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優秀)

本文已影響 1.08W人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優秀)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教師不僅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個性化閱讀。

實際上,精讀課文是略讀課文的基礎,而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補充,它們都是學生在獲取閱讀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讀應該與精讀一樣重要。大教育學家葉聖陶也曾就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作用做過精闢的論述,他說:“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實,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略讀的作用就顯得更爲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所以,就應用程度而言,略讀就顯得比精讀更爲廣泛。所以我們便不難知道編者安排略讀課文教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讀書方法。

可是我們的老師是怎麼做的?要麼覺得內容超好而像精讀課文那樣細嚼慢嚥,條分縷析,要麼就是讓孩子粗糙一讀,匆匆一過,這樣的教學效果自然難如人意。殊不知從三年級起每冊的`略讀課文都佔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級往上,自然數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幾種方法進行教學的話,我們就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孩子的綜合能力怎麼得以提高?到何時才能完成九年閱讀400萬字的閱讀量,現在想想這種現狀的確令人堪憂。

至於略讀課文怎麼教?怎樣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閱讀策略不妨拿出來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駱駝》一文的所謂亮點吧,還望各位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從“找”入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精闢的論語:“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少兒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愛的人物,我以柯南爲契機,說:“柯南是偵探,那你們想不想當偵探,今天老師就帶你們當一回偵探去幫一位丟失了駱駝的商人找駱駝。”

這樣的導語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一個個情緒高漲,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學習。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樣去實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緊抓課前提示,明確教學目標。

文章前邊的導讀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裏邊涵蓋課文主旨和課文內容的框架,我們只有緊抓這個大綱,讓學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撈針,這樣將會讓學生知道朗讀課前的導讀提示對學習課文的重要性。當然,再緊緊地抓住這問題進行組織教學,那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不想突破都難。

這樣做的還有一點是對培養三年級孩子學會質疑問難,使衆多問題明朗化,重點化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注全體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個指頭有長短,你很難要求每個孩子都做到。該怎樣平衡協調這個問題呢?我是這麼做的:我結合閱讀提示設計了三個問題,相當於三關,過一關及格,過兩關良好,過三關優秀。這樣一來,他們小小的心充滿鬥志,充滿被認可,每個孩子都給自己設定了在這堂課上的遠大目標,你光看一下他們的笑臉,他們那閃爍着挑戰的眸子便知道他們學習的熱情被我所激發。

第三,合作交流,個性表達,智慧碰撞。

把孩子領入學習之路,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可到底該怎樣有效地組織學生上略讀課,尤其對三年級這幫剛接觸略讀課文的孩子來說,我還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課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搶着講。但這次我就給自己說:放手讓孩子們去讀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組織好他們就行。讓我高興的是:孩子們在小組合作交流這一環節中是那麼投入,神情是那麼專注讀得很投入,很充分,一雙雙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見,過了幾分鐘,你可以看到有讀懂的喜悅,興奮。有沒有讀懂困惑,還有沒有讀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鐘,一個一個小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來,每組孩子甚至每個孩子都渴望上臺表現,一展風采。

誰能說那一張薄薄的紙片上沒有學生甚至是那些學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講商人和老人對話這一部分時,本來計劃是他們說出商人的焦急,高興,憤怒等情緒後再男女分角色朗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最多再來一組單兵操練。實際上欣賞的很多名課也都是千篇一律。講到此,我原以爲大功告成,誰知我的學生讀書的情緒高漲,表演慾望強烈。我還真不想掃了他們的興。就想,我的課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讓他們再多操練幾回看看會不會有更高的突破。即拋開課本內化自己的語言,比較準確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視頻中的幾組朗讀表演是一浪高過一浪,你光從這幾個小朋友的臉上就可以看見他們對文字體會的深刻。這不能不說是我這課隨機生成試驗中的最亮點。

第四,設計得法,水到渠成。

時間在一分一分的流逝,這節課在這一高潮過後本應趨於平淡,我也本該順理成章的總結,以我的本意設計是學了這篇文章,你們懂得了遇到事情該怎樣做?預設的答案是遇到問題多思考,多觀察,多動腦,到這個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還有孩子在高揚小手,就問問,誰知又是一語驚人:遇到問題不能慌,不能急,我們應該多觀察,多動腦子。朋友們,聽聽,這又比前邊的預設高了一個層次。我就趁勢打鐵,誰能總結一下咱們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這時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學生能說出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實際上,對於這一課或者別的課,我們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課堂上引導得法,在課堂中多挖掘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朗讀,充分交流討論,放手讓孩子去說,那麼訓練孩子,給孩子更多的感性機會的這個磨刀一定不會耽誤他們閱覽羣書這個砍柴的功夫,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會有更加欣喜的發現,我的這幫毛孩子咋這麼聰明,咋這麼會說。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好漢查理》是這一單元中一篇課文,主人公查理是一個調皮而又愛搞惡作劇的孩子,沒有人喜歡他,而“好漢”則是他給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與新搬來的羅伯特一家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後,卻變了,不再愛搞惡作劇,在與羅伯特一家人分別時竟鄭重地對他的.夥伴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是什麼改變了他?這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重點體會的問題。

學生在字裏行間尋找答案,最後有兩個字在我們的心中漸漸清晰──信任,是羅伯特和他的女兒傑西對查理的信任。這個沒有人喜歡的孩子,傑西在第一次與他談話時,是那樣彬彬有禮,並沒有因他自稱“好漢”而不屑,卻自然地也稱他爲“好漢查理”。這一切讓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臨別時,當查理鄭重地對傑西說:“我要做個好漢”時,傑西那句“我從來都相信”又一次觸動了查理的心。而羅伯特對查理的肯定,也讓查理從內心深處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這樣,羅伯特一家在無意中改變了一個小男孩對生活的態度,甚至影響了他的一生。正是這種自然流露出的信任與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內心,所以影響和改變了他。

在課堂上,我們都被這種信任感動着,也爲查理的改變而興奮着,同時也在思考着。於是孩子們想到自己和身邊的人。

聰明而調皮的趙振華同學說:“我以前犯了錯誤,總是被爸爸打罵,我很反感。現在我住在姑姑家,姑姑凡事總是給我講道理,這樣我就能想辦法改正錯誤”。我隨即問:“你喜歡哪一種方式?”“當然是講道理,因爲我知道姑姑相信我一定能改的。”

這時,我們班最難管、紀律最差的一名同學站起來說:“我覺得我現在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前我經常打架,而現在我這個缺點已經基本改了。我要感謝同學們,因爲大家總是一次次原諒我,對我的進步進行鼓勵。正因爲大家的這一信任,我纔有了改變。”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爲主

閱讀是現在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內容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臺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擇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爲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知道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說明了什麼?”“說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爲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14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間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爲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它出名還是因爲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4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說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爲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並存,自主選擇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一定還有許多不同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說: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採用不同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說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爲什麼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起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來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希望我們同學以後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這些內容書上都寫得較爲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爲什麼呢?”“因爲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助,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己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後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文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這種學習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纔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應該教給學生的。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其實以我自己的個人愛好,我喜歡情感類的文章,但我想挑戰自我,於是在本次的課堂教學大賽中便選取了這篇課文。通過研讀教材,我覺得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本文從石頭書的樣子、字、畫、作用劃分爲四部分講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爲途徑,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以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易懂、樂學;同時關注學生讀書、表達等語文素養的培養。總的說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寫作方面的的指導還有更仔細……。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他們積極踊躍,暢所欲言,理解到位。沒想到選了一篇與自己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文本,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於挑戰,自己會更加成熟和老練。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當上完一節課後,靜靜的坐下來回味一下,抽空再聽聽同事們的評說,對於自己的教學不可謂不是一種促進,且是一種質的促進。《臥薪嚐膽》故事所講述的內容距離我們的`時代較遙遠,深刻地理解成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是第二課時,意在通過個別字詞和句子的揣摩來深刻地體會勾踐的這種精神。依據這樣的主旨我從臥薪嚐膽這幅圖入手,讓學生先學習第四自然段,隨後圍繞勾踐爲什麼臥薪嚐膽教學第三和第二自然段,自認爲教學過程環環想扣,然而走下講臺,遺憾也就產生了:

新授倉促,學生接受困難。我在複習導入後,直接出示臥薪嚐膽這幅圖片,讓學生回答“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還沒有進入情景,一下子直奔主題,應此並未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也並未起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次反思,一次進步。多次反思,多次進步。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

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

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文化瑰寶,蘇教版教材中每個練習都安排成語。今天教學成語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把握成語和本單元課文的聯繫。

我發現教材中每個練習安排的成語不但各自相關,而且和本單元的課文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教學時我就注意了這種聯繫,讓學生回憶《東方之珠》這篇課文,想象香港的繁華、熱鬧、美麗,這幾個成語正好描寫的都是城市繁華的,這樣孩子理解時,我們就不知不覺爲他們提供了一個不覺得陌生的情境。

2、把握成語之間的'聯繫

教材中每個練習安排的成語,表達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題,這就給教者一個很好的切入口。今天的8個成語正好分成4組,各組之間都有內在聯繫,常被人們連用。教學時我就把握住了這種關係,讓學生大體理解一行兩個成語的意思,讀時也讓他們一行一行地讀,背誦時記住一行中的第一個成語,學生也發現了這種關係,理解背誦都很容易。

總之這節課上,我教得輕鬆,學生學得快樂!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因此我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思路,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並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兩個原因,最後擴展開去,談到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教學時,我把這一段也就是——“感受花鐘的神奇”這一環節作爲重點,我讓學生通過聽、讀、辨,自己發現問題,自己隨着動畫上的花鐘一起去扮演,充分地去理解文本,體會花鐘的有趣。這樣能夠很好地激起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慾望,也體現了新課標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裏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甦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語言的豐富和精妙。通過這樣的語言活動,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然後,我結合課堂作業本,讓學生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秋天的動物植物。

閱讀教學以“讀”爲本,本課思路清晰,語言很美,課堂上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感悟詞句的優美,課堂上我力求讓學生自由、充分地讀,如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默讀、引讀、齊讀、配樂讀、做動作體會讀等,再通過欣賞鮮花的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朵朵鮮花爭奇鬥豔,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的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薰陶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根據教材內容,我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現實生活中,學生對於花其實並不熟悉,但對於“花鐘”這種新奇的事物是充滿興趣和疑問的。因此,我循着學生的情感起點,先引導學生看課題質疑,進而快速地直面課文,並馬上落腳在末尾一段,通過自讀,初步瞭解什麼是花鐘。並播放花朵陸續開放的課件,讓學生看懂花鐘,帶學生進入了自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了花鐘的鮮豔與芳香,感受到了它的多種功用、它的神奇與獨特。由此,爲研究這一段語言的表達做好了情感準備和背景鋪墊。

《語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文第一段最大的語言特色就是寫每一種花開放,都是不同的表達。要讓學生自己感悟到豐富而有變化的表達,只有通過“讀”。《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先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去發現課文第一段寫得好在哪兒;在總體感受語言特點的基礎上,再具體研讀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欣賞、評價每一句話的好處、每一種花的情趣;最後,引導學生嘗試寫一寫“夜來香”和“午時花”的開放。如此這般,學生在品味花鐘獨特的報時方法時,也感悟到了課文語言表達的獨到。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花鐘》一文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緊扣“細心觀察”這個專題的第一篇課文。文章僅用3個自然段將鮮花之美、花鐘之奇描述的生動形象、情趣盎然。全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美。花兒美、花鐘美、插圖美、語言更美。尤其是課文第一自然段,用不一樣的說法描述了一天之內不一樣時間不一樣種類的鮮花開放的完美姿態,詞句表達豐富多樣,有序趣味,堪稱學生學習語言的典範段落。品悟第一自然段,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鮮花開放的不一樣表達方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用不一樣的.說法表達同樣的意思。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爲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感知課文資料。今日,主要是講第一課時,在不一樣形式的讀中理解課文資料,感悟鮮花開放的不一樣表達方式。感受文本語言的優美,感悟作者寫法的精妙,陶冶美的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新課程倡導簡簡單單,紮紮實實學語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本課設計時,我刪繁就簡,

1.先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中走入花的世界。

2.圍繞“花鐘”這個題目,以學生質疑引入文章,讓學生在讀中體會題意,尋找答案。

3.檢查學生詞語認識情景,經過多種多種讀法(自由讀、單個領讀、齊讀)解決字詞問題。

4.對課文朗讀進行指導,經過多種讀書指導(自由讀練習、個別讀檢查、默讀、齊讀鞏固、男女生輪讀),到達讀通讀熟讀出感悟。

5由題目花鐘,引入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不一樣的花在不一樣的時間開放。讓學生自由談談,自我對哪種寫花開的寫法更喜愛,邊討論邊以動作理解,在讀中感受花的美。

6.師生欣賞圖片,接讀句子。

7.最終,讓學生嘗試寫寫自我喜愛的花朵,以及它的開放方式。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聽了董老師的這一節課,確實是一節以讀爲主線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好課。很好的落實了語文課標提到的兩個要點:一是落實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二是落實了“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

教師的導讀重點在激發和保持了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而且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書,取到了多法導讀的良好效果。課堂上老師特別注重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聯繫上下文理解、聯繫生活理解、換詞理解、採用動作理解、看圖理解詞語等方法很多,效果也比較好。課堂上老師很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在閱讀中,讓三年級學生時不時地劃一劃、圈一圈,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能到了培養。課件運用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特別是最後課件(欣賞香港美景)的運用,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還爲有感情朗讀課文奠定了基礎,所以最後學生能帶着自己對香港的熱愛來朗讀全文。

我們在享受教學的同時,不妨也提出兩點建議:

1、在講到重點或難點的時是不是應多留點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因爲經思考則有所感悟,纔會形成自己的認知。如講打比方時;“你覺得哪些句子最有趣”讓學生讀出其有趣來,光靠朗讀的`聲音來判斷是不是讀得有趣,我們覺得是不科學的,是不是應引導學生弄明白“你是怎樣讀出它的有趣”或“你讀得很有趣了,請問,你是怎麼讀出有趣來的,把你的想法(方法)告訴大家吧。”

2、“舉世聞名”通過換詞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但就這裏的“舉”是什麼意思,學生懂了嗎?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最後感謝董老師、感謝三年級組老師爲我們學習研討提供了這次平臺!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蜜蜂》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中講到法布爾爲了證明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實驗:將20只蜜蜂背上做好記號,裝進紙袋裏,帶到兩裏多外的陌生地方進行放飛,看看它們能否回到蜂窩。通過實驗,得到蜜蜂有一個識路的本能。

我教完《蜜蜂》,心中倍感滿意。這堂客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躍,發言到位;本人也覺得教的極輕鬆。細細想來,原來是做了以下調整。

1. 擺正師生關係,用民主指導取代權威傳授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備課中我把準這一定位,力求徹底轉換角色,變權威性向平等的大姐姐轉變,摒棄了“一言堂”和“強行灌輸”的做法,把大多數時間和空間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己通過自讀自悟、自由討論理解課文。我沒有一個人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介紹,而是指導學生自己通過讀、聽、說、議等各種方法去親身體驗學習。整堂課教師真正成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注重互動交往,營造良好氛圍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主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教學,更不能爲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和諧、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中我有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爲學生創設了“主體參與,交往互動”的寬鬆、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我充分發揮每一個生命體的活力,讓學生自由探討,知識與能力在主體參與、交往互動中不斷建構生成。課堂不再如“一潭死水”,而是充滿活力生機,讓人感受到課堂上揮灑智慧的樂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你怎麼理解本能的?請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奶。”有的說:“貓上樹.”

??有的說的不太準確,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和補充。

一個開放型問題,居然引發了學生那麼多的獨特思考,這讓我既意外又欣喜。在這堂課上,我真實感受到了:只有放飛學生的個性,才能使課堂靈動起來。

不足之處:

教學環節的人文主線體現不夠充分,學生個性化解讀的機會不多,沒有把學生的情感進行提升,應該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獲得,並能把這種美好的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讓我們的孩子在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接受審美教育。

>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二: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955字)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個性化閱讀和感悟,注重學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在教學《蜜蜂》這課時,我在直接引入課題後,就設置了學生質疑問難這一環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蜜蜂》這篇課文,對於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有幾隻小手馬上舉起了。

一個學生問:老師,作者爲什麼要做這個試驗?我一聽,真感到了一份驚喜,好極了,正好是按照課文的順序來問的。我馬上非常地肯定了他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極了,你真是個思維敏捷的孩子,誰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呢?”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爲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並告訴孩子們不能輕易相信別人的話,要像這位生物學家法布爾一樣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學生能夠提出第二個問題,那就是“在做這個試驗前,法布爾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並因此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問題並沒有按照我預期的目的提出來,一個孩子問的是“老師,我發現課文中說,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蜜蜂飛回來了,那麼還有三隻哪去了呢?”這個問題一下子打亂了我的設計,而且還沒有說到蜜蜂被帶到多遠,怎麼帶去的,放飛蜜蜂時的天氣情況,一下子提出這個問題孩子們能解答嗎?因此我這樣回答了她“你可真是個細心的姑娘,善於發現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老師不幫你解答,你下課後,可自己想想或與同學交流,看這三隻蜜蜂哪裏去了?”說完後,我自己向孩子們提出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他爲了這個試驗做了哪些準備呢?”並引導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學習。後面孩子們的提問確實是一個一個地按照課文編排順序提問的,因此我的教學工作順利地完成了。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突然一種煩躁情緒困繞了我:那個孩子提的問題提得多好呀,我當時是不是應該讓孩子們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呢?就算當時不答,在引導學生讀到

第五段“二十隻蜜蜂中有十七隻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時,我也應該重提這個問題,讓孩子們探討呀。爲什麼我要說下課後自己去找答案或與同學討論呢?我這樣做是不是對的呢?

我在課堂上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那個問題會困繞那個孩子一節課,讓她耽誤了對後面知識的學習呢。課雖然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對於老師意想不到的課堂生成,該怎樣妥善處理呢?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立足於教學目標,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中的學生對話有什麼好處?

就學生方法運用上,教師不是不確實際設計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而是依據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考慮低年級到中年級過渡,紮實學生學習方法運用——鞏固識字,提高預習要求,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因爲教師有獨到的思想,單純就說課小標題,擯棄了通俗,以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就內容而言,對操作主義、經驗主義是一種超越,體現了他對教師職業內在尊嚴的詮釋與追求。就說課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簡單而又易於操作,不但把握住了年級的過渡,而且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的落實到位,有着一種文化精神與文化眼光,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對課堂生命追求,而不只是站在說課的角度。此說課稿值得欣賞,是教師個性的張揚,他不人云亦云,而是紮實於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就“簡簡單單,說教程”,可以說是簡單而豐滿。從教學目標到環節、從方法到語言文字訓練不蔓不枝,乾乾淨淨,對文本深入探究,多層面思考。整個教學思路給予人的信息都是沿着尊重學生個性與目標主線展開教學,清清爽爽,讓學生能將自己與文本和生活融爲一體,從文本找到自己,愛上語文。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我們可以感受到緊緊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三個重點字詞的理解、深入挖掘文本,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做了點滴的探索。

精彩之處

1、感受願望,激發同情心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金吉亞所“給予”的東西,教師先讓學生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因此她從理解“如願以償”一詞入手,什麼叫‘如願以償’?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中,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2、感受陌生、理解“並不寬裕”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文體會:“金吉婭是誰?她的好朋友嗎?(不是)你是從課文哪個詞語知道的?”爲了更深刻的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進一步理解金吉婭對小女孩的仁愛與體貼。想象“小女孩爲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跳出文本,聯繫同齡孩子的生活需求,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其實這個洋娃娃不僅只是一個玩具,更是一個可以陪伴她、可以傾聽她的話語,可以帶給她溫暖的朋友。所以學生就可以深刻的體會到,金吉亞所“給予”給小女孩的是一種快樂,是一種溫暖,是一種愛,再次昇華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

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教師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4、再解題目,強化課文主題

當聖誕的`鐘聲敲響,小女孩收到了金吉婭送給她的洋娃娃。她激動極了,她很想寫一封信感謝金吉婭,在此環節讓學代表小女孩寫一寫對金吉婭的感謝。最後,教師通過讓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其實是讓學生提升文章的情感一種方法,即“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充滿善良和仁愛的樹。”

不足之處:

雖然在這堂課上我做了精心的設計,但是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朗讀上形式不夠多樣,比較單一,只是採用齊讀、男女讀。其次是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學方法還需不但改進,讓自主閱讀不僅僅流於形式,而是讓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到真切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新來的老師不瞭解情況,請她到講臺上講故事,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幾年後,她寫信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那次掌聲,給了她信心,給了她生活的勇氣。她很感謝大家。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當然在教學中,我雖然細細研讀了文本和課標,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也有了多種預見,但是,對個別問題還不能很好地解決,朗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卻不能把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到更高層次。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信》這篇課文是首充滿童趣和幻想的兒歌,它以“信”爲紐帶,以兒童特有的視角和口吻,描述“我”與小鳥、花朵、大海、雲、樹做朋友,並替它們寫信的有趣故事。詩句間浸透着童心的稚嫩,對自然的親暱,表達了孩子們運用“信”這個載體與小動物、植物等進行友情交流的喜悅之情,反映出了現代兒童樂於交往、善於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質。

如何在本課中讓學生學得有實效呢?在解讀文本中,我發現,本課中有許多優美的詞語,而且每節詩的結構基本相似,於是,我在教學中做了這樣的設計:

一、夯實“雙基”,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雙基”的訓練,這是毋庸置疑的。在學習課文詩句中,我不失時機地進行了詞語的比較、擴展。如:“一封——一封封”、“許多——許多許多”、“想——多麼想”。通過比較詞語的意思、程度,擴充例子,給學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豐富了他們的詞彙。再如,詩句中有“奼紫嫣紅”一詞,我在讓學生明白詞意的基礎上,啓發他們說出意思相近的詞,如“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等,在學習“風平浪靜”時,讓學生藉助反義詞“波濤洶涌”來理解詞義,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還擴大了學生詞語的儲備,有利於說話寫話水平的提高。

二、拓展文本,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三年級是學生的作文起步階段,而仿說、仿寫是訓練學生作文的有效手段,這首詩每小節結構相似,而且富有童趣,正是訓練學生仿說的好時機。於是,我將語言訓練有機切入文本教學之中。這樣,既爲以後的作文教學做好了鋪墊,也是在利用教學的.細節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得整個教學進入高潮,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因此,我抓住時機,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還會給誰寫信?寫些什麼?”孩子們的思路打開,續編出一句句可愛的詩文。例:“替春天給冬天寫,請你趕快下班吧,我要給人們送去溫暖。”“替春風給柳枝寫,趕快發芽吧,春姑娘來了。”……

三、以“讀”爲本,內化感受。

閱讀是作者、文本、讀者之間進行的一場默默的交流。我以“讀”爲主要手段,通過自讀、分角色讀、體味讀、表演讀等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淺出地引導着孩子們自信地說出自己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領悟着文字背後的情感和內容,並藉助“讀”傳遞了出來。這就是一種閱讀的個性化感悟。相信孩子,就要給他們展示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地享受成功的喜悅。

通過“讀”的品味,學生、悄然領悟了本文的情感內涵——用心交往。這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但是,在這種感覺下,有一種緣自內心的關切。對於教者而言,這是滲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