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中心八年級試題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1.43W人 

《大自然的語言》的作者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並在颱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下面一起來學習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案的相關知識點!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語言》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識記詞語。 2.初步瞭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3.瞭解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能力目標:

1.訓練做讀書摘要的能力。 2.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鑽研科學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點:概括要點和學習語言,必須扣住這兩個重點進行教學。

 教學時數:2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還記得裏面是怎樣描寫小草的嗎?“嫩嫩的,綠綠的”。 從“嫩嫩的,綠綠的”我們就知道是春天到了;現在的小草呢?“枯死了。”從中我們知道這是冬天。

大自然彷彿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

 二、課題簡介:

1、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麼?

提示:(第2自然段)指草木榮枯、候鳥來去、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物候現象。

2、課文爲什麼以此爲題?

提示: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用“物候學” “簡介物候學”, “物候學與農業生產”等這樣的題目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三、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臺站,並在颱風、季風、氣候變遷、農業氣候、物候、自然區劃等方面有開拓性的研究。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成爲當時培養地學英才的搖籃。以求實精神領導浙江大學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積極倡導並組織和參加中國地學、生物學、天文學、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編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自然地理》等叢書,是我國地理學和氣象學界的一代宗師。

四、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本課的多音字。

連翹(qiáo) 衰草連天(shuāi) 觀測(guān) 風雪載(zài)途

翹起(qià) 鬢毛衰(cuī) 玄觀(guàn) 記載(zǎi)

落葉(luò) 丟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異(chā) 差遣(chāi) 差錯(chā) 參差(cī)

2、重點詞語的注音和解釋。

萌(méng)發:萌芽、發芽。 農諺(Yàn) 衰(shuān)草連天

次第:一個接一個。

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yùn)育:懷胎生育,用來比喻醞釀着新事物。

簌簌(sù):紛紛落下的樣子。

銷聲匿(nì)跡:這裏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銷:消失。 匿:隱藏。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 周:繞一次。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草木榮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花香鳥語: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風光。 語:鳴叫。

風雪載(zài)途:風雪滿路,風雪遍地。載:充滿。

年年如是:年年像這樣。是:代詞。此,這樣。 文言文中“是”用法:一爲代詞,二爲判斷動詞。

 五、再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劃分段落結構。 先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再合併成幾個意義段。

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順序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第4段:介紹物候觀測的手段和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5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第7段: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差異。

第8段: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9段: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第10段:物候現象來臨的第四個因素是古今的差異。

第11段: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第12段:加強物候觀測,促進農業生產。

本文作者圍繞物候這個中心介紹了四個方面的問題,課文因此也可劃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l—3),說明什麼是物候、物候學。

第二部分(4—5),說明物候研究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說明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各個因素。

第四部分(11—12),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師小結:[課文主旨] 文章介紹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學現象來臨的有關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與知識,提倡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和研究促進農業生產的大豐收。

 第二教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至3自然段)。

(一)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列問題:

1、本段主要描寫了什麼?答案:本段以優美生動的寫景筆調描寫了一年四季豐富的物候現象。

2、本段是按什麼順序來說明的?標出有關詞句。答案: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所以是時間順序。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立春過後——再過兩個月——不久——於是轉入——到了秋天——準備迎接,條理十分清楚。]

3、本段的結構是:先分後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4、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5、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其中,“萌”字準確地反映了草木開始生長的狀態,“次第”貼切地表現了花開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氣息;“漸漸”,確切地表達了葉子枯黃的過程;“簌簌”,摹擬風吹落葉的聲音,使人感到秋天肅殺;“載”,即充滿,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

文章第一段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

(二)閱讀第二、三自然段,回答:

1、思考這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第2自然段:舉例說明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

第3自然段: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2、第2自然段一開始並未直接解釋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而是從哪兩個方面舉例說明物候現象同農業生產的關係的?

答案:“草木”“候鳥”兩個方面。從“植物”寫到“動物”。

師小結第二自然段:“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先寫開花早的杏花、再寫桃花,很有條理。這些都照應了上句的“草木”。而“傳語”“暗示”與語言有關,且將杏花、桃花擬人化,十分親切可愛。“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把布穀鳥的鳴叫寫成“唱歌”,擬人形象,把布穀鳥的叫聲寫得很有音韻節奏,給人以美妙的享受。這一段由“杏”寫到“桃”,從“植物”寫到“動物”,最後纔對大自然的語言作出詮釋,即:花香鳥語,草長芬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條理十分清楚。

3、第三自然段是按什麼順序說明的呢?

提示: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言之有序。

4、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爲物候。[說明:什麼是物候?分析時抓住第3自然段第一句“這些自然現象”中的“這些”指第2自然段中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

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第一部分總結:第一部分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釋題),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條理十分清楚。此外,生動形象的描寫增強了說明的生動性、趣味性。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4、5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四、五兩個自然段,然後總結段意。

段意:這一部分主要介紹物候觀測對於農業的重要性。

2、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提示:從觀測手段、數據意義兩方面寫出了物候觀測的重要性。應用在農事上:比較簡便,容易掌握,避免損失。 觀測手段:“活的儀器”,即活生生的生物。

數據意義: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生物的影響。

3、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子。作用:第五自然段從反面舉例說明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更具有說服力。例子是:北京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

 三、學習第三部分(6至10自然段)

1、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什麼?這幾個因素能否對換,爲什麼?

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不能對換。這幾個因素是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個都是空間因素,後一個是時間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並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2、體會本文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1)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第7段) 作用:舉例說明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主要因素。

(2)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一度,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旬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第8段)作用:舉兩例說明經度的差異是怎樣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

(3)山地秋冬兩季,……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第9段) 作用:舉例說明高下的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4)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幾天。(第10段) 作用:舉例說明古今差異對物候的影響。

師小結:舉例子是常用的說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淺出,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的特徵或事理解說得很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1、12自然段)

思考: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有哪些意義?

答案:①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②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③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④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五、總結。

六、作業設計:認真閱讀第一部分,完成下列思考題。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地沉睡中_ _ _(A.清醒B.甦醒;C.醒悟;D.復甦)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_ __(A.次第;B.連續;C.陸續;D.全部)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_ _(A.紛紛;B.刷刷;C.簌簌)的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

1.在語段中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 答案:B A C

2.解釋詞語:

銷聲匿跡:這裏指各種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3.前兩段文字的說明對象是(  A )

A.物候現象; B.氣候變化; C.物候規律; D.四季景色變化。

4.這兩段文字的說明順序是:時間順序,結構是:先分後總。主要的說明方法是:摹狀貌、舉例子。

5.去掉“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這幾個詞語行不行,爲什麼?

答案:不行。以上情況只限於“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裏”。

6、把“各種花次第開放”改爲“各種花競相開放”行不行?爲什麼?

答案:不行。“次第”是一個接一個之意,“競相”是爭先恐後之意,不能突出不同類的花按時令依次開放的特點。

7、如果將“大地漸漸地沉睡中甦醒過來”中的“漸漸”去掉,語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答案:去掉後就不能說明連續而緩慢的過程。

8、“燕子翩然歸來”與“燕子歸來”有何不同?

明確:燕子“歸來”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飛舞的樣子就生動起來了。讓人想象到“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的景象。如果只寫“燕子歸來”就顯得平板了。

9、第1自然段的段意是什麼? 答案:說明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

10、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能將“趕快種穀子”後面的句號改爲問號嗎?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穀鳥是動物,兩種不同類型的物候現象不宜合在一個句子裏說。再則,前一句說的是春季的物候,後一句說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後兩句句型也不相同。

11、作者在寫四季時抓住了各季節哪些特點?

明確: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發”,繁花“次第開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實”;秋天,“果實成熟”,“葉子漸漸變黃”,“簌簌落下”;冬天,昆蟲“銷聲匿跡”,到處“衰草連天”,“風雪載途”。

 附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語言

一、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物候現象——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比較簡便

容易掌握

避免損失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緯度差異

經度差異

高下差異

古今差異

順序:從主要到次要,從空間到時間。

四、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首先——此外(還可以……也可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