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七年級試題

七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案

本文已影響 8.58K人 

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七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讀生字,熟練朗讀課文

2.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

3.體會文章結構安排的巧妙之處。

 【學習重難點】

1.描述三峽壯美的景色。(重點)

2.體會文章結構安排的巧妙之處。(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搶答一個問題,中國第一大江是?(學生答:長江。)那麼,浩瀚的長江水流湍急,危崖壁立,景色最爲壯觀的風光當屬三峽。今天老師就帶領你們去遊覽被譽爲“中華奇觀”“天下絕景”的三峽。(播放三峽風光視頻)自古以來,三峽以其壯麗的風光激發了衆多文人墨客的靈感,其中一位就是老師特意爲大家請來的導遊,他就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現在,我們就跟着酈道元老先生開始我們今天的三峽之旅。

二、自主預習

1.走近作者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人,地理學家、散文家。任過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職,治政嚴整,執法峻刻,爲權豪所憚。他生性好學,歷覽羣書,所撰《水經注》40卷,是對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的《水經》一書所做的註釋。

2.瞭解出處

《三峽》是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經》原是魏晉時人所著的一部地理書,酈道元嫌其過於簡略,他旁徵博引爲之作注,使原著內容大爲豐富,成了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名《水經注》。酈道元參考了許多古代的史地著述,同時利用他做冀州、魯陽、潁州、荊州等地方官之便,對中原水利系統曾做過大量勘察。他對於我國中部地區130多條河以及1200多條水道,都有調查研究。這部書兼有科學、文學兩重性質,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它是我國古代水利地理學的一部重要文獻,它文筆簡潔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3.朗讀課文,解決重點字音。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至於夏水襄陵(xiāng)

沿溯阻絕(sù) 素湍綠潭(tuān)

飛漱其間(shù) 絕 多生怪柏(yǎn)

屬引悽異(zhǔ) 哀轉久絕(zhuǎn)

雖乘奔御風(yù) 林寒澗肅(jiàn)

常有高猿(yuán)長嘯(xiào)

4.解釋重點詞語。

(1)略無闕處:完全沒有。

(2)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3)重巖疊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峯。

(4)不見曦月:早晨的陽光,這裏指太陽。

(5)素湍綠潭:急流的水。

(6)絕 多生怪柏:山峯。

(7)飛漱其間:這裏是衝蕩的意思。

(8)清榮峻茂:高而陡峭。

(9)屬引悽異:這裏是連續的意思。

(10)或王命急宣:有時。

(11)不以疾也:如。

5.預習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來寫出三峽雄奇秀麗景色的?

明確:作者寫山,突出其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水的不同特點。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隻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水,迴旋着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讚歎“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悽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裏“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同學們可以自由組成小旅行團,商量一下,你們會選擇哪個季節一同前往三峽呢?爲什麼?看看哪些同學能說服老師與你們同行。

學生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

春冬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綠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以“素”飾“湍”,水如白練,給人明淨輕快之感。“綠”飾“潭”體現水深,各種樹木影子倒映在潭水中,益見深沉寧靜。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裏景物重重,動靜結合,色彩各異,相映成趣。

夏季:水急、水漲。水漲:通過“襄”“阻絕”體現,山連,水不得排泄;在描寫過程中運用舉例、比喻、對比等手法,共同體現水流湍急,給我們一種氣勢磅礴的奔放美。

秋季:林澗之間,清冷肅穆,沒有江水喧騰、沒有草木爭榮,而是聽到了連綿不絕、哀傷悽婉、極具穿透力的猿鳴。從猿鳴的“高”“長”“屬引”“空”“響”“久”側面寫出了山高、嶺連、水面狹窄、水長的景色,從而體會秋季三峽的空曠、悽清、哀傷、蕭瑟,不由悲從心來的感受。漁歌理解:原來古三峽灘多水急,來往航船非常危險,更何況是在水上討生活的漁者呢?他們行船於湍急的江上,耳畔傳來猿之哀鳴,自然是悲從中來呀。

(二)亮點探究

1.三峽的奇觀數不勝數,且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各有不同的特點,對這些美麗的景觀作者並未細加描繪,僅以寥寥數筆勾勒三峽的山勢,這樣敘寫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重點寫山勢,突出其“連”而“高”的特點,爲下文寫長江的水勢和兩岸四季的景色做了鋪墊。正因爲山勢高峻,才使得夏季水勢險惡,“沿溯阻絕”;正因爲“重巖疊嶂”,纔會出現“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奇景;正因爲“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且難見“曦月”,才能使人在秋日備感“林寒澗肅”,十分悽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寫三峽,重在寫“水”。

2.作者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描寫江水,而是首先寫夏季,並將春冬二季合爲一體?

明確:本文重在寫水,而水以夏季爲盛,長江在三峽段的迅疾兇險之特徵亦體現得尤爲突出,故作者將“夏水”置於首位。相較而言,春冬二季的長江皆有“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的盎然情趣,故而合爲一體描繪。

 四、板書設計

峽山——兩岸連山 隱天蔽日

水夏——夏水襄陵 乘奔御風

春冬——素湍綠潭 迴清倒影

秋——林寒澗肅 高猿長嘯高峻美

奔放美

清幽美

悽婉美

 五、課外拓展

文中對三峽景物的描寫很有特色。請從文中再選出兩處景物,仿照例句進行描寫。

例:碧綠的潭水,怪異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運用仿寫技巧描繪文本中的景物。從題目中的結構特點來看,採用的是修飾語(景物特點)加結構助詞“的”再加景物這樣的結構,只要掌握了這種結構,我們就可以從文本中找到答案了。示例:飛懸的瀑布,淒涼的漁歌;險峻的山峯,淒厲的猿啼。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景的匠心。

2.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

3.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

 【學習重難點】

1.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重點)

2.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三峽的壯麗風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詠它,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商隱的“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今有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更增添了三峽的美。今天,我們繼續來品味酈道元《三峽》一文的精妙之處。

  二、自主預習

水是山的眼睛,酈道元是怎樣寫出三峽水的特色的?

明確: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急。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爲壯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草木。“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爲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天,讓人不勝淒涼。

 三、合作探究

(一)歸納主題

《三峽》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二)難點突破

爲什麼“亭午”可以解釋爲“正午”呢?

明確:“亭午”一詞,是“羲和亭午”一句話的省文,出自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爲古代神話中的羲和是替太陽趕車的日神,所以古代詩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訓》:“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高誘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覽天部》)《釋和》謂“亭,停也”。《文選》劉良註釋《遊天台山賦》謂“亭,至也”。由此可見“亭”可以解釋爲“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這個句子中的動詞。“羲和亭午”這個句子本來是易解的,後來緊縮成一個詞,省去了主語“羲和”,就變得費解了。

(三)美點尋蹤

1.佈局美。作者先寫七百里山勢,再寫夏水暴漲,繼寫春冬美景,後寫寒秋肅殺。因爲,三峽的山不同尋常,不但多、連、高,而且峽間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過這樣的峽谷必然比其他處更急,更壯觀。水漲總有水落時,一年四季,漲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漲,春冬“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聯全文的一根紅線。

2.節奏美。江水通過三峽,時而像一羣奔騰的野馬,時而如調皮搗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勢寫的是靜態,文氣平靜舒緩;夏水暴漲寫的是動勢,文氣劇變似異峯突起。這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先弛後張的手法,前後節奏,反差強烈,一張一弛,扣人心絃。

3.過渡美。全文寫出四個層次,作者僅用了六個字,就把全文天衣無縫地榫接在一起。用“至於”自然導出夏水,一個“則”字暗示對比、巧妙地過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肅殺之秋,用“故”總束第四層,引出漁者歌謠。

4.言辭美。課文受南朝文風影響,文句駢散相雜,運用了一些古漢語的修辭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種。爲避免行文的單調呆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複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形式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係,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這種句子翻譯時應併成一句。如:“隱天蔽日”,實際意思是“隱蔽天日”。

  四、板書設計

三峽

佈局美

節奏美

過渡美

言辭美

雄偉壯麗

深愛祖國

悲憫漁民

五、課外拓展

三峽的美景不僅僅深深吸引了我們,更有無數文人墨客爲之傾注全部的感情,難道吸引他們的僅僅是自然的山水嗎?餘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這樣說:“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同學們,你們知道在這片神奇的山水背後蘊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跡嗎?

明確:這裏曾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棲息之所;這裏曾是屈原、昭君的故鄉;這裏曾是金戈鐵馬的三國古戰場;這裏的縴夫文化和碼頭文化還被外國人稱爲中國的“伏爾加船伕曲”,這些與自然、命運、意志的搏鬥之歌,正是中國人所特有的積極人生和進取精神。如果說三峽的美麗是大自然的創造,那麼三峽的靈魂則是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的結晶。其實,正是三峽的山水成就了這些千古絕唱,而這燦爛的文化奇觀又使三峽聲名遠揚。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