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反脣相譏的成語故事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反脣相譏解釋: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

反脣相譏的成語故事

 反脣相譏典故:漢朝《漢書·賈誼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而相稽。”

戰國七雄中,秦國起初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下定決心要發奮圖強,使秦國強大起來,於是下了一道命令:“誰能使秦國強大,就封誰做官。”

商鞍是戰國時期出身於衛國宗室的少年才俊,剛開始在魏國任職,但是沒有得到重用,總有一種懷才不遇的感覺。他聽到秦孝公招賢納士的消息,就來到秦國。通過秦孝公親信的引薦,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商鞍的治國理論引起了秦孝公濃厚的興趣,他們越聊越投機,一連聊了好幾天。從此,商較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商鞍的變法運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得到加強,成爲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商鞍變法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力行法制,主張輕罪重判,刑罰嚴酷。他首開連坐的法律先河,規定居民要登記戶籍,五家爲伍,十戶爲什,戶與戶之間相互監視,彼此檢舉,以達到對人民的控制。

這一舉措雖然有利於君王統治,但是卻背離了長期以來形成的風俗習噴,造成鄰里甚至父母、子女、婆媳、姑嫂之間關係不和。常常爲很小的利害發生爭吵、苛責。即“婦姑不相說(悅),則反脣相稽。”後訛變爲“反脣相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