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品15篇)

本文已影響 2.39W人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品15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這次的教研課是在一次試教過後,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後,我重新思考,對教案、小黑板出示的內容再思考。這次的教研課,我較之自信足些,較之流程順些,較之教態自然些,較之……但是,這堂課還有諸多不美之處。

從導入說起,就顯露出我的不少缺點,比如我的板書書寫較快,不適合中段學生認知,識記字形;出示的課題的時間,順序還需考量,有位老師給我出了建議:邊問邊板書:矛、盾,聽後,甚是同意,這就學生的學習還有我的教學幫助更大;整個導入太過匆忙,不夠深入。

在詞語教學時,出示的詞語較多,或者可以分分類再出示,還有這裏花得時間太長,在有些字形方面可以提醒下,以上都是我必須好好思考的`。讓學生說主要內容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有難度,不是很能講下來,需要給學生再多些時間,或者再讓幾個中下學生來說。

說到感悟課文上,我的提問還需要整合,太過瑣碎,小問題過多,重點問題很難凸顯,這也是我在設計時較困惑的地方,也有老師指出我的問題之處。也很感謝老師們給我提的建議,讓我茅塞頓開,有了新的想法。

我的課堂,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朗讀過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思考時間;板書還要斟酌;等等。

怎樣才能讓我的課堂再美些?這是我今後一定、必須要思量的,同時我也很感謝這次的教研課,還有給我提建議的校長、老師們,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以後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這學期我擔任學校301班語文教學工作,就語文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一、寫好生字,學好詞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所以要寫好漢字。寫好字,就要先觀察漢字,注意字的間架結構,琢磨漢字的特點。如學“艙”字時,左邊的“舟”旁寫的時候要注意中間的“一”不能在右邊通頭,爲什麼?有學生答曰:這是謙讓。寫字如同做人,從學寫“艙”字知道了謙讓很重要。一字一理,寫好漢字能讓人學到很多道理,學好語文漢字始。

三年級正是積累學習詞語的好時候。遇到生詞先讀熟,讀熟之後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還可以通過詢問別人知道其意思,當然在做不到以上途徑時,可以通過猜一猜或者換個詞語等方式。課堂上一般通過用詞語寫句子來達到理解運用的目的。只有詞語豐富了,句子才能順手拈來。

二、摘抄優美語句,學會積累運用。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爲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爲重要的基礎。”優美語句大多意境優美,有許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積累多了,應用起來得心應手,表達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學生摘抄的優美語句,可以是課內所學文章,也可以是課外閱讀的文章。摘抄之後,還需要經常讀讀看看,平時的作文與日記中學會運用。

三、注重朗讀實踐,去指讀啓默讀。

朗讀是我們中國人的最好的讀書方式之一,古人學習大多采取的是“朗讀”。在私塾裏,每天都要朗讀,幾年下來,讀了幾千萬字,就這樣輕輕鬆鬆把經典的書讀完了,把知識掌握了。所以說大聲“朗讀”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課堂內外,我都鼓勵學生大聲朗讀。

對幼兒園、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指讀可以幫助他們集中有限的注意力,並培養手眼協調的能力,令識字事半功倍。但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識字量增加,指讀應逐漸放棄。因爲,它會嚴重影響閱讀體驗和閱讀速度——眼睛掃描總比手指移動快。因此,在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去指讀,學會默讀。默讀時,不會影響他人,它不受空間環境的影響,只要你有時間,手上有書,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默讀,默讀的應用可謂非常廣。剛開始,學生不太適應,但我先讓學生從一小段一小段開始,慢慢地可以讀一篇課文,字數越來越多,學生也就習慣了默讀。默讀時,速度要比大聲朗讀快得多,這樣就使得我們可以大量閱讀書籍。可以說,學會了默讀,纔是幫學生真正打開了閱讀之門。

四、範文引路,寫好日記與作文。

寫好日記首先要明白日記的格式以及寫作的技巧,日記是對自己一天生活的回顧總結,對自己的要求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寫日記前要簡單構思,達到語句通暢,意思表達清楚。三年級學生才接觸日記,我通過寫示範日記,讓學生消除寫日記的困難。其次通過每天的批閱及時指正和鼓勵,幫助孩子養成每天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期末通過評比,看看誰的日記最好,誰寫日記進步最大,調動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寫好作文,還得注意觀察,注重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像羅丹所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發現。”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纔可能寫出感人的文章。

其次要注重閱讀,豐富間接生活積累。生活的直接積累對寫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義的,但受着時間、空間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經驗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要培養學生善於閱讀的好習慣,因爲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同時,指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最好有寫閱讀筆記的習慣,但這得慢慢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大量閱讀,善於積累,同樣可以從中獲得對生活的豐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認識。

當然,本學期我對教材的研讀還不深,對學情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以後我在這些方面還要做得更好。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整堂課通過師生共學、自主探究、發散想象、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爲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後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英子,你爲什麼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裏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樣想的“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纔來的新老師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麼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鬱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爲英子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裏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但是這一部分也有不足的地方,英子心裏活動的3個句子,雖然找出來了,但是我沒有即時好好地讓學生通過朗讀去品味。特別是“低下頭”“猶豫”“眼圈紅了”“慢吞吞站起來”還沒有好好突出,沒能深刻體會英子此時的心態在慢慢發生變化。這一部分處理太匆忙了,還需多指導學生朗讀,爲下面學生爲何自發地送給英子的掌聲做好鋪墊。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花鐘》,最終上完了,心裏的大石頭最終能夠放下了,最終能夠忙其他的事情了,手上的事情很多、很多,再加上心境煩躁,所以前陣子根本沒有什麼心思認真備課。剛聽到要上花鐘,我的心頭一蹬,因爲我不大喜歡上說明文,可也沒有辦法,校要求上同課異構,其實我早就該克服自我的心理,上什麼課文都要有信心上好,不能去挑課文。看了教材覺得課文的第二、三很難把握,所以決定上第一課時,所以選擇了第一段,選擇這一段進行教學,第一段作者介紹了9種不一樣的花開花的時間,這段文字作者寫得形象、生動,運用了擬人的寫法寫出了各種花開放的樣貌,而這部分的教學資料既是課文的重點,也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這個教學點如果教師教好了,就能很好地指導學生寫好不一樣的花開放的樣貌的.語句。

準備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1)無論是上第幾課時,教師要有發現教材、捕捉教材的慧眼,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找準教學點的基本點,挖掘教材該講的資料,捨棄不該講的資料,(包含很多學生已懂的和不重要的資料)並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教學資料,教學的環節不要過多,一節課不要面面俱到,什麼都想抓,可是卻什麼都抓不好,不要奢望學生什麼都掌握。相反,如果你設計的資料少了,省下的時間把文本挖深了、學深了,學生那纔是真正的讀懂課文。最好的課堂設計是環節簡單,但資料充滿,課要貼合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僅有在課堂上充滿濃濃的語文味,才能一步步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由於新接班,第一次上公開課,我對學生的上課的情景根本沒底,今日的課堂當學生無法回答正確的答案時,我反覆地引導孩子從而導致了自我的語言的繁瑣、囉嗦,而這點我卻沒注意,看來修煉課堂語言是當務之急。

3)往後的課堂要繼續反思,努力做到每上完一節課都要讓自我有一課一得,一課一思的思考。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國徽》是一首琅琅上口的敘事兒童詩,充滿情趣,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用敘述的手法描繪了三個畫面,寫出了小朋友對國徽的熱愛和崇敬。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思路,注意爲學生提供“讀”的機會,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

一、重視字詞教學。首先,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然後聯繫上下文理解詞的意思。例如“閃爍”“遼闊”,然後藉助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什麼很遼闊,什麼在閃爍?

二、“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朗讀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讀爲本”,既是傳統語文教學的“迴歸”,又是把準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和基本理念的體現。《國徽》這篇課文,從學生身邊的小事出發,引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這節課我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爲主導,以多種方法地讀(自由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師生合讀)爲憑藉。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感受和體會文章的愛國情感。

三、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語文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是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我抓住詩歌中小男孩做的小事引導學生聯繫到自己,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做才能爲國徽添光彩?”讓學生置身於實際生活中,知道也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國徽、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覺得語文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語文學語文的熱情。

四、積極爲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參與、教師積極引導的融洽的師生關係。學生先說自己平時是怎樣爲國徽增光的,然後把自己講的寫下來,最後讀給同桌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生感受成就與成功,尋找分享與快樂的感覺。

五、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學生通過主動收集資料,就可以知道“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它和國旗一樣,代表着一個國家的尊嚴。

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我注意了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但是我的評價語言還不夠生動,爲了給孩子們帶來更多的快樂,還需加倍努力。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這一課因爲景美,所以作者所用的詞彙也相當豐富與華麗,這就帶來了生字多的弊端,課前我佈置了學生預習並查找相關資料,但忽視了學生纔剛剛進入三年級,“預習”對他們來說要求不具體,他們還不清楚怎麼纔算是預習了。佈置了課前朗讀,更忽視了學生之間的朗讀差異性,導致部分學生第一課時學完,文章也沒讀流利,有些句子讀不通。反思這些問題,主要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一是課前預習時,預習的要求不明確,有些學生認真的,自學了生字詞,讀了很多遍課文,讀流暢了。而有些不自覺的學生卻連文中的字詞都沒讀準。

比如第三小節中的幾個景點,“孤山”、“白堤”、“蘇堤”、“小瀛洲”、“阮公墩”等詞,很多同學都要讀錯。發生這種問題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第一課時設計中的漏洞,是一個不應該忽視的錯誤,就是漏掉了最重要的一點,關注學生的課文朗讀。因爲詞語多,難理解,教學設計時只想着要把一些難的.詞語融入課文,讓學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過程中,在文章中學詞語。想着如何把這些詞語串起來,反而引起了反效果。因爲沒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認真地讀課文,沒有整體把握文章,所以詞語學得也那麼生澀和彆扭。通過這堂課的教學,讓我明白了,課上安排適當的時間給學生朗讀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容麻痹大意而忽視的,有了這個教訓,以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這個朗讀的環節我會特別注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掌聲》一文寫的是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小英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樣一篇感人致深的愛的課文給了我們一次出色的愛的教育機會。爲此,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堂情意交融,開放、紮實而有效的語文課,讓愛的掌聲響起在課堂的每個角落。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互讀課文、引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知課文大意。

一、課件出示,品味重點語段。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通過出示重點語段,讓學生以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讀中體會情感,並將關鍵字詞下面點上圓點,讓學生於細微處體味細膩的感情,領會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如出示小英在那次演講前後變化的語段時,抓住“總是默默地”、“一角”來感受小英因身體缺陷而表現出的自卑憂鬱,通過掌聲給小英帶來的變化之大,不但不再憂鬱,而是更加樂觀自信了。再如出示小英上講臺之前的表現一段時,抓住了“把頭低了下去”、“猶豫”、“慢吞吞”、“眼圈兒紅了”這些詞語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小英當時痛苦無奈的心情和矛盾心理,也更突顯出緊接着那驟然間響起的掌聲的重要!這當中尤以表現小英神態變化的詞語爲重,使學生由表及裏,感受小英內心的情感變化,從而加深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

二、全心投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既要教書也要育人,它標誌着語文教學不再是單調地傳授文本知識,而是注重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人格。《掌聲》一課情文並茂,加上我動情的講述,感染打動學生則是必然的事情。我在研讀教材時,首先被貫穿全文的“情”打動,課堂上我帶着這樣的“情”全身心地投入,帶領學生產生共鳴,達到移情效果,教會做人的道理。就在學生還沉浸其中時,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再次響起:“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就這樣,以情激情,情中悟理,給人美的享受,讓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不光是上了一節語文課,更是上了一節思想品德課。在這裏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思想境界得以提升,課堂氣氛和諧而美好!

在理解體會小英的情感變化過程中,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英同學,自己體會怎樣說,這樣他們理解起來就容易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了。而且,當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爲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課堂教學“唱響了愛的旋律”。初讀課文感知“愛”,細讀課文體驗“愛”,生活拓展抒發“愛”。使我們感受到,不僅是在學習一篇課文,讀懂一個故事,而且在發現人間的真情,呼喚愛的奉獻。

在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讓學生讀出自已真實的感受,才能實現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巧。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爲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爲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爲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妙設情境,把“小英”請進課堂。

把“此時此刻,小英有太多的話想說,她想說……她想說……”改成“此時此刻,你就是小英,你有太多的話想說,你想說……你想說……”我想: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淨化了學生的靈魂,是課堂教學中閃亮的一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古詩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詩情畫意,在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與詩人產生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在詩境中分享美,理解美,進而能欣賞美,感悟美。在本首詩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一、張開想象的'翅膀

在學習這首詩時,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將詩句在腦海裏形成主體畫面。如,教學“夕陽無限好”時,我抓住“無限”引導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同詩人一起盡情領略古原日落的優美景緻。通過讀、聽、品,讓學生用自己的縱情想象去填補詩句留下的空白。

情感是古詩教學的靈魂和活力。學生主要通過情感體驗參與詩歌的學習,從而沉浸在詩歌的情境中,樂讀古詩、善讀古詩、美讀古詩。在詩中引導學生交流情感,感悟情感,表達情感,體會詩人對美好事物的讚美和擔心美好事物逝去的感嘆。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多相鏈接,給詞語教學添活力

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引入課文的環節,我問學生去爬過山嗎當學生興致勃勃地舉起手錶示去過之後。我立刻切入正題:有一位小朋友有一天去爬了黃山的天都峯。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然後出示關於黃山天都峯的一段視頻。這段視頻多角度,細緻地展示了天都峯的高和陡。有的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出驚歎,有的則神情誇張地瞪眼。

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之時,我結束了視頻播放,趁熱打鐵,讓他們說說自己看了以後的感受。學生說出了"天都峯真高啊!"我便啓發: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形容山的高學生列舉:高入雲霄,高聳入雲,我補充:高不可攀。學生又說了"天都峯真陡啊!"。我又板書了"陡"字,請學生認讀,識記。

隨後,就安排學生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眼裏的天都峯是怎樣的用哪個詞語來形容。學生迅速瀏覽之後,提煉出"筆陡"一詞。我以這個詞語爲中心點,作了詞語輻射練習。出示一幅公路圖讓學生填空:筆()。討論爲什麼填成"筆直",是否合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含有"筆X"的詞語。學生說了"筆挺",還有人用這個詞語說句子。後來,大家一起總結出來這樣一個規律:這三個詞語中的'的"筆"字,都含有十分的意思,但比"很X"這類的詞語要新鮮有趣得多。同學們在學習中思考,理解和運用,都學得興趣盎然。

反思: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教師要深刻認識"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應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燃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爲學生言於表現的鮮活元素。我們平在的詞語教學中不妨加點"佐料",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多種感官,來點"詞語串串燒",使詞語教學多相鏈接,讓每一個詞語散發出生活的氣息,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樣學生不但樂意學,而且學過的詞語記得牢,用得靈活自如。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這是一篇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在教學課文之前,我深入孩子中瞭解了孩子對故事的瞭解情況,發現大多數孩子以前都聽過或看過這個神話,所以,我想在教學時學生想要理解故事內容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想要把這篇課文上好,必須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所以我反覆思考,決定把教學重點擺在訓練學生能力上。

在教學中,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1、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緊抓住一個"鬧"字來引導學生朗讀感悟。題目是文章的靈魂,在板書課題之後,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通過齊讀解課題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將問題總結爲三個:哪吒爲什麼要鬧海?哪吒是怎樣鬧海的?哪吒鬧海的結果怎樣?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東海龍王父子的可惡,也會體會到哪吒爲民着想,敢於與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標出重點詞;“稱霸一方”、“作惡多端”、“興風作浪”、“治一治”、“出一口氣”,通過觀看動畫讓學生理解“稱霸一方”、 “興風作浪”,我指名學生朗讀這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邊讀邊感悟,引導學生可以用語氣,也可以用手勢來加強朗讀表現力,但一定要讓聽的人感受到龍王父子的“惡”和小哪吒的“勇”。通過朗讀,學生不難感悟出“鬧”的原因,最後讓學生歸納說說哪吒鬧海的原因,則是水到渠成。通過朗讀,學生已經瞭解到了“鬧”的原因,於是,我有設置懸念;小哪吒又是怎樣鬧的呢?讓學生自由朗讀第二自然,邊讀邊思考。老師不急於讓學生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瀆,圈畫出關鍵詞語,弄清個自然段主要寫什麼?接着,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小哪吒鬧了幾次?每次又是怎樣鬧的?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並由學生自己評說。最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描寫哪吒機敏、果斷的`一系列詞語要讀出氣勢來。這樣安排,不但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感悟。同時,總結出學習方法。讓學生運用同樣的學習方法同桌學習第三自然段,自學第五自然段。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聯繫課文體會“胡作非爲”這個詞語的意思,指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弄清哪吒鬧海是爲了整治惡人,讓老百姓過上太平日子,進一步感悟哪吒敢於與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2、學習語文是爲了運用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圈畫出關鍵詞語,讓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如“跳進”“取下”“擺”“掀起”“搖晃”“機靈”“一閃”“躲過”“氣沖沖”“舉槍便刺”等,強調這些詞語也是爲了方便學生更好的記憶,複述課文時能儘量運用書上的原句。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多次抓住了文章中的“留白”,想象說話,讓學生學會創造性的複述。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吹泡泡》是S版第五冊第一單元裏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冰心奶奶回憶自己小時候玩吹泡泡的遊戲,表達了作者對童年時代快樂生活的留戀之情。

在教學時,我安排吹泡泡這個活動同學們很喜歡,我讓同學們從家裏帶來肥皂塊、杯子、吸管等工具。上課時安排15分鐘時間讓同學們玩吹泡泡的遊戲,當他們看到泡泡從管子裏吹出來時特別的興奮,他們覺得這真是太神氣了,體驗到自己吹泡泡的樂趣。

還有一個環節裏發生了一點的`小插曲,我在讓孩子去抓泡泡時,由於泡泡吹出來的不是很多,同學們就擠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的很危險,於是我就讓孩子們想辦法,讓泡泡不要飄到地上讓它飛到天空中去,這樣泡泡會很高興的。這麼一說,有的同學就趕快跑回教室取書當扇子扇泡泡,可是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把泡泡給扇破了,於是我就停下來問,誰有更好的辦法,同學們就想到了用嘴去吹的辦法,然後我們就開始用嘴吹,結果泡泡真的飛上天去了,同學們看得可開心了。然後我讓他們觀察泡泡的形狀、顏色,體會泡泡的美麗神奇。引導學生觀察想象:這麼多漂亮的泡泡,它們是怎麼飄的?會飄到哪裏去?幹什麼呢?說一說你還有什麼更美的想法?再回到教室讓同學們練習說一說怎樣玩吹泡泡的遊戲。先說怎樣製作肥皂水。用上放、加上、和弄等詞,說出製作的簡單經過。接着說怎樣吹。先是用一根吸管沾上肥皂水,接着慢慢地吹、再輕輕地提等詞具體說出吹的過程。在教學的最後讓學生嘗試把吹泡泡的整個過程寫下來。

整節課下來學生在學習當中得到了樂趣,體會到生活當中處處有學問,知道知識來源於生活。在觀察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同時,同學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給這篇課文賦予了更多的靈與肉。在組織教學中,偶爾出現個別同學玩鬧現象,我及時引導觀察,學習氣氛濃烈,整體效果較好。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

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並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讓學生再次在想象中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然後,我鼓勵學生背誦這一段,並進行小練筆,仿照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花園一角,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以“讀”爲本,結合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配合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再次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節課,感覺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我的預設有些出入,表現在學生感情朗讀課文效果不好。也許是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花鐘美的環節沒處理好,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花鐘美,就急於讓他們感情朗讀課文,沒有激發情感,所以學生感情朗讀效果不好,下一階段教學一定要注意改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臥薪嚐膽》是一篇蘊含深刻道理的歷史故事,課文敘述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進行了一場戰爭,結果越王兵敗會稽,勾踐無奈向吳王求和,帶夫人到吳國爲奴僕,受盡屈辱,回國後臥薪嚐膽二十年,終於使越國轉敗爲勝,用奇兵滅掉了吳國。

在執教這一課時我確定文章的重難點是幫助學生了解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頑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利用歷史知識,激發學生多讀書、多交流,從而進一步瞭解越王,也能瞭解夫差;明白故事的道理,從中得到啓發。

在學習第二節吳國的謀臣們紛紛給吳王建議時,我引導孩子們大膽想象,假設他們就是吳國的謀臣,面對越王勾踐的求和,提出自己的'建議。假如你們就是吳國的謀臣,你們會怎麼說?“我還引導他們想象,越王勾踐在吳國除了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屈辱外,還可能會受到哪些屈辱。學生們大膽想象,發散思維,踊躍發言。

學習第四自然段時,讓學生弄清楚勾踐在什麼時候臥薪嚐膽的?又是如何臥薪嚐膽?他爲什麼要臥薪嚐膽?提出這些疑問,以引起學生學習第四自然段的興趣。當學生讀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告訴學生這就叫做“臥薪”當學生讀到“。。。。。。總要嚐嚐它的苦味。。。。。。”時我就說這就叫做“嘗膽”這樣一來學生就能說出臥薪嚐膽的意思了。緊接着引導學生勾踐爲什麼要臥薪嚐膽,學生答報仇雪恨,引導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

上課過程中,我緊緊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比如在學習越王爲什麼要向吳王求和時要抓住“萬般無奈”這個詞,反覆朗讀、品味萬般無奈的心情。在學習越王在吳國的生活時抓住“受盡屈辱”這個詞來展開、探討越王在吳國受過哪些屈辱並且結合“奴”和“僕”這兩個字的象形文字來引導學生來感受這種屈辱。這些關鍵詞要反覆體會、朗讀、感悟、想象、深刻把握文本的內涵。

在課文快要結束時我問孩子們,從越王勾踐身上你學到了什麼?學完這篇課文,你體會到了什麼?抓住這兩個問,能夠讓學生鞏固文章的重難點。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今天要和學生一起學習《灰雀》這篇課文。這篇課文寫得非常含蓄,通過語言和行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事件的發展進程,是本篇課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因爲這是一篇極好的思維訓練的文章,課文中沒有一處明確地說明鳥兒是小男孩捉走的,但男孩的語言和行動已經告訴列寧,灰雀的消失與他有關,如何使孩子認識到將灰雀捉走是錯誤的,從而自願將小鳥放回來,需要循循善誘。

因此在這次的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於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沒有十分的把握。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隻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後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設問:“如果你看到這麼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麼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裏好好地養着,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裏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麼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並在朗讀的時候注重這幾個詞。

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斐。斐課件。園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並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爲什麼吞吞吐吐呢?你在什麼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裏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繫《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

接着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爲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爲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裏生活,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裏,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麼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屍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麼認爲,所以我認識爲他後面的自言自語也並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爲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會聯繫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

我接着問:“那你們覺得灰雀去哪兒了?”馬上有學生搶着說:“是被小男孩捉走了!”我反問:“課文中並沒有明確地這麼說,你們是怎麼知道的?”這時候,孩子們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是從小男孩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這句話看出來的。如果不是他捉走的,怎麼會這麼肯定地說會回來,而且知道還活着。”“還有,就是列寧問他:‘會飛回來?’他又很肯定地說了一次‘一定會飛回來’可以看出就是他捉的”“最後說‘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說明小男孩說的是真的,而且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就知道了跟他有關,是他捉走的,而不是別人捉走了他要回來的”。我追問道:“小男孩爲什麼不直接告訴列寧灰雀的去向呢?”“因爲他開始已經說自己不知道了,現在不好說明白了。就只好用行動來表示(放回灰雀)”。

我覺得學生已經讀懂課文了,於是引向認識道理上。“那麼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嗎?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列寧明白這些情況,因爲他看到灰雀已經回到了樹上。”“但列寧沒有追問小男孩,因爲他看到灰雀還是歡蹦亂跳的,說明小男孩可能也是太喜歡灰雀了才捉的,並沒有傷害它”。“他還看到小男孩站在樹下,低着頭。說明小男孩認識到錯誤了,沒必要再說他了。”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分角色表演讀課文,他們讀得可帶勁兒了,感情處理也很到位。

最後,我問孩子們:“讀了這個故事,你喜歡課文中的`誰?爲什麼?”大部分學生說喜歡列寧“因爲他愛鳥。”“他會教育小孩子,不是大聲地批評他做錯了,而是用自己對灰雀的擔心來感動他,讓他改正錯誤。”也有一部分學生說喜歡小男孩:“他有錯就改,很勇敢”“他也喜歡小鳥”。我馬上抓住這個契機,問:“小男孩錯在哪裏?”“他不該捉走小鳥”“小鳥在樹上才最快樂,書上說它在枝頭‘歡蹦亂跳’地唱歌”“對,喜歡小動物就要讓它自由地生活。捉回家了,雖然也給了它好吃的,但沒伴兒了它就不快樂了,他不能到處飛了,就不自由了。”我被孩子們感動了,我想,不用我多說,他們已經明白了課文中所蘊含的所有道理,而且這一次不是我告訴他們的,是他們自己感悟到的。

是啊,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課文中的幾句簡單對話,卻包含了許多的感悟點,各自人物的內心都在活動,都在思考,心情都在發生着微妙的變化。以“列寧是否真認爲灰雀飛走了或是凍死了”引發了學生對全篇課文的閱讀整合,感悟到列寧觀察的細緻、分析嚴密、教育循循善誘,以及對鳥類喜歡方式的探討。平時我總擔心他們想不到,不會說,原來是我自己放不開,只要相信學生,善於給學生提供適宜的展示空間,給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導,在無疑處設疑,有疑處點撥,學生的思維就會走向深入,就會還你無數個驚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