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分庭抗禮的意思及故事

本文已影響 2.9W人 

成語】:

分庭抗禮的意思及故事

分庭抗禮

拼音】:

[fēn tíng kàng lǐ]

【解釋】:

庭即庭院;抗原作“伉”(kàng),是對等、相當的意思;抗禮即行平等的禮。分庭抗禮指的是古代賓主相見,分站在庭的兩邊相對行禮,以示平等。比喻雙方平起平坐,實力相當,可以抗衡。

【出處】:

《莊子·雜篇·漁父》:“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

【舉例造句】:

知縣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酒飯,叫他拜做老師。

【成語典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曆史上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先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來因爲得罪了宋國的宰相而被殺,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魯國,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時,因爲立了戰功,才被封爲貴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縣城陬邑的縣長。

叔梁紇的妻子一連給他生了九個女兒,他的小妾好不容易生了個兒子,但是個跛子。叔梁紇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來繼承自己,於是晚年又娶不滿20歲的顏徵在爲妻,生下了孔子。據傳,生孔子時,叔梁紇和顏徵在曾去尼山(今山東曲阜城東南)祈禱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約在孔子三歲時,年老的叔梁紇就去世了,葬在防山,當時顏徵在還很年輕,按照禮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裏。丈夫去世後顏徵在帶着幼子離開原來居住的陬邑昌平鄉,遷到了魯國國都曲阜西南角的闕里,過着孤兒寡母的貧困生活。

在艱難生活中,顏徵在把希望寄託到了對兒子的培養上。她利用多種方式加強對孔子的啓蒙教育,要他學習禮儀技能、文獻知識,以便將來重返貴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魯國都城,比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禮制,這裏傳統的文化氛圍,也對幼小的孔子起了極大的薰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經常擺上自制的祭祀時用的祭器,練習磕頭、揖讓等禮儀。隨着年齡的增長,孔子15歲時就立下了“志於學”的決心,勤學好問,博覽羣籍,孜孜不倦。孔子學無常師,他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廣泛向各種人學習。

到了十六七歲,孔子已經成爲一個熟知禮儀,很有文化修養的少年了,在當地小有名氣。當時魯國大夫孟子赦就十分欣賞孔子,他病危時曾告誡子說:“孔子年紀輕輕就這麼博學多禮,將來一定是個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爲師!”後來孟懿子果然拜孔子爲師,學習禮儀制度。

孔子整理編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被稱爲“六經”.它不僅是我國儒家最基本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它的整理和保存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社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