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14W人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1

學完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我們被文章的內容所震撼。

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啓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裏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啓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衆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爲“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居住在窯洞裏的人們,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爲: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2

教學目標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幫助弱者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欣賞文章美。

一、導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陽》小詩導入。

我的太陽

——寫給盲童

高洪波

太陽是圓的,就像你手中的皮;太陽是熱的,就像冬天的火爐。

你摸摸玻璃窗,就能摸到太陽;太陽是我的,也是你的,

你看不見太陽,卻看見了一切。

二、快讀感知課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2.請爲本文加五個小標題。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寂寞的盲孩子 快樂的盲孩子 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讀課文

(一)寂寞的盲孩子

盲孩子的寂寞體現在什麼地方?

(二)快樂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讀:

(1) 誰給寂寞的盲孩子帶來了快樂?

(2)影子從哪裏來?

(3)影子說這話時內心是什麼感覺?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三)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1)是誰給盲孩子帶來了復明的希望?(2)文中疊詞運有什麼妙處?(飄飄忽忽、幽幽、 緩緩、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

(四)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風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 了哪些朋友的幫助?

(2)你覺得這風雨交加的困境是對誰的考驗?

(五)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1)重見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圍的哪些景物?(2)美讀

(3)影子最後變成了什麼?從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4)結尾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這句中的“光明”的含義是什麼?

四、互助合作,探究課文主題

1.童話中出現了盲孩子、影子及螢火蟲這三個主要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爲什麼?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爲何能成爲好朋友?

3.盲孩子獲得了光明,影子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五、課外拓展,放飛思維

1、你有這種永遠不忘的朋友嗎?你有磷火一般在別人最黑暗時給他光明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爲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 。

2、這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有詩情畫意般的境界。課後繼續研讀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爲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六、教師寄語

做一個有能力獲得幸福也讓別人獲得幸福的人!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3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中一篇課文,是陝西作家劉成章先生的名篇。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特別是其中一些寫意的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安塞腰鼓”是陝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現象,也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和符號,而這一切均與陝北古老的歷史有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這對於不熟悉、不瞭解這一民間藝術的我們這裏的六年級學生來說,要想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設計的教學環節是:看腰鼓表演的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跟隨視頻範讀,反覆朗讀課文精彩段落,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品味貫穿於文章始終的修辭、想象,感悟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對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讚頌。

這堂課的教學,我認爲有幾處是較爲成功的:

一、情境創設。新課導入,我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頻,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安塞腰鼓”,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和火烈,學生一下子感覺安塞腰鼓近了。之後讓學生聆聽一段配樂朗讀,隨着誦讀者抑揚頓挫的朗讀,學生們感受着生命的激越,課堂氛圍完全爲腰鼓聲所感染了。在這樣的氛圍中,在掃除完生字新詞的障礙後,我請學生們齊讀課文。令人欣喜的是,他們的朗讀是多麼的到位,哪段該平和,哪段該激昂,哪段該舒緩……簡直可以用“聲情並茂”來形容。我心中暗喜,一個教學目標達成了。恰當的情境,點燃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深化了學生對安塞腰鼓的理解。

二、 注重朗讀。精讀環節中,學習重點落在品味語句。學生自主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識別排比句、比喻句,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在朗讀感知。通過朗讀品味,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自主朗讀品味中得到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感悟到了文章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當然這堂課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指導朗讀這一環節,我的形式過於單一,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如對重音、語調的指導只停留於示範,而沒有具體指導,效果不是很好!這篇文章所傳達的內涵,確實也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真正理解的。對主題的探究還不夠,沒有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所以,課文雖然上完了,我也把自己的瞭解傳達給學生了。可是我卻沒有把握,學生真正領悟了多少。這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4

針對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學,如果嘗試運用上述教學法,首先必須適當地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初步的整體把握,但是又必須突出重點,所以筆者選取了把三次反覆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爲突破口,請學生自己說出這是作者在反覆抒發對安塞腰鼓的讚歎之情。藉此以點帶面,替學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實際用每一次出現的“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分別對前文作一個小結;而且在每一部分內容裏面作者均是先描寫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然後述說作爲觀衆之一的作者身臨其境時隨之產生的豐富聯想,最後則是議論、讚美安塞腰鼓——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層層遞進的情感宣泄的特點,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自讀自疑過程中集中火力各個擊破。

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鼓勵學生藉助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積累,所以學習氣氛相對比較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比單純地由教師講解分析要高漲。比如同學在閱讀後提問:本文第10自然段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我適時先作引導:要理解這個句子,先必須依次明白前面的兩個段落的意思,而且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什麼“使人想起”?學生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是壯闊、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我接着動情地說:對啊,當作者看見這腰鼓表演情不自禁地聯想到古人所寫的詩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這是唐朝詩人的傑作,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詩句表現的戰爭場面,你有什麼感想呢?學生在老師激情地引導下,踏實地對悲壯的古戰場似乎有了初步感受。而《安塞腰鼓》接下來的語段則引用了“信天游”陝北民歌《王貴與李香香》的句子: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我又啓發學生:你們抓住該句關鍵詞“千里”、“萬里”想象一下安塞腰鼓表演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們又找到了答案:很遼闊。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啊,作者藉助這個詩句是想要寫出腰鼓表演場面的空前壯闊!而聯繫課文短橫線下的註釋,柴同學提出的問題裏的“晦暗”是指人們對生活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對人生的領悟境界,那麼該句“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會表達哪個方面的感想呢?學生們回答道:那是針對人生話題的。我進一步開導他們:古語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其中“四十不惑”就是指每個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隨着閱歷的增加,對生活、對宇宙的`感悟基本達到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我最終拉回學習話題:然而在本文中,帶給作者這種思想領悟的卻是安塞腰鼓,那麼安塞腰鼓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啊,我們要好好領略一下作者展示的安塞腰鼓。

再如又有同學提出: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啓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說這裏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啓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衆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爲“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裏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毛昱博同學解釋說: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111同學馬上站起來說道;

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爲: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111的理解毛昱博的似乎更翻進一層。

上述幾個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幾朵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說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的方式。因爲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裏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5

《安塞腰鼓》,這是小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文質兼美,它以其獨特的排比句式而極具詩情的音樂美,它有充溢於字裏行間的粗獷豪放的畫面美,以及充塞於全文的鏗鏘有力的力量美。作者用寫實細膩的筆觸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使人振聾發聵。但是安塞腰鼓畢竟是產生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種民間藝術,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對於生活在山東昌樂的現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對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學生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還有相當大的難度。

在預習了《安塞腰鼓》後,我的得意門生(班裏的學習委員)郭夢童不好意思地跟我說:“老師,我不太懂這篇《安塞腰鼓》。”班裏素有“小泰斗”之稱的王鵬飛也撓着頭跟我說:“嘿嘿,老師,我不明白有些詞語怎麼用在這裏?”這兩個語文學習的佼佼者一齊喊“難”,這是以往的教學中不曾有過的。

於是,根據學生實際,我確立本課的重難點有三,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2.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品味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3.掌握“三讀”式散文閱讀賞析方法。爲此,我決定藉助多媒體:以看視頻代教師講解、聽錄音代教師範讀、藉助視頻理解文中富有張力的'語言。沒想到這一辦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輕鬆和愉悅。

當一羣着白衣系紅綢的陝北後生飛騰的身姿出現在畫面上時,學生們大氣不喘一口地盯着畫面,那份倍感驚訝的專注神情告訴我:他們被深深震撼了。所以,當我按下暫停鍵,讓學生談談他的感受時,學生紛紛舉手,似乎都想一吐爲快。“活力四射、激情昂揚、剽悍豪放、鏗鏘有力”等等一個個恰如其分的評價詞被板書在黑板上,學生準確把握了自己的內心情感。一段視頻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和想象力,把學生帶入情境,而當學生進入角色,學起來就輕鬆多了。

我引導學生藉助畫面理解“驟雨”與“急促的鼓點”、“旋風”與“飛揚的流蘇”、“亂蛙”與“蹦跳的腳步”、“火花”與“閃射的瞳仁”、“鬥虎”與“強健的風姿”這些比喻的妙用,從而體會文字的形與意在表達中的聯結。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句中的“燥熱、飛濺、亢奮”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眼前紅綢翻飛的動感畫面,讓學生們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燥熱、飛濺、亢奮”這些詞中活力四射的生命力的內涵。形象直觀的視頻帶給學生的是視覺的衝擊、心靈的震顫,語言文字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藉助視頻帶來的激情昂揚讀文章:讀出文章富有韻致的音樂美;讀出黃土高原(厚實、大氣)、一羣茂騰騰的後生(熱情、充滿力量)、腰鼓(靈動而熱烈)的畫面美;讀出蓬勃的生命力量。

學生們飽含激情的朗讀爲本課教學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今天下午,我特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這幸福感來自欣賞“安塞腰鼓”,我和學生真實深刻地感受到根植於陝北黃土高原上的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那真是“表演者剽悍豪放,觀賞者蕩氣迴腸”(我的學生如此說);成就感來自於這次授課過程之輕鬆、學生感悟之深刻、發言之踊躍是我意料之外的。

美麗,就是教育的專注、投入。

且行且思,教育如歌;且思且歌,幸福悄然而至。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該單元主要通過體味作者對藝術的獨特體驗,使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鑑賞能力。

本文是一篇用激越的鼓點敲出的豪放詩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熱情讚歌。作者通過一羣樸實得像紅高粱一樣的陝北後生在黃土高原上展現的雄渾豪放的腰鼓場面的描寫,展現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藝術風情,顯示了生命的活躍和強盛,抒發了中華民族掙脫束縛與羈絆、閉塞與保守後的歡樂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語言頗有氣勢,短句鏗鏘激昂,極富音樂美。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交錯出現的大量排比,使情感表達得熱烈、淋漓、酣暢,充分體現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的神韻。

學情分析

學生對腰鼓這種民間藝術大都接觸過,但瞭解不多,加之農村學生藝術欣賞能力匱乏,所以本文教學要注重在多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文中的生命力量和文化內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圍繞“讀”來進行的,讓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和課文錄音,通過“讀”來體會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氣勢,雄渾的場面,感受課文所表現出來的美。

過程與方法:看錶演、聽錄音、讀課文,積極的參與學習,主動的進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動和力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場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從不同角度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並發表自己的見解。

難點:理解文章對高原生命的熱烈讚美,感受其中生命的偉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7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

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還有初讀課文之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的安塞腰鼓”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學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後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看見……我聽見……我感受到……”讓學生對安塞腰鼓有進一步的感知。

3、注重朗讀:

放聲朗讀,尤其是朗讀比賽,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先自讀,後比賽讀,或小型集體讀,形式各樣,單讀雄深、酣暢,餘味無窮;雙讀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宛轉低迴,聽者陶醉之際,戛然而止;集體朗讀氣勢磅礴,抑揚頓挫,響徹耳鼓,這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示了本班全體同學的朗讀實力,也充分體現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這節課不足的是教師在突破重點內容時,有待於挖掘和拓寬;學生在某些環節表現不夠到位。

2、教師的板書設計較凌亂,書寫不夠規範。

3、基礎知識教學還需進一步加強。

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8

1.在課下讓學生做批註上課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時,可能會出現熱情不夠、不敢表達的現象,而他們不少人卻是做批註了。就可以在上課的時候針對文章的個別部分讓學生小組交流一下,這樣再回答時就可能會更加敢於表達,因爲可能從同組的`同學那裏找到了相似或相同的解讀。另外,組內交流時,組內成員也可能看到自己沒有注意到而其他同學注意到的解讀。

2.有些問題可以以選擇的方式讓學生判斷,如句與句的排比,段與段的排比。可以先講完這三種排比再去找句子判斷而不是找到句子去問他們這句話用了什麼手法,那種排比?

3.排比與反覆共同使用更加增強了氣勢,要比單用一種更加有力,所以本文作者纔將兩種結合使用。

4.公開課冷場時或需要檢測反饋時,可以叫課代表或用同學推薦同學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9

今天教學《安塞腰鼓》已是第二課時,記得昨天只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要求學生概述課文的故事情節;一個是引導學生勾劃出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並說說運用修辭手法的作用。第一個問題回答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爲這篇課文屬於抒情性散文,學生不易把握。但第二個問題,回答效果確實非常好。

學生表現很積極,也都找到了相關語句。但學生在質疑提出是否有反覆的修辭時被我回絕了,過後想想似有些不對,那個句子,將他定性爲反覆好像也沒有說不過去的道理,爲什麼要回絕學生呢!確實不該。今天的教學內容有:一是除了昨天講的排比、誇張的修辭外,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二是作者寫這篇的目的。

新課講解前,我依然安排學生讀《愛的教育》,一個方面是想收回學生的玩心,二是誠心想讓學生得到愛的薰陶。學生讀了一遍課文以後,我便讓學生分組商量、歸納、小結。說句實話,通過教師講解,大多數同學都聽不懂;讓他自學,的確是難上加難。但是,我想,與其老師口乾舌燥的講,讓學生在下邊無所事事的玩,還不如多方點時間給他們,讓他們能飛的飛,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能爬的爬。這樣各得其樂,教師也相對輕鬆,學生也會多少有些收穫。通過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感覺定向、分組、合作、討論、歸納的教學效果比普通的`傳統教學模式深受學生的歡迎。我也爲此做過幾次調查,百分之九十幾的學生都傾心於這種方法。

以往在採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教學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教師疏忽了學生在討論時的分組指導。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是閒着的,而是和學生一起思考,一起努力去完成教學目標。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有助於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和勇氣。今天在小組合作的時候,我就有意巡迴觀察,並逐一質疑、釋疑。從中增加了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於是在最後歸納小結的時候,舉手的學生非常之多。

因爲學生心中有底,老師已經透露了很多答案的信息,減少了他們心裏的擔憂和畏懼。許多學生於是找到了生動感人的比喻句,且知道採用比喻修辭的作用是讓描寫對象更加形象、具體、生動。並且試着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歌頌貧窮、樸實的西北農民的勤勞、豪邁、開朗、奔放的優秀品質。這是我意想不到的收穫。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10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 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注重對話意識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 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並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於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2、 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①你認爲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複,一般來說,自己認爲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併爲: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爲恰當的情緒和節奏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 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於老師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爲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在設計時,我採用“學、展、練”教學模式,重點放在了學生的朗讀。

一、在組織教學中,採用了簡約的設計思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二、在教學實施中,借用了多媒體輔助手段。

學生對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課的開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錄象,讓學生感性認識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驚心動魄,在此基礎上,再進入文本,這樣學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積澱。

三、在教學過程,採用了“學、展、練”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整個課堂分成了兩個板塊:板塊一:創設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塊二:感情朗讀,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個板塊中都設計了“學”和“展”的環節。在板塊一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找找“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現幾次,組內交流說說好在哪裏,然後在組內交流展示。在這一板塊中,學生很容易找到並做了準確的回答。在板塊二中,我也設計了一個問題: 小組有感情朗讀課文,品味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聽) ”的句式說出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讓大家感受到它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展示,我還給了學生提示:例如: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在展示環節中,各組發揮小組智慧,採用了男女讀、引讀、齊讀、組間賽讀、挑戰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過朗讀展示在大家眼前。

“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完成“學、展”環節後,我根據這課語言優美的特點,設計了小練筆:以“好一個韻律繩操!”爲中心句,以我們的大課間活動“韻律繩操”爲內容對個人或場面進行描寫。(可以採用文中的修辭手法)這個設計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操作。可在學生練習中,只有極少的部分學生寫出了一段話,看來,對學生平時習作訓練的太少了。

透過這一節課,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繼續在語文課中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爲語文教學一個有效的手段,同時注重學生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習寫作。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11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隋”“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從修辭上說: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2)“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3)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後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好,好在它爲文章後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12

《安塞腰鼓》是劉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激情澎湃,鏗鏘有力,思想內涵豐厚,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特別是其中一些語句,含義深刻,發人深思。但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要透徹理解文本的全部內涵,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學生實際,我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我確立本課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

1、感受“好一個安塞腰鼓”四方面的內容,從而感受陝北人精神風貌。

2、品味課文語言的氣勢、節奏與激情。

新課標認爲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又因爲這篇文章的特殊性,所以我的主題教學思路就是讓學生讀,反覆讀,讀中自己感悟、體會!

這節課,抓住課文的關鍵句“好一個安塞腰鼓!”我設定話題。師生圍繞一個“好”字,發出四個話題展開對話交流:“好場面”,側重於對安塞腰鼓火熱場面的感知;“好響聲”,側重於對安塞腰鼓巨大聲音的`品味;“好後生”,側重於感受陝北人精神風貌;“好舞姿”重在感悟表演者賦予腰鼓真正的靈魂。對話交流的目的讓學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勁”,體驗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潛移默化之間養成積極面對生活的情感態度和生命在於奮力搏擊的價值觀念。而學生通過不斷讀,反覆讀,品讀排比句、比喻句及意味深長的語句,體味其中的氣勢、節奏和激情。學生在朗讀感知的同時,語文知識也得以落實,閱讀技能也得以培養。由初讀感知,到品讀美句,再到解讀難句,逐步深入的“三讀”,既是教學內容呈現的過程,也教給了學生品讀賞析美文的基本步驟及方法。

當然,課堂上也出現了教學目標預期與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相差較大的情況,師生之間個性化閱讀體驗的交流落實得不夠理想。學生能真正感悟到黃土高原上人的精神風貌的並不多,孩子們還是就課文論課文,並沒有把情感完全投入到文章裏,那種強勁蓬勃的生命力節奏讀的也不是很到位,我想,這是教師本身還沒有達到萬能的地步,無法給學生作出特別棒的閱讀示範。再有,是在學生閱讀感悟點評這個環節上還能做得更好:教師的評點由於是即興的,不見得準確、全面、到位;也應適當讓學生參與評價,進行生間互評;點評結束後,應對學生情況作一小結,從總體上肯定成績,指出不足,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學生閱讀表達能力的提高。此外,這節課還有其他一些不足。這些不足啓示我:學生的原有知識、情感體驗是生成新知的基礎。要上好一節課,教師的知識儲備是必不可少的。課堂教學實踐是開展教研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平時工作要進一步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聯繫,更多投身教學實踐,更加關注學生,更多研究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活動組織策略,努力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成功,纔是教學最大的成功。也是教師最大的成功。

安塞腰鼓》語文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描寫陝北民間藝術安塞腰鼓的散文。全篇文字激昂,澎湃着激情,蘊含着力量。讓人在領略宏大火烈的舞蹈場面的同時,感受到陝北人民的粗獷豪邁,受到強烈的藝術震撼。

鑽研教材時,我把初步領略安塞腰鼓的獨特藝術魅力,感受陝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作爲本課教學的目標之一,並作爲教學重點。在教學中,以“好一個安塞腰鼓”這一情感線索作爲教學線索,以指導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達成上面的教學目標。

由於地域等原因,學生乃至教師對安塞腰鼓這一民間藝術都不怎麼了解,頭腦中甚至沒有安塞腰鼓的概念,自然領略不了其藝術魅力,更不能通過這一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去感受陝北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爲了突破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引用了一段網絡視頻,再現了百十個後生表演安塞腰鼓的情景,讓學生直觀感受安塞腰鼓舞那“火烈的舞蹈場面”、“巨大的鼓聲”、“茂騰騰的後生”“強健的舞姿”,並設計的這樣一個練習:( )的安塞腰鼓。

從練習完成情況,學生們只是用上“熱烈”“激昂”等詞,對作爲民間藝術的安塞腰鼓來說,這些詞都是表象的,說明學生通過視頻對安塞腰鼓的認識停留在事物的表象,這對達成教學目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於是我就此引導學生去讀課文,繼續完成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讀課文後,學生大部分能用上課文裏的詞進行填空,學生開始填出了“震撼人心”,“充滿力量”這些詞。顯然,學生的認識在加深。但我覺得,這些詞從學生嘴裏說出來是缺乏生命的,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並沒有爲學生所真正把握,對教學目標的達成來說,還不夠到位。爲此,我進一步指導學生精讀課文,引導他們真正感受到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

在讀一段(1—4)中,學生一開始,只是通過音量的小表示出演出前的靜。我問,馬上就要演出了,這種靜是不是真正的靜。學生馬上明白,這是一種表面的靜,其實在靜的背後涌動着暗流,積蓄着力量,充滿着期待。那又怎樣讀呢?我引讀學生反覆練讀,儘可能表現出這種特殊的'靜。當然,學生的朗讀並沒有將這種感覺準確地表現出來。可以說這個朗讀是不成功的。

讀第二段時,我突出了“爆”字的教學,讓學生反覆練讀“但是,看!”,體會那種積蓄已久的力量爆發出來的感覺,體會舞蹈場面的火烈。如通過比較《茉莉花》音樂,體會“爆”字用的準確與精妙,但挖掘得不深。其實可以抓住本段話中的“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驟雨、旋風、亂蛙、火花、鬥虎”等詞句,遺憾的沒有抓住。另外,第七自然段在教學中漏掉了,沒有讓學生進一步明晰“火烈”的含義:空氣燥熱、陽光飛濺、世界亢奮。在仔細品味文字後,我讓學生齊讀:“好一個安塞腰鼓!”學生是有力且充滿激情的。可見,舞蹈那火烈的特點已深入學生的內心。

教學第三部分(9—11)時,我設計了一個仿寫練習:“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 ),( )驀然也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通過這個二度創作,讓學生體會到鼓聲之響,震撼大地,震撼人心,震撼一切。

第十二自然段中有“震撼、燒灼、威逼”三個詞,生動地表現了後生們表演舞蹈時逼人的氣勢,磅礴的力量,充沛的元氣。在這裏舞蹈的字眼不見,剩下的只是搏擊,每一個動作都是力與美的組合。我通過引讀,讓學生感受氣勢,感受舞蹈的力與美,感受陝北漢子的粗獷。

第十七自然段理解有一點難度。我感覺自己理解也不深刻,不透徹。如文中的“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昇華!”理解上就有點難度。我感覺理解這段話可能需要了解陝北人民特別是西北漢子的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生活中的痛苦和歡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明白安塞腰鼓不僅是一種舞蹈形式,更是陝北漢子宣泄情感的一種獨特方式。

課文的最後一句話,“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很有一點餘音繞樑的感覺。作者用此筆法表現大戰過後的靜,進一步襯托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也似乎在陝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一種追求與呼喚。

回顧整堂課,我感覺,讀這個形式得到了比較好的發揮,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基本能感受出安塞腰鼓的特點。但都是我引導學生讀,學生閱讀的主動性不足。以後還要多研究如何讓學生自主閱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