·伊麗莎白的形象再次閃現。當聽到梅非斯特吐出“母親”這個詞時,浮士德情緒激動道:“這到底是個什麼字眼?聽了叫我心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