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語文解題技巧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必須着重指出的是,這裏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

語文解題技巧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

先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爲例,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後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爲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還有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猶菹醢,安用思他猛士爲?),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着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麼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歷史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裏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劇!我們可用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來出道題來加深認識,題曰: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想到這兩句詩已經將詩情與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於比喻手法的運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後便可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

總結:眼光短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前就發現之,反而因爲不識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殺的一種規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