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設計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14篇

本文已影響 1.49W人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語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14篇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

【教學重點】

教學目的1。

【教學難點】

教學目的2。

【教學設想】

以多媒體畫面切入,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他們自己感悟詩意。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秋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詩引入)。

二、誦秋

1、請一個學生朗讀全詩,其他同學聽字音是否準確。

2、生評。

3、師讀生聽(聽節奏、聽感情)。

(出示多媒體配樂畫面。)

4、生評,師隨機點撥。

5、全班飽含感情地齊讀。

6、向同桌大聲朗讀自己喜歡的詩句。

7、向全班同學朗讀自己所知道的描寫秋景的詩文。

三、品秋

1、以4人爲一組,探究全詩。可以研究老師揭示的問題,也可互問互答(出示問題)。

2、彙報探究結果。

3、仔細聆聽詩人的深情絮語,看看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了哪些畫面(由學生朗讀)。

4、請同學們說出自己頭腦中浮現的畫面。

四、寫秋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者畫一幅畫(出示音樂)。

2、請同學們讀出自己的詩或展示自己的畫。

3、請同學們伴着音樂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樂畫面、生齊背誦)。

【點評】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恩陽中學語文教研組)

這篇教案經過執教者的實踐,在全區召開的七年級語文課改培訓會上面對二百多位初中語文教師上了一堂成功的觀摩課,獲得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它較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詩歌教學突出了有感情地反覆朗讀直至背誦的特色,讓學生初步完成了對詩歌美的欣賞。

2、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能動性,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討直至最後能獨立品詩、寫詩或作畫。

3、較好地把握了詩文的內涵,突出了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通過讀詩感悟生活,通過聯繫生活更好地品味詩意,領悟意境,較好地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的形象,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愛國精神。

2體會恰當詳略敘述和成功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的表現力量,

教學要點:1故事情節和木蘭形象。

2記敘的詳略處理

3對偶和排比

教學設想:1. 這首詩以木蘭代父從軍爲故事核心,在故事情節發展當中運用排比、對偶、誇張等修辭方法描寫人物,刻畫出了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課本就詩中的排比句、對偶句組織了課後練習。引導學生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分析詩篇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把此種練習統一於人物形象分析當中,深刻理解木蘭這個人物形象。

2. 這首詩敘述評略得當。對此單獨進行分析,以免影響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 這首詩的語言富有民歌特色,剛健明快,引導學生注意朗讀和背誦。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字詞、字義、朗讀、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

一簡介木蘭其人及《樂府詩集》

——花木蘭是古代時河南省虞城縣營廓人。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屢立戰功。凱歸,帝封官嘉獎,木蘭不受,欲納宮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爲孝烈將軍。人們爲紀念她,於唐代修建花木蘭祠,祠內現存元代立《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和清立《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石碑,詳細記載了花木蘭的身世、籍貫、業績及歷代修祠情況。近年來,又修復了木蘭祠大殿等一大批景點。花木蘭祠已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選自南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樂府雙璧另一:《孔雀東南飛》),屬於敘事詩,敘述了古代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傳奇故事,刻畫出木蘭這個古代巾幗英雄形象。木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二正字音

機抒Zhù(織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韉ān 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頭Pèi(繮繩 )燕山:yān

胡騎jì(戰馬) 戎機róng(軍事) 朔氣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紅妝zhuāng(裝飾,打扮) 著我舊時裳Zhuó(穿) 傍地走bàng(臨近,此處引申爲貼着)

三.要求學生參看註釋,閱讀詩篇,理解詞義、句意、詩篇大意

當戶 惟 可汗 市 但 朔氣 金柝 鐵衣 明堂 策勳 強 不用 郭 著 帖花黃 撲朔 迷離 安能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不遠萬里,奔赴戰場,過關越山,飛速而行。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北方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白色的月光與雪光交織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鎧甲。

將軍百戰死,壯士二年歸:(互文)“將軍壯士百戰死,將軍壯士十年歸”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當窗對鏡理雲鬢,當窗對鏡帖花黃。”四朗讀全詩。

五.引導學生劃分這首詩的結構層次:依據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束,這首詩可以分爲幾個部分?各寫出了什麼?概括本詩情節並複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寫出木蘭代父從軍、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寫出木蘭經過長期激烈戰鬥勝利凱旋。

第三部分(5、6段),寫出木蘭,還朝辭官,功成身退,返回家鄉,家人團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詩歌的人用比喻讚美木蘭。

六分析第一部分(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答出相關詩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辭手法)。

1詩篇怎樣寫出故事的開始?這樣寫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詩篇由“唧唧復唧唧”引出“木蘭當戶織”,表明了木蘭織布姑娘的身份。“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組對偶句表現出木蘭停機不織,只是連聲嘆息,自然地引出母親的發問,木蘭的回答。富有生活實感,寫出了故事的開始。表現了木蘭的勤勞孝順。

2木蘭的答話表明了什麼情況?表現了她的什麼特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的夜傳,“十二卷”(虛數)的誇張,表明了軍情緊急,顯示出戰爭氣氛。“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銳的矛盾,表明了木蘭代父從軍的緣由。“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表現出木蘭基於家庭情況,經過停織嘆息的考慮,毅然決定代父從軍。表現了木蘭的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第三段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虛指),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連赴東西南北四市,匆忙購置戰馬鞍具的情景,表現了木蘭準備出征的急切操辦而又井然有序。

4這一部分還運用什麼修辭方法寫出了什麼內容?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旦辭黃河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但,只。前後四句之間構成對偶並運用了間隔反覆修辭方法。“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和“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這兩組對偶句之間,間隔反覆,層嬗遞進,表現出木蘭出征的路線,征程的遙遠,行軍的神速,點明瞭宿營的荒涼地點;“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和“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間,間隔反覆,緊相呼應,在荒涼夜間環境烘托中,揭示出木蘭乍離家鄉,思念親人,離鄉愈遠,思親愈切的心情,從而細膩地透露出木蘭少女思親的情懷,活生生地刻畫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寫出木蘭奔馳遙遠征途的豪邁氣概。

七小結,佈置作業 。

1.完成課後練習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預習後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人物形象,詳略敘述的恰當。

一複習第一部分。

二(課前重書上節課的板書)由上節課分析的木蘭代父從軍,奔馳征途,引導繼續分析後文。

(一) 分析第二部分

1這一部分前兩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什麼作用?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是對上段描寫的奔馳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馳騁戰場,引到描寫戰場上的生活和戰鬥,在詩篇前後段落上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這兩句詩,寫出征途之遙,誇張地表現出木蘭身跨飛馳戰馬,萬里奔赴戰場,穿過關隘、飛越層巒的矯健雄姿。

2後四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兩句對偶:凜冽的北風傳送着打更的聲音,將士們在軍中宿營;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鎧甲,哨兵們在深夜值勤;在艱苦環境的烘托中,表現出木蘭在戰場上的.艱苦生活,從而烘托出木蘭的勇敢堅強。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兩句對偶,又是互文,互相滲透:將士們出征十年,經歷過上百次激烈戰鬥,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歸來;寫出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表明了木蘭身經長期激戰,英勇善戰,凱旋歸來。

(二)分析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朝見天子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誇張,對偶,互相補充,表明天子爲木蘭記多次功、賞賜甚豐,並且還“問所欲”,意將封任;這就有力地襯托了“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出木蘭功成身退、眷戀家鄉耕織生活、不慕榮華富貴的純真性格、高貴品質。

2這一部分運用什麼修辭方法描寫木蘭回到家園的情景?具有什麼樣的表現力量?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一家親人因木蘭歸來而各自產生的符合年齡、身份、性別特徵的行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親切意味。表現出木蘭勝利歸來給全家親人帶來了一片歡樂。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運用排比修辭方法,鋪陳地寫出木蘭一連串富有年輕女性特徵的換裝梳妝動作,表現出木蘭久徵勝利歸來,恢復女妝,欣喜興奮的感情。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表現出夥伴看到“木蘭是女郎”時的驚詫和讚歎,襯托了木蘭在長期從軍當中的謹慎和機警。木蘭從軍的故事也就在喜劇高潮中結束。

3分析第四部分。這一部分是吟唱詩歌的人在詩篇故事結束以後的吟唱。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體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這一部分以雙兔爲喻,很有風趣;“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蘭說話的意味,體現了對木蘭十分親切和非常喜愛的感情,讚美了木蘭在從軍十二年中未被發現是女郎的謹慎和機警。

(如有學生把這四句詩歸入上一部分,理解爲木蘭自己的話,認爲木蘭在這以兔自喻當中閃耀着風趣、智慧的光芒,體現了喜悅、自豪的感情,也應予以肯定。)

4小結木蘭形象。

——木蘭既是一個女孩子,更是一個金戈鐵馬的英雄。她勤勞善良,純樸孝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爲國家盡忠效勞,表現出深明大義、勇敢堅毅,果斷的效國忠心和英雄氣概。從軍十二年,她憑着自己的堅強毅力和機智謹慎,女兒身份一直沒被揭穿。在凱旋歸來後,她不貪圖富貴,甘願過回簡單安定的農家生活。她是我國古代北方優秀勞動婦女的象徵。

5分析這首詩詳略敘述的恰當。這首詩詳寫什麼?略寫什麼?詩人爲什麼這樣處理題材?

——這首詩詳寫木蘭的從軍緣由、行前準備、征途思親、凱旋辭官、返回家園,略寫戰場生活、百戰情況。所以這樣詳略地處理題材,原因在於這首詩不是重在表現木蘭怎樣作戰勝,而是重在表現木蘭這個年輕女郎深明大義、代父從軍、性格純真、品質高貴。所以詩中扣住從軍故事的始末,着重寫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思想感情,刻畫出了這個血肉豐滿的年輕女郎英雄形象。在內容上,突出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實感人。在結構上,詳略得當,使全詩顯得簡潔緊湊。這樣根據人物特點、詩篇主題來詳略地處理題材,非常恰當。

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鬥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

(3)此外還有比喻、頂針、誇張等。

7本詩主題

——歌頌了木蘭的英雄形象,讚美了我國北方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表達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願望。

8學生朗讀全詩。要求緩急得當,讀出氣勢感情。

三課外延伸:學生列舉我國曆史上還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並作比較。

——例: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紅娘子,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並進一步品味這首詩。完成課後練習。

五板書設計

木蘭詩

故事情節:一代父從軍、踏上征途。(詳寫)

二奔赴前線,十年征戰。(略寫)三還朝辭官,家人團聚。(詳寫)

四吟唱比喻,讚美木蘭(略寫)

木蘭形象: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情懷) (詳寫)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略寫)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最後一課》與平日上課氛圍、學生、老師等的對比、討論,感受 “最後一課”嚴肅、悲壯的氛圍。

2、圈點有關小弗郎士心理變化的詞句,理清他的心理歷程,並探究其變化的原因。

3、精讀重點句、段,通過對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神態的分析來體驗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遷移學生情感,培養愛國情懷。

【課型】探究課。

【教學重點】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感悟“最後一課”對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學難點】對韓麥爾先生語言、動作、神態的分析。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教室】多功能電子教室。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感受“最後”氛圍

課間播放馬思聰的《思鄉曲》,渲染“最後”氛圍。

老師導入:同學們,你們已經預習了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對這篇小說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瞭解。爲了能更進一步地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感情經歷,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說的社會背景。(幻燈片展示)

《最後一課》寫的是1870~1871年間普法戰爭後發生的事。普法戰爭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挑起的,他想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賠款50億法郎,割讓法國北部的阿爾薩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魯士接管這些地方以後,下令不準這些地方再學法語。

《最後一課》這一短篇小說,正是以淪陷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爲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最後一課》被介紹到中國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響了我們好幾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讀完這篇小說後靈魂爲之顫抖,感情爲之激盪。那麼爲什麼它會有如此大的魔力呢?爲什麼它會成爲愛國主義教育篇章中的經典作品呢?我認爲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奪人”。(展示幻燈片)

我們學習這一課,主要是通過對特定環境中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的探究來學習表現人物情感的方法,並體驗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燈片展示)現在,就讓我們帶着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以及所有當時被奴役、被封鎖的法國人民的`感情走進《最後一課》的課堂吧!

二、看圖憶文,檢查學生熟悉內容的程度

同學們雖然已經預習過了《最後一課》,但有的同學可能對這篇小說的內容還不熟悉。如果你想驗證你自己,那麼就請你看看下面的幾幅圖,回憶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話來描述出圖中的內容。(用幻燈片展示圖)

三、探究問題,初步把握文意

你們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話來描述出圖中的內容,說明《最後一課》的精神已經影響了你們。現在你們對文章的內容更熟悉了,這對探究後面的問題打下了基礎。下面就讓我們放出能量,討論下面幾個問題,看看自己比別人如何?(幻燈片展示問題)

討論1:這篇課文題目爲《最後一課》,爲什麼說是“最後一課”?

教師備案:11小節說柏林來了命令,阿爾薩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語了。

討論2:在我們一生中要遇到多少個“最後”呀!與同學、朋友最後一次相聚,望親人最後一眼,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爲你們上課……“最後”總是伴隨着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在我們的心裏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瀾。本該是一堂很普通的課,現在卻因加了“最後”兩個字而變得特殊起來。同學們,“最後”這兩個字最能讓你們想到什麼?

教師備案: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

討論3:課文中最能渲染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這種氣氛的描寫在哪裏?找出來,讀一讀,體會其中的情感。

教師備案:教室裏的氛圍;來了一些鎮上的人(感覺氣氛很沉重也很悲傷)。表現依戀、惜別的在22小節。(文章用一種極其樸素的語言述說着你很熟悉但又將要失去的東西。特別感人,給人的感覺卻很傷感,以後將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課桌、椅子、胡桃樹、紫藤將還在,而韓麥爾先生卻要走了)

四、再讀課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歷程

(幻燈片展示)

討論4:在這最後一課中,我們感覺到與平日上課確實有很多的不同:氣氛不同,學生不同,老師也不同。那麼誰又能讓我們知道這些不同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用文中的語句來說說。

老師備案:

平日上課 最後一課

氣氛 學校開始上課時總有一陣喧鬧,就是街上也能聽到。 一切都安安靜靜的,整個教室都有一種一種不平常的嚴肅氣氛。

學生 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聲背書啦…… 同學們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師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靜一點,靜一點……”我遲到會遭到韓麥爾先生的責罵。 踱來踱去,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戒尺。我遲到,韓麥爾先生卻很溫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這些不同,說明最後一課對學生,老師及鎮上的人們的巨大影響,給他們的強烈震撼,以及他們對這最後一課的無比珍惜。

討論5:在這最後一課的氛圍中,我們的心也跟着沉重起來。那麼在這麼一個特定的“最後”氛圍下,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

教師備案:

上學的路上──看到教室裏的情形──知道是最後一課──聽到鴿子叫聲

怕罵、貪玩──── 詫異────── 難過、懊悔────悲憤

(稚氣、貪玩、) (成熟)

討論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歷程中,他從一個稚氣、貪玩、不愛學習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長爲一個熱愛法語、理解老師、熱愛祖國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間成長爲成年。這是什麼原因促使的?

教師備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的一言一行對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後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

五、品讀體驗,感悟真情

小說中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是通過“我”──小弗郎士的觀察來展開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現的,基本上是一個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儘管如此,韓麥爾先生的言行依然體現了他崇高的愛國感情。特別是他懷着巨大的悲痛,在這最後一課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禮服,體現了崇高的愛國感情。他對祖國語言的精闢見解,表現了他對戰勝侵略者的執著信念。“法蘭西萬歲”這兩個飽含激憤的大字,表現了他對祖國必勝,法國人民必勝的堅定信心。討論了下面幾個問題,韓麥爾先生就會把你的感情掀起軒然大波。(幻燈片展示)

討論7:韓麥爾先生最能打動我們的一些語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節,行動集中在24~29小節。11小節主要是宣佈這是最後一堂法語課,聽說是最後一課,就像我們剛纔分析的一樣,使小弗郎士產生了悲傷、沉重、依戀、惜別等感情。下面我們着重來分析18、19小節。請同學們快速讀完18、19小節,說說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些話?爲什麼?

教師備案:自責的話。通過韓麥爾先生的自責,通過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懺悔。讓我們感覺到難受,激起人們對侵略者的恨和對祖國的愛。所以也就有了韓麥爾先生最後的言行。

討論8:確實,國將不國,這是何等的悲哀。讓我們一起來看完24~29小節,在幾個小節中,有韓麥爾先生的幾個定格動作,我們一起來找一找。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怎樣的一種心情?

教師備案:韓麥爾先生的定格動作:站、哽、轉身、拿起、使出、寫、呆、靠、做等,連續幾個猛烈的動作,突出表現了韓麥爾先生內心的激動和憤慨,說明亡國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時的鎮靜,他痛苦得已經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於話也說不出來了。

討論9:我們再看一下25小節。請我們同學聯想一下,此時如果你是韓麥爾先生,你會說些什麼?

教師備案:千言萬語都包含在“法蘭西萬歲”這五個大字上。

討論10:我們再來看一下課文最後一節,韓麥爾先生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手勢有什麼含義?

教師備案:無奈、悲憤、做一個了斷等。(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在將成爲亡國奴,將失去教本國語言資格之際,他最後的幾個形體語言顯得蒼白無力,但我相信它將成爲幾個畫面長久地定格在他學生的腦海裏。)

討論11:同學們,面對着老師的這麼一個手勢,此時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學,你會怎麼做,請我們同學靜靜思考一下,然後告訴我。

教師點評:這時可能每個人發泄情感的方式會不一樣,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靜,此時也是無聲勝有聲,是沉默的抗議。現在就讓我們同學一起跨越時空,來到阿爾薩斯,來到韓麥爾先生的課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來感受一下最後一課的情景吧!(放音樂)六、教師小結,遷移感情

同學們,現在中國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東亞病夫”,我國的經濟在騰飛,我們的民族在強大。我國已經加入了WTO,爲了國際的交流,我們必須學習英語。但是我們既要學好英語更要學好漢語。我在這裏變化一下韓麥爾先生的話: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我們必須牢牢把它記在心裏,永遠要學好它。只要牢牢記住我們的語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門的鑰匙。世界是你們的,未來是你們的,我們期待着!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積累美詞理通故事情節。

2、深入課文探究人性的弱點。

3、學習童話的寫作手法,感悟其道理。

教學重點:

研讀文本在“比”中體會人性感悟道理

達標過程:

一、設情導課

1導語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名字叫做《皇帝的新裝》作者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大家讀過哪些安徒生的童話?

《醜小鴨》、《海的女兒》、《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家知道什麼什麼是童話嗎?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2、出示目標

3、積累美詞

二、活動一,概括情節,聚焦癖好

1、概括故事情節

速讀課文思考:本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以這是了一個( )的故事,說話

皇帝愛慕虛榮的故事。皇帝被騙的故事。皇帝光着身子游行的故事。小孩子說出真話的故事。大家都不願說出真話的故事。因爲大家都不願說出真話,羣體被騙,羣體虛僞。

2、聚焦皇帝癖好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呢?文中的皇帝最愛幹什麼?我們來聚焦他的癖好。請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3、思考:皇帝最愛什麼?不愛什麼?

(皇帝最愛換新裝,不愛去看戲。皇帝最愛臭顯擺,除此以外,什麼興趣也沒有。

皇帝就像小姑娘,愛打扮,不愛處理國事。這個皇帝愛穿漂亮衣服,不務正業,不理朝政。

這個皇帝愛新裝愛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實在不稱職!)

三、活動二識別騙局分析人性

1、識別騙局

1)正是因爲皇帝愛新裝愛到如此程度,騙子纔會閃亮登場啊,我們接下來看看騙子如何行騙,先來瞧瞧他們的廣告詞。第課文第二自然段。廣告詞妙在什麼地方?

(他們自稱是織工,說他們能夠織出人類所能見到的最美麗的布。

這種布不僅色彩和圖案都分外的美觀,而且縫出來的衣服還有一種奇異的特性: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老師以廣告的形式讀本段。

2)聽完騙子的廣告詞,你心裏有何感想?你會上當嗎?爲什麼?

3)這個騙局高明嗎?爲什麼?文中學多地方也暗示了這是個騙局,你能夠找出幾處嗎?相信你肯定可以

4)皇帝會怎麼想?他會上當嗎?全城的其他百姓呢?找出課文中有關句子,讀一讀。你從中明白了什麼?

皇帝想:我穿了這樣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國裏哪些人和自己的職位不相稱;我就可以辨別出哪些是聰明人,哪些是傻子。

2、探究人性之“比”

師:同學們來讀皇帝想的與大家想的,你明白了什麼?每個人都希望——,都不希望——。

(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別人是最蠢笨的。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別人好。

每個人都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無缺的。)

3、同學們,大家想的那段話裏有一個詞特別耐人尋味,找找看,是哪個詞呢?

“鄰人”對啊,安徒生在這裏爲何要突出是與“鄰人”比較呢?有何深意?

4、那些大臣們,他們會怎樣想?

(大臣們會認爲自己比別的官員稱職,都想成爲皇帝眼中心中的紅人。

他們認爲自己最配擁有現在的地位,其他人都不如自己。)

5、同學們發現沒有,他們之所以對騙子的謊言感興趣,是因爲“比”在作祟,他們要“比”過自己心中的假想敵。有句話說,痛苦是比出來的,看來,迷失也是比出來的啊!他們在攀比中迷失了。

四、明白道理,感悟寫法

1、體察羣體迷失

因爲想極力證明自己不比別人差,一樁樁鬧劇上演了,且看皇帝大臣們的自相矛盾,讀大臣們看布的有關句子,想想該怎麼讀?他們心口不一是因爲什麼?

1)“願上帝可憐我吧!我什麼東西也沒有看見!”

“難道我是愚蠢的嗎?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這一點不能讓任何人知道。難道我是不稱職的嗎?不成!我決不能讓人知道我看不見布料。”老大臣想

“哎呀,美極了!真是美妙極了!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是的,我將要呈報皇上,我對這布料非常滿意。”老大臣說。

(生讀,讀想的時候讀出驚恐,讀說的時候讀出奉承)

老大臣心口不一,是因爲什麼呢?

(他害怕失去官帽。他害怕失去權力。他還怕失去金錢,失去財富,也怕失去皇帝的信任。他更怕失去他現在擁有的一切!

2)“我並不愚蠢呀!這大概是我不配有現在這樣好的官職吧?這也真夠滑稽,但是我決不能讓人看出來!“這位官員想。

“是的,那真是太美了!”這位官員說。

誠實的官員心口不一,是因爲什麼呢?

(他害怕別人說他做官不稱職。他也是怕失去,怕失去現在的地位、金錢、名利。

他極力掩飾內心的虛弱,其實就是害怕失去。

3)“我什麼也沒看見!這可駭人聽聞了。難道我是一個愚蠢的人嗎?難道我不夠資格當一個皇帝嗎?這可是我遇見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皇帝想

“哎呀,真是美極了!我十二分地滿意!”

(生讀)

4)皇帝心口不一,是因爲什麼?

(皇帝怕丟掉皇冠,丟掉皇位。他怕因爲自己不稱職,他的子民就會謀反。他極力想證明自己是一個最稱職的皇帝,最聰明的人!所以他纔要“十二分”地讚美,告訴大家他還是最最稱職的,王國裏的人都沒有他聰明!)

5)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的深度迷失。從來沒有正常地省察過自己,反思過自己,作爲皇帝,整天不務正業,卻依然認爲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皇帝。作爲皇帝,這種自我的深度迷失,導致了什麼樣的後果?

(導致了所有的人都認不清自己,所有的人都覺得自己比他人聰明,實際上全是蠢人。

導致了整個社會都是處在病態之中,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全在迷失。)

6)我們來讀宮裏的人和街上的人說的話。

“多麼美的花紋,多麼美的色彩!這真是一套貴重的衣服!”皇宮裏的人都說。

“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後裙是多麼美麗!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站在街上和窗子裏的人都說。

7)、所有的人都在表達着相同的觀點,所有的人都在說着假話,孩子們,當你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感受如何呢?

2、“比”讓他們迷失,那份虛僞,那種虛榮,那種不敢正視自我的虛弱,讓社會中的各色人等在騙子編織的大網裏羣體迷失着。

3、小孩子叫出真實的聲音是因爲什麼?你從中明白了什麼?

4、怎樣才能不迷失自我?

(面對自己,就不會迷失。不要一味與他人攀比,就不會迷失。沒有慾望,就不會迷失。勇於反省自己,就不會迷失。

堅持真理,就不會迷失自己。

明道理:應保持天真純潔的童心,無私無畏,敢講真話。

5、課文主要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作用?

誇張與想象:本文寫出騙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騙,寫出皇帝和大臣們都甘願受騙、並且騙人,最後寫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構成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

作用:無情地鞭撻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笑了他們的愚蠢虛僞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

作業:皇帝出遊之後…….

小孩說出真話之後……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繼而提高朗讀能力。

(2)體會詩中所表現的感人至深的親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通過查資料,瞭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情況。

(2)學生通過誦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及主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親情,孝敬回報父母。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中其中的一首詩,它是泰戈爾創作的一篇優美的詩歌,其篇幅短小,意蘊豐富。由假象“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三、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也許知道泰戈爾,但對他的生平與思想了解不多,他們雖然讀過一些文學作品,但對外國詩歌接觸較少,很需要這方面的文學修養。這首詩因爲它是反映兒童內心世界的,也正是學生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看他們有交流和傾訴的慾望,更有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難點

深層品味詩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六、課前準備

1.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

2.教師:CAI課件。

七、課時安排:一課時

八、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歌曲《燭光裏的媽媽》)

2.簡介作者(課件展示:泰戈爾生平簡介)

3.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②講解生字詞。(出示課件)

③學生齊讀詩歌。

④教師質疑並示範朗讀。

⑤學生自由回答。

4.合作交流,品讀詩歌

①教師質疑,小組討論,揣摩詩歌朗讀技巧,全班交流。

②指名示範朗讀。

③學生評議,教師指導。

④聽課文錄音。(出示課件:《金色花》配樂朗誦)

⑤學生自由朗讀

⑥學生結合對詩歌的理解,分組朗讀全文。

5.合作探究,釋解疑難

①出示課件,教師質疑。

②師生共同探究,釋解疑難。

③師生合作,齊讀詩歌。

6.拓展延伸

①出示課件,教師質疑。

②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齊讀詩歌。

7.總結

8.板書(出示課件)

9.作業(出示課件)

創情境,感詩情,悟詩蘊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的方法和抓住特點寫景的技巧。

2.整體感知課文的畫面美。

3.學習作者通過各種感官的感受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立體、生動地寫景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的畫面美。

2.學習作者通過各種感官的感受和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立體、生動地寫景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人們渴望春天,因爲春天讓大自然生機勃發,給人溫暖,給人希望,給人力量。不少詩人極盡讚美。唐代的杜甫寫下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高吟“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一篇今人贊春的散文。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江蘇揚州人。毛主席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綠》《荷塘月色》等。本文選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瞭解背景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營造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併成就他的治學,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文章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

3.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朗潤(rùn) 宛轉(wǎn) 黃暈(yùn)

披蓑(suō) 斗笠(lì) 應和(hè)

嘹亮(liáo) 抖擻(sǒu) 胳膊(gē bo)

搖曳(yè) 撫摸(fǔ) 鳥巢(cháo)

賣弄(nòng) 醞釀(yùn niàng)

4.解釋詞語

呼朋引伴:呼喚朋友,招引夥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風擺動,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豔麗。

欣欣然:高興的樣子。

朗潤:明朗潤澤。

趕趟兒:原意是趕得上,這裏是“趕熱鬧”的意思。

醞釀:原意是造酒的發酵過程,這裏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裏,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烘托:畫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塗抹淡黑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突出,文中是襯托的意思。

宛轉:形容聲音圓潤柔媚。

5.初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課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春”的?你能劃分出文章的結構層次嗎?

明確: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作者運用總分總的結構,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繪春,第8~10自然段贊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細讀全文,交流討論:

1.作者具體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將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春景圖,你能不能分別給它們擬一個恰當的三個字的小標題?

明確:作者分別從草、花、風、雨、人五個方面具體描繪春天,這五幅畫面分別爲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

2.從這五幅圖畫中,你認爲這篇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融情於景,抒發了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

(二)品析畫面

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品析其中一幅圖畫。重點分析一個畫面,以“我喜歡____圖,因爲它美在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敘述出來。

明確示例:

1.我喜歡春草圖,因爲它美在寫景的細緻。如:“偷偷”,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經意間悄然而出的情態。“鑽”寫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寫出小草的質地。“綠綠”寫出小草的顏色。“滿是”寫出小草範圍很廣。[美在寫法多樣。如:文中除了對春草的正面描寫還有對春草的側面描寫,就是寫人的活動。坐、躺、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人們的行爲寫出了春回大地給人們帶來的喜悅之情。美在描寫角度層次清晰。如:文中對春草的描寫由點、近(“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到面、遠(“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2.我喜歡春花圖,因爲它美在寫景的層次清晰。如:寫春花圖,由樹上——樹間——樹下。(美在多種修辭方法綜合運用。如:“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爭春的熱鬧場面,更顯得生機盎然。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體生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爲鮮明。美在寫景的描寫手法多樣。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些都是作者的聯想之景,由花兒甜香引起的遐想。美在寫景的角度多樣。如:“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態;“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花的色彩;“花裏帶着甜味兒”是花的氣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是花下傳出的聲音。作者觀察了春花的形、色、味、聲,因此作者對春花的描寫纔會有態有聲、有色有味。)

3.我喜歡春風圖,因爲它美在寫景的角度多樣。如:觸覺,“吹面不寒楊柳風”,既寫出了春風的溫暖,又寫出了春風的柔和;嗅覺,“還有各種花的香……”寫出了春花特有的芳香;聽覺,“跟輕風流水應和着”,把無形、無味、無聲的春風寫得有形、有味、有聲、有情、有感。

4.我喜歡春雨圖,因爲它美在寫景語言的優美、生動、準確。如:“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層薄煙”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美在寫景手法的多樣。如:動靜結合,由靜(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到動(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農民)再到靜(房屋在雨裏靜默着)。美在寫景層次的清晰。如:從物到人、由近及遠。]

5.我喜歡迎春圖,因爲它美在用詞準確、生動。如:“城裏鄉下”說範圍之廣;“家家戶戶”表人數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齡之全;“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用疊詞表現人們迎春的活力。

(三)深層探究

你從文章的寫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麼?

明確:盼春、繪春、贊春這三部分的順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來臨時,作者熱切地盼望她的到來。“盼望着,盼望着”的反覆吟詠,將那種渴望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爲全文定下清新活潑的基調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臨人間,作者則盡情地欣賞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集中筆墨從不同的側面繪出春的色彩。最後以讚美作結,用三個比喻句各自成段,熱情洋溢地頌揚了富有創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課外拓展

朱自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無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力的靈氣,以至於也撩起了我們的喜愛之情。請你仿照課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寫兩句話,說說你對春天的感受。

示例:春天像一個指揮家,他打碎河上的冰,指揮着小河重新歌唱。春天像辛勤的園丁,精心地呵護着花草,讓它們茁壯生長。春天像一位畫家,盡情地揮動着畫筆,打扮着祖國各地。春天像一個鬧鐘,它喚醒沉睡的小草,給大自然增添一分色彩。春天像一首歌,歌裏有小河的流水聲和鳥兒的叫聲,還有小朋友們的笑聲……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7

一、新課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到了這個小姑娘竊讀的各種滋味。這節課,我們將通過文中有表現力的語句,進一步品讀竊讀的小姑娘的複雜心情,和她一起去感受閱讀的快樂。

二、自學指導

(一)語言品析

1.請找出你印象最深刻的寫“我”“竊讀”的句子並加以品析。

【交流點撥】

(1)“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櫃的夾縫,從大人腋下鑽過去,喲,把短髮弄亂了,沒關係,我到底擠到裏邊來了。”“跨、踮、挨蹭、鑽、擠”這幾個動詞很有表現力,通過這一細節動作的描寫,形象地寫出了“我”“竊讀”的辛苦,表現了“我”對書的急切渴望。

(2)“我的眼睛過於急忙地尋找,反而看不到那本書的所在。從頭來,再數一遍。”“急忙”一詞寫出了“我”找不到那本書時內心的焦急心情。

(3)“我的腿真夠酸了,交替着用一條腿支持另一條,有時忘形地撅着屁股依賴在書櫃旁,以求暫時的休息。”“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真是像個小偷似的。有時我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彷彿我是與他同來的小妹妹或者女兒。”“交替着用一條腿支持另一條”“撅着屁股依賴在書櫃旁”“貼”等細節描寫,形象地寫出了“竊讀”的辛苦。

(4)“一頁,兩頁,我如飢餓的瘦狼,貪婪地吞讀下去。”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自己比作“瘦狼”,那樣“貪婪地吞讀下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我”對書的酷愛。

(5)“我合上最後一頁——嚥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嚥了一口唾沫”這一細節描寫,形象地寫出了“我”讀書的滿足與快樂。

2.“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裏長大的!”請你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交流點撥】

“吃飯長大”指的是成長所需的物質條件,“讀書長大”則是指成長所需的精神食糧。糧食哺育的是身體,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身體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纔是健康成長的人。“在愛中長大的”是指作者得到了店員的`關心與幫助,讓自己明白這世界還是充滿愛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激之情。

(二)技法賞析

文中插入自己竊讀的方法以及竊讀時的飢餓難耐的回憶片段,這是什麼記敘順序?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

這是插敘;豐富了文章內容,極力渲染了自己竊讀之辛苦,強調了自己對書的酷愛。

(三)課堂小結

課文中雖然只是記錄了林海音在少年時期讀書的一小段經歷,但她對讀書的癡迷由此可見一斑,這也爲她日後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板書設計

有表現力的動詞

有表現力的語言

比喻的修辭手法

插敘的記敘順序

四、拓展延伸

林海音忍受腿痠腰麻、飢腸轆轆,經歷擔憂和懼怕,在酸甜苦辣的交織中,卻仍舊說“我很快樂”。閱讀下面這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悟呢?

一次,我和一位法國朋友一起在虹橋火車站候車,這位第一次來中國的朋友突然問我:“爲什麼中國人都在打電話或玩手機,沒有人看書?”我一看,確實如此,人們都在打電話(大聲談話)、低頭髮短信、刷微博或打遊戲。

【交流點撥】

“讀圖時代”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認真閱讀了,不閱讀的中國人,令人憂慮。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徵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啓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蘊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爲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爲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爲高亢響亮再轉爲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啓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爲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啓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爲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爲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溼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溼”。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爲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爲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爲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爲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爲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於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中,爲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覆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鑑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於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於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爲力。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9

㈠教學目標

⒈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懂得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並激發學生探求未知領域的慾望。

⒉感受文中所表現的喜悅之情。

⒊初步懂得神話故事的特點。

㈡教學重點

①大膽而新奇的想像。

②對人類出身的喜悅感。

㈢課前預備

學生:熟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㈣教學時數

兩課時

㈤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在奇幻的神話世界裏,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有對月流珠的在岸鮫人……那樣,人,是從哪裏來的?對這個有趣的話題,今天我們再看看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懂得的。

2、複述故事情節,懂得本文聯想與想像手法的運用

①複述:這一環節主要鍛鍊學生上課專注地聽別人說,學習篩選信息,並鍛鍊歸納、概括能力。在自願或指名複述後,教師可提示補充。假如複述的學生對課文情節有遺漏,也可提示學生補充。

②討論:A.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是真的嗎?你怎麼樣懂得這種寫法?

B.你也發揮自個兒的想像,對女媧造人的動機、通過做另一種推測,說給大家聽聽。

明確:①女媧造人的情節顯然是想像的,神話是在科學程度不發達的遠古時代產生的,那時的人們無法對人的出身做出科學的精確的解釋。然而,人類又想要探求自身來源,所以,只好藉助於想像來解決這個問題了,而這種大膽而奇特的想像恰恰一定是神話故事中的亮點。試想,沒有了這種想像,還有神話故事的存在嗎?這種想像體現了遠古時代人們那種強烈的探求慾望,反響了人類童年時代的某些文化特點。今天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但仍有寬敞的未知領域等候我們去探尋,去研究,所以,這種想像力、創造意識,都是我們今天仍急切需要的。

②第2個討論題,是讓學生鍛鍊自個兒的想像力,合理即可。能夠先四人小組討論,選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此刻教師也可插入課前預備的故事。

3、探究品味,感受課文中對人類出身的喜悅感

①討論:說說你對女媧的認識。

②跳讀課文,劃出文中表現對人類出身的喜悅心情的句子,討論交流一下自個兒的感受。

提示學生緊扣課文語句分析認識。教師最後來明確:

①女媧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廣大的“神”,然而她也有人的孤單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這天地之間,應當添一點啥東西到裏面去,讓它賭氣蓬勃起來纔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會笑,她會假裝賭氣,她甚至會靈機一動,“世間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有了,單單沒有像自個兒一樣的生物,那爲啥不創造一種像自個兒一樣的生物加入到世間呢?”一定是她的這種創造力,世上出身了人類。她得到了做母親的天倫之樂,她忙繁忙碌,像母親一般勤勞智慧。她哪裏是神,她分明一定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態,人的智慧,人的生活體驗。從她身上,我們看到神話的情節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實的,是合乎現實生活的情理的。

②對人類出身的喜悅感充滿在整篇文章中,這也是本課體現合理豐富想像力的地點。對課文中有關語句,教師可從兩方面提示,一是女媧在造出人之後,不由得滿心歡喜,眉飛色舞,這生命是她一手創造出來的,她的笑,體現了人類創造成功的喜悅感。二是這種喜悅感,還體現如今人類自身對獲得生命的歡呼,如人類落地後開口就喊“媽媽”;許多小人的`歡呼跳躍等。而學生對這種喜悅感的感受則可引導學生扣住“喜”來談,如有了人類,大自然纔有了賭氣,蓬勃起來;有了人類,女媧不再寂寞、孤單;有了人類,世間也就有了溫馨,有了愛,更重要的是,有了創造……也能夠從另外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如人類生命的可貴,人類生命與自然的關係,要珍愛生命等。

第二課時

4、思維拓展訓練:比較《女媧造人》與《伊甸園裏》。

[討論]在我們中國,有女媧造人的好看神話;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教材綜合性學習“查找人類來源”中的參考資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話《伊甸園裏》)。這兩篇神話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理由。

教師不要限制在只應當喜歡哪一篇上,教師能夠讓學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古代神話、傳奇,表現遠古時代人們對未知領域的探求,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等等。這都屬於人類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而我們往往也能夠從閱讀這類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5、教師總結

女媧造人,體現了人類可貴的創造力與探求精神,也使我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驕傲。今天,我們面對的廣大世界,依舊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候我們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種創造成功的喜悅。

6、安排作業

①摘抄課文中精美的詞語。

②閱讀綜合性學習中,關於人類來源的資料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中思想感情,以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2、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教學準備】

預習、查字典掃除文字障礙;誦讀全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背投大電視,音響,網絡。

【教學活動及設計意圖】

〖學習過程

感受→朗讀→探究→領悟→聯想遷移

〖教學設計

(課前播放動畫片《朋友》,以渲染氣氛3分鐘)

一、導入

主持人:剛剛升入中學的我們,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我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我們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開場白之後,大屏幕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抹(mǒ)眼淚 攥(zuàn) 樹杈(chà) 寒顫(zhàn)

怦怦(pēng pēng) 逮着玩(此處逮 dǎi,不念 dài)

三、整體感知 角色朗讀

(播放學生自拍自演的課本劇錄像6分鐘)

大屏幕投影: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主持人概括後,進一步引導同學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播放“情節示意圖”並講解)

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

評價標準:重音 語氣 語速……

角色:媽媽 故事敘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萬芳 萬芳媽媽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十分嚴厲

媽媽的語氣:咄咄逼人 堅定

孩子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一動不動

孩子的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哭着喊了起來

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學生評價時,主持人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主持人小結: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四、探究 合作

大屏幕投影:

1、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2、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3、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各抒己見,展示個性。教師指導,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五、結束語

主持人總結:《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課後播放歌曲《朋友》,在動聽的音樂聲中下課)

六、佈置作業

【教學自評】

自評指標 自評等級

A B C D

目標能體現新教學理念(“三維度”)、學生達成度高。

課型把握確切,內容設計合理(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課堂結構清晰嚴謹、有節奏,教師“主導”作用明顯。

媒體使用適時適事,效果顯著。

學生參與度高、氣氛活躍,師生互動。

【教學後記】

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這很容易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並錄製下來在課堂放映,更能讓學生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採用這些活動形式,學生能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要求:

1、認識貓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貓的感情,從而愛護小動物。

2、學習生字,理解生詞,要求掌握:古怪、無憂無慮、盡職、閉息凝視、變化多端、生氣勃勃,會用"任憑"、"生氣勃勃"造句。

3、懂得本課抓住貓的性格特點,有層次地敘述方法。

4、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

一、導入(聯繫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新課產生親切感)。

談話:哪些小朋友家裏養過貓?你們仔細觀察過貓嗎?貓給你們什麼印象?

敘述: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板書),他非常喜歡貓,還特地爲貓寫了一篇文章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貓》。

二、自學課文。

△自由讀課文,看能不能讀懂,不懂的做上記號。

△檢查字詞學習情況,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盡職、變化多端、閉息凝視。

△這篇課文中,寫了哪些貓?(大貓和小貓),哪些小節寫大貓的,哪些小節寫小貓的作爲?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大貓的什麼特點?又寫了小貓的什麼特點?把能概括它們這一特點的句子劃下來。

(貓的性格實在古怪。)

(滿月的小貓更可愛。)

三、學習課文。

第一部分——大貓(1、2節)

1.課文開頭第一句就說:"貓的性格實在古怪",當你讀到這一句時,你是怎麼想的?

2.下面就寫它怎麼古怪,它古怪在哪兒呢?(自己讀課文,找找有關的語句)

3.現在我們先來看第一小節,邊讀邊想:從這一節的內容裏,我們看到了貓的幾種不同的形象。

結合放幻燈,以及平日觀察,具體描繪一下貓的這些形象。每敘述一個形象,要求概括一下自己對貓的印象。

△(放幻燈①:貓在睡覺)學生敘述:貓很老實。(釋:無憂無慮)

△(放幻燈②:貓出去玩)學生敘述:貓很貪玩。

△(放幻燈③:貓等老鼠)學生敘述:貓很盡職。(釋:盡職)(突出:"非┉┉不可┉┉")

4.點撥:貓又是老實,又是貪玩,又是盡職,那麼課文上是怎麼把這些不同的特點聯起來的呢?你們再讀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連接的詞語和句子。

("說老實吧,它的確┉┉";"可是┉┉";"說這貪玩吧,的確是呀┉┉""可是┉┉")

6.根據板書指點:

說它老實(可是)貪玩

貪玩(可是)盡職

指點:說它老實,它是乖,可是,它又貪玩;說它貪玩吧,它是貪玩的,可是,它又盡職的。所以課文開頭第一句就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啓發:其實貓就是貓,白天睡大覺,晚上捉老鼠,沒事東跑西跑,根本談不上什麼古怪呀,老實呀,乖呀,貪玩呀,盡職呀。但是作者爲什麼這麼寫呢?(作者愛貓,覺得貓像頑皮可愛的小孩似的,所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就把作者愛貓的感情表達出來了)

7.指導朗讀。現在我們看,誰能把作者對貓的'愛表達出來。

8.貓的古怪還表現在哪兒呢?再讀課文,把有關的語句劃下來讀一讀。

(可劃的詞語: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它若是不高興,一聲不響。)

這一小節請小朋友自己讀讀、想想、講講。

自己講書要點:

(1)"它要是高興,能比誰都溫柔可親"後面用了冒號,表示下面寫貓的溫柔可親。

(2)高興時的溫柔可親是詳寫的,不高興時一聲不響,寫得簡略。

四、鞏固詞語

1、同桌檢查讀詞語

2、(出示:任憑、無憂無慮、溫柔可親、盡職、變化多端、閉息凝視、古怪),從中挑出兩到三個,寫出貓給你的印象。

五、作業

1、《課堂作業》中相關題目。

2、各自練習背誦一、二兩節。

一、講讀課文。

第一部分——大貓(3小節)

1.讀第三小節:這一節進一步寫出貓的古怪。你們能用一對反義詞把這一節的內容概括一下嗎?(板書:怕、勇猛)

2.用上關聯詞語把它們聯接起來。"既┉┉又┉┉""雖┉┉但更多的是┉┉"

3.現在我們來看1——3段,概括一下,課文是從幾個方面寫了貓的古怪,

說它老實(可是)貪玩

__貪玩__盡職

古怪__溫柔可親__一聲不響

__怕__勇猛

4.指導:這一段主要寫的什麼?我們還可以用書上哪一句概括?(貓的性格實在古怪。)這一句寫在這一段的第一句,這叫什麼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讓人一看就明白,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小貓

1你們再看第二段的第一句,在全段中起到什麼作用?

2、課文上說"滿月的小貓更可愛",這個"更"字告訴我們,作者愛貓,更愛小貓。讀第二部分:從課文裏找找,哪些詞語本來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現在卻用到小貓身上去了。("好玩具;不哭、打鞦韆、生氣勃勃、天真可愛"以體會擬人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2.小貓的可愛,你們感覺了嗎?誰能根據照課文內容,然後補充自己所觀察的,說出小貓的天真可愛。

3.指名朗讀。

二、練習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三、說話練習:過去我們寫動物,只懂寫出動物的形狀、生活習性,這篇課文卻着重寫出了貓的性格及作者對貓的愛。誰能選自己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說出它的特點,表達出你對它的感情。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聯想的能力;

2.在閱讀中探究,在探究中總結,在總結中感悟;

3.瞭解童話作品的教育意義,感悟永恆的愛心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童話作品的教育意義,感悟永恆的愛心

難點:培養閱讀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聯想的能力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感悟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宇宙裏有什麼?(能答出“星星”即可)其中有個像勺子一樣的星座叫什麼名字?(北斗七星)你們知道對古人來說它有什麼用嗎?(其中之一是能給人們指明時間:柄朝東爲春、柄朝南爲夏、柄朝西爲秋、柄朝北爲冬)對古人來說,能知道四季也就知道了生活的方向那麼你們知道北斗七星是如何形成的嗎?(有一位老人說它是由七顆鑽石變來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篇神奇的文章——《七顆鑽石》

二、簡介作者及體裁(教師投影,指名學生朗讀)

列夫&8226;托爾斯泰,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8226;卡列尼娜》、《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

本篇課文是一則童話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通俗易懂、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又往往採用擬人的方法,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傢俱、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決字詞障礙(學生上黑板寫出閱讀中的障礙,其他同學予以幫助解決)

乾涸(h) 焦(jiāo)渴(kě) 水罐(gun)

舔(tiǎn) 瞬(shn)間 湊(cu)

清澈(ch) 唾(tu)沫(m)

2.複述故事情節,用簡潔的語言回答課文寫了什麼內容

這是寫一個乾旱之年,一個小姑娘爲母親找水,小姑娘和母親幾次讓水的感人故事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投影思考題,學生閱讀課文,再討論交流)

1.小姑娘的水罐發生了幾次神奇的變化?

發生了五次變化:第一次變出了水;第二次絆倒水未灑;第三次由木的變成了銀的;第四次由銀的變成金的`;第五次變出了水流、七顆鑽石(鑽石變成大熊星座)

2.每次變化是什麼原因直接造成的呢?

第一次是爲母親找水;第二次是自己不喝留給母親喝;第三次是自己不喝給小狗喝;第四次是母親不喝讓女兒喝;第五次是自己不喝給過路人喝

3.水罐幾次變化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明確:水罐幾次變化的共同之處在於都體現了一種捨己爲人的精神與對他人至誠的愛心

4.最讓你感動的情節是什麼?選出來大聲朗讀

學生朗讀所選情節,教師從語氣、語調等方面予以指導

五、拓展延伸,探尋“愛心”

1.母女倆舍已爲人的“愛心”有沒有得到回報呢?

有,每一次變化都可以看作是對小姑娘或者是對小姑娘媽媽的回報

2.你是如何理解生活中的“愛心”的呢?

“愛心”是舍已爲人的,是從無私地關愛他人開始的;“愛心”總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生就生活中的事例談對“愛心”的理解

3.童話結尾處告訴我們這七顆鑽石升到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大熊星座真的是這樣來的嗎?作者爲何要這樣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美好願望?

大熊星座能指明四季,指引人們的生活方向“愛心”也可以算是指引人們精神生活方向的“大熊星座”吧!

美好願望:願愛心像北斗七星那樣普照人間,願每個人都擁有愛心

4.想象訓練:

童話中說:“小姑娘哪兒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這時候做了一個夢,她會做一個什麼樣的夢呢?發揮你的想象說說夢中的情景

六、佈置作業:

1.再次熟讀課文,體會聯想和想像的作用

2.完成作業紙

板書設計:

神 一、變出了水來——爲母親找水 愛

奇 二、絆倒水未灑——不喝給母親 心

的 三、由木變成銀——不喝給小狗 的

水 四、由銀變成金——母親讓女兒 力

罐 五、鑽石 水流—— 不喝給路人 量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3

精彩開篇詞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認識自己。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閱讀書籍,感悟人生,能幫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梳理敘事類文章的脈絡。

2.抓住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竊讀的複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

3.學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陶醉書海,也許你曾爲賣火柴的小女孩祈禱過,爲狼牙山五壯士的悲壯流淚過,爲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欽佩過……陶醉書海,是一種幸福。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小女孩,她因爲陶醉書海,竟然去“竊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篇課文——《竊讀記》。

二、自學指導(一)

1.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汗涔涔(cén)尷尬(gān gà)

貪婪(lán)詛咒(zǔ zhòu)

踉(liàng)踉蹌(qiàng)蹌煞有介事(shà)

衆目睽睽(kuí)飢腸轆轆(lù)

2.解釋下面的詞語。

衆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視着。睽睽,形容注視的樣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回事似的。

廢寢忘食:顧不得睡覺,忘記吃飯。形容非常專心努力。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飢腸轆轆:形容非常飢餓。轆轆,形容肚子餓時發出的聲音。

貪婪:貪得無厭。課文指渴求知識而不知道滿足。

踉踉蹌蹌:走路不穩的樣子。

3.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xx),臺灣著名作家,祖籍廣東蕉嶺,出生於日本大阪。一生創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其中小說《城南舊事》最爲著名。她所創立的純文學出版社堪稱中國第一個文學專業出版社,曾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三、自學指導(二)

(一)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1.文章是按什麼順序敘事的?請按這一順序劃分文章的結構。

2.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竊讀”中發生的故事時具體詳細地寫了哪兩件事?請分別概括其主要內容以及當時的心情。

3.從以上兩件事可以看出,“竊讀”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成功“竊讀”,還得掌握一些方法,請分別概括作者用到的“竊讀”方法。

4.通過“我”竊讀的經歷,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我”?

(二)深層探究

1.“我”竊讀的經歷充滿了甜與苦的滋味,請找出相應的句子。

四、板書設計

竊放學之後——匆匆趕到書店——貪婪地讀着

讀藏身於大人之中——感受獨特——經歷艱辛與懼怕

經借雨天讀書——滋味複雜——收穫知識和快樂

歷夜晚降臨——離開書店——渾身輕鬆

五、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愛讀書的人的故事呢?請簡要敘述。

初一語文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學習目標:

1、識記本文的生字詞,瞭解本文的文學常識。

2、理清文章的結構,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3、體會文章表達的精妙。

4、積累本文的佳詞妙句,達到熟能成誦

學習重點與難點

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

2、學習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導學過程:

一、回顧有關冬天的詩句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現代著名作家。是語言大師,被譽爲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戲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話劇《___________》被西方人譽爲“東方舞臺上的奇蹟” 老舍於1929年離英回國,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爲他的“第二故鄉”。《濟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

1、脈絡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點)

第一部分,(1段)濟南冬天 的天氣特點,具體:無 、無 、無 。

第二部分,(2、3、4段)濟南冬天的山景。

一層;寫陽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點: 二層:寫雪後的山景。 特點: 三層:寫城外遠山。 特點:

第三部分(5段)寫濟南冬天的水色。特點

2、文章第1自然段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寫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簡要說明。

二、【課堂研討】

1.聽錄音。

2.學生自由朗讀,標劃生字詞並掌握。

(1)注音:濟南()鑲()水藻()貯蓄( )髮髻()澄清( )着落() 看護( )

(2)釋義:響晴: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1.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2.本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麼特點,你能用第一段的一個詞語說明它的總體特徵嗎?

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方法對景物進行描繪,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4.濟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寫了哪三幅山景圖,寫水是從什麼角度寫的?

5.全文的結束語和課文標題有怎樣的聯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6.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三、細讀課文,探究文意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爲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9、“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此句中的“臥”字用得極妙,理由是:

四、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領悟思想感情

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研讀,你最喜歡濟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認爲語段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妙在何處? 結合重點詞句談出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你所喜歡的語段。

五、【學習反思】

六、【教師批閱】

時間: 等級或分數:

七、【獎勵記錄】

優勝學習小組: 優勝展示小組(個人): 優勝點評小組(個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