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5篇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閒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着力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覆朗讀之後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難點】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並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 “欣欣然張開了眼” 朱自清《春》 )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纔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爲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着概括作者夜遊的過程。

可概括爲: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敘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閒”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遊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閒”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閒,閒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閒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閒情雅興。

③閒而尋友——無與爲樂,閒愁最苦。

④閒而賞月

⑤閒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閒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清閒的人有閒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2

【文本研讀】

細讀《生物入侵者》,掘其文本特質以下:

一,詞語如“移民”“生物入侵者”“天堂”若干,披引號於身,齊聚一文,構成“華麗陣容”。“服飾"標明,這些詞語在句段中並非用其本義,表其本身,而是用其比喻義,身份是客(喻)體,是把別的事物比作了它們。這種帶引號標識的打比方,除了兼有“生動形象”的說明效果外,更凸顯表達的趣味性,簡言之:有趣。

二,幾個中心自然段,每每用核心句陳述說明要點後,立即舉上例子給予支撐,一例二例三例,不一而足,讓人信服十分半點無疑義。全文運用舉例子十多處,其效果亦可簡言之:有力。

三,本文雖爲說明,但推出成語方陣,組成一道語言典雅的風景線。且看異國他鄉安家落戶爲所欲爲物競天擇……在語文課上賞玩美的語言風景是幹自己的本分。語文課姓語,說明文概莫能外。

四,生物入侵系大話題,科學原理(知識)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普及緊迫性。課文全舉外國例,說外國情,不涉中國一言,不免有隔岸現火或遠水不解近渴之疏離。有此缺口亦妙,我來補之,補之以本國我土入侵狀貌 ,將課文內容簡縮例子化,與鮮近新材料相併有機整合,由遠而近,由人而我,激發虞思,培養科學精神,涵養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設計】

一、導入——咄咄怪事(PPT展示)

老師現在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到的一則新聞:一個老人到一家診所就診,講了一件咄咄怪事,他在自家魚塘捧水洗手,冷不防從魚塘裏跳起一條魚咬到他的中指,並且死死咬住不放,他嚇壞了,把魚弄死,死魚才鬆了口,就立馬來診所診治。醫生聽了十分驚奇,一邊給老人治傷一邊問老人,這條魚顏色鮮豔,非常好看,是不是?老人說是;你最近在魚塘除了看到這種魚,你養的其它魚種很少看到了是不是,老人說是;這種魚過去養在魚缸裏的,是老外魚對不對,老人很驚奇說你怎麼知道的,這是我兒子旅遊時從國外帶回來的,先是養在魚缸裏,我看它好看,想養在魚塘裏讓它繁殖賺錢。醫生說你魚塘是死水還是活水,老頭說是死水,與外界是隔離的,醫生說還好,總算沒釀成大災禍。你的魚塘保不住了,得趕緊上報漁業部門。老人問爲什麼?同學們也一定在心裏問爲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重要的知識,而後化解我們心中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體會成語之美,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1、回答導入中設置疑問:假如你是醫生,你來回答老人所問“爲什麼?”

2、自然段標序讀課文。

3、把課文中的成語找出來,說說在文中的意思,用其中兩個或三個說一段話。

異國他鄉 安家落戶 爲所欲爲 與日俱減 在劫難逃

嘯聚山林 五彩斑斕 束手無策 物競天擇 無動於衷

4、讀懂課文(自然段)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讀文填空:

第一部分(1):引出 ,並解說涵義。第二部分(2、3、4) :介紹生物入侵者之特徵,重點說明生物入侵者_______ ____ _ 。第三部分(5):明確生物入侵者增多的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6、7)生物學家、生物學生態學界學者___ _ 。 第五部分 (8):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_________________ 。

讀懂說明金鑰匙:倒讀課文一兩遍,課後題目來考參。核心語句劃劃劃,關鍵詞語圈圈圈。(何謂核心句?指文章中的首括句、承上啓下過渡句、結尾句、提問句和概念定義句等。)

根據上面理解明確說明順序: 。

三體會重要說明方法的效果與作用。

1、對於作者的一些說法,比如第8段中“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你認可不認可?信不信?爲什麼?

明確:舉例子的效果: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追問舉例子的作用:運用的舉例子說明方法,舉 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說明了 ,使人信服。

2,第3段和第8段放一起比較,加雙引號的詞語比較多。你更喜歡哪一段的說明的語言?爲什麼?

明確:加雙引號的詞語是打比方的新長相。其效果:生動形象,增加趣味。

追問打比方的作用: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把 比着 ,生動形象地說明了 ,增加說明的趣味。

3、同桌合作,尋找並體會課文中若干舉例子、若干打比方,說明其作用。

四,迴應導入,興趣閱讀:瞭解食人鯧及我國生物入侵的相關信息。

1、前面我們學習情緒高漲,效果顯著。現在,我們繼續關切並深入瞭解有關 《生物入侵者》的 信息。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這魚到底是什麼來頭?在網絡上,記者查到了和這條魚一模一樣的食人魚的資料。這種食人魚(英文名:Piranha)俗名水虎魚、食人鯧,是南美洲食肉的淡水魚。它們通常有15~25釐米長,最長的可達40釐米。食人魚具有尖利的牙齒,據說能夠輕易咬斷鋼造的魚鉤或是一個人的手指,非常兇猛。一旦發現獵物,往往羣起而攻之。食人魚羣可以在10分鐘內將一頭活牛吃得只剩一排白骨。當地人用它們的牙齒來做工具和武器。亞馬遜河、圭亞那河、巴拉圭河等河流是食人魚經常出沒的場所。

材料二: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外來物種通過郵包進入我國。有數據顯示,今年1月~9月,我國各郵路口岸共截獲禁止進境物品1.17萬批次,其中檢測出的有害生物達到1127批次……外來入侵物種的日益增多,使得我國外來物種入侵防控面臨更大的壓力。在日前于山東青島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生物入侵大會”上,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室主任萬方浩研究員指出,目前我國確認的外來入侵物種已達544種。我國已經成爲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由此造成的損失更是達上千億元……目前入侵我國各類生態系統的外來有害物種已達544種,其中大面積發生、危害嚴重的達100多種。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入侵中國的就有50餘種。

讀了課文與上面閱讀材料,你有怎樣的觸動與思考?生物入侵動物兇猛,作爲中學生的你,你能身體力行做些什麼?

板書設計

生物入侵者

說明內容 金鑰匙

引出話題生物入侵者並解釋 找自然段中心句

明晰例舉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途徑 找承上啓下過渡句

專家對生物入侵者所持不同態度 找關鍵句與關鍵詞

世界各國生物入侵者採取措施

說明方法

舉例子 具體有力 使人信服

打比方 生動形象 增加趣味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父親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學習勞動人民勤勞、質樸、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優秀品質。

2.體會本文圍繞“臺階”命題立意,選材剪裁的好處。

3.學習本文平實、質樸、充滿深情厚誼的語言。

教學設想:

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的能力。

2.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瞭解人物形象。

3.教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任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學生體會故事的寓意:這個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願望,體現了勞動人民不畏困難,永不放棄追求的精神。

《臺階》中的父親在某種程度上與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書課題──臺階

本文是一篇小說,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小說的基礎知識。

二、學生快速的閱讀課文,注意解決下面兩個問題

(1)注意下列詞語的形、音:

門檻、煩躁、晌午、瞬間、尷尬、煙癮、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廣衆、

(2)使用第三人稱說說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區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不同的寫法。舉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級臺階,他眼看人家的臺階高,受人尊重,決心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可是憑他的經濟條件,要造這樣的新屋得準備大半輩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憑自己一身力氣,幹他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輩子,一磚一瓦的撿,一角一角錢的攢,終於蓋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臺階,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明確小說的結構

小說的故事情節,一般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組成,本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小說,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分析本文的結構:

開端:父親覺得自己家的臺階低,要造高臺階的新屋。

發展: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準備。

高潮:終於造起了有九集臺階的新屋。

結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體也垮了。

第二課時

教學任務:理解人物形象;

與《背影》比較分析

教學過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問題探究

1.父親爲什麼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從那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對高臺階的渴慕?表現出父親怎樣的性格?

2.父親爲了建造新屋以及臺階做了哪些準備?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什麼?

3.作新屋和造臺階時父親是怎樣操勞的?劃出這些句子,體會父親的性格特徵。

4.臺階造好以後父親有哪些表現?可以看出他怎樣的心理?

5.爲什麼新臺階造好了,父親反而感到處處不對勁?

小結主旨:本文敘述了父親建造高臺階的過程,表現了父親爲實現理想而不懈追求、堅韌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崇敬和憐憫。《臺階》暗寓了中國一般農民人生的奮鬥過程。

二、寫作技巧探究

1.作者爲什麼在老屋的三集青石臺階上用了那麼多的筆墨?

2.爲什麼造新屋的主體工程寫的簡略,造臺階反而寫的.詳細?

3.文章較詳細的寫了父親的腳板的泥沙以及洗腳一節,似乎與文章的中心無關,可以刪除嗎?

小結:本文選材精當,詳略有致

凡是與臺階有關的內容不惜筆墨,盡情揮灑,而與臺階無關的則惜墨如金,有的點到爲止。

三、比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臺階》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請分別說說這樣寫得好處在哪裏?(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結:這兩篇文章所寫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但是作者卻能挖掘深邃的內涵來。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體會意蘊,從中受到教益。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把握故事情節,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

2.賞析文中“老頭子”這個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點。

3.揣摩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在閱讀賞析中,品味語句的優美,把握作用;着眼於文本,在熟讀的基礎上分析課文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四、教學重點:把握故事情節,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五、教學難點:揣摩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課文內容,查找資料。一些影片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創設問題,2分鐘

電影《小兵張嘎》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你們知道電影中的小男孩是誰嗎?(小兵張嘎)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河北白洋澱)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大片的蘆葦、美麗的荷花還有一望無際的水域,以及白洋澱獨有的水上生活、鬥爭情景。這部電影中小英雄嘎子機智勇敢,智鬥鬼子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洋澱優美奇特的水上風光也令我們心生嚮往。 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課文,講述的也是抗戰時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河北白洋澱上,只不過,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讓我們一起走近課文《蘆花蕩》。

二、作者簡介 學生補充,板書鞏固。3分鐘

孫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澱》《蘆花蕩》《白洋澱記事》等。

三、閱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梗概:

1、邊閱讀邊標出段序,並注意以下字詞和詞語解釋 閱讀感悟,自主研討。15分鐘

提防 瘧子 寒噤 吆喝 躥 仄 颯颯 泅水

2、解釋詞語:

轉彎抹角: 悠閒:

張皇失措: 月明風清:

3、複述故事,理清文章思路:快速默讀課文,理清記敘要素。(學生口述,教師引導。5分鐘)

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複述故事情節:注意交代清楚六要素,突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示例:抗日戰爭時期,我軍隊伍駐紮在葦塘裏,裏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被鬼子發現,其中一個女孩受了傷,他發誓要爲女孩報仇。他引誘鬼子進入他的埋伏圈,用鋒利的鉤子把鬼子鉤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確即可)

四、再讀課文,把握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行文思路。

反覆閱讀感悟,理清思路。13分鐘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發生的環境和主要人物。(爲情節展開作鋪墊)

第二部分:(9-54) 在一次護送兩個女孩進蘆花蕩的看病途中,由於老頭子過分的自信, 導致大女孩受傷,老頭子感到丟人,決定當着小女孩的面教訓敵人,挽回面 子。 (開端、發展)

一層:寫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回葦塘找隊伍。

二層: 由於老頭子的過分的自信和自尊,導致大女孩受傷。 。

三層:老頭子爲沒能完成護送任務而內疚,發誓要爲女孩報仇。

第三部分:(55-末尾) 寫老頭子用計謀通達了幾十個日本鬼子,爲大女孩報了仇,找回了自己的自尊。 (高潮、結局)

五、課堂小結:學生梳理本節課的收穫。學生口述,2分鐘)

六、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完成練習冊,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

B組(中等生):將故事內容複述整理在筆記上,字詞小楷。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字詞小楷,識記文學常識。

板書 蘆花蕩

一、作者簡介:

二、字詞

三、故事情節:時間—— 地點——

人物—— 事件—— 結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複習:文學常識、字詞等 口頭提問,筆試小考。3分鐘

二、導入新課:創設問題,提問導入。2分鐘

1、本文體裁?這種體裁的三要素是什麼?

小說。

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本文的主人公是誰?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刻畫人物的?找出來分析 學生齊答,1分鐘

主人公:老頭子。刻畫手法:外貌,語言,行動,心理,動作。

三、研究閱讀 閱讀文本,勾畫圈讀,學生補充。10分鐘

請用不同的標記分別從文中畫出外貌,語言,心理,動作的句子。

外貌描寫: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條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裏拿着一枝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幹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

語言描寫:

“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不怕,他打不着我們!”“我沒臉見人。”“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麼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爲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

心理描寫“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爲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麼叫人喜愛!自己平日誇下口,這一次帶着掛花的人進去,怎麼張嘴說話?這老臉呀!”

動作描寫:

集中表現在那一場英雄行爲中,他捉弄鬼子,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

4、這些描寫表現了老頭子的什麼性格特點? 教師引導,歸納總結。15分鐘

①具有老當益壯的英雄氣概。——老頭子將近60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理說應該在後方安度晚年,可是他像青壯年一樣,充滿了活力,無所畏懼,爲葦塘裏的部隊輸送糧食。

②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他對同胞姐妹充滿了摯愛,對日本鬼子滿懷仇恨,大菱受了傷,他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

③智勇雙全——他爲了給大菱報仇,預先在水中設好埋伏。然後在船頭放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上當,把他們引入埋伏圈,然後痛打鬼子。

④過於自信與自尊——他對葦塘裏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 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他送兩個女孩子進葦塘,在過封鎖線時,認爲萬無一失,女孩子受了傷,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些都體現了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

5、小說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徵?“過於自信與自尊”的“過於”應當怎樣理解?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小組討論,深入理解。10分鐘)

——過於自信與自尊;“過於”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於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係的。小女孩子洗臉,大女孩子還警惕一些,老頭子卻說“不怕,洗一洗吧”,洗臉有響聲。老頭子以爲小火輪上的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探照燈把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這些都是他過於自信以致有點麻痹的表現。“過於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髮。

五、課堂小結 教師一語帶過

這篇小說通過對人物的刻畫,表現了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

六、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口頭作文: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習題。

B組(中等生):口頭作文: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完成佈置的習題。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說說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板書設計

蘆花蕩

孫犁

外貌 老當益壯

老頭子 語言 愛憎分明

心理 智勇雙全

動作 過於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一語帶過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老頭子的人物形象,瞭解老頭子的性格特點,今節課我們來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

二、分析文中環境描寫 教師引導,學生研讀教材。25分鐘

《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但是我們讀後並沒有感到非常的悽慘,沒有讓人感到壓抑,而是感到寫得非常優美,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其中一個原因,是得宜於作者對白洋澱美麗風光的描繪。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關於環境描寫的句子,揣摩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的作用。

1、畫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

2、體味這些景物描寫的句子。

(1段)“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裏,呆望着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裏,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到這樣的深夜,葦塘裏纔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裏躲避炮火裏去了。”從這句話裏,你能感受到當時蘆花蕩處於一種什麼環境中? 說明當時蘆花蕩一帶處於日寇佔領、嚴密的封鎖中。(抗日戰爭時期,敵人把白洋澱重重包圍,我軍處境異常艱難)。

——“呆望”一詞還可以看出敵人的束手無策;——“狠狠地往上鑽” 象徵白洋澱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裏頑強生存的意志和鬥爭的力量。

(2段)“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裏撐出來,像一片葦葉,奔着東南去了。”

——表現老頭子的身輕如燕,可用一種輕快、瀟灑的語調來讀。

(9段)“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天空的'明淨,用環境的寧靜、優美來爲下文所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鋪墊。

-

(13段)“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着天邊的北斗。她們看着初夏的小麥黃梢,看着中秋的高梁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去,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羣的南飛北迴,暗喻着時光的流逝。“天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暗喻她們在黨的光輝的指引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38段)“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用颯颯的風響”來形容老頭子此時的心情,月亮也落下去了,老頭子心情十分沮喪。

(55段)“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着一層嚥氣。”

——因爲天氣悶熱,所以鬼子要出來洗澡,爲下面情節作鋪墊。

(59段)“這裏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通過靜來反襯下面的情景,引出下文的情節。以靜來寫動。

(60段)“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老頭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內心萌發着輕鬆、痛快的感受,鮮嫩的蘆花也顯得格外美麗。

小結:《蘆花蕩》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裏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那種悽慘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澱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澱人民心靈的塑像。

——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

三、探究討論 閱讀文本,發現問題,15分鐘

1、敵人嚴密監視着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裏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象?你還能想起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可由歌聲想象戰士的情緒,想象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的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因爲 炮樓裏的敵人監視着蘆花蕩企圖用這種卑劣手段困死蕩中的軍民。

2、老頭子的船頭爲什麼要放那一大捆的蓮蓬?

——爲了引誘鬼子上當。

3、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葦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現了老頭子什麼樣的心理?你能夠寫出老頭子當時的心理活動嗎?

——怎麼樣,我沒有誇海口吧,小鬼子傷了人,我一定要叫他們付出代價。

4、結尾段寫有個女孩子目睹了老頭子的英雄行爲,她是誰?她當時心理是怎樣想的?請同學們把她當時的心理補寫出來。

——二菱;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爲,她想這位老同志昨天說的話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別看他這麼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對十幾個鬼子,毫不畏懼。想不到他足智多謀,原來把一大捆蓮蓬放在船頭,自己有滋有味剝着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着鬼子的鼻子在轉。鬼子在水裏轉來轉去怎麼會不敢動彈了呢?怎麼一股一股血水冒上來呢?老同志還沒動手,鬼子怎麼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設了什麼機關,他真有點子。原來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捱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們頭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讓她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四、課堂小結

真正的愛國情感,是從瞭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開始,從你接觸的每一位憑着誠實勞動養活全家的人開始,從平凡的生活中解讀人的情感開始,從逐步瞭解用 血汗寫就的幾千年文明開始,而不是空喊。

五、佈置作業

A組(學優生):練習冊同步

B組(中等生):書後習題

C組(後三分之一學生)整理筆記

六.板書設計

蘆花蕩

孫犁

人物——真實

環境——詩情畫意

情節——傳奇色彩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5

訓練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體味精彩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課前準備:查找有關圓明園的資料

2、導入

知道世界名著《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的作者嗎?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這兩部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 ]

3、讓學生介紹有關圓明園的資料

教師作補充:

圓明園是一座供清朝皇帝遊樂的花園,也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於康熙48年(1709年)。這座花園方圓十多公里,在這兒可以觀賞到國內外四十個地方的有名的風景。園內還珍藏着許多無價的珍寶,罕見的圖書,珍貴的歷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聞名世界的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

1856 年,英、法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我國的第二次鴉戰爭。1860年,10月6日,侵略軍闖進圓明園,大肆搶掠。他們把園裏凡能搬動的金銀珠寶和珍貴文物統統搶走。來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動的,就任意打碎、踐踏。最後一把火將這座經營了一百多年、被譽爲“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燒成了一堆敗瓦頹垣。

板書課題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體面 給 j 予 獨一無二 琺f琅lng 眼花繚亂

不可名狀 蕩然無存 箱篋qi 制裁 贓物

4、快速默讀課文,

明確文章兩大內容板塊:①讚美圓明園 ②譴責侵略者

【討論】:

巴特勒上尉徵求雨果對遠征中國的意見,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爲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而雨果也盛讚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目的`是什麼呢?是誇英法聯軍搶得有眼光、有頭腦?作爲一名法國人是不是該爲自己的祖國發了一筆橫財而高興?

⑴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①——④段,找出作者評價圓明園的語句,談談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讀⑤——⑩段,找出作者諷刺侵略者的語句,哪些是反語?談談自己的感受。

提示:

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作爲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當局製造的輿論所矇蔽,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而雨果卻有清醒的頭腦、公正的立場,真是難能可貴!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創造者,他盛讚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讚這一世界奇蹟的創造者(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徵求意見的機會變成向強盜政府提出抗議的機會,譴責侵略者的貪婪、野蠻、無恥,表現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5、課堂練習

板書設計:

  世界奇蹟 “讚譽”

  破爛

  驚人傑作 諷刺、 譴責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國人民

教學後記:通過學習本文,激發了同學們對法西斯的憤恨。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6

一、 教材簡析

本教材分爲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大部分,書後還有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和附錄等內容。其中閱讀分爲以下六個專題,即戰爭、愛、建築、科學、古詩文、自然山水;綜合性學習也有六個專題,分別是:世界何時鑄箭爲犁、讓世界充滿愛、說不盡的橋、走上辯論臺、蓮文化的魅力、怎樣蒐集資料等。該教材有以下突出特點:(1)立足學生實際 (2)體現現代意識 (3)弘揚人文精神 (4)突出開放性 (5)注重策略引導。

二、 目的要求

1、 熟練地使用工具書,認識本冊教材中出現的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具有較快的書寫速度。

2、 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文章的思想情感能作出比較恰當的評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並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品味並積累優美的語句,學習課文的語言運用技巧和文章的表達技巧;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 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能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寫出感情真摯的文章。

4、 能根據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大膽地進行交流。

5、 能夠主動參加綜合性學習,掌握查找資料、蒐集信息的基本方法,能與同學合作探究,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三、 學生情況簡析

八年級一班和三班共有學生100來人,少數同學們愛好語文學習,約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同學語文基礎較好,語文成績相對優異的。另有十分之四的同學語文基礎較差,成績很不理想,主要表現在不能正確地理解所閱讀的.文章內容,不敢大膽表述自己的觀點,寫文章詞不達意,材料成舊,抓不住要領,對語文學習興趣不足。

四、 教學措施

1、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展學生的能力。

3、 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累豐富的語文素材。

4、 加強作文指導,特別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技巧。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相關知識。

3.瞭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4.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5.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力。

6.以屏爲媒介,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相關知識。

2.瞭解文中引用的古詩詞的意思。

3.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一、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屏風,一個富有詩意的名詞,它有着神祕的作用,集實用與裝飾功能於一身。雖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多見,但它獨有的魅力仍能牽動我們的情思。今天,讓我們與陳從周先生一道說“屏”。

(二)回憶學過的課文中提到的“屏”,並說明其作用。

明確:《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視之”

屏的作用:遮擋視線。

(三)學生列舉生活中見到的屏,猜想它們的用途。也可以展示蒐集到的關於屏的圖片,並輔以簡單介紹。

(四)作者簡介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

(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配樂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讀課文,回答問題。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作一解釋。

明確:“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風,用作遮擋、阻隔的東西。

解釋緊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紹了關於屏的那些知識?

明確:屏的作用,屏的種類,屏在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

作用:遮擋視線;起分隔作用;藝術點綴;擋風。

種類: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爲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體展示不同種類的屏的圖片,讓學生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屏的瞭解。)

設置上應注意的問題:屏的設置,在與整體的相稱、安放的位置與作用、曲屏的折度、視線的遠近諸方面,均要做到得體。

合作討論回答

(3)文中作者對屏的感情是怎樣的?

抓住以下關鍵語句把握:“富有詩意”、“心生嚮往之情”、“更覺得它實在微妙”

明確:受古詩詞及古畫的影響,小時侯就對屏風產生喜愛、嚮往之情;後來在實際接觸和研究工作中,對屏風的認識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處流露出作者對屏風的讚賞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詩詞的意思,感受濃濃的詩意。

1、理解詩意

(1)“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出自唐詩人杜牧《秋夕》詩。全詩如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這是一首描寫封建帝王后宮宮女生活圖景的詩。整首詩描繪出寂靜悽清的環境氣氛,烘托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痛苦。

(2)“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出自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牡丹亭》的“遊園”一出。杜麗娘爲自己沒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熱望。

“錦屏人”指閨中女郎。“韶光”指美麗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讀“tuī”“太”的意思。這句話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無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於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臨江仙”的'詞牌。寫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樓參佛誦經,頓悟一生得失。

2、課文多處引用古詩詞,有什麼好處?

多處引用古詩詞,使全文具有濃濃的詩意和韻味,這和本文的說明對象——屏風——這種中國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七)研讀賞析

1、文中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舉例子、分類別、引用等

2、體味語言,把握寫作特色。

明確:本文是一篇輕鬆、隨意的小品式的說明文。

(1)作者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相關知識,使讀者在欣賞文章的同時瞭解屏風,不覺文章枯燥。

(2)多處引用古詩詞,文白相雜,不僅很好地爲說明對象服務,且使說明語言更生動。

二、總結拓展

(一)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和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永遠散發着不朽的

藝術魅力。我們也期待着,屏風在今天的裝飾藝術中重新大放異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積累與屏風有關的詩句。

例:南朝《閨怨篇》“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李商隱《嫦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李賀《洛妹真珠》“金鵝屏風蜀山夢,鸞裾鳳帶行煙重。”

《屏風》“月風吹露屏外寒,城上烏啼楚女眠。”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8

設計思路:

《美麗的顏色》是部編教材初中語文八年級上第二單元第八課,是《居里夫人傳》的節選部分,屬人物傳記。課題“美麗的顏色”涵蓋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居里夫婦提煉出的鐳具有顏色美麗,自動發光的外在特點;二是居里夫人不畏艱辛,獻身科學的美麗人格。本課語言優美,情感飽滿,人物形象鮮明,所在單元寫作設計爲人物傳記。因此,依據文本內容和八年級學生的記敘文閱讀理解能力。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居里夫人提煉鐳的過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艱辛與快樂。

2.細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點。

3.品讀賞析,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

教學重點:

細讀課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點。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體會文中多處引用居里夫人的話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圈點勾畫法。

2.朗讀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美女,知道這是誰嗎?(課件出示居里夫人拿着鐳的照片。)

生回答後,師引導: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則消息,題目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是科學界的最高榮譽。而世界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是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這位美女——居里夫人。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人物傳記《美麗的顏色》,走進這位偉大女性的美麗世界!

二、教學新課

(一)走進文本,初步感知“美麗”。

1.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速讀全文,標註自然段。(教師提示學生統一標註課文18自然段後單獨成段的省略號爲“19”自然段)

2.提問:本文題目《美麗的顏色》,這句話也多次出現在文章當中,大家圈點出來,告訴老師,

明確: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分別是……

大家可以看到這三個句子都是在文章的後半部分,我們一起來把文章這幾個段落齊讀一下。

學生齊讀17——22自然段。

自由朗讀。

教師指名男女生各一,分角色讀。

引導歸納:在這對話中,人物情感對“美麗的顏色”從期待到確信最終驚喜萬分的變化,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看到居里夫婦如呵護自己孩子般地研究鐳的科學熱情,讀出題目“美麗的顏色”指的是鐳的顏色。

它:顏色美麗,自動發光。(板示)

(二)品析詞句,體悟深層“美麗”。

師:只是,這篇文章“美麗的顏色”僅僅指鐳的顏色嗎?我們再回過頭看看文章1——16自然段寫了些什麼?誰能概括一下?

指名學生回答,可多叫幾人,反覆引導。

明確:居里夫婦探究提煉鐳的艱苦而且微妙的快樂的過程。

1.師:請問,“艱苦”以及“微妙的快樂”體現在哪裏?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圈畫並批註。

(學生可同桌、前後合作交流圈點勾畫。)

2.指名學生朗讀賞析,師生共同歸納。

明確:

(艱苦)

工作環境惡劣

工作條件簡陋

工作過程辛苦勞累

工作強度大

工作時間長

(意思相近即可,並板示。)

(微妙的快樂)

獻身科學的熱情,迎難而上的毅力,相互扶持的恩愛。(意思相近即可,並板示。)

3.師:由此可見,“美麗的顏色”除了指居里夫婦的工作成果——鐳的顏色,更是指 。(引導學生歸納:居里夫婦的美好人格。)

師:而這,正是人類世界最美麗的顏色。(板示:美麗的人格)

三、拓展對比,品析寫法。

本文是一篇傳記,文章後面部分與前面我們所學《列夫·托爾斯泰》一樣以對人物及事件的描寫和記敘爲主。前半部分,作者卻偷了懶,大段大段地摘抄了居里夫人生前筆記中的話,這些能不能刪去,爲什麼?

學生討論探究後,指名學生回答,師生共同歸納:不能,引用居里夫人的原話使文章更具真實性,給人“身臨其境,如經其事”的感覺。另一個,也因爲作者身份的不同(課件出示作者簡介),讓我們從這篇傳記中既讀到了居里夫人,也感受到了作爲小女兒的`作者對父母濃濃的愛惜與敬仰之情,使傳記的情感色彩變得更加濃厚起來。(可結合課本45頁“閱讀提示”品析。)

四、再次朗讀,昇華總結。

師:最後讓我們再次讀讀後半段的“美麗的顏色”,體會居里夫婦的幸福快樂。(看哪……看哪!到完。)

師:我們永遠記得鐳的美麗顏色,可是我們記住的只有鐳熒藍髮光的美麗嗎?

明確:還有居里夫人熠熠生輝的一生追求及美好人格。

師:是的,這光輝的美好人格是世間最美的色彩。其實,擁有着美麗顏色的鐳一直侵蝕着居里夫人的肌體,她曾經的美麗健康在獻身科學的道路上悄悄隱退,最終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患惡性白血病而亡。大家來看看這樣的她還美麗嗎?(出示居里夫人年老時的照片)

明確:美!因爲人格的美麗是永恆的!

五、作業佈置。

1.選擇一位身邊熟悉的親人、同學、老師等,寫一段150字左右的人物小傳,要求:可借鑑本文引用傳記人物原話的寫法。

2.課外讀一讀《居里夫人傳》,瞭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品德力量和科學貢獻。

六、板書設計。

隨文設計(略)。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204-211頁。本文內容包括五首詞,都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煉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寫複雜的思想感情。各首詩詞的意境雖然有區別,但都是很有美感的,而且有的還包含着人生的哲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詞名家及代表作。

2.誦讀本文的五篇詩詞。

3.理解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學習古詩詞用語的考究和他的韻律美。

 過程與方法

1.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2.通過展示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筆把詩詞中的畫面畫出來,看那位同學畫得最接近於詩詞的本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樹立一種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分析古詩詞優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從中受到啓迪,感受作者的豪邁奔放與婉約細膩,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

2.學習古詩詞優美考究的語言。

3.體會古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難點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詞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諦。

教學突破

1.製作,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優美意境,讓學生結合優美的畫面感受詩詞的境界。教師誦讀古詩詞,讓學生感受作品的韻律美。

2.組織學生探討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節課前,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製作多媒體,收集有關作者的個人資以便向學生介紹。瞭解作品創作背景,使學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第二節課前,讓學生複習上次課的內容,預習蘇軾的《江城子》和李清照的《武陵春》。

3.第三節課前,讓學生背誦前面學過的四首詞,預習辛棄疾的《破陣子》。

學生準備

1.第一節課前,有感情的朗讀本文中的詩詞,標畫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語的考究。

2.第二節課前,複習上節課的內容,背誦學過的兩首詞,預習下面的兩首詞。

3.第三節課前,背誦前面學過的四首詞,預習辛棄疾的《破陣子》。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1.回顧詩詞常識,轉入新課。

2.介紹作者,交待寫作背景。

3.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意蘊美、音韻美。

4.分析作者用詞的精煉和考究。

學生活動

1.鞏固舊知識,進入新課的學習。

2.瞭解詩詞名家以及代表作品。

3.感受作品中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哲理。

4.學習詩詞的用語,注意在習作中運用。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 分鐘)

二、分析詩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三、組織討論,總結回顧(約 分鐘)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1.複習上節課的知識,轉入新課。

2.介紹作者,朗讀作品。

3.引導學生,分析兩首詞。

4.回顧兩節課的內容,總結歸納。

學生活動

1.檢查知識掌握情況,進入新課的學習。

2.瞭解文學常識,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總結兩節課的收穫。

一、朗讀本文,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二、組織學生分析詩詞(約 分鐘)

三、總結全詩,鞏固提高(約 分鐘)

教學步驟

(第3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1.複習上節課的知識,轉入新課。

2.介紹作者,朗讀作品。

3.引導學生,分析詩詞。

4.回顧三節課的內容,總結歸納。

學生活動

1.檢查知識掌握情況,進入新課的學習。

2.瞭解文學常識,學習朗讀詩歌的方法。

3.感受作品的意境,分析其中的哲理。

4.總結三節課的收穫。

一、朗讀本文,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二、組織學生分析詩詞(約 分鐘)

三、總結全詩,鞏固提高(約 分鐘)

本課總結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上的一朵奇葩。本文所選的幾篇詩詞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這些詩詞不但有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而且蘊含了作者豐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培養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板書設計

詩詞五首

望江南溫庭筠

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武陵春李清照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選的都是名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能比較高,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展開聯想,仔細體會和揣摩每首詩的意蘊,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日後的詩詞閱讀和鑑賞中學會遷移,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請給下面詞語注音。

脈脈( )舴艋( )

答案與提示: zé ěng

2.解釋句中加粗的字詞。

老夫聊發少年狂。

會挽雕弓如滿月。

也擬泛輕舟。

答案與提示:姑且,暫且;定將;打算。

3.體會《望江南》的寫作特色。

答案與提示:溫詞多“密麗”之作,此詞的風格卻較爲疏淡。作者沒有一字寫女主人公的容貌服飾,而專作心態、心緒描寫,景物的構置也完全服從於映襯心態、烘托心緒的需要,因而與作者的其他詞作有着不同的韻味。

4.《破陣子》三、四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什麼?

答案與提示:對偶。突出表現了雄壯的軍營,表現了將軍及戰士們高昂的戰鬥情緒。

 個性練習設計

1.根據溫庭筠的《望江南》,畫一幅圖畫。

2.《武陵春》中“聞說”、“也擬”、“只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答案與提示:“聞說”二句宕開一筆,“也擬”寫自已有意泛舟雙溪,觀賞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復又折回,跌襯出更趨深重的愁情。“愁”本無形,難以觸摸,而今船載不動,則其重可知、其形可想。這是其構思新穎處。此外,“聞說”、“也擬”、“吸恐”六字前後勾連,也是揭示作者內心活動的傳神筆墨。

3.《破陣子》中作者爲什麼會發出“可憐白髮生”的慨嘆?

答案與提示:作者一生抗金收復失地,連夢中也不忘抗金的戰鬥生活,但由於朝廷的無能,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當看到兩鬢新生的白髮,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雲壯志,卻“報國欲死無戰場”,只能在沉醉後馳騁沙場,心中不由涌起壯志未酬的悲情。

4.寫一篇300字的,談談你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理解。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教學,教給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是教學的關鍵。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詩詞知識,背誦一定數量的名家名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能力。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熟讀課文。

能力目標:

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目標:

曹劌的民本思想和軍事才能。

教學重點:

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曹劌的民本思想對戰爭的影響。

教學方式:

誦讀;理解記憶法。

教學準備:

朗讀錄音;有關《左傳》的相關資料。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爲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啓發。

二、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爲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爲《春秋》作了較爲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爲《左氏春秋》。《左傳》保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爲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爲“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奴隸主貴族,爲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爲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爲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敘長勺之戰的戰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又何間焉(jiàn)鄙(bǐ)弗敢專也(fú)小惠未編(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公與之乘(chéng)轍(zhé)軾(shì)旗靡(mǐ)

引導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疏通翻譯

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故克之——戰勝。

3、提出問題,複述課文大意。

解答疑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於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採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並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於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於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於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4、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本文有幾條線索?

學生討論後明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第二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1段

1、朗讀2、檢查重點詞3、學生串譯4、提問檢查: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說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麼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麼作法?肯定了什麼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麼?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麼戰略思想?“取信於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麼?“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於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分析課文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麼?表現出各自的什麼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於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麼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分析課文第3段

①表現莊公“鄙”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爲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後爲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爲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後爲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四、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敘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說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第三課時

一、寫作特點: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後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二、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②夫戰,勇氣也。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古今間:參與隔開,不連接

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爲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案件 監獄

可以:兩個詞,意爲“可以憑藉”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三、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磬、攢、鰲頭、琉璃、藻井、蟠龍、中軸線、金鑾殿”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和詞義。

⑵ 瞭解祖國傳統的建築藝術,瞭解故宮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偉大成就。

⑶ 瞭解方位詞在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

⑴ 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學習按照空間順序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⑵ 體會本文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寫法,學以致用,初步學寫說明文。

3、德育目標: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集中體現。學習它,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進一步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爲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的說明技巧。

2、以太和殿爲例,體會本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理解太和殿裏作者描繪多姿多彩的龍的用意。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閱讀,提醒學生注意方位詞的運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理清課文說明順序當不成問題。

2、圖示法:

刪繁就簡,一張醒目的方位示意圖便濃縮了全文的說明內容。

3、延伸拓展法:

標新立異,轉換立足點口頭介紹故宮,內化課文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故宮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劃分結構層次,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研討太和殿相關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體會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說話訓練,採用與本文不同的順序口頭介紹故宮,訓練學生按一定順序介紹建築物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多媒體顯示“故宮”全景錄像。

故宮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獨特的民族風格,是中國數千年宮殿建築藝術的總結性傑作,讓我們隨着作者去參觀故宮,去感受故宮的宏大壯麗和精美絕倫吧!

設計(二):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築藝術的瑰寶,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羣,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今天,讓我們順着作者的指引去參觀故宮博物院,去見識它那宏大壯麗的規模與層次井然的佈局。

二、檢查預習,組織學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宮”爲話題進行交流,營造學習氛圍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圖片交由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全體同學,資料由各位同學朗讀或用自己的話介紹。學生提供的資料可能包括故宮的修建經過、規模、作用、地位和與故宮有關的重大史實,介紹這些資料,有助於學生熟悉說明對象,爲理解課文作準備。

2、請遊覽過故宮的同學談談見聞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攝的照片,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慾。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或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提示需要掌握的詞語(多媒體顯示):

玲瓏:精巧細緻。

湛藍:深藍。

佈局:全面安排。

肅穆:嚴肅而恭敬。

幽雅:幽靜而雅緻。

悠揚:形容聲音時高時低,和諧動聽。

井然有序:形容整齊的樣子。

造句略。

2、學生大聲讀課文兩遍,給每個自然段加上序號,注意方位詞語的運用。

3、教師要求學生畫出參觀故宮的路線圖,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4、選三位同學口述參觀故宮的路線,其餘同學補充。

明確:天安門 端門 午門 漢白玉石橋 太和門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廣場 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御花園 順貞門 神武門

四、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明確空間順序:

⑴ 師生一同回顧關於說明文的說明順序的知識。

多媒體顯示: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宜採用時間順序。

空間順序要特別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裏、大小、上下、前後、左右、東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以讓讀者看明白。

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便於體現事理的內部聯繫。

⑵ 提問:本文采用了哪一種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介紹故宮的,大體上按照遊覽參觀路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逐次介紹的。

⑶ 學生默讀課文,按文章的說明順序填寫下面的故宮示意圖。

教師總結:本文在安排說明順序時着眼於縱貫紫禁城的中軸線,由南到北,逐次介紹建築物。作者沿着參觀路線,以天安門爲中國,穿端門,進午門,過漢白玉石橋,來到前三殿。依次介紹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並略提東西兩側的文華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華殿、武英殿合稱爲“前朝”。然後繼續向北,簡單介紹了位於中軸線上的“內廷”建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及御花園。最後出順貞門到神武門而離開故宮,這樣寫井然有序,條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理解課文總說、分說相結合的特點。

學生思考,明確:

第1、2段是總說,概括介紹故宮的位置、歷史、在古建築中的地位、總體佈局和藝術風格。中間(3~15)是分說。根據故宮的特點,以保和殿後面的小廣場爲界把故宮分爲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分別加以說明。前朝主要介紹“前三殿”,先介紹殿前建築(4),然後依次介紹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內廷主要介紹“後三宮”,分乾清宮(12)、交泰殿、坤寧宮(13),接着總結介紹後三宮的彩畫圖案(14)和御花園(15)。最後一段對故宮作總的概括,再次強調其藝術特點。借登臨景山俯瞰故宮全景,對上文的具體分說作綜合總括,再次突出這個建築羣佈局的和諧統一,使讀者獲得明確、完整的印象。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五、重點分析課文5~8段,體會課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寫作特色

多媒體顯示太和殿內景。

1、學生齊讀5~8段。

2、學生精讀5~8段,思考:

⑴ 作者介紹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況?採用了什麼樣的說明順序?

⑵ 作者爲什麼把太和殿作爲解說的重點?

⑶ 揣摩文中寫“龍”的句子,探究作者這樣寫的原因。

同桌之間交流,選六位同學回答。

明確:

⑴ 對太和殿,先寫使三大殿成爲統一整體的臺基——臺基修建得很高(三層臺基高七米),並且設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個圓雕龍頭),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寫太和殿外觀氣勢雄偉(是故宮最大的殿堂),色彩壯麗(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裝飾着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的斗拱、額枋、樑柱,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內部裝飾的莊嚴富麗(金鑾寶座、雕龍屏、金柱、藻井、額枋等上面都裝飾着多姿多態的龍);最後從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說明它在設計方面的象徵意義——過去封建皇帝憑藉雄偉的建築顯示的威嚴。使用的說明順序是由外到內、總說和分說相結合。

⑵ 因爲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個故宮的重點建築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統治權力和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個建築羣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爲介紹的`重點。

⑶ 文中寫龍的句子有:“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裏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着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着下面的寶座。樑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態多姿,龍身周圍還襯托着流雲火焰。”

寫龍,大概是基於這樣的考慮:一是說明對象的特徵決定的,故宮曾是封建統治的中心,它的建築是爲封建統治者服務的;二是龍有象徵意義,歷朝歷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爲受命於天的“真龍天子”,把龍作爲自己的化身,龍是皇權的象徵。

教師總結:說明文在以空間順序說明事物時,要抓住重點,詳略分明,這樣才能突出說明事物的特徵。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實踐中,要學習作者這種重點突出,有詳有略的寫作特色。平均使用筆力,只能分散讀者的注意力。

六、說話訓練

要求學生採用與本文不同的順序口頭介紹故宮。

多媒體顯示故宮博物院全景圖。

教師提示:可以試着以神武門爲出發點,沿中軸線前行到午門,介紹沿途的建築;可以以三大殿爲中心分別介紹三大殿前後的建築;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長方形小廣場爲中心分別介紹廣場以南的建築──前朝和廣場以北乾清門以內的建築──內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將故宮裏的建築分成幾組逐次介紹。

選四位同學口頭介紹,其餘同學評價。

七、課堂小結

故宮博物院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羣,值得介紹的東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間房屋,九十多萬件藏品,九百多萬件檔案材料),如果全部說明,難免太多太雜,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軸線,採用空間說明順序,運用總──分──總的寫法,突出重點,詳略分明,使讀者對路線、方位、各組建築物的特點與聯繫,清晰明瞭,使文章條理十分清楚。說明對象“故宮博物院”給我們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佈置作業

閱讀下面這段話,指出其說明順序,並畫出說明這種順序的有關詞語。

陵墓的入口位於最南端,標誌是一座三間三樓的石牌坊。在明間的檐下,懸掛着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橫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門的緩長坡道,汽車可循此直達陵門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傾斜臺地,東、西兩側各建面闊三間的硬山捲棚小屋一片,爲過去守陵衛士的駐所。正面建陵門,高十五米,寬二十四米,深八米,藍玻璃單檐歇山頂。屋身用花崗石砌成無樑殿式樣,正中拱門楣上鐫刻着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爲公”幾個金光大字。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唐詩五首》選入五首唐朝律詩,有五言,有七言。《野望》寫田園風光,抒發詩人孤獨、彷徨之情;《黃鶴樓》寫登臨之景,抒發詩人弔古傷今、思念家鄉之情;《使至塞上》描繪塞外雄渾壯闊的景象,表現對個人榮辱浮沉的達觀之情;《渡荊門送別》摹寫詩人辭親遠遊所見景象,表達對故鄉的依依惜別之情;《錢塘湖春行》點染西湖早春氣象,表現詩人內心的喜悅之情。

【學情分析】

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已經不陌生,小學以及七年級,學生學習背誦了不少詩歌,在詩歌方面已經有了很多積累。但是,學生對於律詩這種集中在同一課的學習可能還不多,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律詩相關常識的引導與教學,從而有助於學生對律詩學習的深入。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領略律詩的韻律美。

2.瞭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

3.藉助資料,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情感。

4.聯想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積累優美的詩句。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這五首詩。

2.學習律詩相關常識,整體理解詩歌文本。

【教學難點】

1.感受律詩的韻律之美,把握詩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學生古典詩歌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掌握律詩的基本特徵,瞭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領略律詩的韻律美。

2.疏通詩意,字斟句酌地讀詩,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簡介唐詩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詩,但唯有唐代的詩歌流傳數量最多、影響最爲廣泛。作爲中華民族最珍貴文化遺產之一的唐詩,或雄壯渾厚,或清雅秀麗,意境深遠,具有深厚的美學韻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唐代,走進唐詩,走進歷史,走進情懷。

(板書:唐詩五首)

【設計意圖】由對唐詩的簡單介紹引入課文,激發學生對新課的興趣。

二、瞭解律詩

1.律詩的基本特徵

課件出示: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

基本特徵如下:

(1)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爲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爲首聯,第二聯爲頷聯,第三聯爲頸聯,第四聯爲尾聯。

(2)律詩要求全詩通押一個韻,限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對。

(4)一般說來,律詩的第二、三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應是對仗句。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基本特徵,把握律詩結構,爲接下來的教學做鋪墊。

2.把握律詩的結構——起承轉合

課件出示:

元代範德機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是藝術創作常用的結構技巧之一。

一首律詩一般由四聯構成,分別稱爲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往往遵循起承轉合的格局。

首聯,起,開門見山,直接扣題。

頷聯,承,緊承首聯,延續延伸。

頸聯,轉,轉折變化,由此及彼。

尾聯,合,呼應開頭,收束全詩。

【設計意圖】此課件資料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一般律詩的思路特點,加深理解。

三、教讀《野望》

1.知人論世,瞭解作者

課件出示: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貞觀初年,因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屬山西萬榮),故自號“東皋子”。性情簡放,“不喜拜揖”,曾三仕三隱。其山水田園詩樸素自然,意境渾厚,對於扭轉齊樑以來綺靡詩風,開創唐詩盛世做出重要貢獻。

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

(1)讀準字音。

東皋(ɡāo)

徙倚(xǐ)

驅犢(dú)

(2)讀出節奏。

(點生讀,師指導)

課件出示: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3.藉助註釋,疏通詩意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詩意。

預設

課件出示:

(我)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着落日的餘暉。牧人驅趕着那牛羣迴圈,獵人帶着獵獲的鳥獸歸來。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懷念古代隱士伯夷和叔齊了。

4.字斟句酌,賞析詩句

課件出示:

我們可以這樣賞析詩句:這句詩中,“

”一詞用得好,它寫出了,表現了。

小組合作,選擇詩句富有表現力的字詞,賞析詩句。

預設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寫出人物內心的苦悶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出詩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卻始終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緒。

(2)“秋色”“落暉”這些詞充滿了濃濃秋意,淡淡傷感。詩人舉目四望,山、樹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餘暉中越發顯得蕭瑟。

(3)“返”“歸”這些充滿溫情的詞在詩人這裏,卻呈現出憂鬱、孤獨、清冷的色彩,這都是詩人心緒投射於外物的反映。

(4)“采薇”運用了典故,詩人在現實中難覓知音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抒發了詩人的隱士情懷。

5.走進情懷,理解情感

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在蕭瑟恬靜的景色氛圍中流露出詩人孤獨、抑鬱的心緒,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閒逸的情調中,帶着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這首詩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豔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設計意圖】

本環節先引導學生簡單瞭解詩人王績,從而感受詩歌蘊含的情感。然後通過字斟句酌的讀詩方法,感受詩歌中投射出來的詩人孤寂的心境。最後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四、教讀《黃鶴樓》

1.釋題導入,知人論世

黃鶴樓是位於武漢蛇山上的一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當年仕途失意的崔顥登臨此樓,產生一種弔古傷今、人去樓空的寂寞情懷,加上被神話傳說觸動,胸中不禁迸發出詩情,面對無限的時空唱出了一曲悠遠的千古絕響。

課件出示: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他生長在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開元、天寶時代,他二十歲左右中進士,因干謁著名學者李邕,不被賞識,自此“文譽”被毀,有二十年左右時間,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當外官的幕僚,一生漫遊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中唐的文學家把他與盛唐大詩人王維並稱:“沈(佺期)、宋(之問)既歿,而崔司勳顥、王右丞維復崛起於開元、天寶之間”。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

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

(1)讀準字音。

崔顥(hào)

千載(zǎi)

萋萋(qī)

(2)讀出節奏。

(點生讀,師指導)

課件出示: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藉助註釋,疏通詩意

(學生藉助註釋,默讀並弄懂詩歌大意)

課件出示:

傳說中的仙人已乘黃鶴離去,這地方只剩下一座黃鶴樓。(仙人駕)黃鶴離去不再返回,千百年來(只剩下)白雲在此飄蕩。晴日裏的原野上漢陽一帶的樹木分明可見,碧綠茂盛的草木長滿鸚鵡洲。太陽將要落山,故鄉在何處?眼前只見霧靄籠罩江面,令人發愁。

4.研讀共品,自由賞析

(1)斟詞酌句。

師:請同學們分析“此地空餘黃鶴樓”和“白雲千載空悠悠”中的兩個“空”意義有什麼不同。

(生交流討論,師點答)

預設

第一個“空”強調空間上的虛無。仙人駕鶴離去後,兀立於蒼茫宇宙下的黃鶴樓似乎無所憑依,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孤獨感。第二個“空”強調時間上的邈遠。千載白雲,空自飄蕩,這個“空”字傳達的是詩人內心的失落與惆悵。

(師生對讀:生讀一、三句,師讀二、四句;讀出空茫的感覺)

(2)賞析詩句。

師:詩人在第五、六句寫了什麼景象?第七、八句又抒發了什麼情感?

預設

第五、六句寫登樓所見的明麗之景,第七、八句抒發了清冷的思鄉之情。

師小結: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遊覽黃鶴樓的所見所感,抒發了弔古傷今之情,抒寫了思念家鄉的`愁思。

【設計意圖】

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簡單瞭解黃鶴樓,然後根據朗讀停頓引導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在梳理詩意後通過品析名句裏的重點字詞,進一步瞭解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情感。

五、教讀《使至塞上》

1.放聲吟誦,讀出節奏

課件出示: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此詩押“ɑn”韻,在誦吟韻腳字時,要特別注意平仄起伏,這樣讀詩,纔會讀出韻味來。

2.藉助註釋,自行疏通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師點撥:這首詩重點寫景,詩人以大漠、秋天爲背景,以“徵蓬”“歸雁”“孤煙”“長河”“落日”爲意象,組成一幅塞外風光圖,意境奇特,氣象博大。

預設

課件出示:

朝廷的使臣輕車簡從,將到邊關慰問,行走到居延這個地方。你看,隨風而去的枯蓬飄出漢塞,秋天歸來的大雁飛入這北方的天空。廣袤的沙漠上,烽火臺上燃起的那道孤煙沖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黃河的映襯下,落日變得更紅更圓。在蕭關遇到偵察的騎兵,他們報告說都護在前線大破敵軍。

3.字斟句酌,賞析詩句

我們可以這樣賞析詩句:這句詩中,“xx”一詞用得好,它寫出了,表現了。比如“大漠孤煙直”中的“直”字用得好,它寫出了一縷烽煙直上雲霄,在茫茫大漠的襯托下,顯得很有力量,表現出一種勁拔堅毅之美。

小組合作,選擇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詞,賞析詩句。

預設

(1)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泊在外的遊子,這裏卻是比喻一個擔負朝廷使命的大臣,寫出了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

(2)“直”寫出了孤煙之勁拔、堅毅,有雄渾壯闊之美;“圓”突出了在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感和蒼茫感。這兩個詞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景象,還把詩人孤寂的情緒融入廣闊的景象中,觸動人心。

4.走進情懷,理解情感

師: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預設

這首邊塞詩通過寫詩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出使邊塞的悲壯情懷和難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首先引導學生朗讀,再梳理詩意,並通過品析名句裏的重點字詞,進一步瞭解詩歌的意境,理解詩人所傳達出來的情感。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朗讀詩歌,瞭解詩歌主要內容。

2.品詞析句,感受詩歌意境,理解詩人情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野望》《黃鶴樓》和《使至塞上》三首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剩下的兩首詩——《渡荊門送別》和《錢塘湖春行》,一起來領略荊門及錢塘湖的美好風光。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課內容,引入新課。

二、教讀《渡荊門送別》

1.朗讀全詩

(1)讀準節奏:按照“二三”拍的節奏,注意停頓。

(點生讀,師指導)

課件出示: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2)讀出情感:注重重音和停連。

比如“山隨平野盡”中的“隨”就要讀成連音,因爲船在航行,景在移動,是一個連續而又漫長的路途,所以讀音要拖長。“仍憐故鄉水”中的“憐”就要讀得比較溫柔,情意綿綿,結合詩人情感,讓自己的心中也充溢着留戀與不捨,就會讀出不一樣的感情。

(3)學生個別展示讀。

(4)讀出大意。

散文譯法:

課件出示:

從遙遠的荊門之外乘舟沿江東下,來到楚國境內漫遊。山野隨着平原的出現漸漸消失,大江進入廣闊無垠的原野盡情奔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雲霧瀰漫,如同海市蜃樓。我還是喜愛故鄉的江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設計意圖】注意誦讀方法的點撥,幫助學生提升誦讀水平。

2.研習詩歌

師:請同學們再讀詩歌,感受其章法,思考以下問題。

(1)首聯交代了什麼內容?表達方式是什麼?

預設

首聯交代出蜀的目的——到楚地遠遊;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頷聯寫了哪些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預設

寫了高山、平野、江流;從遠景、俯視、動景角度來寫的。

(3)請用一兩個詞語或短語來概括頷聯景物的特點。

預設

雄渾壯闊、意境高遠。

(4)頸聯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寫了什麼景?寫作角度是什麼?

預設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江月、雲霞;從近景、仰視的角度寫的。

(5)尾聯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抒發的是什麼情?

預設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抒發水送人,人思鄉之情。

師補充:尾聯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和依依不捨之情。李白青年時期主要生活在蜀地,對蜀地的山水懷有深厚的感情,此次離別,難捨難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說家鄉的山水依依不捨地一路送他遠行,這和常人抒發情感的角度不一樣。

師小結:本詩通過對出蜀途中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無限依戀之情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反覆誦讀、逐聯分析中感受律詩的章法結構之美。

三、教讀《錢塘湖春行》

1.知人論世,瞭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生於新鄭(今屬河南),唐代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之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錢塘湖春行》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寫的。

2.放聲吟誦,讀出節奏

(點生讀,師指導)

課件出示: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3.藉助註釋,疏通詩意

師:請同學們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生自主交流,師補充)

預設

登上孤山寺北面賈公亭西面的山(西湖的美景盡收眼底),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與湖岸平齊,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浪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幾隻早早飛出的黃鶯爭着飛上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着春泥築巢。色彩斑斕的春花漸漸要使人感到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好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西湖東邊的美景,總覺得觀賞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廕庇下的白沙堤。

4.字斟句酌,賞析詩句

(生交流討論以下問題,師小結)

設問1:本詩是圍繞哪兩個字來寫的?詩人的行蹤是怎樣的?

預設

圍繞“春”“行”來寫的。詩人行蹤: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設問2:頷聯中的“幾處”“誰家”能不能換成“處處”“家家”,爲什麼?

預設

不能。因爲早鶯尚少,只有“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幾處”和“誰家”突出了初春事物都還很稀少。如果換成“處處”和“家家”,就體現不出早春的特點了。

設問3:頷聯中的“爭”和“啄”兩個動詞用得好,請說說好在哪裏。

預設

這兩個動詞惟妙惟肖地描摹了鶯燕的動態,傳神地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早春圖,流露出詩人對如此美景的無限喜愛之情。

設問4:尾聯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預設

“最愛湖東行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體現了作者對早春西湖美景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師總結:這首詩把西湖的初春描繪得生機盎然、生動傳神。詩人陶醉於西湖初春的美景中,最愛的卻不是那鶯歌燕舞、綠樹紅花,而是綠楊蔭裏的白沙堤。詩人置身其間,飽覽山光湖色之美,心曠神怡。全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讀來讓人倍感喜悅與閒適。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並根據註釋梳理詩意,從而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設計主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點,引領學生體會唐詩的美感。更爲重要的是,傳授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教會學生朗讀的習慣。比如“誦讀法”“知人論世”“字斟句酌”“起承轉合”等方法的呈現,讓學生在讀懂一首詩的基礎上學會自讀更多詩歌。

資料鏈接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及其寓意

1.自然景物類。

如:“月亮”代表思鄉、思親之情;“長亭”“西樓”代表送別之所、離別之情;“夕陽”代表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事物;“空山”代表淡泊、寧靜;“孤舟”代表漂泊、無依;“浮雲”代表遊子、漂泊……

2.植物類。

如:“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格;“芳草”可以象徵新生命,可以象徵高潔的品格,可以象徵愛情或美麗的女子,可以用來表達思鄉之情或對情人的思念;“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種悽苦之音;“梅花”,樑、陳時期的梅花詩,大多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於贈別,到了唐宋,梅花已成爲一種不怕打擊挫折、敢爲天下先、不願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的象徵;“松柏”常象徵堅貞不屈的品格;“蓮”與“憐”音同,藉以表達愛情;“木葉”,有蕭瑟、飄零之感;“落花”,傷感;“竹”,高尚氣節;“丁香”,愁思或情結;等等。

3.動物類。

如:“杜鵑”,哀怨、淒涼或思歸;“烏鴉”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鷓鴣”,其鳴聲像是在說“行不得也哥哥”,極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蟬”,高潔;“鴻雁”,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

4.音樂曲調類。

如:“關山月”,征戍離別;“梅花落”,孤單、冷落、淒涼;“霓裳羽衣曲”,歌舞昇平、粉飾太平;“後庭花”,綺靡之音、亡國之恨;“楊柳曲”,惜別懷人;“行路難”,世路艱難。

疑難突破

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登臨黃鶴樓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細讀全詩,簡析此詩在寫景方面的精妙之處。

探究1:全詩情景交融,融情於景,如尾聯將“鄉愁”之情與“日暮”“煙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濃濃的鄉愁。

探究2:本詩寫景意境深遠壯闊,詩中所用的“白雲”“晴川”“芳草”“煙波”“江”等意象,給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探究3:本詩寫景抓住景物特徵,如頸聯描寫草木豐茂,色彩鮮明,抓住了其生機勃勃的特點。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課文介紹的關於蟬的鮮爲人知的科學知識。

2.體會作者所說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陽光下的享樂”所包含的感情。

3.學習本文生動活潑、輕鬆詼諧、充滿情趣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

1.學習本文作者爲了獲得第一手材料,鍥而不捨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細緻、深入的觀察方法。

2.學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對動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探索自然界的奧祕,認識生存和進化的規律,維護生態平衡,建立與自然相和諧的新文明是我們的使命。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蟬》,試着對蟬這種昆蟲有個更加全面的認識。

(二)作者介紹:

法布爾(1823-1915),法國生物學家、昆蟲學家、文學家。身爲現在昆蟲學與動物行爲學的先驅,法布爾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聞名,雨果稱他爲“昆蟲界的荷馬”。作品有《昆蟲記》《阿維尼翁的動物》《橄欖樹上的傘菌》等。

(三)寫作背景介紹:

法布爾買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園,並一直居住到逝世。這是一塊不毛之地,但卻是昆蟲鍾愛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兒還有他的書房、工作室和試驗場,能讓他安靜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種觀察與實驗中去,可以說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這兒,法布爾一邊進行觀察和實驗,一邊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蟲的觀察筆記、實驗記錄和科學札記,完成了《昆蟲記》的後九卷。

(四)字詞積累:

1.語音

金蜣巷道臃腫塗墁徘徊皮鞘纖維喧囂媲美

2.語義

臃腫:形容身體或衣着過分肥大,轉動不靈。

小心謹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小心,留心。

龐然大物:指高達笨重的東西。現也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強大實際上很虛榮的事物。龐然,高達的樣子。

滅頂之災:指被水淹死。比喻毀滅性的災難。滅頂,水漫過頭頂。

無動於衷:心裏一點兒也沒有觸動。指對應該關心、注意的事情毫不關心,置之不理。衷,內心。

胡作非爲:不顧法紀或輿論,毫無顧忌的做壞事。胡,亂;非,不對。

喧囂:叫嚷,喧鬧。囂,喧譁。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

來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財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來之,使之來。

轉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瞬,一眨眼、轉眼;即,就;逝,消失。

(五)通讀課文用簡介的語言列出一張蟬從產卵到成蟲的生長過程表

明確:成蟲產卵------蟬卵孵化-----幼蟲走出殼外-----幼蟲落在地上-----到地下尋覓藏身之處-----幼蟲鑽進地裏-----幼蟲從地穴爬出-----幼蟲爬上灌木枝或草葉-----變爲成蟲------成蟲離枝飛去

(六)思考:作品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蟬的生長過程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作者並沒有按昆蟲一般的生長過程:、“卵---幼蟲---成蟲”的順序來介紹,而是從中間的一環“幼蟲”入手,介紹蟬循環往復的生活史。這樣安排順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1.幼蟲建築地穴,這比成蟲產卵要生動、豐富、有趣得多,以此開頭,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進而跟隨作者去進一步探究蟬的世界的奧妙;

2.使行文新穎活潑,不落俗套;

3.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蟬“四年黑暗的苦工”這一重要特點。

第二課時

(一)閱讀課文第一部分“蟬的地穴”思考回答問題

1.蟬的地穴的位置在哪裏?

“在陽光曝曬、人來人往的小路上,出現了一些手指頭粗的圓孔”“它們喜歡特別乾燥、陽光充足的地方”

2.蟬的地穴的外部形態是怎樣的?

“約兩釐米半口徑的圓孔,四周一點被清理出的雜物都沒有,也沒有泥土堆積在外面”

3.這裏作者爲了說明地穴的外部形態,用到了什麼說明方法?

列數字(兩釐米半)、舉例子(金蜣的洞穴)、作比較

4.請概括蟬地穴的內部結構。

蟬的隧道大都深達四十釐米左右,圓柱形,根據土質而略有彎曲,但總近於垂直,上下暢通無阻,底端卻是完全封閉的,形成了略爲寬敞的地穴。

5.蟬在建築隧道時,泥土都搬到哪裏去了呢?對這個問題,作者在文本中有交代嗎?

在幼蟲臃腫的身體裏儲存有一種粘液,當它掘土的時候,將黏液噴塗在泥土上,使你不成爲泥漿,於是牆壁就更加柔軟了。它再用肥重的身體壓上去,便把泥漿擠進乾土的縫隙裏,這樣就建成了以泥漿塗墁的、不易崩塌的牆壁。

6.根據課文內容說說蟬是怎樣蛻皮的。

學生自己概括,老師點撥。

(二)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問題

1.概括說說蟬的產卵的地點、數量

2.蟬卵會遇到怎樣的敵害,對於這個敵害,蟬是怎樣面對的?從課文中能體會到作者對這種生命怎樣的感情?

3.蟬卵孵化後,幼蟲會遇到哪些危險?

4.請用一句話概括蟬的一生。

(三)聯繫文本,閱讀下列句子,回答問題。

1.它要踏扁這些傢伙是非常容易的,不過它竟不能改變它的本能來拯救自己的'家族。

那麼,蟬是用什麼辦法來拯救自己的家族的?

2.未長成的蟬的地下生活,至今還是偉被發現的祕密。對於這個祕密,作者真的是一無所知嗎?

(四)分析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作用,體會說明文的語言表達要求。

1.蟬的幼蟲就通過這些圓孔從地下爬出,來到地面,蛻變成了完全的蟬。

2.它那柔軟的身體,在還不具有足夠的力氣和漂亮的顏色以前,必須好好的沐浴空氣和陽光。

3.但這可憐的母親一直一無所知。

4.這個脆弱的小生命現在迫切的需要隱蔽,所以必須立刻鑽到地下去尋覓藏身之所。

(五)法國劇作家羅斯丹評價法布爾說:“這個大學者像哲學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藝術家一般的去觀察,像詩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達。”請你結合文本,分別舉例說說你對法布爾這些特點的理解。

三、總結提升

1.主題思想:

課文通過對蟬的諸多習性的介紹,使我們瞭解了蟬的生長過程。文章中不僅僅浸溢着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2.總體特色

觀察細緻準確,語言詳細科學。

文藝筆調

生動傳神的語言。

擬人手法的運用。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4

一、設計說明

作爲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承擔着較重的文體知識的教學任務。講文體知識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統、全面、集中地講,在閱讀過程中用到什麼就講什麼,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知識,藉助文體知識引導學生把握新聞的特點,爲後面的感悟、體驗打好基礎,從而幫助學生積累閱讀新聞作品的經驗。

二、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一般特點和消息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3.體會文章語言中蘊涵的豐富情感。

4.體會消息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閱讀下面幾句話:

(1)新聞,新聞,新聞姓新。

(2)今天的新聞是金子,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是垃圾。

(3)新聞要把真正好的說成好的,真正壞的說成壞的,有一分說一分,有兩分說兩分。

(4)失去了真實,新聞就失去了生命。

(5)新聞中即使有描寫,也只是扣住一兩個核心細節略加點染。

同學們想想,這幾句話說明新聞有哪些特點?(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概括總結。)新聞的主要特點是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潔(短、新、快)。今天我們要閱讀的《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就是新聞的一種——消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這則消息是否符合新聞的特點。

2.整體把握

(1)從消息的結構特點切入

1851年,美聯社的前身——港口新聞聯合社第一次用電報傳遞消息,此後,爲了搶發新聞,各報都用電報發稿。由於當時的電報技術還比較落後,經常出現故障,電訊常常中斷,這就迫使記者把最重要的新聞事實塞進報道的開頭部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標題——準確揭示消息的主要內容,包括引題、正題和副題。

導語——概括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實,一般包括五個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主體——具體敘述導語的內容。

這種結構把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最前面,把次重要的內容放在稍後,依據材料的重要性依次排列,很像倒置的金字塔,所以被稱爲“倒金字塔”結構。

請同學按照消息的結構特點,分別找出本則消息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討論標題的表達效果

有人說“讀書看皮,讀報看題”,本文的標題分爲正題和副題,正題“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概括了消息的中心事件,“喜”字成爲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副題“得票數比第二名多34票”,突出了中國得票數量之多,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3)閱讀分析導語

①快速閱讀,搶答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②閱讀思考:導語部分有沒有五要素以外的內容

(4)把握主體的主要內容

主體敘述的就是導語的內容,爲了避免重複,主體要注意變換角度。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概括一下主體的敘述角度。

①中國政府的態度。

②兩輪投票的.情況。

③中國人民及國際體育界人士的反應。

(5)閱讀分析:主體部分怎樣表現“喜”?

(6)從情感表現切入

申奧成功的那一刻,舉國沸騰,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這種喜悅?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表現了申奧成功後國人的喜悅之情。

本文的標題、導語和主體都表現了喜悅之情,但表現方式不同:標題——正題直接表達喜悅,副題側面表達喜悅;導語——直抒胸臆,喜悅之情盡現;主體——藉助細節點染喜悅。

3.重點、難點突破

(1)幫助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簡潔明瞭、飽含情感的特點。

方法一:通過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特點請一位學生模仿播音員播報本則消息,其他同學體會他播報時重音和停頓的處理,並在課本空白處記下自己的體會。

朗讀主要是藉助重音和停頓來傳遞情感的,爲了表達的需要,個別詞句可以做一點技術處理,重音和停頓可適度誇張。在學生朗讀和評價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注意以下詞句:

①第二輪就以過半數優勢贏得了奧運會主辦權。

②中國政府將信守在北京陳述報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諾,並將盡一切努力幫助北京實現其承諾。

③北京應該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④該輪到北京辦奧運會了!

方法二:設計替換練習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特點。

(2)引導學生探究本文善用細節的寫作技巧。

典型細節增添了本文的表現力,例如風度翩翩的何振樑“噙”住的淚水,“默默的”擁抱;劉淇要“永遠保存下去”“剛纔簽字的鋼筆”等。

四、拓展延伸課外學習活動:

蒐集不同報紙報道同一事件的消息,比較其表達效果。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設計15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2)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3)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2.教材分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體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話題,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爲閒雅有致。本詩內容理解難度不大,但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不易爲學生接受。因此,應在查找相關資料的幫助下,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寄寓的情感。

3.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語文知識的積累,淺層次的詩歌理解方面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詩句的賞析,作者情感的理解,對於學生來說,一直是一個難點。因此,要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在讀中理解詩歌內涵,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目標

1.通過誦讀,能夠體會本詩的韻律;

2.通過批註賞析,能夠品味詩句中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

3.通過結合詩人生平及創作背景,能夠理解本詩的思想情感。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注意停頓,把握語氣、語調、語速,通過和不同詩歌的比較,體會不同詩體不同的韻律特點,以此檢測學生的朗讀能力。

2.針對目標2,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品味其中的含義,理解詩歌大意。給學生一個例子,體會關鍵字詞所傳達的情感,隨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賞析,感受詩歌用字的精煉傳神。同時,在活動中檢測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3.針對目標3,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根據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資料,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檢測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教學過程

環節一:情境導入,引入新課。

師生一起談一談與酒有關的詩句,由此引出陶淵明及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一詩。

環節二:初讀詩歌,體會韻律。

活 動: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詩歌,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詩歌的韻律。

 朗讀指導

1.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2. 學生自讀並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本課七言律詩《雁門太守行》和詞《漁家傲》中的句子,進行比較朗讀,體會不同體裁詩歌的韻律特點;

3. 學生聽讀並展示,注意把握語氣、語調、語速。

(評價學生讀準字音,正確停頓,語氣、語調、語速恰當的能力)

環節三:批註賞析,品味詩句。

活 動:請同學們選出自己覺得生動傳神的字、詞、有意味的句子,用批註的方法進行賞析。

 賞析指導

1. 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批註賞析示例,使學生了解批註賞析的角度、內容和形式;

2.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批註,小組共享、展示、點評;

3. 老師及時反饋點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優化批註。

(評價學生品讀、賞析詩句的能力)

 知人論世,探究主旨

活 動:請同學們交流課前自己查找的相關背景資料,探究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探究指導

1. 學生小組交流、探討,將自己查找的資料和組員分享;

2.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1)通過結合陶淵明的身世遭際和本詩的創作背景,瞭解到他生活貧困但“不爲五斗米”折腰,保持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節操。歸隱田園,追求田園生活的悠然自得。

(2)閱讀詩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必須從詩歌的本身出發,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真意”。

3. 帶着對主旨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評價學生利用資源,探究詩歌主旨的能力)

拓展延伸

活 動:同學們,今天,我們已經距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有千年之久,你對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話想對他說嗎?請同學們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運用本課所學詩句,聯繫自己的生活,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看法。

附:

所需條件:多媒體設備,教師自制PPT;打印《飲酒》(其一),人手一份。

作業設計(課後使用):閱讀陶淵明《飲酒》(其一),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自學《飲酒》(其一),出一份手抄報,系統地整合陶淵明的生平及創作背景,詩歌情感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