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優秀的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課堂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

"反思"一詞源於哲學,本指思維,目Il反思性思維。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行爲爲思考對象,是教師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對自己的教學相關問題[教學思維、教學環節、教學理念、教學結果、教學評價]進行自我回顧、評價、分析的過程。直實質是教師的自我對話。教學反思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種自省、思考、研究。"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民對話,是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樑,又是理想與現實自我心靈上的溝通。"①贊可夫曾經說過"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的尋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能否反思是"匠師"與"哲師"的本質區別。科學的教學反思方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我們究竟該如何理解反思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教學反思的做法。

一、對話反思法

對話反思法是通過與同伴交流研討來檢討自己的教學行爲,深入理解隱藏在教學行爲背後的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個人的經驗和經歷總是有限的。如果教師要想知道自己講課的不足,那麼,教師要打破教學上自我封閉的藩籬,進行同事間的對話,特別是批判性和建設性的對話。對話反思可以是就某堂課的某一個細節處理進行對話,也可以交流自己[個人]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惑不口成功之處。既然是對話,相互尊重就思得尤爲重要。

二、課堂實錄反思法

課堂實錄反思法是指通過錄象、錄音的現代的教學手段再現整個教學過程,讓教師以旁觀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過程的力法。尤其是觀看自己的教學實錄時,要觀察比較自己哪些地方按原教學設計進行了,哪些地方有較大的出入,爲什麼會有這樣?在剛參加工作時,我發現我的普通話不是怎麼標準並且表達也不連貫,於是,我就想辦法將自己的講課全部錄下來,仔細分析爲什麼講課就發音不準呢?原來,同IJ上講臺有些緊張加之準備不充分,所以講課就EZ得語無倫次,在以後我就注意抓住每一個鍛鍊自己的機會,現在比以前強多了。

三、教後記反思法

教師的生命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教後記反思法是指把教學過程中感受深刻的教學細節記錄下來,寫成教學後記、教學實錄、案例評析的方法。寫教後記不是一利l形式,而是對自己教學過程[細節]的冷靜分析與深入體察。我以爲,教後記可以記錄以下內容:教師對課堂裏所發生的事情的個人感想:對教學設計的系統回顧:對教與學過程中存意義事情進行描述: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得意與失敗之處進行分析。在教後記裏,教師應該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對自己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科學的理性的分析。我將我以前在一線工作的一些教後記與大家分享。

這堂i果我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主要是我自己講的太多,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低估了,不瞭解學生的學生基礎,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認真研究學生的學惰,研究他們的知識現狀和知識可能的接受能力,而要準確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一個很好的辦法是讓他們提問,這樣教學就有了着力點,而這一點在備課備學生時就要考慮到位,將準備工作做在前面,自己主動才能讓學生主動。

這堂課似乎很熱鬧,學生自主探究很有激情,活動很充分,尤其是幾位同學的發言很到位,很有見地。但有些同學爲什麼不願參與討論呢?[四處巡視觀察]。我回顧了我自己設計的探究問題--結合你們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們對"鄉土情結"的理解。我作爲老師(成人),加之我又離家一千多裏,我肯定對家、對鄉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因爲我有這種體驗,我認爲他們也會同我-樣有這種體驗,其實,我錯了,他們中的一部分學生根本沒有離家的經歷,而我以成人的經歷[體驗、感悟]要求他們談體驗!我想,以後再也不能用自己成人的眼光去要求他們,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角度]上設計自己的教學。

四、|讀新知法

閱讀新知法是教師採取各種手段蒐集所要解決的問題的信息,通過閱讀相關的信息獲取與自己過去不同的想法和價值觀,幫助教師接受新的信息和觀點,爲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新的解釋、見解、和可能的新方案。找們很多教師也天天反思,但沒什麼就沒有前進呢?原因是反思停留在原地。在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輕視理論的現象,甚至不少老師拒絕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其結果只能是在低層次上摸索或重複。我以爲教師接觸到的新知識與原來掌握的知識差別越大,就越能啓發教師的思維,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行爲。教師應在教學之餘認真研讀《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將所學的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並注意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不排斥理論的學習,相反,閱讀相關的新知是教師反思時的必要手段之一。教師開展專業理論的學習,就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克服被動性和盲目性。

教師的反思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反思方法,但我以爲,反思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我們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應該經常的、系統化進行反思,要能借助多種同檢測手段進行反思。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2

在這堂語文課裏,我運用了設疑自探和解疑合探兩個教學環節.在設疑自探環節我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的期待,在潤物細無聲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去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個環節裏,雖然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可是我始終在引導學生經歷着思考--發現--提問—篩選—梳理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在“解疑合探”這個環節裏,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髮表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交流自己的問題答案,我審時度勢,適時地引導學生回答,有效地在問答中讓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評價問題,以此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張揚個性的目的.,課堂上都能堅持讓學生回答、補充、評價,較好地都做到了“三講三不講”,絕大部分學生都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能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 不足之處是:個別科目對學生自探方法沒有給予適時地指導,加之沒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沒完全抓住本節課的重點,教師補充的問題相對較多。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3

xxxx年,我承擔了《教學反思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的課題。研究本課題一年來,我在甘蔗中心小學總課題組的大力指導下,以新課改的先進理念引導,以課題研究爲切入點,全體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認真實踐。我以課堂爲主陣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不斷拓展並逐深化,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效果。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一、精心組織,紮實推進

當課題立項後,我們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精心制定計劃,爭取做到研究課題、人員、獎懲三落實,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有序開展。課題研討共劃分爲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啓動階段:確定課題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思路。

實施階段:進行理論學習,按照方案落實實驗措施,具體操作研究,以教師爲主體,依靠專業人員引領、同伴互助,進行教學教研,探求教研新模式、新方法,使教學反思研究卓有成效的發展。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問題的提煉,資料的積累,方法的指導。教師依據研究課題進行研究、實踐,解決了許多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形成研究論文、教案、反思、等各類優秀成果集錦。

總結階段:提煉成果,形成有關的論文集、案例集、反思集,完成課題組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檔案工作。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研究的'意識增強了,教師善於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自己,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教研活動中,教師合作意識、反思意識、互助意識明顯增強,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帶動了學生的學習意識。在研究中教師的理論素養不斷提高,學生在這樣的研究中受益匪淺,學生的自主、合作意識增強,探究熱情高漲,激發了學生潛在的能力。

二、認真研究,抓好落實

我們先後多次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對本課題的意義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的明確,提高了成員們對課題的深入瞭解,使他們明白本課題的研究對於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加快自身專業發展的作用,從而從心裏贊成課題研究,願意做課題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們作了明確的分工,先從蒐集資料入手,認真學習和課題相關的資料內容,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爲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認真學習專業理論,撰寫讀書筆記,共向學校爭取多次外出學習的機會,基本做到了課題組成員每人外出培訓一次的計劃。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學習,成員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文化底蘊,爲順利開展課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如由於本課題是研究學生寫方面的內容和作用,所以我們要求每位成員廣泛蒐集有關的資料,邊學習邊研究,以確保研究工作少走彎路。

我們通過資料學習、課堂實踐、調查反思,總結提高的科研思路,組織成員利用身邊的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課題研究的目標基本實現,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題組成員養成了良好的行爲反思的習慣。課題組的的每一位成員都能認真寫行動反思,在反思中發現教育智慧,並運用教育智慧,

2、開展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爲了確保課題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首先在本校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分析,撰寫了調查研究報告。這一調查使我們明確了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增強了研究的信心。根據調查結果我們重新制定了研究計劃和目標,確定了研究的重點。

3、新的教育智慧不斷生成。課題組成員根據研究目標,在教學試驗中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整合,對教學策略進行了有效選擇,老師們快速成長起來。課堂教學真正做到紮實有效。在追求“有特色、有風格、高效率”的課堂教學的同時,部分教師的教學個性也得以體現和張揚,從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通過課題研究,教師研究的意識增強了,教師善於以研究者的目光審視自己,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顯著改變。

三、反思推廣,深化教研

本課題研究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科研的積極性,雖是“摸着石頭過河”,但通過課題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因爲課題研究組成員在課題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長。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將研究成果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些困惑:

1、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也碰到了一些困難。有一些問題一直圍繞着我們,一直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反思:反思只是手段,其實質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意義上,反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倒好處纔好。那麼怎樣纔算是恰到好處呢?

2、影響教師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師個性、固有觀念、能力、經驗等主觀因素;也包括學生特徵、師生關係狀況及課堂情景等客觀因素。尤其是長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慣性容易讓一些教師滿足於目前的狀態,寧安勿寧變,惰性讓觀念只能活潑在紙面上,在行爲上只能是一種靜態。

3、在研究課題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及時總結與提升的意識有待加強。課題組教師對集體活動中典型案例、典型問題關注多,研究多,面對自己的課例、問題關注不夠,研究不夠,分析不夠。

我們將在完善這一課題基礎上,圍繞課程改革的要求,緊密聯繫實際汲取成功經驗,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確立新課題,使研究工作再上新臺階。促使課題組成員由普通型向專業型、學者型教師轉變,使他們在課題研究工作像展翅騰飛的大雁一樣凌空翱翔,去擁抱又一個燦爛的科研春天。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4

隨着課改的深入開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學習的地位。各種因爲關注學生活動而使課堂精彩的教學案例,在各大教學刊物上可謂“比比皆是”,似乎課堂上只要有了學生活動,只要關注了學生活動,課堂就必然精彩。然而事實上有些課堂並沒有因學生熱鬧的活動而“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教師課前的設計存在問題或預設不足,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

《項羽之死》教學片段:

教師:本篇散文分哪幾個場面塑造了項羽的形象?用四字短語概括每一場面的內容。

學生:(異口同聲)三個,“霸王別姬”“東城快戰”“烏江自刎”。

教師:這三個場面分別塑造了怎樣的形象?

學生:(踊躍發言)多情、英勇善戰、重義。

教師:好的,下面我們就逐一分析作者在每個場面中是如何塑造項羽的。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回答積極主動而且準確無誤(就教學參考書的答案而言),所以教師說好。但是我卻認爲這一片段教學是失敗的。第一個問題中的三個概括內容的短語思維角度不一樣:第一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人,什麼事”,第二和第三個短語的思考角度是“什麼地方,什麼事”。人們在思考同類問題的時候,思維方式一般應該是一樣的。學生的回答之所以和教師參考書的答案一致,是因爲現在學生手裏的參考書不比教師少,有很多學生在上課時課桌上攤開的是兩本書——課本與教參。很明顯教師在課前設計這一問題的時候,準備並不充分,教師沒有了解學生。如果教師課前充分了解了學生這一情況,那麼在設計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對教參上的問題進行再創造,創設一些培養解答問題的思維的問題。但是,遺憾的是,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課堂中普遍存在,長此下去,教師教學的確輕鬆了很多,可學生大腦中的彎兒是不是少了些?

再如《邊城》教學片段:

教師:祖父不但“把錢強迫塞到那人手心裏,並且搭了一大束菸草到那商人的擔子上去”,寫出了祖父的哪些美好品質?

學生:淳樸,把錢看得很輕,對錢財淡薄吧!

教師:很好!還有嗎?

學生:老師,我認爲他沒有經濟頭腦,他載人渡船,就是爲了生活,收下渡船人的錢是理所應當。祖父如果收下這些錢,將來他或許可以用積攢的錢在河上建造一座橋,他或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

教師:你確實有經濟頭腦。

現代課堂是開放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課堂,這一理念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並已逐漸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因此,現代課堂中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了。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第二名學生勇敢的說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說這一現象較傳統課堂已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很顯然他沒有讀出《邊城》的明淨、淳樸的民風之美,沒有悟出作者對傳統文化中流傳至今的美德的謳歌。但是教師卻肯定了他的發言,將鼓勵學生髮言,肯定學生髮散性思維放在了教學的第一位,忽略了學生髮言應該放在文本這一大環境中的前提。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文本,不能忽略語文課的美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前的設計中將教師的價值引領明確下來。價值的引領應該在教學設計或問題預設中體現出來。

動態生成的課堂應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爲根本的課堂,以學生髮展爲本,其核心成分應該是通過最優化的、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和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每個學生都獲得最充分的發展,實現教學與發展的真正統一。所以,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的生成性,決定了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的必要性。是創造性設計孕育了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

爲了使每一堂課真正做到既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價值引領作用,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前對學生情況、文本情況做充分的彈性預設,創造性的設計每一堂課。大教學論認爲,課堂教學過程,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應是教師向學生提供學習環境和經驗,組織、參與和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現代的課堂教育,不僅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意志、交往與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全面素質的發展。真正的教學,是讓學生有機會從事各種方式的學習活動,“是學習者、教師和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我們設計教案時,必須時刻銘記“學習首先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習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爲了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發揮自己的卓越才智,創造性地進行教學設計。

對策一:整體創造性設計目標明確,要有彈性,局部預設要細緻深入。

作爲一名教師要時刻在心中牢記每單元、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這樣有助於教師解決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意外情況。例如:

在借學生講課的作文授課大賽中,我講了一節寫景狀物的作文課。這節課分四步:

1、多角度真實描述看到的景物。(注意時令、地域)

2、結合景物特徵展開聯想,運用各種修辭形象描摹景物。

3、注意描寫順序。

4、表明自己的.情感。這既是我的教學設計又是我的全部教案,這一教學設計的彈性應該說很大,它的內容完全要靠學生去填充。當課講到真實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的時候,一名學生面對着一朵美麗的荷花的時候這樣描述:“我看見碩大的花苞向我探過頭來,它彷彿總是在窺視着我,讓我厭惡。”對於美麗的荷花,學生居然厭惡,這是在我的預設之外的,但是由於我牢記着本節課的整體設計目標,“厭惡”是學生的主觀情緒,屬於教學設計的最後一步,於是我說:“這位同學描述了荷花的外觀‘碩大’,他抓到了事物的真實的特徵,不過他說他厭惡這荷花,那麼他一定有關於荷花的不同經歷,一會我們再和他一起來分享他的故事好嗎?”這樣既爲我考慮學生的問題贏得了時間,又將學生逼到了不得不考慮怎麼寫文章上來。這完全得益於我在課前對這節課的整體設計的目標明確。

整體設計如果說是一條主線,那麼局部預設就是這線上穿的珍珠。珍珠是否閃光,要看教師預設的是否細緻深入。

還是這節作文課,在講到藉助修辭描述所見景物的時候,我爲學生設計了一道題:請同學在橫線之處填出貼切的比喻。

左右兩旁,嫩草綠油油的,亮晶晶的,蒙着金色的塵埃。蒲公英的朵朵黃花開得絢麗爛漫——小巧,嬌嫩,好像顯得那麼親切可愛……

[蘇]革拉特珂夫《水泥》

同學:像嬰兒。

教師:可以,同學們看一看她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徵?有沒有哪些特徵她的比喻中沒有顯現?

同學:抓住了“小巧、嬌嫩”“親切可愛”,但是沒有體現黃色。我感覺像剛出殼的黃鶯。

教師:好!同學們的比喻更貼切了。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同學:我覺得還有“朵朵”“絢麗爛漫”沒體現出來,但是我沒有想出來像什麼。

教師:非常好!以上幾名同學基本將蒲公英花兒的特徵抓住了,同學們想一想“朵朵”體現了蒲公英花——

學生:多,前面加“一羣”。

(答案:是一些雞雛,它們撲動着,歡笑着,)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如果教師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不細緻不深入,那麼學生恐怕只會想到嬰兒這一答案了,一羣剛出殼的黃鶯這一靈動的景觀恐怕就不會出現了。

對策二:進行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問題中對教學有意義的因素,調整教學思路。

創造性設計和彈性預設要求教師真正吃透教學目標,掌握消解教學任務的策略,明確教學目標及其要求是創造性設計、彈性預設的前提。教學中不確定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教學活動突破既定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天地。一般可採取兩個維度的策略,通過迂迴完成教學任務。

(1)學生維度:從“先讓學生開口”中找到生成——找準起點;從“巧用學生的話”中生成——由此及彼;從“妙用學生的錯”中生成——因勢利導(將錯就錯);從“善用學生的問”中生成——順勢延伸;從“活用學生的題”中生成——趁熱打鐵。

(2)任務維度:一旦課堂出現“預設意外”,教師不僅要沉着冷靜,還要牢記圍繞教學目標這個內核。調整預設,持續“生成”;一是伺“機”而動,價值引導;二是隨“機”應變,順應學情;三是借“機”施教,放大生成。從而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在講景物描寫寫作課的時候,還是那名描述荷花的學生爲我又出了一個難題,他說景物描寫就像一首小提琴曲,然後又說了一些專業術語。音樂我哪裏懂,但是又不能迴避,突然我想到任何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於是我隨“機”應變:“音樂我不懂,但是我想每一首曲子,都會有主旋律,我們描寫景物也是這樣,它也有自己的主旋律,這就是文章中的情感。”我這樣一解釋,一部分懂得音樂的同學,對寫景狀物文章中的情感的作用,有了更深的瞭解。

對策三:及時反思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在教學設計之外的問題。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無論教師多有經驗,設計得多麼巧妙,預設的問題多麼全面,課堂中總會偶爾出現一些意外情況。這就要求教師要切實反思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源所在,考慮今後遇到類似的文章、類似的問題應該怎樣設計,怎樣預設,怎樣引導學生自己剖析問題的根源,進而避免今後教學出現類似情況。作爲教師只有不斷的反思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在教學中創造性設計、預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匠心,展現了師生智慧碰撞的火花。它孕育着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5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爲改革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質是對人的培養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爲具有鮮明個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們對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持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態度,說法不一。筆者認爲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靜下心來,認真的對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作一些反思。

一、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關係

新課改倡導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中去體驗、感悟學習的樂趣。要使這一理念落實到位,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創造性活動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注意發現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造過程中體現的創造熱情和進取精神。

[教學案例]

我校一位教師在教學《愛迪生》一課時,發生了這樣一件怪事:

他指名學生逐段朗讀課文,學生個個讀得正確、流利,有滋有味,無不令聽課教師佩服。當讀完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時,學生中仍有一個女生的手高高地舉着,教師便問:你有什麼問題嗎?老師,我還想讀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語驚四座!那位教師顯然也沒料到會這樣,不由得臉紅了。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了,微笑着說:你想讀,那就讀吧!那學生可能真沒料到老師能在這種場合滿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和緊張,連嗓音也變了,結結巴巴地讀完了這一自然段。原以爲這位教師就這樣草草收場,繼續走自己的路了。可他並沒有請那女生坐下,仍面帶笑容地說:這位女同學可真了不起,敢於在這麼多同學和老師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爲緊張,讀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這段話讀好的,你願意再來讀一遍嗎?願意!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獲得積極的體驗。

假若這位教師面對這位女生高舉的雙手視而不見或對該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顧走自己的路,那學生的學還會積極主動,興味盎然嗎?爲了實現促進學生髮展的新評價制度的特色又從何體現?由此可見,教師寬容對待學生的挫折和失敗,使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是課改評價制度得以實施的重要環節。新課程旨在構建一個開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體系。語文學科尤其要重視建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視學生的發展爲課程發展的前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學科素養必須成爲課堂教學的着力點。

二、正確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係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方式是讓學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動的去合作。讓學生自己獲取學習方法、尋找學習夥伴、選擇學習內容等,也是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用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確實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也認識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時效性不高。

[教學案例]

老師說:這個問題,請哪位同學來回答?學生們一邊舉手一邊喊着:我來,我來有幾個都離開了座位,手舉到了講臺前。當老師說:××,你說。其他同學的手依然高舉着,甚至隨意大聲地發表起自己的見解來。

這是不是缺乏教師應有的引導呢?自主學習不能理解成老師撒手不管的學習,而應當是在老師的引導、暗示、有效監督下的自主性學習。我認爲教學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傾聽又怎能分享別人的獨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課堂不但要鼓勵學生積極思維、積極表達,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如果教師也沉浸在課堂活躍的情景中,而忘記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那這堂課的高效又從何談起。

我們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思維的靈動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讀課文時,有的老師說:你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你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的.讀書水平始終處於同一水平線,不見提高,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師的指導和點撥。教學過程中,適當的點撥、適當的引導、和適當的範讀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學案例]

我市實驗小學張玲玉老師教《十里長街送總理》片斷:

師:讀書要讀懂、讀出感情、讀的有韻味。我來讀你聽聽到底該怎麼讀?

(師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13自然段,並配上悅耳的音樂。讀完,教室裏一片掌聲。)

師:剛纔老師讀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韻味,你怎麼會讀的這麼好?

師:很簡單,一邊讀一邊想,然後進入畫面。試試看,保證你比老師讀的好,自由讀讀課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關句子劃下來。

張老師在指導讀文時,精彩的範讀,迎得學生的一陣陣掌聲,學生在不經意中感悟到了讀書的方法,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同時受到了情感的薰陶。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指導,表面看是範讀,其實教師指導讀書的方法已隱含在其中。所以,課堂上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因此教學中自主和引導必須合二爲一,高度統一,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真正產生實效。

三、正確處理好生成和預設的關係

課堂因生命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新課程非常關注和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因爲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建構的過程,教學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人的活動,教學的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確定性因素,不確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確定性因素,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的美。動態生成的課堂,必定是一個真實的課堂,是學生思維開放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這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鬆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裏展開心靈的對話,在對話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課堂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生互相借鑑、互相補充、互相激發的過程,在教師的點撥下,在同學的啓發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這便有了創造,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學不僅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體現,更是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動態生成並不否定預設的重要性,他們之間也並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無你的。相反,生成的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卻依賴於預設的質量。在教學中,預設也同樣重要。因爲教學首先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真正以學生爲本,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到課堂上可能要出現的情況,努力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同時,預設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創意,可以直接影響到課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順利。

[教學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學王老師的一堂閱讀課《灰姑娘》:

這節語文課由王老師預設的幾個問題貫穿始終,這幾個問題當然是教師深入品讀文本後所預設的,每個問題獨具匠心,源於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個問題:你喜歡故事裏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爲什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後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呦!第三個問題:如果辛黛瑞拉因爲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爲王子的新娘嗎?

第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表達喜好憎惡。第二、三兩個問題教師則善於捕捉那些閃動着靈性的生成資源,挖掘文本潛在的人文內涵,引領學生學會生活、學會關愛,學會追求,更要學會愛自己。第四個問題:側重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這幾個問題是展開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閱讀的支點,可以說這是一個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的課堂,更是閃動着學生靈性的活的課堂。因此,我們在強調和追求生成的同時,絕對不能忽視預設的價值,應讓預設和生成兩相媲美。

四、正確處理好現代與傳統的關係

新課程的改革是繼承以往的好經驗、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時代的軌道,我們不難發現:課堂教學變了,靜態的文本變成動態的文本,清一色的課堂變成了多姿多彩的課堂,單調的聲音變成了美妙的交響樂這種變化將帶給我們什麼?帶給我們的是思維的啓迪、內心的激動和情感的愉悅。在這個變化當中,課的形式美了,課的情趣濃了,語文課的效率高了,語文課的內涵深了一句話,語文課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閃亮的一面,也總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也發現有的課堂似乎有些變花了,變虛了,甚至變味了。因爲人們在追求現代化本身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傳統。其實,現代化的課堂教學,仍然應保留着傳統的成分。比如:對知識的看法,不少教師有一種錯覺,以爲新課程不大需要知識了。這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知識是必須的,否定知識,課程便不復存在。關鍵是學習哪些知識,怎樣獲得知識。以往的教學過於注重口耳相傳,教師常常是一味地灌輸。新課改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知識。以往的教學把目標主要定位在認知上,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新課改倡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既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又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課堂上,適當的引導、講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筆加黑板也是一種充滿創意的、無拘無束的、顯現靈感的、師生互動的重要領地。板書的過程,是釋放和記錄師生迸發思維火花的過程,是師生互動、情感交融的過程。它體現的是一種簡潔的美、靈活的美、傳統的美、藝術的美。

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求現代而丟棄傳統,現代應基於傳統,讓傳統生成新的意義,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搭建起友誼的橋樑。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6

戲開臺之前,總少不了激越的鑼鼓,以壯聲勢,吸引觀衆。老師上一堂課,就如演一臺戲,也需要有個精彩的開頭,去撥動學生的心絃。精彩的開頭,如同橋樑,聯繫着舊課和新課;如同路標,引導着學生思維的方法;如同序幕,預示着演出的高潮和結局。學生能否在整節課上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在新課引入中的教學設計的合理程度,一個好的初始問題是支撐和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積累經驗和發展探求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課堂引入藝術要符合三個要求:

1、課堂引入在內容上要具有科學性、關聯性;

2、課堂引入在認知上要講究啓發性、直觀性;

3、課堂引入在形式上要體現新穎性、趣味性。

二、課堂引入藝術常見的方法:

1、情境(氣氛)引入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根據教材的特點,利用幻燈、掛圖等直觀教具,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使學生的學習情緒迅速達到最佳狀態,並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之中,就會引起思想共鳴。

2、設疑(提問)引入法

根據學生愛刨根問底的心理特點,教師可依據授課內容,抓住關鍵,巧妙設置疑問,提出學生感興趣而又一下子難解決的問題,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引起學生思考,吸引其注意力,讓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3、故事引入法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故事的心理特點,適當講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等導入新課,這種方法,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擴展思維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聽故事、學知識。

4、開門見山法

直接告訴學生本節可學習的任務,明確學習的方法,直接向學生提出探索的目標,使學生萌發學習的慾望,學生與教師在心思上取得了同步,爲學生學好新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較適合全新的概念或理論課。

5、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是對難以理解的地方,採取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演示,吸引學生自覺地把握學習內容,化難爲易,達到理解之目的。使學生在觀察、想象中,學習興趣油然而生。這樣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感,還能使教者、學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爲一體。

6、表演引入法

將表演帶進課堂,使學生進入文中的角色,引導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動物進行心理互換。課堂上定會笑聲、掌聲不斷,充滿快樂氣氛,學習就不再成爲學生的一種負擔。

7、實驗引入法

實驗學科有衆多概念、理論的建立,變化規律的發現和應用,均建立在實驗基礎上。按照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實驗引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入的實驗直觀性、趣味性和淺顯易懂,使實驗引入法成爲認知領域一大舉措。

8、路障引入法

學生對某一現象或某一規律缺乏正確理解時,教師有意設置路障,使學生陷入“圈套”,回答問題自相矛盾,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爲解決矛盾而進行新課的學習。這樣引入新課的教學,學生思維活躍,興趣較濃。

9、求異思維引入法

由教師提出與新課內容有關的現象或學過的知識,喚起學生的回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功能,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啓發學生探索新知識。

10、複習引入法

針對性地複習上一節課的有關知識,再有機地導入新課,從而起到承上啓下,有目的地銜接知識鏈的效果。

11、類比轉化法

所謂類比,就是用比較的法則,複習舊知識,引入新課程,使新知識在已有知識結構中得以同化和順應,類比能很好地體現知識的發生和遷

移過程,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創造性,獲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應用橫向、縱向的比較,形象直觀,對比強烈,既可以使知識系統化,又可以培養學生歸納、分析、鑑別能力。

引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也沒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變的套路,要隨文相機而定。但是許多有經驗的老師,走進課堂講的第一句話,發出的第一個信號,做出的第一個動作,都能先聲引人,先聲奪人,先聲服人,好像一個高明的琴師那樣,撥弄琴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心。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引入期的初始問題設計

1、引入期初始問題的形式

初始問題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它可以是一些現象或數據,需要經過觀察、實驗、歸納得出相應的結論;它可以是一個開放式問題,條件或結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和變通性;它可以是一個背景豐富、解法多樣的問題,有充餘的空間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尋找解決的方法;它可以是一種情景,其中隱含的教學問題是靠學生自己去找出,求解並作出解釋,等等。

2、引入期初始問題的基本要求

同一個教學內容,認識程度、思考角度與經驗背景不同,可能會出現多解多樣的初始問題,一個好的初始問題應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引入期是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期,問題設計必須切合學生認知基礎,緊扣新內容,才能實現這個過渡。

(2)問題設計必須爲學生開拓出探求空間,使舊知識到新知識的過渡是在學生自身的探究過程中逐步實現。

(3)能激活學生原有的情感結構和認識結構。

(4)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有聯繫,學生有條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

(5)有新的要求,使學生能簡單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

3、設計初始問題的幾個做法

(1)操作領會,直觀反映。發揮學生的知覺系統的作用,除了用眼睛看之外,還需要用手操作,這樣既有助於辨別的精確性,也有助於知識的保持,從而使嘗試成功得到直觀的反映。

(2)生活實例,活潑思維。教材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因此藉助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新知識的教學,能活潑學生的思維,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利用遷移,調節知識的結構。在學習過程中原來學到的知識必將對後繼知識的學習產生作用,因此,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教師必須探明這一點並據此做好“引入”設計。這樣學生學得輕鬆,有水到渠成之感。遷移的結果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牢固掌握。

(4)提供類比材料,引導猜想。類比是科學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學中有不少概念、性質、定理都是從類比推理中發現的。因此,在新知識引入中選用可以與它類比的材料,讓學生進行猜想,將有利於學生髮現能力的提高。

一節課的課前引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入的恰當,還要注重對所選材料的運用,更要把抽象概念轉化成形象的事物,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更加感覺到有趣味了,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7

《b p m f》這一課的學習是我班孩子到了陽羅鎮小後第一次學習四個聲母的讀法、寫法,以及和韻母的兩拼讀法。在學會了6個單韻母后,孩子們顯然已經不再陌生拼音字母的學習了,而且,也已經掌握了學習的一些方法。

1、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觀察課件和書中的插圖,孩子們能理解圖意,引出bpmf四個聲母,激發了學生興趣、幫助識記,爲學生學習字母提供了一個語言背景和環境。我始終把準確拼讀、正確書寫字母、韻母作爲重點。培養學生準確的拼讀音節的能力。對音節,只要求能夠準確拼讀、進行適量描紅、抄寫,不要默寫,以減輕負擔,保證重點。值得注意的是拼讀要與識字、與發展語言結合起來,不能只是單純技能上的訓練。

2.書寫的重點在於寫字習慣的養成,寫字過程中,正確的坐姿、正確的握筆姿勢、寫字時觀察範字的習慣、按筆順寫的習慣、寫完後檢查的習慣、簿本的整潔等,這個過程的重要意義遠遠甚於字寫得好與壞。寫字的過程要比寫的結果來得更重要。所以,我沒有過於看重孩子字寫得是否又快又好,而是十分重視學生寫字過程中的一系列良好習慣的培養。讓學生一入學、初握筆就養成良好的習慣。使他們終身受益。

3.在寫字過程中,我注意孩子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兒童化,儘量設計多種多樣的適合兒童的練習。避免簡單、重複的抄寫。比如課堂上安排書空訓練、口頭書寫、同桌互相寫在對方手心上並檢驗等等。學生學得興趣濃厚,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學了這一課後,孩子們算是正式開始拼讀音節了。我想,今後依舊要這樣腳踏式的地一步一步地讓孩子們學會聲母與韻母的拼讀。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8

連續兩天的聽課,我深深地爲各位老師優秀的個人素質和精彩的教學設計所折服。而課後的點評,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語文意識”這個詞。對這個詞,我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教學活動和教研活動中,不經意間常常會與其有所交流;陌生的是我始終看不清它的本來面目,往往欲伸手碰觸卻所得甚少。按照我的淺薄理解,語文意識就是引導學生逐漸掌握讀語文、品語文、用語文的方法,並將之於日常教學之中實踐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欣賞語文的美,並自覺地運用美的語文。

這次的觀摩課,在語文意識這方面都有比較出彩的表現。如詞語的精準及其情感的體會、朗讀的指導、寫作方法的滲透和練習,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針對這幾節課,結合我所教過的低中年級,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1、教材解讀

從一年級教到三年級,課文都是比較短的,初教學時,常常會有一種課文太簡單、不知從何下手的煩惱。而讀懂教材,又恰恰是引導學生學習的基石,是必須做且必須做好的一個環節。

這次觀摩課,老師都十分重視教材的解讀,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六年級教材《船長》的課堂。張老師在大的方面注意到了刻畫人物時採用的兩種描寫手法: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並有意識地將之融入教學之中。先找關鍵詞句,小結出行動描寫的手法;再點出語言描寫的手法,圍繞語言描寫尋找關鍵詞句。雖然只是順序換了一下,卻使課堂很好地連貫了起來,不刻意不呆板。從小的`細節來說,張老師對於課文中一些詞句的解讀十分到位。如對“吼”的理解,不僅僅是表面的聲音大而已,在當時特定的語境中,這個“吼”字除了船長要讓所有人聽到他的聲音,還有一種“壓倒”“一切呼號和嘈雜”的力量,一種奠定自己威嚴以冷靜指揮人們逃生的作用。諸如此類,對“整個人羣”“命令”“夠了”等詞語的理解,再加上教師極爲豐富的語言描繪,讓學生很好地體會到了當時人們的慌張和船長的威嚴、冷靜,從而較好地指導了學生朗讀。

聽課後我翻看教材,發現在本課的語言描寫中,出現了多次感嘆號,可以說感嘆號佔了很大的分量。我認爲每一個感嘆號都表達了船長不同的感情、表現了船長不同的語氣,教學時不妨也藉助一下這些感嘆號讓學生理解課文、加強朗讀。關於杜老師評課時說到的省略提示語讀書的問題,由於剛教過三年級孩子習作中提示語的作用和用法,所以在聽課時我也產生了這個疑問,能夠忽略提示語嗎?(當時看不清屏幕,沒有思考太多)誠然,課文中描述的是“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所以船長和洛克機械師的對話,沒有一句提示語,只在前面提了個“威嚴”,可我覺得如果後面船長和奧克勒大副的對話繼續爲了體現“簡潔有力”而沒有提示語的話,可能船長“喊”的那一聲奧克勒大副就“聽不到”了。後面放在說話中間的“船長說”也是爲區分意思而設,前一句是針對“20分鐘”所說,後一句則是下的命令,用提示語區分一下意思更明確,而且過多的沒有提示語的對話也容易讓讀者產生混亂,甚至沒有思考的空間去體會當時船長的心情。其實,後面的提示語已經很簡潔了,完全不會影響總體上的“簡潔有力”。至於此點要不要在課堂上體現,又是另外一說,畢竟一堂課是要有所取捨,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2、朗讀的指導

閱讀教學始終要以讀爲主,以講助讀,以各種教輔手段促讀,歸根結底,就是要利用一切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書,讀出人物的感情和個性,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本次觀摩課上,老師們運用了多種方法指導學生讀書,優美的語言描繪,特定的情境創設,字詞的情感引導,循序漸進的情感鋪墊,有許多出彩的朗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緯三路小學的孩子。還拿《船長》做例,教師通過自己豐富的語言引導學生讀出發生災難時的危急,學生的語速、語調等閱讀技巧和情感等在我看來是很不錯的。此時老師問學生“你覺得你讀得怎麼樣?”學生竟然還不滿意,認爲自己讀得還不夠“危急”,於是再次試讀。後面的對話朗讀,老師採用了體會關鍵詞表情達意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由於對課文理解比較到位,最後的朗讀學生完全讀出了對話的“簡潔有力”。

不過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地方讓我看到了我的困惑,在我的日常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想盡辦法去引導學生,可是,讀得好的學生還是讀得好,讀得不好的也還是讀得不好,甚至無論讀得好與否,教學前後的朗讀差別都不是很大。本次觀摩課也有一些出現了跟我一樣的問題。想來,大概是平時訓練不夠,引導的方法還是不恰當吧。

3、資料拓展

不得不說,老師們爲了上好一節觀摩課,尤其是高年級的課堂,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且進行了恰當整合,展示給學生,以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鄭和遠航》一課,老師蒐集了相當多的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在教學到相應環節時出示,讓學生去體會寶船的雄偉壯觀、鄭和遠航的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和重要意義等課文內容,學生也被這些資料吸引,談出了自己的理解。不過我有一個疑問:課標要求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也已經開始在日常教學中逐步學習蒐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了,爲什麼高年級的孩子反而是直接越過過程享受成果了呢?我沒有高年級教學的經驗,不太確定究竟能不能放手一些資料讓學生自己去搜集去整理呢?

以上,是我聽完課之後的一點點反思。我的教學經驗不多,許多理解和想法都很不成熟,反思寫得也比較淺顯,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教。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9

一年級拼音教現在已告一段落了,最近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總結的經驗和教訓。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學,因爲拼音教學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爲了避免學習的枯燥,我千方百計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爲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拼音王國裏快樂地遨遊,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巧設教學遊戲,在遊戲中學拼音。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仍保留着學前兒童遊戲的興趣,甚至企盼遊戲活動。作爲教者要巧計遊戲,吸引學生。如:“開火車”、“對口令”、“摘蘋果”、“點名排隊”、“悄悄話闖關”等。

2、組織兩人合作,在合作中學拼音。如讓同桌兩人互當"小老師"的活動,一個讀拼音,一個當小老師,互考互問,學生們在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中興趣不減,體驗着當老師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在拼音的拼讀教學中兩人合作學習更能激發興趣。如:“找朋友”遊戲,同桌兩人一個拿聲母卡片一個拿韻母卡片,老師說一個音節,學生們在《找朋友》的音樂中找出聲母和韻母,再一起拼讀。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興趣濃、勁頭足,並且參與面廣、效果好。還有很多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小組合作、大組合作等。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關於拼音教學,無論是《教參》還是《課標》,都一致要求學生只要能準確認讀聲韻母和音節,因爲拼音只是學習漢字的柺杖。對於聲韻母也只要抄寫能準確認讀就行了。如此看來,拼音的教學應該是愉快而單一的。既是單一,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負擔應該就輕一些了——每天練讀,抄寫幾個聲韻母總是能承受的。可事實上,翻開《語練》,再看看試卷,要求就更高了:學生首先要分清聲母和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三拼音節;學會正確標調;能按順序寫出所有的聲母;能正確地把聲韻母合成音節;能根據圖補充完整音節(包含補充聲母、韻母、聲調);能把圖和音節連線;能看圖完整地寫出整個音節……這樣的知識含量豈是光熟讀音節就能解決的?豈是光抄寫聲韻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識類型,大多數的知識是跟“音節”有關係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聲母,不熟悉所有的韻母,不熟悉所有的整體認讀音節。那麼最基本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的單項練習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聲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就要會背會默。而填音節、連音節、寫音節這樣的`練習不僅跟聲韻母的掌握有直接的關係,還涉及到音節組成的規則(如標調規則和ü上兩點處理規則),更需要學生能運用正確的音節來表達所需要表達的內容。那麼,熟練拼讀音節是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儘管我們在教學中滲透了一些音節組成的規則,學生也見識了大量的音節,但要正確書寫出完整的音節,哪怕只要填一些聲母或韻母,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這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的?我覺得對於音節掌握要求可能要調整。這種調整不是因爲作業上有這樣的練習、考試中有這樣的題目,而是我們從長遠的目標來看——一年級學完拼音後,馬上就要學會運用拼音來寫詞或寫一句話,二、三年級在寫話和習作中也會比較頻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說,其實音節的全面掌握是學生實際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會認讀音節恐怕是不夠的,眼睛看與手來寫畢竟是不一樣的。基於此,我覺得在拼音教學中,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一定要抄寫並會背會默,每一課在書上出現的帶調拼音詞要抄寫。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聲母、韻母只要在習字冊上抄寫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書寫。音節的抄寫能加深學生對正確音節的正確感知程度,對標調和一些拼寫規則也有鞏固的作用。相信如果平時在教學中能加強這一塊的教學,現在的練習中也不至於頻頻出現學生抄錯字母、漏抄聲調、標錯聲調、填錯音節的錯誤了。現在。拼音集中教學的時間已過,反思是爲了以後更好的教學和彌補。現在進入漢字、課文教學階段,在教學生字朗讀課文的同時也是鞏固拼音教學的良好時機。藉着抄生字組詞的機會,把音節也抄一抄,好好加強一下。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0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1

今天上了三年級第一次次習作課,感覺真的很鬱悶!不過,我相信通過我這樣不斷的實踐、思考,應該會有進步的!所以,把今天的課堂進行一次反思!

本來課堂的狀態是這樣的:

第一課時

1.老師談話引入。一是說昨天口語交際的感受,二是把自己寫的課餘生活的文章念給孩子聽——這兩個環節中,第二個學生雖然聽得很起勁,但實際上對學生習作沒作用。雖然強調老師寫下水作文,但是必須運用得當。

2.學習範文。昨天,我從孩子們都有的材料上找了三篇課餘生活的文章讓孩子們回家讀,並做了一篇讀書筆記,還積累了一些感受。今天課堂上讓孩子們從反問裏體會這些東西:注意文章有開頭,有結尾;注意要把自己的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抓住一些關鍵的地方——比如動作。(反思;這個環節設計不好,意圖好,但是和學生的交流沒有建立好的耳屏臺,學生是被動體會,收穫也不深刻。原因還沒找到。)

3.小組裏說,全班引導。接着讓孩子們在自己小組裏自己說,然後請每個小組的代表來說,結果發現說得很不好。於是馬上改變教學計劃,立刻選擇了其中一個同學的來和大家說,引導學生把事情說明白——抓住動作。爲了這個我讓孩子們一邊做動作一邊說,還讓他們說,我來做動作。(反思:這裏處理得比較好,發現問題立刻改變計劃,並且比較好的`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動作。但是,失敗就在於前面的環節的節奏太慢,耽擱時間了,所以在這個關鍵的時候,第一節課下了)

第二課時

1.帶着學生總結了方法:一要主要開頭和結尾;二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爲了寫清楚就必須把順序安排好,還要注意寫好動作。

2.接着讓學生自己寫,我在全班觀察。特別針對幾個孩子做了指導。發現了孩子們時間上是沒有管我剛纔和大家總結的經驗的(看來前面的學習多半都是無用功,爲什麼這樣呢?)

3.全班評改。我把幾個寫得比較好的孩子的文章在大家面前讀了讀,邊讀邊點評。最後選擇了一個孩子的文章來集體修改。原文如下:

有一次,爸爸和媽媽都出去了,沒人幫我折被子。

我不如自己來折被子吧,我拿起被子,先對摺,然後折,最後再折,就把被子摺好了。我一看我折的被子……

很顯然學生還沒寫完。我把孩子的文章抄在小黑板上和大家一起來修改。我們讀了文章後,大家發表了個人的意見,慢慢把文章修改出來了。最後文章是這樣的:

折被子

有一次,早上很早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沒人幫我折被子,我想:既然爸爸媽媽出去玩了,我就不能自己折被子嗎?

於是我回憶起爸爸媽媽折被子的樣子,然後我一邊回憶一邊折被子!我拿起被子,首先把被子鋪開,走過去把每個角落拉直,這時看看被子,被子鋪展得很平整,看起來非常的聽話。於是我就開始折被子了!接着,把被子對摺,被子就變成了長方形了。然後,再提着被子的兩個角,往另外兩個角上折。這個時候被子就變成正方形了。

這時候看看自己折的被子……

其中的“首先”“接着”“然後”我們用波浪線來表示,還特別提醒大家這樣就能把順序寫清楚。在用到動詞的時候,特別強調孩子用準確的詞語。正在這個時候,又下課了。

第三課時

1.學生自己修改。學生經過了上面的環節,老師總結了經驗:要注意把事情寫清楚,要注意把該寫的地方寫明白。孩子就開始自己修改文章。我特別指導了一個孩子,發現他的標點使用很不好,連分段都不會分,或者說是太懶。不願意分。

2.謄抄作文。

{準備把作文改一下,指出每個孩子的問題,包括其中的字、詞等很小的細節。然後結合習作裏要求讀給爸爸媽媽聽,讓家長幫助修改。再用一節課時間,專門針對文章的開頭、中中間的清楚、結尾進行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指導,指導一個部分修改一個部分。}

下課後經過自己的反思,有以下想法:

1.第一課時設計不好,有的環節浪費時間,而沒實際效果。比如小組代表在小組裏說的環節。

2.這樣的上法,會讓基礎差的孩子很吃力。效果也不好。

3.習作沒有樂趣了!

4.最好的環節就是和孩子一起表演動作,然後選擇動詞。第二是在和全班孩子評改作文的時候,這裏指導很好。

5.作文教學是個難題,要慢慢實踐和思考同時好文章的確是修改出來的。一定要指導孩子針對一篇文章反覆修改!

6.中年級還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2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覆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於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爲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3

在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愛”這條情感線,在感悟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受金姬婭的“愛”。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在教學中,我圍繞着媽媽的心情變化的主線,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深入體會文本。

二、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我努力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爲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創設情境,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昇華情感

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麼,我會對金吉婭說什麼。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4

隨着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不難發現,某些課堂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爲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圖、採訪等衆多能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們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語文知識?發展了哪些語文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因此,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筆者認爲,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最終目標,我們應通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過分強調個性而疏忽引導

新課改提倡教師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是的,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處境與心境的差異,必然會導致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與體驗不盡相同,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而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學生獨特的體驗,對學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揚,不敢帶有半點否定之詞,惟恐招來“扼殺學生創造性思維”、“不尊重學生獨特體驗”或“不以學生爲主體”的“罪名”。

曾經聽過一位年輕教師的課。其間,教師請學生談談讀課文後的感受。一位學生的發言明明大大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可教師卻在一愣後,馬上微笑着評價:“你很有創新意識,觀點與衆不同,這是你獨特的體驗,誰還想談?”

這就是教師的評價嗎?是的,我們一貫提倡“給學生創設敢於發表個人見解的氛圍”、“尊重學生獨特的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可這並不代表教師對學生只能褒揚,而全然不顧其見解與體驗是否科學、合情合理。以學生爲主體並不排斥教師的指導和引領,當發現一個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失偏頗或體會不夠深入時,難道不需要教師指點迷津、有效引導嗎?上述課例,教師在學生回答後應加以引導,既充分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勇氣同時,又要啓發學生進一步有效思考,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急功近利的“做課”失去自我

有的老師平時上課時有頗多精彩之處,可圈可點,可當有人聽課時,卻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爲什麼?究其原因,恐怕是:當有人聽課時,就不再是給學生上課,而是在給聽課的同行與領導上課了。什麼時髦、什麼流行就採取什麼手段,流行小組合作就讓學生小組合作,不管其實效如何;流行探究式學習,就讓學生置疑探究,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探究的價值;流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就不惜代價製作出精美的課件,至於它到底是發展了孩子的形象思維,還是剝奪了孩子的想象空間,沒有人去考慮。教者的全部心思都放在聽課者的評價上,說到底,就是在講臺上作“秀”,並要學生配合自己把秀作好,作美,作自然。

情境教學、以讀代講、自主合作探究,這些值得倡導的語文教學方法,如何融入到語文課堂中,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時間共同實踐和探索。急功近利地進行克隆,秀給聽課者看,又怎麼可能成功呢?

不同的語文教師有不同的個性,每種個性有各自的優勢。這種優勢可以造就一種與衆不同、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鮮明的教學風格是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學獨立精神的體現。只有教師的獨立才能催生學生的獨立,只有以獨立的精神面對學生,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對話,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怎樣上好屬於自己的語文課?讓我們遠離功利,遠離浮躁,爲孩子、爲語文,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平心靜氣地思考吧!

語文教學課堂反思15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鏈接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如在教學《詩的材料》時,由於備課時側重於對課文內容的挖掘、側重於教學環節的設計,對學生的學情沒有正確的估計、預測,在課堂上,學生感到在跟着老師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結果學得很累、學得被動。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30篇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希望能衝破瓶頸,開拓教學的新天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