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本文已影響 2.35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1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意識地創設情境。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二、詞語的學習圍繞着學生的學習實際來選擇。

本課的詞語有很多。在選擇時,我主要挑選了學生易錯的詞語如:白血病、輾轉、間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讀音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大人都非常容易讀錯,很難糾正。課堂上我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鞏固字音,爲後面讀文掃清障礙,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理解記住。對於凋謝、綻放、含苞等詞語,我讓學生用話來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並配以圖片使學生理解他們的不同含義。

三、藉助對比感悟,深化課文理解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繫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爲話題,以“感激”爲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可以通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臺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爲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爲他們年齡小、閱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爲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本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着挑戰,更包含着鼓勵,因此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爲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本中的三個人物,通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爲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裏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着小錢。接着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本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2

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像含苞的即將凋零的花朵,他在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裏爲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3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述了同一時光海峽兩岸的兩個不一樣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盼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另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在餘震的危險中做着抽取骨髓的手術,他們的努力是爲了大陸青年能夠早日得救。

在設計教案時,我緊緊地抓住了兩個“靜靜地”以及“同一時刻”這三個關鍵詞。讓學生明白就在同一時刻大陸和臺灣同胞爲了小錢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們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一、抓兩個“靜靜地”,給學生呈現兩副畫面

1、走進小錢的內心

要分析一個人的內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這個句子作爲重點句進行解讀,目的是讓學生走進小錢的內心。

學生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小錢病情嚴重,體會到了他的無奈,體會到了他的痛苦。之後我又讓他們想想如此痛苦、無奈的小錢他需要什麼。孩子們立刻找到他需要骨髓,並且也找到了適合他骨髓的人。

有了適合的骨髓後他的內心又有了什麼變化。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個詞“期望”。正因爲有了期望,他的生命有了可能,此刻他的內心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孩子們很快想到這時的小錢內心是充滿期望,充滿期盼。

2、走進臺灣青年的內心

抓住“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這個關鍵句子。首先讓學生說說當他躺在病牀上時,外部的環境是怎樣樣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當時他所處環境的危險。把學生帶進地震這可怕的情境中去。

之後我問孩子們,假如你在這麼可怕的環境下,你會想到些什麼?目的是爲了走進青年的內心。他和我們一樣都是普通人,都會擔心自我的生命以及自我家人的生命安全。但他“爲什麼不去看看自我的家人,仍舊這麼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呢”?學生很快找到“他明白,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這個關鍵句子。

二、用“同一時刻”串起畫面,體會愛的偉大力量

這個故事發生在同一時刻,兩幅畫面的聯結點是“同一時刻”這個關鍵詞。因爲有了小錢的痛苦、無奈以及期望,纔有了臺灣青年的那份堅定以及奉獻。他們兩個人的內心是在同一時刻展此刻學生面前的。

在課前我曾出示臺灣海峽的畫面,目的在於讓學生明白在如此寬的海峽上要架構一座橋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實上,這座橋架設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錢以及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的那個時刻架設成功的。他的成功源於青年、李博士、醫護人員以及許多海峽兩岸人們的關心與幫忙。他們的幫忙就是海峽兩岸同胞間的愛。而且這是建立在許多生命上的愛。而這座橋不僅僅是生命橋,也是友情橋、連心橋、愛心橋。到那裏學生也明白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其實就是愛的力量。

因此在教學的最後階段我設計了一個深情呼喚這座橋的環節:“讓我們一齊再來深情地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再帶着青年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帶着臺灣與大陸同胞的愛讀一讀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在一次又一次的遞進過程中,這座橋不僅僅跨越了這臺灣海峽,也跨進了每個孩子的心中。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4

李雪瑩老師爲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爲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爲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爲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5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完美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就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啓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爲話題,以“感激”爲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我的閱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好處。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情緒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閱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閱讀感悟是說、寫的基礎,說、寫反過來能促進閱讀感悟的提高,閱讀感悟能夠透過說、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說、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透過說的形式“浮”出來,再透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推薦,使我深受啓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我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狀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爲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到達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潛力起到作用。

透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潛力的不強。沒有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文教學反思優秀6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述了同一時光海峽兩岸的兩個不一樣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盼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爲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取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述上多次運用比較,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明白小錢期盼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臺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檯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爲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透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閱讀,體會臺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盼"爲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述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盼,唯一的期盼。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回到來閱讀描述臺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閱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完美,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臺灣青年的骨髓,最後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一樣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一樣: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臺灣青年來說,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悅;對讀者來說,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光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