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1.12W人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5篇)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

教學本課時,我抓住了兩個問題統領全文,其一:司馬遷爲什麼要寫史記?其二:司馬遷爲什麼要發憤寫史記?對於司馬遷爲什麼要發憤寫史記?通過與發奮的比較,學生理解爲“一場飛來橫禍”造成。通過教師補充“李陵事件”,使學生了解司馬遷是一個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漢子,是個是非分明的客觀的史官;接着抓住“血濺牆頭”“了此殘生”理解司馬遷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個男子漢一樣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現實卻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漢一樣壯烈的死去,可是父親的遺志沒有完成,理想沒有實現,他只能忍受着悲憤苟活着,他是一個偉丈夫。

因爲開始提出的問題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重點,貼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於學生深入地讀書感悟、薰陶、內化,充分地開發文本的教育資源。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通過潛心會文和表情朗讀課文,感悟、體驗司馬談臨終時“淚流滿面”的遺囑,司馬遷受酷刑時“悲憤交加”的情景,使學生的心靈就會受到震撼,司馬遷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裏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是從文章的題目入手的。《我和祖父的園子》究竟是《我/和祖父的園子》還是《我和祖父的/園子》,以質疑走進文本,通過品讀孩子發現這給了我快樂的童年的園子是祖父的,更是我的,孩子們對祖父和園子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其實無論是園子的特點,還是我在園子裏的趣事,這都是祖父用他寬厚、慈祥、包容的愛創造的!祖父在他的園子裏養育着小昆蟲,養育着糧食蔬菜,也養育着從小就生活在寂寞、缺少父母關愛的我。無論有用、沒用的',都生活的自由、快樂!

教學時,從園子的特點入手,引到三件趣事,最後點出祖父的愛。教學方法多樣:下種,讓學生品位動作;剷草,注重理解角色對話;澆水,讓學生激情表演。同學們興趣盎然,“趣”就一覽無遺了。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本文節選自小說卻沒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節,倒更像一篇散文。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根據文本特點和學生的閱讀規律,以課文第十三自然段爲切入點,找出文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抓住文眼“自由”兩字來展開教學,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欣賞園中景物的自由生長,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自由,尋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愛,是祖父的愛給了“我”一顆自由的心,看什麼都是自由的,再跳出文本,抒發自己渴望自由的心靈,最後引導學生讀一讀自由背後的故事,把學生視角引向經典原作—《呼蘭河傳》。由淺入深,使學生對“自由”的理解逐漸深刻與豐滿,做到形散神聚,重點突破。

2、品味細節,感受情境。文中“我”和祖父在園中勞動的情景作者採用敘述的話語,其中的一些細節值得推敲,往往一個簡單動作卻蘊含着豐富的內容。比如文中祖父的“笑”既能撥動學生情感心絃,又能引發言語表達的生長點,從這個“笑”字中我們可以讀出祖父的愛、和藹、慈祥、寬容、童心、對孫女的教育,把這個“笑”字讀活了,祖父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我們就會自然進入課文敘述的情境。

3、關注表達,學習運用。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年段閱讀教學要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上更是有它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僅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還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怎麼寫的。對於特別的語句反覆品讀,並且運用文中句式練習說話,進行文本語言的內化遷移,既鞏固了對文本語言的學習,又通過練習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聯繫原著,適度拓展。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本,要將學生的視角引向更廣闊的天地。引導學生了解《呼蘭河傳》,瞭解蕭紅的人生經歷,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對祖父的懷念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加深情感體驗,增加文本厚度,同時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3

上這課前,考慮到這課篇幅比較長,讀通讀熟不容易,早讀課上讓學生重點讀,大概用了20多分鐘,通過檢查,情況還不錯。

因此,按照事先的預設導入後,先鞏固了生字新詞及比較生疏的詞(乳白色 執行 劃破 控制 僑胞;戈壁大漠 寒風凜冽 亮如白晝 肅然佇立 烈焰升騰 大漠震顫 直指蒼穹 清晰可辨 遊弋 蘊含 澎湃 橘紅色)接着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的關於飛船和太空的資料,學生們暢所欲言,找了很多內容,更可喜的是這樣的場面給今天的教學內容創設了很好的情景,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抓住時機,隨後問到:大家蒐集的內容和今天要學的課文《夢圓飛天》有哪些不同。

馬上就有學生舉手回答:這篇課文中的飛船是首次載人飛向太空的。我很快又問:“首次”怎樣理解?有人回答:是第一次。“讓我們自由讀這篇課文吧”每個學生都很投入。課文中有好幾個場面都讓人印象深刻,有發射前扣人心絃的`等待場面,有發射成功後激動人心的場面等等。

要想讓學生能對課文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我想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句反覆朗讀,文中按飛天的先後順序重點描寫了四個場面,教學時,我讓學生找出最令他們感動的場面說一說原因,主要以“送行——發射——問候”幾方面來講,你感受到怎樣的氣氛,體會到怎樣的心情這一大問題,一起和學生品味了,學生想說的很多,體會得也比較好,能扣住文章的關鍵詞體會到人們激動、期待、興奮等心情,也能從楊利偉的話語中,感受到他必勝的信心、堅定的意志、不怕犧牲的精神此外,讓學生課前去了解一些有關飛船的信息,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對於學好這篇課文也是有幫助的。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4

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爲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我首先設計了精彩回放,走進長征。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和學生查找的資料中讓學生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再以讀代講,感知長征。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

豐富的內涵,教唱、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文本對話,深入長征。詩人展開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5

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這首充滿童趣的古詩時,上課伊始,我先給學生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春天來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一個住在鄉村的孩子剛剛起牀,推開家門,就看見一隻黃色的蝴蝶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鮮豔的太陽花上休息的時候抓住它。

可是再怎麼輕手輕腳,那隻機靈的蝴蝶還是一拍翅膀飛走了,沿着鄉間的小路,直飛進黃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叢裏,哪裏還能發現蝴蝶的蹤跡?大家想,這時,這個小男孩的心情會怎樣?”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說:“他一定很生氣。”

有的說:“他氣壞了。”有的說:“他大哭起來,因爲油菜花是黃色的,蝴蝶也是黃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擺出一副神祕的樣子,對他們的答案均無情地給予否定,順勢說:“請看圖,這個孩子發現蝴蝶突然不見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很開心,很興奮。這是爲什麼呢?”學生們一頭霧水,一個勁兒地搖頭。我連忙再趁熱打鐵:“大家認真讀讀古詩,再好好欣賞插圖,就明白了。老師也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們能告訴我嗎?”

話音落畢,教室裏孩子們認真欣賞古詩的情景讓我很欣慰:有獨自搖頭晃腦吟詩的`;有用手指指點點與同桌交流的;有神情專注、仔細閱讀的。纔不過幾分鐘,一隻只可愛的小手就已高高舉起,爭着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節課我並沒有使用多媒體,而是藉助教師的語言和課本插圖,我認爲也創設出了一種學習的情境,所以我認爲創設情境不一定要依賴多媒體。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6

古詩教學雖然慣例是字詞落實、破譯詩句、機械記憶,但是隻要把這些步驟系統地歸納一下,學生就會將方法記住,以便於自學和將來的終身學習。

“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學生是閱讀和體驗的主體”,古詩教學如何抵達心靈,煥發詩情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走進詩境,體悟詩情。當古詩的意思理解後,問題情境出現:“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讚美,婉轉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同學們,在這首送別詩中,詩人的情感隱藏在哪裏

呢,你能找到嗎?”“看着這滿湖的荷花,你楊萬里還會對朋友林子方說些什麼?……”學生們移情換位、見仁見智,口吐繽紛的“蓮花”,抒發獨特的才思,實現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喚醒經驗,激活體驗,提煉境外之象,創設情境……課程資源經過有機整合,學生得以跨越千年時空,傾聽文字的脈搏,觸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這般“無限風光”,絕非專注於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所以古詩教學重在讓學生體會詩中意境。

在教學中,我通過情境畫面導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讓學生對西湖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體教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時,通過展示層層疊疊的荷葉連綿到天邊,在陽光的照耀下荷花顯得格外嬌豔的影像圖片。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妙之處。

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我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邊讀邊悟,通過反覆地吟讀,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聲情並茂。首先,指導朗讀詩題時,我讓孩子們找一找“時間、地點、事件”幫助他們讀懂題目的意思。在初讀的過程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順。古詩的語言很凝練,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於音樂美。個體的朗讀可以讓他們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頌讀中,在讀中感受古詩中的詩情畫意,在讀中領悟到詩句蘊含的情感。

所以,在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劃出節奏和重點。有些同學朗讀古詩,往往讀得呆板,沒有節奏感,不吸引人。通過範讀、指名讀等方式,鼓勵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富有情感的朗讀,儘量做到聲音高低相宜,抑揚頓挫,聲情並茂,悅耳動聽,努力將自己和聽衆帶入詩的意境之中。最後,朗讀古詩,除了讀出節奏與重音外,還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情來。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7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開得早”,讚美的魯迅“時時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開在深冬,預示着春的`到來,讚美魯迅敢於與敵人奮鬥一生,教育人們要做“東風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認爲: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物(梅花)”與“人(魯迅)”之間的關係,纔可能真正讀懂課文。一個“早”字,說到了兩事,是全文的靈魂所在。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質疑,一個學生舉手:“老師,課文講的是三味書屋和魯迅的故事,爲什麼卻以‘早’字爲題呢?” 另一個學生也提問:“老師,這篇文章寫魯迅,爲什麼要寫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聯繫了 “書屋”和“魯迅”,而“早”又是“梅花”與“魯迅”的共同之處。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篇課文就會被真正讀懂。

因此,第一課時,我抓住“書屋”進行教學,讓學生從方位,書屋的作用,書屋的陳設,通過圖文對照,在圖上找出魯迅的桌子位置。學生通過方位,都認定了左邊是魯迅的書桌。接着,再按照課文內容進行朗讀,學生就很容易瞭解三味書屋的具體位置與陳設了。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8

這篇關於克隆的說明文結構嚴謹,思路清晰。上課時,我採取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抓住(定義-範圍-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生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了什麼是克隆,並就克隆對人類的意義進行了討論,學生明確了克隆是一把“雙刃劍”,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說明文的一些說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義和舉例子)。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後,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麼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羣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麼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麼,更要清楚是怎麼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於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爲什麼?”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於理解。第二句則更爲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最後,我給學生來了個總結:“爲了幫助我們弄清楚克隆是怎麼回事,作者採用了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第一種較爲形象生動,一讀就明白,也容易記住。第二種是科學定義,更爲準確。兩種說明方法各有所長。至於哪一種好,可以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的不同靈活使用。說明文是兼知識傳輸與說明方法滲透於一體的文體。自我感覺,這類型的課文,說明方法的滲透應與知識傳輸並重,而不能僅僅把它當做一般的科學作品解讀。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9

《月光啓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啓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孫友田感謝“月光啓蒙”,我也同樣感謝《月光啓蒙》。 《月光啓蒙》讓我進一步反思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而且這些不足還是教師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準確和備課時偏重於備教材忽視了備學生而造成的。

1.“對話”問題。

語文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彼此分享對文章的理解,探討重點問題。作爲教師,比孩子早一步解讀教材,其實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更應該是充當“引路人”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對“對話”在備課中是早有預設的。對於預設,在備課中我是相當細緻的,從學生角度出發,設想了許多情境,同時也設計了必要的引學過程。但課堂又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課堂上,我總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預設,這就不再是真正的“對話”了。

2.“評價”問題。

在課堂上適時的評價是推動教學,促進學習的一種有效的辦法。我在評價上做得總欠火候,有時一個手勢、一個微笑、適時的示範都是評價,往往“無聲勝有聲”。學生是否從評價中獲益,並有所提高,是評價有效與否的標準。在本課的教學中,對朗讀的評價是重點,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從評價中理解課文應該怎麼讀好,讀出味道。如對歌謠的朗讀,第一次我是讓孩子在理解第四節的基礎上讀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則是讓孩子在理解歌謠的基礎上讀出文字的意韻。

但在教學中,因爲評價的意向性不夠明確,孩子沒有讀到位就急於推進教學,而使讀的層次體現得並不分明。可見,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更應有豐厚的語言底蘊,對於課堂中生成的問題能用妥當的語言引導,巧妙而又自然的推入下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0

每次授完課後,我總是有意地提醒自己。思,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想,學生是否在此節課上獲得發展。本次教學我旨在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描寫彭德懷深情、動作、語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士的情感,體會其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爲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讓孩子們邊讀邊圈畫,抓住一字一詞一標點來多元感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內心感受,特別是對“不耐煩”、“怒吼”、“發火”等詞語的品讀,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彭德懷複雜的內心。那種忍痛割愛的疼痛就像是在行走在刀刃上一般呀!真的非常令人感動。

我想,這種有效的閱讀活動歸功於學生的`靜思默想,沉浸在文本中的閱讀才能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如果學生真的能掌握了這一點閱讀的方法,假以時日,他們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夠不斷提高。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1

今天這堂課,我從蘇軾的另外一句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入手,讓學生品讀雨之奇,扣住一個“奇”字,學生讀到了雨的來去匆匆,讀到黑雲白雨的奇妙色彩……一個“奇”字,提領一頓,百毛皆順啊。

品味詩文意境前後,學生對詩題中的`“醉”字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剛接觸這首詩的時候,學生就注意到這個“醉”字,他們理解爲喝了點酒寫下的詩文,然而在學完詩文之後,學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學生提出,這個“醉”,還有陶醉的意思。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課程標準》中很強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重感悟。這就造成一種不良的傾向:學生只是匆匆讀過一遍課文,句子還未讀通,教師就花很多時間讓學生說感悟,往往造成課堂上的“死氣沉沉”。我在教學課文第二自然段時,並未一下子就讓學生談體會,而是進行了層次分明的朗讀、感悟。

我首先讓學生聽老師範讀,並說說你的第一感受,這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最初瞭解。然後又讓學生邊讀邊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原因。這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就又更進了一步,他們此時考慮的並非完全是課文中的原話了,而是把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都挖掘出來了。如有同學說“安詳”平時都是用來描寫人物的……最後我又設計了讓學生朗讀這一環節,使學生在對課文達到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盡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釋放出來。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實效。

《語文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在教學“我”和小外甥月下對詩時,我大膽地放開手了,從頭到尾都把學習課文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探討詩中表達的作者的情絲,學做小詩人吟誦詩句。整堂課至始至終都是學生在學習、在思考、在探索。我只是他們彙報學習情況的組織者、牽引者。這就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真正得到了提高。整節課,在詩和月的光輝裏漸漸度過,學生們很愉快,我也很愉快。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3

上了這一節課,我有以下的一些想法:

1、藉助課文插圖,幫助理解。課文上方的插圖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清晰形象地顯示了金字塔的'外觀形象,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紹也正好吻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暢談所見所感,無疑爲學生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作了一個非常有益的鋪墊。

2、通過多種途徑,紮實訓練。

1、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自主解讀;

2、誘導學生不但能看出金字塔的外形特徵,而且能讀懂其內在的品格;

3、提示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朗讀體會;

4、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悟。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4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到關於修辭的教學時指出:“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告訴我們學習修辭的目的不是爲了系統掌握修辭學的知識,而是要服從理解課文的需要;告訴我們小學生學習修辭要掌握的.“角”是“必要”,不要講得太深,要在學生所能理解的範圍內;

還告訴我們不必另設修辭課專門講解修辭知識,應當採取“隨文學習”的做法。比如,本課中的“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着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和“先是像我們這樣的孩子……”前者是比喻,後者不是比喻,通過比較的方法,學生就能理解比喻容易出現的誤區。

五年級下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15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閱讀實踐時,讓學生親身體驗很重要,我認爲,若在學習課文前,設計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嘗試和體驗,在學習課文時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海倫學習盲文的不屈不撓,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出示後學生能很好地理解鞏固,通過這些詞句體現了海倫的學習精神,學生感觸很大。後一部分海倫練習說話時的堅持不懈也讓學生受益,第二部分學習時採用放的形式比較好,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10。《二泉映月》教學反思

中秋之夜,無錫惠山的二泉,天上明月高懸,水面月光如銀,靜影沉璧———多麼好的美景呀?讓時光回到95年前,是什麼原因叫一個雙目失明的中年漢子—阿炳爲後人演繹出不朽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透過歷史的煙雲,我們不難看到:是社會的黑暗讓阿炳身染惡習,而後生活潦倒;又是命運的多踹,讓阿炳生活中步履維艱;是生存的勇氣讓阿炳堅強地活了下來,又是他憑着對音樂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感悟成就了他所喜歡的音樂—《二泉映月》。

怎樣讓學生理解課文,聽懂音樂所表達的內含,是老師所尋求的難點。本人是這樣做的:在第一課時,講清—阿炳和文章的寫作線索,讀文自學生字、新詞,這裏我認爲:阿炳的生活背景一定要講清楚,不要讓學生認爲:阿炳就是一個會拉二胡、雙目失明的瞎子———阿炳有他少年喪母的不幸,同時也有私塾苦讀和學習音樂的刻苦和對音樂的天分,二泉邊,他有着少年時光的美好記憶,所以,纔有,後來的藝術成就。不能把阿炳同現在的職業乞丐相提並論

第二課時是感悟阿炳的寫作過程。教師導入:無錫的二泉是美麗的,阿炳創作的《二泉映月》更是不朽的,讓我們帶着對二泉,對阿炳的無限追思,走進二泉,走近阿炳的內心深處————導語爲學生的齊讀1—3自然段和導入下文做了詮釋。 11。《鄭和遠航》教學反思

在教學“揚帆啓航”一部分中讓學生自讀,然後用一個詞語概括自己的感受。感受可以很多種,這裏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品讀感受,但是教師需引導把課堂教學重點要放在寶船的介紹上。這段文字的描寫非常形象也很精彩,是學生作文的理想範本,同時透過大量的數字、比喻和對比,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出寶船的壯觀,然後輔以資料補充使學生明白這寶船的設計和製造是非常神奇的,就算以我們現階段的科學技術也是難以製造出來,以此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加以板書強化學生的認識。

在教學“友好往來”一部分時,讓學生看“你是從哪些地方品讀出中國人這種骨子裏的友好的`”,再體會“往來”的意義,輔以資料理解鄭和下西洋的經濟、文化、政治意義,學生自然而然對“友好”一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此時板書“友好”,時間恰到好處。

在教學“戰勝兇險”一部分時,主要引導學生找出兇險是什麼?重點品讀海上風浪大的句子,

學習這種兼比喻、誇張和擬人於一處的形式,體會爲什麼要這樣寫,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方法,目的就在於表現出鄭和和他的船隊是“勇敢無畏,機智沉穩”的,此時板書“勇敢”加深學生的理解。

這三部分教學結束,做一個簡單的總結,體會鄭和的精神,從來引申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以此作爲過渡,品讀還有什麼樣的精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