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熱門】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54W人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

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能夠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資料、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資料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必須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潛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潛力,使學

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務必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個性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超多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光,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光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潛力。因此,我們務必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潛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潛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

新潛力,核心是獨立思考潛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潛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潛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個性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一樣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我的話,表達自我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轉眼間一學期即將結束,正如老舍養花所言:真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學生學到了學語文的方法和技巧,也掌握了許多語文知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基本功不夠紮實,對於拼音、字形不能熟練的拼寫和運用,而古詩文只會背誦不能準確地默寫。

2、對閱讀篇目的理解不夠透徹,不能準確抓住文章的中心,導致答題不夠圓滿。

3、作文水平有限,不能正確審題,有新意質量高的作文有但是不多,而且部分同學書寫不夠工整,文面不夠整潔,句式標點也有錯誤,故作文得分也不夠理想。

針對以上情況,經過老師討論,達成共識:打算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把課堂教學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結合,力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語文素養。這必須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做好課堂教學工作

1、夯實基礎,穩打穩紮

教學工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是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備課纔會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上課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每個生字的字形、拼音及意思均有所瞭解,課堂上老師再點撥指導,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多讀幾次、多寫幾遍。在理解掌握字詞的基礎上再深入分析課文,不僅要從段落層次,而且還應從情感表達、寫作特點等方面來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古詩文,除了要讓學生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之外,還要讓學生會讀會背,會默寫。教師不僅要把作業佈置下去,更要及時檢查,做到作業日日清,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古詩文。

2、加強閱讀,提高分析能力

除了要求學生多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之外,還要利用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讀課外讀物,讀名家名篇,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還應有目的地帶領大家共同鑑賞一些好的文章,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魅力,把握作品的語言,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3、作文教學,落到實處

對於語文教師來說,最頭疼的`就是作文教學了。只讓學生模仿作文選是不行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多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米”,積累素材,表達真情實感。多寫短篇習作,從遣詞造句到語段篇章、從標點符號到脈絡結構,從文從字順到立意創新等等,教師都應落到實處。不僅要指導學生寫作文,還要指導學生修改作文。教師要把批改和評講相結合,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下次作文儘量揚長避短。評講結束後,最好讓學生當堂朗讀自己的作文,這樣不僅對該生是一種鼓勵,對其他學生也是一種督促和激勵。

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上課內容力求豐富

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提高教學技能。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精神飽滿,採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師生互動環節多。使學生受到感染,積極主動的學習語文,時間一長,學生的語文成績就會提高。

2、努力培養語文素養

語文需要學生多讀多講多練,因此多讓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十分重要。多讓學生讀一些古詩文或名家名篇,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文鑑賞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是大有裨益。

3、組織豐富多彩的節目

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在課下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如讓學生每天抽十分鐘練習鋼筆字,定期舉行寫字比賽,寫得好地予以表揚獎勵,學生每兩個月出一份手抄報,從刊頭設計命名到內容設計、版面安排、美術圖案都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得好的張貼在班級裏,學生看着自己的作品也會頗爲得意呢!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地採取有效的方法,才能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讓他們的語文功底日漸深厚,語文成績才能蒸蒸日上!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面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爲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裏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一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注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爲,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爲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爲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啓動學生的情思,這纔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爲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繮;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身爲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一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爲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爲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進步。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語文學科既應該是培養語言能力的學科,又應該是培養情感的學科。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特別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面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己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通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積極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通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並達到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我校正在進行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學探練評”的教學模式,力圖在課堂教學中探究有效地教學途徑。鑑於此,我在教學《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設計的重點是:教學準備、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和表演課本劇。

新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爲學習的主體,要求教師設計好導學案,於是我精心設計了“教學準備”,一共4點。其中,1-3點學生只要通過查找資料就能解決,這樣設計,可避免課堂上老師的滿堂灌,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着重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同時,這三個問題的難度不大,學困生通過努力也能解決,讓他們也能找到學習的樂趣。第4點設計有一定的難度,學有餘力的學生最感興趣,學生在充分解讀詩歌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適當地想象詩人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自編自導課本劇。這一設計,讓學有餘力的學生也充分嚐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會感覺到語文學習永遠“吃不飽”。同時,這一設計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課堂效果看,表演的學生能模仿詩歌寫到的內容,但缺乏創新。

教學設計的最重點部分是指導誦讀、感悟詩歌。古詩詞的教學,一定要注重誦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領會詩歌的內涵及精髓。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無論是爲了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薰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訓練。經過考慮,我設計了4個環節。讀的形式有聽錄音朗讀、生齊讀、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等,每次讀要完成的任務的設計也由易到難、逐層深入:聽讀時注重把握朗讀的節奏、重音、語速和感情基調,做到讀好詩歌;齊讀後讓學生藉助註釋、結合寫作背景理解詩歌大意,同桌合作,一人講,一人聽,這一設計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後,要求用四字短語概括四部分的內容,

再思考詩歌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最後默讀詩歌,揣摩語言。後面的兩個問題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再給予評價。這樣層層深入的設計,學生基本上能讀懂詩歌、能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當然,由於學生的經歷和知識積累有限,對詩歌中感慨個人經歷、抒發社稷理想的理解要達到深層次,還是有難度的,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經歷,因爲新課程理念要求“每一新知識、新問題的提出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背景”【1】,努力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詩歌,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薰陶感染目的。

教學時,我還設計了蒐集關於憂國憂民的名言名句,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最後,我還強調這首詩的名句,這樣既能加深對整首詩地理解,又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宗旨。

總之,教學這首詩時,我改變了過去的以傳授爲主的做法,緊跟課改的步伐,讓學生做真正的學習的主人,有一定的收穫,但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原因,一些設計的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的,如表演課本劇。

《雲南的歌會》反思

昨天和今天,我用了近兩節課的時間,教完了《雲南的歌會》。

昨天那節課的前十五分鐘,我讓學生默寫附錄古詩,並聽寫課後生字詞;後半節課教學新課《雲南的歌會》。

在教新課之前,爲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我提問同學這樣的問題:“大家看過少數民族歌舞表演嗎?如果聽他們唱歌,喜歡室內還是室外的呢?”有的同學知道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但卻不完全知道少數民族“天生是唱歌的好手”。爲了增加同學的感性認識,我給學生清唱了劉三姐兩小段唱腔,一段是關於愛的:“多謝了,多謝四方衆鄉親。我今沒有好茶飯,只有山歌敬親人。”另一段是關於憎的:“天下怪事樣樣有,敬酒不吃,吃罰酒。山中的老虎都見過,難道怕你這條狗!”然後簡單介紹廣西桂林劉三姐當年與財主指派的秀才們對山歌的情景。

接下來,我佈置學生思考的問題是:“課文按照先總後分的思路寫了雲南彝族哪三種唱歌的場面?請按照唱歌場合的不同,給分寫部分分成三個層次,在適當的位置打記號。”

結果,學生雖然比較順利地給課文劃分了層次,但是,他們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麻煩是讀不懂課文寫什麼,或者說對課文的內容停留於似懂非懂的狀態。我以爲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者沈從文的文筆顯得凝練古雅,二是學生對雲南彝族的文化習俗還缺乏應有的感性認知。所以,今天的教程,我着重引導學生從細處步入課文的字裏行間,幫助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和落筆要旨。

第二教時,我設計了幾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麼歌?用什麼方式唱歌?”先把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後要求學生在三個唱歌場面分別一一找到相關的答案,找到後在文中做相應的批註。幾分鐘後,用串讀串講。我每請一位同學朗讀一段後,都要請另一位同學解答“是誰在唱歌?在何時何地唱的歌?唱的是什麼歌?用什麼方式唱歌?”。就這樣,學生順着作者的寫作思路解讀了文本,深入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老師一邊點撥,一邊板書。板書如下:

第一部分:山野對歌——男女對抗,才智比拼(側重外貌描寫)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隨心即興,自然成趣(側重環境描寫)

第三部分:村寨傳歌——民歌傳承,場面壯觀(側重場面描寫)

到最後,我跟學生說:等到10天后,請大家不看書口述雲南的歌會盛況,我想檢測今天上課的效果怎麼樣,看大家是否都記在心上了。同學們都非常配合,很高興地說:“可以!”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反思教學中的教

北師大附中程翔老師習慣於每上完一節課就會一遍遍的重溫教案備課,揣度教學過程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一堂課即使準備的再好,也會有不足之處,這就是所謂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語文教師的好課堂就是在不斷打磨中煉成的。

所以說語文教師都應該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該發揚的發揚該摒棄的摒棄。唯有如此,才能根據自己的反思重新調整以後的教學設計制定更爲出色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反思教學中的學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互動式教學應成爲素質教育的常態,教學過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程,語文教師不過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基於此,語文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惑。

那麼教師需要改變原來的身份,真正意識到自己再也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中心,而是學生的服務者,是學生的參謀。學生的學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掌握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教師的撥雲見霧,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反思的。只有準確的瞭解學生的真是需要,語文教師纔能有目的的積累自己的課前準備素材,使自己的教學準備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反思教學的亮點

所謂教學亮點,就是課堂教學中的點睛之處。筆者曾經有過這樣的課堂,初三語文《醉翁亭記》,曾經要求學生背誦全文。不想有學生突然提出想讓老師也背誦其中一段,筆者當即聲音並茂地將全文一字不差的背出,博得學生的熱烈掌聲。

筆者趁熱打鐵又將王勃的《<滕王閣>序》也背誦一遍,看着學生目瞪口呆的'樣子,筆者因勢勸諭學生學習古人的文章不僅僅是爲了考試,而是因爲有些文章確實是千古華章,經常頌之,既能提高語感又能陶冶情操,實爲一舉兩得。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給學生一個提示,每節課都應有每節課的出彩之處,只要教師能及時抓住這些畫龍點睛之處並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呢。

反思教學中的不足

語文教學同其他學科不同,如理化政生,對即對錯即錯不存在中庸之道。而有些語文知識至今都存在學術爭議,所以即使有教學上的瑕疵也不難發現。

如果能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錄下來,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以作將來改正之之用。同時不斷地積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究其根源就會發現自己學習上的薄弱環節,找到自己最短的那塊木板,必能提升自己的整體教學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一目前的現狀:

近年來,關於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讀得太少的呼聲較多。語文教學本身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人的語文積累,如何積累?主要還是讀書,尤其是要誦讀。衆所周知,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太多,分析得太細,忽略了誦讀,課堂上誦讀的頻率很低,朗讀沒有情感,粗略的讀課文。大多數學生課堂內外都習慣了默讀或略讀等其他閱讀方式,長期的不出聲的讀書使學生的情思無法投入,最終學習語文的興趣難以形成,學生把誦讀看成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生怕感情投入了會遭到別人的嘲笑。

久而久之,誦讀這一閱讀方式便被遺忘了。學生誦讀的熱情受到壓抑,天性被扼殺,學習語文的興趣受到了抑制。如果有了誦讀這個閱讀習慣之後,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成了一個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主體,就會多了許多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

誦讀教學漸漸被淡化,閱讀過程被簡化,不進行有效的誦讀訓練,學生對優美語言的口頭感知能力就低了,口頭表達能力很難提高,寫作能力更難提高。只有當進行了有感情的誦讀之後,學生的頭腦裏纔會有豐富的、鮮活的語言和事理材料,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試想一下,思維枯竭,寫出的東西肯定乾巴巴、空洞洞。

基於誦讀教學令人堪憂的現狀,爲使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落到實處,現就此進行實施方案設計。

二本方案選題的意義

本方案力求對當前加強誦讀教學提出一定的方法,爲誦讀教學健康、良性的發展提出具體的方案。旨在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第一:誦讀教學的加強,有助於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愛國主義情感。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尋找語言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情感、意志,體味其中的精神內涵,怡情養性,增長見識。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語言是文化的根。誦讀是吸收這種“民族之根”營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誦讀教學實施得到位,質量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均能得到有效的培養。

第二,通過加強誦讀教學,提高學生靈敏的、高層次的語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漢語音樂性強,便於誦讀,名篇佳句朗朗上口,虛詞、實詞都有表達語氣的作用。,俗語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也只有通過誦讀,才能提高對語言的感悟力,心、眼、口、耳並用,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都能爲自己所用,達到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在不斷誦讀的'過程中逐漸增強,感悟到文字的魅力,展現了語言的生命力,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中,哺育學生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素質。

第三,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多積累的基礎之上,達到由量到質的成功轉變,從而提高語言能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是一種素養,也是一種修養。大量的誦讀,大量的積累,耳濡目染之下,語言的能力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寫作能力也會提高。

誦讀面越廣,量越大,知識積累的層次就越高,沒有感性的積累就沒有理性的提高,沒有量的積累就不能實現質的飛躍。智力的發展有賴於記憶的發展,大量的誦讀積累之後,語文素養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會有新的發展面貌。

三、本設計方案的主要內容,主要思路和重要觀念

首先,從語文教材入手,精選誦讀內容,增加背誦的容量。課本要精選文質兼美的文章作爲學生誦讀的內容,或語言優美,琅琅上口的文章,或形象生動,動人心絃的文章,或哲理深刻,發人深思的文章。通過注意從整體上體味不同語境中如何運用語言,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領悟運用規律,放寬眼界,最終解決學生誦讀的內容脫離社會生活和社會實際的問題。

第二,從教師入手,加強教師的誦讀示範,強化誦讀的指導和督促。聆聽出色的誦讀,猶如聽一首優美的歌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誦讀基本功,有熟練的朗讀技巧,傳授給學生一定的朗讀知識和朗讀技巧,教師的誦讀示範對學生影響很大。聲情並茂的誦讀能給學生一種強烈的美感享受,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誦讀的慾望。從這個角度入手,解決在誦讀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指導,缺乏系統有序,不合乎教學規律的問題。

第三,從學生入手,通過誦讀教學,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喜歡進行豐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歡別出新裁,標新立異,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強烈的創造慾望。爲加強誦讀教學,我們可以對他們加強口頭訓練,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鼓勵學生加強誦讀訓練,在多樣化語文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調動學生對誦讀的興趣。這樣就能解決誦讀教學中學生積極性不高的問題。

第四,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向生活學習語文。目前語文學習提倡大語文教育,大語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讀書、看報,看電影、電視,聽歌曲、賞音樂,甚至茶餘飯後、道聽途說、標語廣告都包括在內,我們提倡學習生活中的規範漢語,多讀、多記範的精當的書面語言,通過誦讀準確、生動、鮮明的精彩詩文,並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讀入手,帶動說寫,養成用規範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習慣。

語文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語言媒體,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看電視散文。欣賞優美散文的經典片段、優秀影片中的經典臺詞,讓學生在認真聆聽的過程中感悟誦讀的魅力。

四、本方案的設計價值

創新程度、可行性認識和應用價值

誦讀教學的創新首先應該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創新,也就是課堂的創新。課堂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彙、語法的基礎上,更準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教師積極參與閱讀過程,以自己成功的誦讀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誦讀潛能。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

在讀的基礎之上,可以採用讀寫想結合的方法,以寫代讀,以寫促讀,以寫促思。聽、說、讀、寫、思在語文的學習中位置同等重要,聽讀是語言的輸入,說寫是語言的輸出,寫是讓學生的知識、能力、技能得到創新性的展示,表現出獨立的、自主的、個性的東西來。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還可以利用多每體輔助教學,製作課件,利用音樂來暗示課堂。聲、色、圖、畫可以讓學生五官開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憤,提高教學效率。

這樣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沉悶的課堂,學生學語文的方式豐富起來,誦讀的興趣提高了,整個課堂充滿了琅琅的悅耳的讀書聲,在誦讀中語文的生命和活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五、本方案的設計基礎

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任務在於獲得語感,而語感獲得的方法就是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一定的語感。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的豐富的理法知識。葉聖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語文的一扇重要的窗口,加強誦讀必將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能化爲自己的東西。”

誦讀教學是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大凡有建樹成材者都有驚人的誦讀功夫,更多地將經典作品背誦、積累。提倡誦讀,重視誦讀,加強誦讀,也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在誦讀教學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提出這一話題,希望能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添加新鮮的營養和血液,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和活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有了第一次執教《匆匆》的經歷,聽了大家的建議,我重新審視自己。

教學中,過於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流程進行授課,面對中間出現的突發狀況沒有及時調整,因而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我沒有給予及時的示範引領。在交流句子中,有的孩子沒有聽清要求,一股腦地將從參考書中抄來的理解和盤托出;還有的孩子思維跳躍,交流作者思考了哪些問題時,竟提到了“爲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面對課堂上出現的這些超出我預期的問題,我的陣腳亂了,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引領,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有那麼幾秒鐘我怔住了。從沒有像這次執教帶給我那麼大的觸動,帶給我那麼多的思考,也讓我真正體驗到“預設與生成”之間,會有那麼多的意想不到。

說實話,當初進行《匆匆》設計時,我沒少犯愁。對於這樣一篇經典散文,感悟文中所流露出傷時惜時的情緒,學習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刻畫時間匆匆的寫法,對於十二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挑戰。是關注內容理解,還是側重學習表達?經過一番斟酌,我將學習內容定爲從文中發現文字表達的奧祕,欣賞其中的精妙,領悟作者思索中帶來的啓迪——珍惜時間,不白走這一遭。

如何引領學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處?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欣賞文字,品情悟理上。在簡單的導入之後,學生帶着要求自讀思考,勾畫批註,碰撞交流所思所想,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理解與感悟。在一層層的研讀中推進思考,發現作者寫作的精妙,推己及人,看看作者逝去的日子,想象自己的日子,仿照文中的寫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運用動詞展現時間匆匆,帶領學生經歷“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過程。在練筆環節中,學生們的表現着實讓我驚歎。一個孩子寫道“玩電腦時,時間從噼噼啪啪的敲擊鍵盤聲中跳過;擦黑板時,時間從灑落的粉塵中飄走;思考時,時間從快速運轉的大腦中穿過。”“跳”“飄”“穿”無不生動地寫出了時間的匆匆。來自文本,豐富文本,超越文本,這不正是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嗎?我欣喜之餘陷入深深地思索。只有認認真真地讀書,紮紮實實地思考,循序漸進地引領,文本生活牽手,給學生更大空間,多元關注,纔有這妙筆文字的呈現。這正是“教語文”的魅力所在吧!

課堂上,我適時補充相關資料,更好推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交流“痕跡”之後,質疑“朱自清真的沒有留下游絲樣的痕跡嗎?”藉助24歲之前的資料展示,學生知道了“不是沒有留下痕跡,而是他認爲自己做的還不夠!”朱自清不滿足,不甘心,在思索,在追問,創設情境朗讀一連串的問句,與作者對話。出示24歲之後的資料,學生們一邊看,一邊發出驚歎,不斷思索、執着追求、不甘心虛度光陰的朱自清留在學生的腦海中。此時,在師生聲情並茂的對讀中,尋找自問思索的答案,與自己對話,表達珍惜時間的心聲。

課堂上的精彩讓我欣慰,出現的問題讓我深思。一節課下來,感覺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很矛盾,如果將教學內容進行取捨,是否可以重點抓住二、三段進行文字訓練。我也曾有過這樣的設想,但考慮到本單元的目標——領悟哲理,與編者對話,單元訓練目標不好落實了,讓我放棄了那個設想。

我想進行文字訓練,踐行語文的“工具性”,又想將“人文性”滲透在其中,實現單元目標?魚和熊掌兼得,不知可否?

時間匆匆,腳步匆匆,我的思索沒有停止……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目前,各中小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新課程理念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與反思,藉此,筆者想就使用新教材中的一點心得,與大家切磋。

根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新教材(試用版)與原人教版有一個較大的不同之外,就是新教材在課後練習中設計了一道體驗反思類的題目。竊以爲,這與編者意在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有關。同時,課後練習中的體驗反思類題目的設計,還起到課文內容的知識遷移,使課內外得以銜接,收到舉一反三之效;此舉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又使學生通過體驗反思獲得人生哲理的啓迪。其實質是“吾日三省吾身”的過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傷仲永》一文,課後練習設計了一道這樣的口頭作業:從方仲永的事例所想到的……此題意在讓學生從方仲永雖先天聰慧,由於沒有接受後天教育,最終淪爲平庸的人這一事例中,悟出道理:後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聯繫自身或周圍的人對待後天教育的態度及由此引發的後果作對比,即反思自身與世人,從方仲永汲取教訓,從中有所悟。

顯而易見,編者意圖很明朗。作爲教者,首先要明曉意圖,其次使用好這類練習。如何使用好此類練習呢?筆者在此拋磚引玉,述己之見。

其一,將此類練習作爲學生課餘的`練筆或課前三分鐘講演的題目。比如七年級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一首詩,待學生學後,筆者要求學生寫一篇學習心得,談談生活中事與願違,不盡人意的經歷及其當時的感受,與普希金在被流放這種人生逆境仍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作個比照,從而反思自己在逆境中困難面前種種表現,從中悟出生活的真諦。如此作文,多是觸及靈魂的反省,往往成爲日後學生考試作文中一些亮光,畢竟這些是真情實意,避免了假情矯作。同樣,課前三分鐘講演不妨讓學生談談學習心得,想必少了無病呻吟,多了靈魂深處的觸動。

其二,將此類練習代到教學設計中去,作爲教學環節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例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寫了一件英子因賴牀不起受到父親責罰的事。有一位教師爲了讓學生體悟父愛之深沉,設計這樣一道題目:假如你曾經有這樣相似經歷,你爸爸是怎樣對待的?僅此一舉,課內課外就飛架涵橋,由此及彼,學生既體悟到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又感受到父親那份嚴厲中的關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爲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

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說,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閱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閱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爲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

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閱讀。閱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閱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閱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閱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閱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閱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

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說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衆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前幾天,我和劉老師正好集體備課到《葉公好龍》這篇文言文。對葉公只喜歡龍的藝術,見到真龍卻又極度恐懼的這一行爲,我們有不同的見解,就像愛畫虎的畫家一樣,如見到真虎也必定會逃之夭夭,是人之常情。如只談個人看法,我從中領會的是“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要通過現象看本質。”劉老師和我也有同感。

但《教師教學用書》中有一個重點提示“從文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學生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何引導他們去領會這個重點呢?

在上《葉公好龍》的第二課時時,孩子們從“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中領會到葉公對龍藝術的喜愛,又從“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領會到對真龍的恐懼,把兩部分進行比較理解,要孩子們談談自己對葉公的看法。

結果就有了四種觀點:

1、不要當愛慕虛榮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4、葉公的行爲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這時,唐××發言了,“既然我們有這麼的同學都贊成葉公的行爲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作者在寫作時也能想到這點,但從文章結尾來看,作者好像故意逃避這個觀點,爲什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句“爲什麼?”使孩子們又再一次進入文本,因爲他們已養成習慣,相信從文中能找到答案。接着,我是這樣引導孩子們的:

1、這篇課文是以什麼語氣來寫的?

生:嘲笑。

生:諷刺。

2、好,能感受到諷刺之意。哪個句子體現出這種意味?

生: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諷刺的意味來寫,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麼?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讓我們明白什麼道理。

4、那他是想讓我們明白什麼呢?或是想讓我們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

孩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作者是有意讓我們從中體會到做人應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們熱情高漲,談到了生活中這種“葉公好龍”似的現象。對什麼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認識。

感謝我的孩子們,同時也感謝我自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的真理得以實施,終將得到回報。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爲了教好語文,我係統地認真研究了初中的語文教材和相關的練習,並買來一些語文工具書籍。同時加強與其他語文老師的交流,認真研讀他們的教案、教學心得。經常抽空去聽其他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並認真、詳細地做好聽課記錄。對於學校的優秀語文教師,本人更是悉心向其請教,以儘快熟悉語文的教學。平時,我還大量查閱有關語文教學方面的書籍、報刊、雜誌,將一些優秀的與本地區情況相近的論文摘錄下來做爲教學備用資料。對於語文科組的各項活動,本人都認真積極地參與,並做好記錄、整理。在上每節課之前,本人儘可能從網上、報紙、書籍上搜集相關的資料,結合本校學生情況,認真備好課,設計好教案。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常邀請一些語文教師來聽課,課後虛心地接受他們的點評,同時也將這些意見記錄下來,運用到今後的教學中。同時,針對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反應在課後寫好教學反思,總結每節課的成功與不足之處,以方便今後的教學。

我在吸收他人經驗及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盡力改變以往的以教師講解爲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填充式教學方法,按照新課程標準,在課堂上通過設計一些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的問題,以啓發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儘量做到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裝始終處於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狀態,在輕鬆的氛圍中理解、接受知識。並適當地及時地鼓勵、表揚學生的表現,肯定他們的回答,讓他們從回答問題中樹立信心。還通過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與現實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這不但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在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而且還讓他們從中體會到一種團隊合作精神,集體的凝聚力,從而提高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增強了他們對語文這一學科的興趣。

第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學生的知識面相對狹窄,平時閱讀書籍、報刊、雜誌等較少,這就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現有書籍,有選擇的向他們推薦一些書籍,經常開放圖書館,延長他們的借書時間,盡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以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而在課堂上,注意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閱讀後回答問題,並適當

地引導,以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後,學生的知識面不但擴大了,而且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學生由於一些原因,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爲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本人在課堂上,多注意讓一些羞於開口的同學起來回答問題,先用一些簡單的容易回答的問題,通過耐心引導其回答,並加以肯定、表揚,從中鍛鍊他們的膽量,樹立他們的信心。平時,還注意指定一些簡短的文章給他們朗讀,並且在班裏舉行一些朗讀比賽,獎勵小禮品,以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從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有所提高,這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在學校開展的朗誦比賽中,本班學且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這反過來又刺激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第四,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高。

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平時常佈置一些簡短的小作文,並在課堂上當場完成。小作文的內容多是些學生比較熟悉的,學生寫起來也容易。在批改時充分肯定學生的閃光點,並且在班上公開表揚,讓學生嘗試到一點成就感,最終調動其寫作的積極性。對於一些寫作能力比較好的同學或是對寫作感興趣的同學,我鼓勵其參加校小記者興趣小組,積極向校報、校外發表文章。這些都大大地增加了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一步探索,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以新《課程標準》爲指南,深入鑽研教材,掌握教材橫向和縱向的聯繫,將其邏輯順序和各部分的聯繫,體現在教學計劃之中。

制定教學目標,我首先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發展的需要,採取有針對性的具體步驟,以達到不同層次學生潛在水平。我採取的啓發式教學,不是把學生被動地牽着走的誘導,而是根據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淺入深地引導其進入主體地位;不代替學生作結論,使學生在無壓抑感的'情況下,自主地投入學習;恪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哲理,引導學生“以讀爲主”理解課文,悟出道理,感受情懷。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我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在一般的情況下,多以“六步讀書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這“六步”,即:一圈、二查、三點、四注、五思、六評。一圈:初讀課文,圈出生字、新詞,縱覽全局。二查:指名朗讀課文,查字典,正音;查資料,解決疑難。三點:默讀課文,點出文中好詞佳句。四注:精讀課文,邊讀邊想,找出文中的重點詞句,批註自己的感受,交流、討論。五思:有感情地朗讀重點部分,思考作者細膩描寫所表達的情感。六評: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比賽,賽後互評,評後寫出小結。多年的實踐表明,實施這“六步讀書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文教學,我鑑於以前“八股作文”(學生只仿無創,千篇一律,大話、空話,如出一轍),制約了學生作文的思路,樹立大語文觀。以多種途徑的實踐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其寫作素材。

1.我推崇“破書讀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至理之言,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籍。在班上號召學生蒐集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書籍,積累好詞佳句;交流讀書心得。學生在書中與大師交流,與崇高的精神神會。學生的精神生活豐富了,文章的感情真實細膩了。

2.放開手腳,讓學生走進生活。利用綜合課或勞動課,,還鼓勵他們與父母一道走進田間地頭,去體驗勞動的艱辛。學生的生活豐富了,筆下就會自然流淌。 開放式的作文教學,轉變了我以前作文教學以範文“牽引”,辛苦付出與教學效果不成正比的格局,一改我“一孔之見,偏於一隅”的做法,連以前怕作文的學生,也能寫出有新意的短文。以前把他們限於“四角天空”,其心智未得到啓迪,怎能寫出誠樸的作文?這一嘗試表明:要讓學生有話可寫,讓生活的浪花潤溼稚氣的心靈,誠樸的作文就水到渠成。

多少年來,我關注語文學科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統一,傾心從事那些有成效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促其身心健康發展。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在推進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語文教學的嚴峻問題,也敢到了自己在作爲1個母語教師肩頭責任的重大。於是不斷的進行探索和思考、總結,和大家共同交流。對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做一下小結。

一、教學方法要穩中求變

因爲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學生厭倦,而太多變的教學又讓學生琢磨不透,不能形成規律,無“法”可依,所以教學就成了1個需要不斷思考和改進,既需要象做飯一樣要變換花樣,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又要形成一定的格局和習慣,讓學生覺得有規律可尋。例如每天的預習,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規律,讓學生知道應該做什麼。生字、詞語以及有關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初次閱讀課文,是必須掌握的。而有時也需要一些變化是我們需要潛心研究的,例如我在教學《變色龍》的時候要求學生把自己朗讀的最好的段落錄下來,讓學生通過讀體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二、教學主體要調動激活

要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有時我們總是爲僵化的課堂氣氛而很苦惱,其實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不是一天可以培養的。從新課程的角度來講,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而不是被動的執行者。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他們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聰明指數絕對超過了我們小時候,如果要是用我們來衡量他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1個施展自己的平臺。

例如:在學習《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設想一下,這個沒有看到他所希望看到的美景的病人,他會怎麼樣呢?同學們紛紛的去說。有的說,他懊悔之極,後來自殺了;有的說,他也舊病復發,痛苦而死;有的說,他在一次次的噩夢中死去了;還有的說他後來遇到了1個好的醫生來這個城市,於是很巧的治好了他的病,而他後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買下了對面的土地,把他建成了1個美麗的公園……學生的想象能力是超出老師的想象的。

三、教學重點要突出體現

語文課堂要突出重點,體現亮點。其實新課本每單元基本有1個重點,但是每課又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主要是小說,《孔乙己》、《范進中舉》、《口技》、《變色龍》、《窗》只有一篇是文言文,其餘都是小說,而四篇有1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運用了對比的方法,但是對比的角度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把握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去學習。讓學生既看到知識的整體特徵,又看到每一課的特點。既要給學生知識又要讓學生感受到快樂,營造快樂語文的氛圍。例如《孔乙己》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孔乙己的境遇而編寫課本劇,並進行表演,或者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看已經制成光盤的課本劇來感受主人公的悲慘的命運。《口技》則可以讓班上有這方面特長的同學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在快樂的同時瞭解什麼是口技。《變色龍》則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讀,然後自己選出最佳搭檔來展示給同學們。

四、教學情感要交流醞釀

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沒有情感的教育是失敗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痛苦的,讓學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課堂上能真情流露,與主人公共命運,與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與對話,以情來陶冶學生,以情來激勵學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標,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學習《背影》一文時,我首先讓學生聽了《爸爸》的歌曲,然後讓學生談自己的爸爸,想想爸爸給自己的關愛。其實老師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給學生唱,或者讓有能力的學生唱,這樣學生更有深刻的體會。我在教學《白楊禮讚》的時候,給學生唱《小白楊》,儘管唱的沒有歌星好,可是學生還是覺得我們老師真行,於是就更加強了學生對老師的崇拜,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範圍要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要走向生活社會。如果就語文課本學習語文是永遠無法學習好的,我們精彩的課堂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應付考試,而學生的能力和實踐是無法真正得到鍛鍊和提高的。學生的語文最終是要在社會中去檢驗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能夠活學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性思考,不在要求統一答案,所以這就是說老師一定要把思維的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才真正有助於學生的提高。要讓學生更多的'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去積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們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積極的去學習語文。

語文作爲母語原本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可是現在卻因爲教學的課程而變得過分的單一,使語文失去了原本應該有的活力。尤其是現在的語文,由於文言文是固定的,是必考的,所以老師們在複習的時候有時會過多的把經歷放在1個1個生字的記憶,要求學生1個字不差的把文言文背寫下來,於是這些原本在新文化中已經沒有了語言影響力的文章,了老師教學的重點,也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

學生苦不堪言。當然我們不否認古人的知識的廣博,也不否認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輝煌的文化遺產,但是不應真正讓它成爲學生學習的重點,我總是覺得應該是1種人文的積累,而不是文字的積累。古人的東西再好,還是應該去更多的發展現在的理念。由於有的文言文很長,學生又沒有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不得不爲了考試而逼學生去背。儘管考試時就是那麼10分左右的題,可是面對一分也不能少的考試來說,對於關係着學生命運的考試來說,總是不能忽視的,所以成了一項負擔。對於優秀的學生還不是問題,對於差一點的學生那簡直是如登高峯。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教語文這些年,雖然沒有外出參加過什麼比賽,但每年都會在校內出公開課。每次出公開課之前,我都是上網搜索,查找優秀教學設計和教案,看一些名師授課實錄,把可以借鑑的環節拿過來爲我所用,也就是用別人的教學設計拼湊成自己的。課件也是直接下載,甚至按照課件設計教學。由於不是自己備課,沒有備教材,沒有備學生,所以雖然自以爲設計巧妙,教學結果卻往往不理想。

那時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樣的方法和思路,爲什麼名師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爲優質課,而我用起來卻是漏洞百出?“拿來主義”爲什麼不適用於模仿名師教學?爲什麼“抄課”之路走不通?

學名師是古往今來成名師的捷徑之一。向名師看齊,學名師上課,可以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快速提高教育教學技巧,少走彎路,少摔跟頭。只是我們究竟向名師學什麼?是單純的“複製”、“粘貼”,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以至打造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我原來不曾想過的問題。

邯鄲學步的故事家喻戶曉,它告訴我們:一味的模仿別人,最終只會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鎮西老師,處處模仿,卻總是不得要領,最後竟然瘋了。這雖是個案,卻也警醒我們,簡單“抄課”,自己的教育教學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最終走進死衚衕。這也就是名師一堂精彩的.優質課到我們這變得一團糟的原因,因爲我們面對的學生不同,我們的文化底蘊與名師差距太大,我們只會預設,我們只會按部就班的牽着學生走,我們是把名師的思想“複製”下來,在課堂上“背誦表演”,只有皮毛,沒有精髓。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演技,卻忽略了觀衆也就是學生的需求,只要我們演完了,就萬事OK,至於學生學到什麼,與我們無關。

有人說學名師上課,如學寫文章一樣。好文章人人喜愛,可是如果因爲自己喜歡,就原封不動地抄襲,就會成爲“文賊”。我們可以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結構佈局、語言風格、整體構思及文章體裁,就如同學生學課文一樣,研讀分析之後,找到可供借鑑學習之處,最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學生把別人的作文全盤照搬過來,或者用我們“抄課”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湊成一篇作文,我們一定不會同意。

吳非的《不跪着教書》中提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風格,只是一味地“抄課”,何來風格?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向名師學習,需認真研讀,習得名師精髓,融會貫通,爲我所用,還需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走出“抄課”歲月,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自發表以來,一直被收錄於各時代各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中,被稱爲中國最經典的語文課文之一。不同時期的語文老師対此篇都有精彩的講解和分析,在近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仍然選擇這一課作爲公開課,深知想要出新出彩十分的不容易。然而,我們講公開課的目的不是爲了出新出彩而劍走偏鋒,另闢蹊徑,講好一篇散文的標準在於真正引導學生能迅速準確地把握作者從字裏行間裏傳遞出來的人生經驗和人生感悟,能學習借鑑作者在文章中所體現的語文經驗。

《背影》教學首先要遵循其本——尊重散文教學的規律——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王榮生語)

在預習過程中,我問學生,讀懂了什麼?學生說,看到了四次背影,也讀懂了父愛,但不理解爲什麼父親買個橘子就讓作者這麼感動,也不明白這篇文章爲什麼寫於八年後。我決定教學設計就從學情入手,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靠近背影。

傳統的散文教學中有一個深入人心的概念曰之爲“形散神不散”,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散文解讀和教學的核心知識,似乎是指散文選材廣泛,手法多樣,因爲這個觀念的根深蒂固,教師普遍認爲散文難教。

在重讀《背影》的過程中,我越是細品越是感受到有一條線在牽引着我走近朱自清先生,讓我把晶瑩淚光中的那個“背影”看得越來越清晰。這條線就是“背影”,這條線也是我的設計思路。

爲了創設情境,我的導入採用背景介紹的方式,但是把重點放在了《背影》一文收錄在教材中的歷史方面,學生對此的反應是積極的,他們因爲自己的父輩祖輩也讀過《背影》而激動不已,這也在感情上拉近了他們與原作的距離。接着,我趁勢提出思考題:《背影》的感人之處何在?感人力量何來?就將學生引入到課堂思維中來。

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叫做“直面背影”,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和語文經驗,直接分析第六自然段“買橘背影”,學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賞析文章感受父愛,沒有障礙。緊接着我提出問題:既然這個自然段最能體現父愛,爲什麼還要寫1-5自然段和7自然段,並由此進入第二個環節“背影前後”,在這裏我設計了一個依據文本的說話訓練“我從段的處,讀到一個()的.父親”,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並思考“這些段落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對第6段刻畫背影起到什麼作用?”

學生再讀文章就從字裏行間找到了父愛的鋪墊與照應,也就把自己的閱讀經驗和作者的寫作經驗鏈接在一起了,這個時候再用句式“這是()的背影”說讀文章,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背影感人力量所在了。

走到這裏,還只是引導學生到達了前人對文章認識的階段,並沒有突破,我趁勢提問:“背影如此感人父愛如此深沉,作者爲什麼時隔八年才寫下此文?”把學生的問題還給學生,卻不急着給出答案,在他們苦苦思索之際,我做了如下講解:“散文中談論的所思,散文中表達的所感,都是該作者依其獨特的境遇所發生的極具個人色彩的感觸、思量。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畫不同於小說是要反映社會生活,而是要抒發作者自己的感受。”學生若有所悟,我也因此引領他們走到第三環節“透過背影”,要求他們再讀課文,用“我從()段()看到()的兒子”句式說讀課文,學生馬上就發現了兒子即作者的四次流淚,看到了兒子的愧疚和懺悔。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讀懂文章,我用PPT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與父親的關係簡表:

臺下一片譁然,衆生議論紛紛,透過背影這個環節,學生感受到了兒子的愧疚,也感受到了父子間的血濃於水,更感受到了文章真實的寫作意圖。

這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有沒有類似作者的生活經歷,談談怎樣珍惜親情,應該說課堂反饋是非常好的,達到了我的教學預設。

本節課不敢說是上得非常成功,只能說是非常順利,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要打造高效語文課堂,首先要尊重文體規律,要有文體意識,然後要尊重學情,這樣的設計是有效的。

這節課始終圍繞本文,緊扣文字進行解讀,並沒有另闢蹊徑劍走偏鋒;也比較注重把學生的語文經驗、生活經驗和作者的語文經驗、生活經驗有意識地相勾連。

要說遺憾,那當然有,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比如在學習作者的寫作經驗這一方面,本節課幾乎沒有涉及,實際上可以安排一個小練筆,讓學生學習這種塑造典型環境中典型形象的寫法。但是教學反思給我們提供了改進的機會,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是最有益於教學的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