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成功人士的勵志奮鬥小故事集錦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導語: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想要成功並非簡簡單單就能達到,就拿如今的成功人士而言,ta們的背後都留下了艱苦奮鬥的足跡,這更讓我們明白想要成功就要拿出該有的決心。小編整理了幾則成功人士的勵志奮鬥小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成功人士的勵志奮鬥小故事集錦

  小故事一: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噹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那裏早已人滿爲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着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飢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樣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於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一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羣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衆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爲1元。沒有本錢的創業,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之後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僱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一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這樣,每一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能夠賺幾角錢,如果每一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個流浪漢變得如此精於經營。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此刻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小故事二:腰纏百萬的富人

黃光裕總算明白了這個理兒。22歲的廣東汕頭小夥子還沒大摸清賺錢的門道。他是做家電批發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競爭劇烈,他覺得生存餘地大小,一口氣向北,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的厚誠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1987年春節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裏過年,正因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着沒事,就在北京城裏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闆,就試着聯繫點業務。

憑着厚誠人格,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沒有本錢的創業,連黃光裕自我也沒料到,三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感到自我摸到了生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人間正途須奮勇。轉過年來,黃光裕說幹就幹,與北京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雖然談不上多大的實力,黃光裕卻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風度,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人的黃光裕。黃光裕憑的是厚誠,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後,他又幹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闆挖空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沒有本錢的創業,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我的老主意,紮紮實實地傅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誠了,居然自我設起了“維修站”,只要是他店裏賣出去的商品,都能夠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後服務。如今,黃光裕的汕頭國美企業總公司在北京有7個分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纏百萬的富人了。

  小故事三:雅芳女總裁的成功之路

鍾愛自我的工作和家庭,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忘記中國文化中謙虛的美德,這兩點造就了當今美國企業界最引人注目的女性――雅芳公司總裁鍾彬嫺。這條成功祕訣是鍾彬嫺14日在紐約世界商務論壇上演講時透露的。

在紐約RadioCity舉行的這次世界頂尖級商業領袖的年度盛會可謂衆星雲集,而作爲演講者中唯一的女性,鍾彬嫺身着她慣常的黑色西裝,配上白珍珠項鍊和耳墜,以自信的笑容征服了全場的數千名觀衆。

在演講中,鍾彬嫺說無論美國商業環境和自我的位置如何變化,她都會永遠記住自我是華人,記住中華文化中的謙虛美德,同時作爲女生,她也會照顧到自我的家庭,做到事業家庭兩不誤。

“很多人認爲女生不可能事業家庭兼顧,我一開始也有些手忙腳亂,但慢慢的就找到了平衡點。”鍾彬嫺說。鍾彬嫺有十六歲和八歲的一雙兒女,她坦誠照顧子女和工作有時候會有時刻上的衝突,但她總能分辨清哪一個是當務之急,比如她以前犧牲掉應邀與布什總統共進晚餐的機會正因那一天是女兒新學期的第一天。“總統的晚宴不會正因我的缺席感到有什麼不一樣,而我的女兒會。”她說。

鍾彬嫺是財富五百強的公司中屈指可數的女性總裁之一,也是唯一一位華裔。她榮任雅芳總裁的一九九九年,正是這家百年公司的低谷時期,而她改變了這家公司的命運,從此被西方商界視爲神話。

鍾彬嫺出生於多倫多的一個華裔移民家庭,父親是來自香港的建築師,母親是來自上海的化學工程師。鍾彬嫺說,父母從小就培養她以作爲華人自豪。直到自我當上雅芳的總裁後,鍾父親在理解著名記者DanRather的電視採訪時還說?“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做得好美國的CEO,正因咱們一向在培養她成爲一個典型的中國女生。”

但幾年後,事業成功的鐘彬嫺接到父親用中文寫的一封信,信中說,“我堅信中國文化中的忍讓?慷慨?勤奮等因素造就了你的這天,但你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這也是咱們珍重的文化傳承。”

  小故事四: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爲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牆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向在私下裏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正因前面沒有路可走,因此選取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能夠使用所裏的技術成果,員工能夠使用自我原先在計算所裏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裏,公司裏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幹什麼。柳傳志之後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幹什麼好了,因此能幹什麼就先幹着,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於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戶外服裝、電子錶、旱冰鞋、電冰箱。

之後正因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着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儘管柳傳志留意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但是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爲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後就是之後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務必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後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爲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溼透,而李勤把褲子捲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之後表示,“咱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小故事五:魯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鐵匠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說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2007年,在理解一家美國媒體的採訪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這樣解釋自我當時的創業動機,“如果你出生在教室裏,那麼你以後就能夠在那裏讀書,如果你過去是一個農民,那麼就一向會是農民,而我不想一向當農民,我要想一切辦法跳躍龍門。”

魯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蕭山市寧圍鄉,父親在上海一家醫藥工廠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親在貧苦的鄉村,日子過得很艱難。15歲輟學後,經人幫忙,魯冠球被說到蕭山縣鐵業社當了個打鐵的小學徒。

但三年後,由於精簡人員,他被辭退回農村。不服輸的魯冠球決定創業,“沒想過要當企業家,我辦企業是逼上梁山。”當時他看到鄉親們磨米麪不方便,而自我對設備很感興趣,便籌錢購買設備,開辦了一個沒敢掛牌子的米麪加工廠。之後正因禁止私人經營,加工廠又被迫關掉,爲了償還債務,魯冠球不得不將三間老房子變賣。

雖然受到打擊,魯冠球並未放下。由於“停產鬧革命”,當時人們連鐵鍬、鐮刀都買不到,自開車也沒有地方修。在經過15次申請之後,魯冠球開辦了一個鐵匠鋪,很快生意紅火起來。到了1969年,由於政府要求每個城鎮都要有農機修理廠,富有經驗且有些名氣的魯冠球被公社邀請去接管已經破敗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其間除了管理農機修配廠,只要能賺錢、做得了的營生,魯冠球都做了嘗試。

之後10年間,靠作坊式生產出的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魯冠球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1978年春,魯冠球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到達了300多人。由於看到中國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調整公司方法,集中力量生產PRO化汽車萬向節。當年秋天,他將工廠改名爲蕭山萬向節廠(即這天萬向集團的前身)。

在1980年的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上,雖被拒絕入場,但魯冠球並不放下,在會場外擺起了地攤。在聞聽會場內正陷入價格拉鋸,他便張貼AD,以低於場內20%的價格,銷售自我的高質量產品,很快廠家便涌出場外交易。萬向此役獲得了210萬元的定單,魯冠球成爲最默默無聞的大贏家,打出了名氣。

  小故事六: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發奮才行,要想出人頭地,領悟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正因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錶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爲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務必搬開傢俱與其他夥計挨着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攻佔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後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並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麼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咱們必須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應對父親的死亡,“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刻內壓縮成長。

爲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發奮才行,要想出人頭地,領悟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正因你看見身邊的人每一天持續原狀,而自我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最之後臨。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闆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闆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爲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爲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於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正因業務關聯,李嘉誠一向訂閱英文塑料PRO雜誌,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着二戰後經濟復甦,塑料製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爲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我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誌中得到啓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後轉產塑膠花。得益於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於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爲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爲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後,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爲“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小故事七:郭臺銘

20年前在臺灣,他名不見經傳,所屬企業規模連臺灣一千大製造業都夠不上;但如今卻是叱吒風雲、縱橫四海的臺灣科技首富,麾下企業遍及歐美。他就是臺灣最大科技企業集團――鴻海集團的老總郭臺銘。

對於鴻海的成長過程,郭臺銘以前說過:“阿里山的神木(臺灣最着名的風景)之因此大,4000年前種子掉到土裏時就已決定了,決不是4000年後才知道的。”回顧鴻海成長的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箇中味道恐怕也只有郭臺銘自我能夠體會。

郭臺銘出生於1950年,是家中老大。由於家境貧寒,1966年郭臺銘進入臺灣“中國海事專科學校”領悟,靠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郭臺銘在復興航運公司當業務員。1973年2月,郭臺銘出資10萬元新臺幣,與兄弟姐妹在臺北縣創立了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生產塑料產品。但是一年時刻,因經營不善,原股東逐一退出,企業成了郭臺銘的全資公司。

當時黑白電視機剛剛在臺灣地區興起,郭臺銘便從製造黑白電視機選臺的按鈕做起。這時的鴻海但是是個規模只有30萬元新臺幣的小公司,僅有15名員工。1975年,易名爲鴻海工業有限公司。1977年,公司開始扭虧爲盈,郭臺銘立即從日本購買設備建立模具廠,爲日後發展奠定基礎。其後他又陸續投資建立了電鍍部門與衝壓廠。20世紀80年代,世界進入個人電腦時代,郭臺銘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術,以連接器、機殼等產品爲重心,力行“量大、低價”的競爭策略,迅速佔領市場。1982年公司再度更名爲“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郭繼續投資1600萬元進入計算機線纜裝配領域。1985年,郭在美國成立分公司,開始在臺灣之外開拓市場,並創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臺銘已經成功打造出他的“連接器王國”。

  小故事八:“80後”億萬富青李想的奮鬥史

成功者,無論身處哪一個年齡段,通常都會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資質:懂得堅持,有耐心,把握機會的能力超強。

28歲的李想,就是這樣一個成功者。他高中畢業後放棄讀大學,醉心於互聯網創業,從最初幾千元的進賬到一億以上身價,用了不過短短的四年。他的泡泡網也從最初的個人網站,發展爲中國第三大中文IT專業網站。與衆多攜千萬美元回國創業的“海龜”們不同,李想的創業完全依靠個人資金積累,所有資產都是一點點賺出來的。

2006年,身價過億人民幣的李想被傳媒貼上“80後”的符號,在雜誌和電視節目上頻頻亮相,一舉成名。

近日,他應上海電視臺某節目邀請,暢談他和他的時代。如今,這個三年前成名的大男孩,看上去儘管仍然稚嫩、靦腆,但言談中更顯穩重、厚實,對互聯網行業的理解,也越來越清晰。

 高中畢業就創業

李想是河北省石家莊人,出生在一個有着濃厚藝術氣息的家庭。父親是一名戲劇導演,母親也從事藝術工作。父母希望他能繼承父業,但這個任性而有主意的孩子,卻一下子喜歡上了電腦和互聯網。他把零花錢全部用在買所有的電腦雜誌,讀高一時就給自己規劃了“大學畢業後去IT媒體做頂尖編輯”的目標。高二時,他幾乎給國內所有IT類媒體供稿,寫些電腦選購和技術經驗類的文章,而且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封頂的稿酬。

當時,互聯網剛剛在中國興起,李想很快跟上潮流,剛剛開始上網三四天,就建立了個人網站——“顯卡之家”論壇。那時候,相同類型的網站有上百個,李想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顯卡之家”做得比別人好得多。當時,讀高三的他每天早上四點起牀,用六至七個小時更新網站內容,其餘時間應付學業。他通過每天更新內容,吸引網民,然後依靠口碑相傳,使得網站的訪問量急速飆升。一開始他並沒想賺錢,但隨着網站訪問量越來越大,廣告商主動找上門來,結果高三一年,他賺到了10萬元。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19歲的他決定放棄高考開始創業。他以高三時邊上課邊賺錢的經歷,說服父母接受了自己的選擇。

自己的成功可以複製

從最開始的時候,李想就沒想到要單打獨鬥,每到一個最關鍵的時候,總會有合適的人加入創業團隊。2000年春節前,李想說服大學畢業後到深圳打工的樊錚回到石家莊,把兩個人的網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網。

隨着公司規模越來越大,2004年的時候,曾有人計劃出資近1億元來收購泡泡網。對李想來說,賣掉公司,意味着23歲的他和幾個創業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數千萬現金。然而他最終沒捨得賣。“當我發現自己要賣掉的不是網站,而是整個團隊時,心裏就特別痛苦,我真的捨不得。”他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並不是金錢,而是要和這個團隊一起把事業做得更大,創造出更大的財富。

如今,身爲80後的李想領導着同爲以80後爲主體的員工。“80後的孩子也可以有責任心,也能成爲行業的精英。”他說,“他們一點點地成長,從最初一種玩的心態,慢慢變得非常有責任心,然後變成公司的領導,又帶出一批新的年輕人來。這些80後的孩子剛來時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畢業生,但幾年後他可能就變成這個行業的精英,他會比別人更有責任心,把一切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

李想認爲自己的成功是可以複製的。他說,“其實我只專注於一個領域,一直堅持做了10年,我覺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個領域一直堅持做10年,其實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績來。”

談到未來,他認爲對自己而言,第一要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二要對自己負責任,對身邊的團隊負責任。他說:“我自己感覺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開放的時代,每天都能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跟自己喜歡的團隊一起去迎接挑戰,解決困難並因此創造出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