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成語

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大綱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成語】:

朝三暮四的意思及故事

朝三暮四

拼音】:

[zhāo sān mù sì]

【解釋】:

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常常變卦,反覆無常,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出處】:

《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爲用,亦因是也。

【舉例造句】:

我們做事情要有目標,不要朝三暮四,亂定計劃,這樣往往一事無成。

【成語典故】: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前文說“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纔能認識事物渾然爲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後文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裏,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這個故事原來的意義,是闡述一個哲學道理,是《莊子·齊物論》中一則重要的寓言故事,無論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其實衆猴子所得到的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們喜怒爲用就顯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載衆生的'“大塊”而猴子就像是紛亂紅塵中的衆生。那些追求名和實的理論家,總是試圖區分事物的不同性質,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們就有同一性。最後不免像猴子一樣,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告誡人們要放開計較得失的凡心,因爲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時的,到最後我們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因爲無論形式有多少種,本質只有一種。宋《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若曰聖人不使人知,豈聖人之心是後世朝三暮四之術也?”遺憾的是,後來應用這個成語的人,並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處,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後者指的是戰國時期,秦、楚兩大強國對立,有些弱小國家一會兒倒向秦國,一會兒倒向楚國。就像在美蘇爭霸時期,有些非洲國家時而倒向美國,時而倒向蘇聯。朝三暮四本來與此無關,但以訛傳訛,天長日久,大家也就習慣把“朝三暮四”理解爲沒有原則,反覆無常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