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

本文已影響 2.07W人 

導語:在日積月累的成語中,有許多是關於牛的成語,意昧深長,並多有其教育意義。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牛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歸馬放牛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講,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裏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於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爲了作戰,徵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

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後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爲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裏處處可以聽到絃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裏一片絃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爲。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裏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裏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題大作。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衆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 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衆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爲使者到齊國軍營裏去遊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 ,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裏,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 ,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寧爲雞口,無爲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爲了保住自己的國家,準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爲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你現在準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爲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爲雞口,無爲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爲寧可小範圍內作主,而不願在大範圍內聽人擺佈。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牛衣對泣

出於《漢書·王章傳》:西漢時,有個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鉅平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到京城長安讀書,是太學中的一個窮學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簡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連閒和被褥都沒有,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草作牀,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的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她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爲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並且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爲京兆尹。

後來,"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關於牛的成語故事:九牛一毛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後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爲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爲李陵辯護,十分生氣 ,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裏,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鉅著,留芳千古。

後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爲"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爲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