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本文已影響 1.75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篇)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不久前,我參加了校內優質課競賽,教學內容爲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雖然這一課被放在說明文單元,但基於本文優美的文字和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設計時我是把它當作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來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案如下:

教學目的: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教學重點:

1、通過作者優美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找尋你已經失去的或將要失去的純真心靈。

2、通過尋找聲音,尋找對生命的珍愛的方式。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聽見一詞的理解。

2、對習慣思維的突破。

教學過程:

一、由回憶寫聲的詩導入新課:

二、讀課文,思考:

1、作者列舉了生活中哪些聲音現象?

蒲公英、螞蟻、雪花、風吹、動物、水……這些聲音有的細微而有詩意,有的常見也常被忽略,爲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

2、這些聲音對於我們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原句)

應該怎樣對待生活呢?(原句)

3、這篇文章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三、拓展:桂文亞不只用耳聽,也用心來聽,在嘈雜中聽出了寧靜,在寧靜中聽出了美,又在美中發現了人生哲理,現在,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用心聆聽過嗎?你聽到了什麼?

我們也來聽聽看好嗎?

從下面的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

1)從親人的嘮叨中,我聽到了……

2)從老師的批評中,我聽到了……

3)從朋友的勸慰中,我聽到了……

4)從綿綿的春雨中,我聽到了……

5)從轟隆隆的`雷聲中,我聽到了……

6)從樹葉飄落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7)從花開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四、仿寫:

以“你聽過的聲音嗎?”仿寫。

(學課文,可摹聲,可繪形,可狀神,可描態)

例:你聽過考試的聲音嗎?筆在紙上沙沙地劃過,宛如血管在搏動,那是生命日積月累的厚重在一點一滴地釋放啊。

五、小結

還記得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那個表演嗎?一羣失去了聽覺的舞者深深地打動了所有人的心,他們聽不見音樂,但他們又聽得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好。

從今以後,讓我們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最後,這堂課被評爲二等獎,自我反思一下,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用詩歌引入,緊扣住這是一堂語文課。

2、課外拓展比較成功,特別是學生的仿寫有一定深度,如:

A、你聽到花開的聲音了嗎?花兒有着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當花兒靜靜綻放時,花瓣兒悄然打開,如一個新生命的萌發,向人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本週三,xx老師在八年級一班講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者14課《故宮博物院》,語文組的全體老師參加。現在就這節課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1、教師在這節課中,正確地轉變了自己的角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休地位,面教師則成了這節課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也說明我校自從課改以來教的教學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2、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充分,態度認真。並能很好地展示在小黑板上。特別是字詞注音的處理上,學生能說出每個詞語應該注意的地方。

3、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比較好。組與組之間有競爭,組內成員之間也有競爭。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高展示交流效果好。

4、只是教師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和激勱,建議在日後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激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體會成功感。

5、在字詞注音處理的環節上,可以向郭妮娜教師學習。讓展示的小組當擂主,挑戰其它小組,以便加深學生對字詞的掌握。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桃花源記》爲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於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爲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麼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爲,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覆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註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瞭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

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爲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

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古今異義詞;

其二,一詞多義;

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

我認爲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爲主,教師點拔爲輔。在教學中我先帶着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後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一)抓住背影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多年來,大家都喜歡從這一角度入手來解讀課文。

(二)分析流淚

古人云:“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文中竟然出現四次流淚,是什麼原因使得堂堂男兒的朱自清先生數次淚流滿面呢?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開始對文本的解讀。

現實生活中,好多人可能並沒有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因爲這種基於血緣關係之上的感情不是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它蘊含在平凡和瑣碎之中,如果不用心去感受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掉。作者從埋怨父親“說話不大漂亮”,並“暗笑他的迂”,到數次淚流滿面,可以看出,在不斷反省中作者體悟到了父愛的珍貴,並接受了這珍貴的愛,將其傾訴於筆端,我們今天才讀到了這感人至深的文字。從四次流淚入手來解讀課文,抓住了文章的感情線索,便於學生更好地體會字裏行間滲透的父子真情。

(三)對比服裝

“衣服是人的第一生存環境”,從着裝可以看出一個人對自我的關心程度。父親穿着很樸素,“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布料廉價,顏色普通。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在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就連給腳伕的小費,父親也要講價,家境慘淡可見一斑。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外出讀書的朱自清先生,穿的是皮大衣,父親爲兒子做的是紫毛大衣,很貴重,也很時髦。通過父子服裝的對比,不言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遠遠勝過自己。從父子服裝對比這一角度來分析課文,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

以上三個角度,各有優缺。前兩個角度,傾向於作者對父愛的感受與理解,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悟的雙向性。從第三個角度,學生感受到的是父親對兒子的單向的關愛,而兒子對父愛的理解、接受,以及對父親的關愛與牽掛不容易看出。但是,初一的學生,對父愛的感受還不夠深刻,還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愛的深沉。因此,從這一點來說,從服裝對比入手來解讀課文,更直觀,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蘇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選有此篇文章。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把自己的感悟與大家交流共享。於是在課堂上除了欣賞優美生動的句子之外還出現如下一些不同聲音:

1、第2自然段有一句“祖母死了”,有學生認爲“死”字用得不好,沒有表現出對長者的尊敬,應該用“去世”或“逝世”比較好。

2、第六段中有一句“我便進來坐下”,學生以爲“便”字用的不好,該用“才”,“才”能表現那種依戀不捨,而“便”字表現的動作似乎過快。

“進來”一詞也欠妥,本來是在外邊送父親的,應爲“進去”才妥帖。

3、文中有9處用了分號,學生以爲一些地方並非並列關係,不可以用分號的。如第七段中那句:“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

4、第四段中有兩處“躊躇了一會”,兩處“躊躇”之間是作者的.心理活動,學生以爲兩處有多餘之嫌。應刪去第一處,只留第二處一句“他躊躇了一會”。

5、第五段中有一句“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學生以爲這句話有毛病,怎麼能將大衣鋪好坐位,應是“在坐位上鋪好”或“鋪在坐位上”才通順。這些問題在過去的教學中不可能出現。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畫家的角度,結合描寫性語言和說明性語言對橋做出了美學意義上的獨特的詮釋。它不是一篇規範性的說明文,但教材卻將其置於說明文一單元裏,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教師很難用說明文的基本知識來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橋之美》的特徵是從專業畫家的角度闡釋的,對於學生來講,理解也較困難。因此,尋找本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成爲教學的首要問題。筆者在反覆閱讀課文之後,考慮到在學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剛剛學習了較規範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決定仍然以學生所熟知的說明對象入手,依據“感知理解”、“精讀品析”、“比較閱讀”和“拓展延伸”四個板塊,由淺入深,欣賞課文的畫面美和語言美,進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橋之美”,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在課後反思中,筆者認爲,成功的關鍵在於筆者引導了學生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出發,有效地結合了多媒體,使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聯繫緊密而不重複,並能由課文結尾句拓展到學生的生活,進一步深化了橋之美的美學意義。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很多教師爲實踐其理念,在備課時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用了較長的時間組織學生合作討論,課堂的氣氛很熱烈。學生爲主導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課之後學生卻往往不知道自己在這堂課裏有什麼收穫。

筆者認爲,多媒體課件雖是課堂教學中必要的輔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橋之美》的`教學過程中,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所提的各種橋,就能給學生很直觀的美學印象。特別是在解決“橋之美在何處”這個問題時,如何緊緊扣住課題,即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形式作用,筆者就利用多媒體展示了兩幅圖,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葦叢邊的橋,一幅是無任何環境陪襯的橋,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生很快地理解了畫家眼中橋之美的特徵,這就是多媒體的魅力所在,也是本節課獲得成功的環節之一。當然,多媒體除了展示圖畫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師的教學流程和教學內容。在這一點上,很多教師喜歡把所有的內容都現示在屏幕上,這是不可取的。因爲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屏幕上,無暇注意老師的口頭語言表達。事實上,教師的口頭語言和手勢語言表達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因爲多媒體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教師語言難發揮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體,只要將一些提綱要點出示在屏幕上即可。

當然,影響學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體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學環節間能否相互聯繫,做到層層深入。上文提到,筆者在《橋之美》的教學設計中,總共有四個環節,“感知理解”與“精讀品析”較容易聯繫,“精讀品析”與“比較閱讀”如何聯繫則是本課教學設計的難點。“精讀品析”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欣賞文中所提到的橋的美在何處?“比較閱讀”主要是與前一篇較規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進行對比閱讀。在筆者上這堂課之前,也曾聽過兩位老師關於本篇課文的公開課。他們似乎都將這兩環節割裂開來,在“精讀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橋與環境的配合來引導學生欣賞橋之美,緊扣課題;在“比較閱讀”環節都採用討論合作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但學生找不到比較的角度,課堂較沉悶。最終,老師只好自己列個表格告訴學生,它們的不同點在於說明的內容和說明的語言兩方面。教師的教學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爲前面的環節未能爲“比較閱讀鋪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師都未提及本課文的說明語言,又讓學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筆者在本課的教學中,先示範欣賞葦叢邊的橋,明確告訴學生筆者是從兩個方面欣賞的,一是緊扣課題,抓住橋與周圍環境的配合,二是從寫作語言和寫作方法出發,抓住作者寫此橋時採用的修辭格或富有特點的詞語,說明橋的具體美學特徵。舉例之後,學生的思路就被打開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點和方法。學生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不但熱烈,甚至還能提出問題。更爲重要的是,在下一環節的比較閱讀中,無需太多的時間,學生就能找出兩篇課文在說明語言上的不同點。

吳冠中先生是畫家,他將橋的美學意義在文章的結尾,通過鵲橋的描繪昇華到具有更深的含義,即只要有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都具備橋之美。筆者抓住這點將其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說說具備這種橋之美的“生活之橋”,但這恰恰又是本課教學的不足之處,原因是筆者對學情預測不夠。在備課時,筆者以爲學生對課文的說明對象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課堂中,“課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這一問題一拋出,全班的學生都異口同聲地說“橋”。這倒讓筆者有些緊張,使教學過程未能按原計劃展開。另外,這篇課文是自讀課,筆者安排的課時是1課時,但是因爲教學設計的內容較豐富,所以整堂課的時間比較倉促,特別是最後一個環節,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更沒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動筆訓練,因此,拓展的目標未能較好地落實。如果讓筆者重新來上這節課,筆者會控制好每一環節的時間,特別是對於“這篇課文說明對象是什麼”的問題,會換個問法,如:“作者通過本篇課文主要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一下子將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對象的特徵糅合在一起,爲下面的拓展延伸爭取更多的時間。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總在想:對於語文課來說,怎樣纔算是一節好課?相信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心中,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讓學生在課上有收穫,有發展,並期待下節課還是語文課,那麼你上的課

是一節好課!

今天所上的公開課《大自然的語言》比較滿意的地方:學生在課上有收穫

1、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第一種方法:運用“提取主句法”篩選課文信息。

篩選課文信息既是第四單元的單元要求,也是學生快速閱讀說明文、議論文的有效手段,學生如果掌握了這種方法,不僅閱讀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場上,也能提高做題的速度,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爲考場文段有時並不需要你認認真真、一字不差的讀下來。

第二種方法:品味語言的方法

平時,學生在品味語言時,只是感覺“生動”“優美”,卻不知如何表達。在這一節課上,我教給了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學生馬上就體會到了原句的妙處:或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或用詞典雅,或寫出了事物的狀態等。一些有靈氣的學生,可能就會舉一反三,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久而久之,他(她)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漢字的'無窮魅力,從而更加熱愛語文。

但這節課並沒有讓學生產生“繼續上語文課”的渴望,這從學生的發言和課堂聽講情況可以看出來。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語言嗎?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設計此問的初衷是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瞭解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雖然在我的啓發下,學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過程並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時加入一些競爭機制,如把全班分成兩大組,看哪組找得快,效果會好些吧。

(2)單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實現。尋找“大自然的語言”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品味語言時,只品味了生動形象的句子,但說明文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準確”,卻絲毫示觸及,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0”中的“約”,“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詞語,不僅體現了語言的“準確”,也能悟出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廣泛觀察,蒐集和研究。因此,這一單元的“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在本課教學中未能很好地滲透,對學生精神薰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個遺憾。

(3)老師的教多於學生的學,學生主體地位表現不明顯。

總之,本人的教學設計水平、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使“名師”的稱號名符其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克隆”是一項存在極大爭議的前沿科學,其癥結就在於能不能克隆人。這是一個到現在還在爭吵的'話題。利用這個機會,我在兩個班組織了以“克隆人對人類有利還是弊”的辯論會,效果喜人。三班的王蒙蒙課後對我說:“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組織一次這樣的辯論會呀?”由此,學生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的東面長江的西面,(因爲無風)樓閣上的帷幔靜止不動,夕陽緩慢地下沉。 登上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黃昏時湖山之下。

爲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斑白,望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全詩緊緊圍繞“悲”字展開。

首聯第一句“洞庭之東江水西”,橫空出世,從大處着筆,將岳陽樓的地理位置直接點出: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的東邊,在奔騰浩蕩的'長江之西。不由得讓人想起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看到這氣勢非凡的語句,讓人不由得心馳神往,但第二句卻筆鋒一轉,不再是空闊無邊的壯景,而是描繪出一副寧靜的畫面,“簾旌不動夕陽遲”,舉目所見的是蒼茫的暮色,簾旌一動不動,夕陽緩緩西沉,殘陽如血,鋪於水面,湖面一般冷綠一半紅,看上去風平浪靜,有些慘淡,有些寂寞,有些蒼涼。景之悽迷襯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傳情也。

頷聯由上句平靜的景物描寫轉而進行強烈的抒情。“登臨吳蜀橫分地”,既說登臨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顧歷史,當年吳蜀爭奪荊州的歷史似乎再度重現,吳蜀兩軍相爭,互相廝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人聲,馬蹄聲,兵器撞擊聲……聲聲不絕於耳。歷史的遼遠、戰場的血腥似乎又出現在眼前,戰爭,戰爭,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麼?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時”,面對滿眼的湖光山色,詩人卻無心欣賞,獨自徘徊,是因爲有滿懷的愁緒,有滿腹的心事啊,而在這蒼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長,拉長,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斷的愁情,更增添了幾許悵惘、落寞之感。憶歷史,思往事,感時世,心悲切。

頸聯“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詩人發出了痛苦的吶喊,爲什麼偏偏會憶起吳蜀之戰,那是因爲詩人在歷靖康之變後飽嘗戰爭之苦:萬里逃難,南奔襄漢,顛沛湘湖,流離失所。這正是詩人悲之所在啊。“萬里”、“三年”分別從時空的跨度來敘其遭遇之悲,讀之讓人感慨萬千。登高望遠不但不能減輕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幾許愁緒。這無邊無際的愁緒當“望遠”“憑危”時更如一江秋水滾滾而出。如李煜“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如崔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遠懷鄉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況飽嘗無限家國之痛的詩人呢?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將詩人的悲、傷、哀、痛推向了極致。

尾聯“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似乎是詩人顧影自憐的喃喃自語,未老先衰頭已白,爲國事,爲家事,爲自己,爲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們焦慮、憂愁,弔古傷今,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裏,更覺時世如風霜相逼,冷峭之極。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何嘗不像自己呢?淪落天涯無盡的淒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一切盡在不言中。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我這堂課是《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爲複習舊知和理解主旨。古文的字詞解釋比較枯燥,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設計了兩個檢查的環節:“大家來找茬”和“古今大不同”,讓學生找錯糾錯,辨析古今詞義,學生髮言踊躍,達到了複習的效果。

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六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我把問題彙總後,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了精心的篩選、分類、組合、提煉,排列,整理出六個探究題。爲了使自主探究順利展開,我又爲學生搭建腳手架,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課上,我把學生的問題和提問者的名單一起出示,提高了學生研究的熱情。我以小組討論作爲探究的形式,各小組選擇兩到三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並指定一名成員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中發言。教師在小組討論時巡視,瞭解各小組的選題及進展。最後交流時,各小組都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或各抒己見,或達成共識,相互質疑,相互補充,完善了自己的研究結論。總結我的這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流程清晰,教師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與學生平等對話,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雖因時間關係未能完成所有的探究題,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對主旨的理解也更進了一步。

反思這堂課,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結合我研究的課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的研究”,我在教師的評價語言上還應作以下的'探索和改進:1評價語言的激勵性還要強化。我在本課教學中對學生的激勵性的評價多爲“好”“很好”,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2評價語言的分析性還要細化。

當學生答不到點時,教師不應只做簡單的否定,要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分析,3留白還要藝術化。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三峽》這一課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

成功的方面是:

一、通過三峽風光視頻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也爲學生直觀的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二、通過採用五種不同的讀課文方式,即加強了誦讀,又不使學生覺得乏味,從而很快讀懂、讀通課文。

三、“品讀:課文圖片對對碰。請你用最美的語言把它表現出來。”環節用的好。通過圖片與課文的對比閱讀,使學生把枯燥的語言文字物化爲美景,便於他們的課文背誦和理解。通過課文語言美讀,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對美的領略。

四、教學用語方面,做到了無一句廢話,上下銜接特別流暢自然。教學環節環環相扣,舒緩有度,做到胸有丘壑。

五、引導學生方法得當,點撥到位。學生通過引導,很快領會課文內容,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瞭解抓住事物特徵來描寫的寫作方法。

不成功的方面是:

一、時間掌握的不夠好。生字詞注音和重點詞語解釋方面浪費了時間,課前預習過的可以抓重點強調一下,沒有必要面面俱到,導致時間不夠用。

二、因時間不夠,最後寫作拓展環節根本沒有來得及展開,沒有到達我預定的.目的。

三、學生朗讀比賽環節不夠完美。完全可以讓學生男女生,兩人一人讀一段,這樣也可以達到考察誦讀的目的,而且還可以節約時間。

四、我覺得我應該把翻譯課文單獨拿出來作爲一個獨立的環節,而不應該糅合到分析課文中來進行,這樣條理會更分明一些。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嘗試讓學生走進深深的父愛,學會感恩身邊給予我們關愛的人人。

(一)抓住背影、朗讀圈劃

文章的標題是“背影”,父親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現,可以視作貫穿文章的主線。“背影的表現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寫對象的內在精神”,分析課文時,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關鍵。所以,我通過反覆朗讀、圈劃,欣賞歌曲,引導學生體會了父親無微不至的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課外拓展、體會寫法

“細微之處見真情,抓住人物的某一細節,多次展開描寫”,這是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呢?然後小結:抓住細節描寫能達到藝術視角的創新,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並且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隨後,我發了一片課外閱讀《父親的`巴掌》,此文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抓住“父親巴掌”這一細節來體現父親對我的愛。在課堂中,我緊緊抓住細節描寫這一主線,貫串整個教學,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內學習、課外拓展,學習的容量增加了,所學的知識也及時得到了鞏固。

(三)連接生活、暢談心聲

不同的父親,愛的方式各有不同。最後一環節,我讓學生暢談心聲,說說在自己的經歷中,父親的哪些細節令人難忘。通過小組討論,推選1-2人上臺演講,全班交流,預期使全課達到高潮。但可惜,下課的鈴聲已響起,只能把這一精彩的環節放在第二節課,繼續討論。

最後,我告訴大家:至愛親情是我們擁有的無上的財富。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牀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都凝聚着親人對我們的期望和關懷。正像父親的背影一樣,永遠感動着我們。請大家回到家裏,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父母、親人表示你對他們理解,對他們給予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的感激。給父母夾一次菜,給他們寫一張紙條,爲他們倒一杯水,向他們道一聲辛苦……學會理解,學會感恩,是現在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認爲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此。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讀書人差不多都能背誦如流。爲了更好地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文章,以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畢竟三分文章七分讀。在理解全文,理清文章整體思路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閱讀,拓展延伸歸納總結後,指導學生當堂背誦。整節課通過學生反覆的誦讀,讀明文意,誦出韻味,通曉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暢談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理念。

反觀這一節課,學習目標基本達到。

一是學生在讀準字音、理解文意等方面做的比較到位;

二是學生能瞭解文本結構、“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並知道本文是從哪些方面闡述的.;

三是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參入活動的學生在90%以上,回答問題的準確率在85%以上;

四是90%以上的學生會運用工具書、資料自學課文。

但是,仍有遺憾之處。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問題的設置有些超出學生的實際能力,就一篇自讀課文分析的過細。例如: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

二是老師的表演成分大大減少,失去了公開的原生態!

三是沒有實現當堂背誦的預期。

四是由於停電至使課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還影響了上下課的指令。

五是在以學生爲主導的課堂上,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這也就意味着教師的時間少了,那麼教師的主要任務在備課,在怎樣把課堂連綴起來?或者,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輕描淡寫了呢?我以爲,課堂上教師的時間少了,就意味着教師的語言要更簡練更精細了。學生髮言之後教師的點評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這堂課上,我的點評基本是歸納和複述式的。學生的發言是精彩的,我的點評卻軟弱無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進一步發言。當然,從此次的問題中我知道,教師點評的功力該在平時苦練。另外對學生的關注度也不夠。特別是坐在後面的男同學,他們貌似很認真,但不做筆記,也不積極回答問題,而我也沒有及時提醒他們。

同時,如何把課堂連綴得更流暢,怎樣把問題引到深處,促使學生思想素養的提升,如何讓教師的點評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都值得再反覆斟酌提煉,深思熟慮。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這篇課文在聾校九年級時學過了,對照兩篇課文,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只是現在要面對的'這篇篇幅長一些,我想隨着年級的升高,我想對這篇說明文應有不同的認識。於是我就拿出一課時對這篇課文來重新溫習。一是檢查一下同學們以前的學習效果,二是進一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

一上課我首先對九年級時的課文和我們現在這篇課文進行了對比,告訴學生有關作者的情況,因爲聾校九年級的課本上沒有註明作者,或許是因爲有太多的刪減。因爲學過,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課後故宮建築的簡單示意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註明個部分的名稱,我想這應該是很簡單了,因爲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遊覽者參觀故宮的順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紹說明。五分鐘過去了,令我無語,大部分學生沒能完成這這示意圖。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黑板上一邊講解一邊畫出了這種示意圖。看來同學們印象並不深刻,我想在學生的腦海裏沒能形成對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印象,對一些方位詞的理解也不到位,看來課堂上只靠老師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導式的學習,該讓學生自己完成的老師堅決不能代替,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來完成,並且日後要經常複習鞏固。

基於以上這種情況,於是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在內容理解上,我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這樣隨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學生比較容易學會。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進一步進行說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在教學本課文時,我依據課文的內容,設計了通過集體討論的方式,明確事件的內在聯繫,從而明確主題,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上課前,讓學生細讀課文,列出文中所學事件,要求他們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來。(學生通過閱讀,不難找出事件主要有14點。)接者,我讓學生根據這14件事與刻畫人物的關係分成三類,並分別說說不同類別事件的作用。

學生對於第一類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瞭解第二類事件的作用時,費了不少周折,但經點撥,很快就明白。尤其惜別幾節中,比較直白的感情流露,魯迅善意的謊言,學生還是能理解的。他們不僅明白事蹟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這樣寫的原因——皆爲抒發作者對藤野先生的一片無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類(1~3、10~11)的事件裏,未寫藤野先生,似多餘之筆,但在這些自然段裏,卻解釋了見藤野先生的原因(即棄醫從文),或者說,令藤野先生棄醫從文的直接原因即爲文中提到的電影事件。(學生立即活躍起來。)至此,本文的選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後,本人提出問題:“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有的學生回答爲:以藤野先生其人爲線,全文寫見藤野學生的原因──與藤野先生的交往—與藤野先生惜別—別後憶藤野先生。支持這一觀點的學生過半。亦有學生反駁:以愛國的情感爲線索,學醫爲愛國、棄醫從文亦是愛國。贊成這一觀點的近半。

爭議由此起,教師適時調解:寫藤野先生與愛國是否衝突?二者有無交點?學生們馬上做出反應,二者並不矛盾,因爲愛國而學醫、因學醫而見藤野先生、因愛國而棄醫、因棄醫而別藤野先生!他們立即明白了二者的關係。教師趁機點明,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明線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條暗線即魯迅的愛國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題也水到渠成。寫學醫棄醫,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感激懷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現出作者的赤誠愛國情。

就本人看來,本課是在學生恍然大悟的感慨聲中結束的。

總體來說,本課的設計及實踐本人認爲還是可以的,因爲縱觀魯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難懂,加之本篇幅較長,主題較深,情節簡單,很難吸引住學生。應如何短時高效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本人思量了許久,後來本人避開了對文章深層主題—愛國的教學,轉向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對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線索的基礎上完成。這樣,就實現了難文淺教,使學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關於文章的線索之爭是學生自發的,他們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和解答後的收穫可以從恍然大悟的感嘆聲中聽出,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