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小故事

與廉潔有關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精選

本文已影響 1.21W人 

導語:家庭是每一個人的“港灣”,也是社會的“細胞”。父母的言談舉止,思想品行,隨時都影響着子女。下面是與廉潔有關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歡迎閱讀。

與廉潔有關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精選

篇一:一代名相諸葛亮的廉潔故事

三國時期,蜀國境內“刑法雖峻而無怨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蜀國名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諸葛亮一生“撫百姓,示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深爲其所動,之後跟隨劉備征戰南北,奇功屢建。劉備死後,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蜀國國事,事無鉅細,每必親躬。他5次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與曹魏短兵相接。他嚴格要求子侄輩,不以自己位高權重而特殊對待。他親派侄兒諸葛喬與諸將子弟一起,率兵轉運軍糧於深山險谷之中。爲此,他專門給其兄諸葛謹寫信說,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但“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宜同榮辱”。馬謖失街亭後,他引咎自責,上疏後主劉禪,“請自貶三等”,從此更兢兢業業、勤勉有加。“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長期的廢寢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積勞成疾,年僅54歲便英年早逝。諸葛亮以他的實際行動驗證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諸葛亮生前,在給後主的一份奏章中對自己的財產、收入進行了申報:“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去世後,其家中情形確如奏章所言,可謂內無餘帛,外無贏財。

諸葛亮病危時,留下遺囑,要求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喪葬力求節儉簡樸,依山造墳,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納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殮時,只着平時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這就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死後的最高要求,其高風亮節實爲可圈可點。

  篇二:古代廉吏佳話四則

一錢太守後漢劉寵爲會稽太守,居官清廉,“簡除煩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頗有政聲。在離任時,山陰縣有五六位老人,以一百錢贈寵,寵一再婉言謝絕,最後終因盛情難卻“爲人選一大錢受之”。故時人譽之爲“一錢太守”。

二不尚書明朝範景文,萬曆進士,歷任文選郎中,工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等要職,當時許多親朋好友常登門相求,均被範景文一一謝絕,並在門上貼出“不受囑,不受饋”6個大字的告示,以明心跡,於是,獲“二不尚書”的美稱。(《明史》)

三湯巡撫清朝湯斌,順詒進士,任江寧巡撫時,“澄請吏治,江南北無一物不得其所”,爲官清正,政績卓著,在生活上安於清貧,一日餐,常以豆腐湯佐食,因而百姓送他一個“三湯巡撫”的雅號。(《清吏稿》)

四知先生後漢揚震任東萊太守,路經昌邑,縣令王密曾是楊震舉薦的荊州茂才,到夜間,王密以十金相贈,並說:“暮夜無知者。”震厲聲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羞愧地退出。時人因此稱其爲“四知先生”。(後漢書·楊震傳)五代清卿隋朝袁隸修歷經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和隋五個朝代,歷任尚書郎、太常少卿、信州刺史、都官尚書等要職,爲官50餘年,始終以清貧爲本,未曾受過一升酒,一束綿。爲此被稱爲“五代清卿”。並載入清史。

 篇三:古代廉吏拒賄故事四則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着去看那隻已經風乾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佈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爲,並明令所屬官員,今後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爲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於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篇四:歷史家訓重廉潔

在封建社會裏,貪官污吏比比皆是,爲官貪贓枉法、以權謀私者屢見不鮮。然而,在中國歷史上家訓重廉潔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頗值得今天的爲官者學習借鑑。

東漢的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個金餅,回家後告訴了妻子。妻子說:“有志人不喝‘盜泉’水,廉潔人不吃施捨的食物,何況拾到別人遺失的錢財呢?”樂羊子聽了非常慚愧,馬上把拾來的錢丟到野地裏去了。樂羊子離家外出學習,剛去一年就跑了回來。妻子問其原因,樂羊子說:“想家啊!”妻子聽了就拿刀走到織布機前對樂羊子說:“這布從一根絲開始織到一寸,從一寸織到一丈、一匹。今天如果中途割斷這機上的線,那就前功盡棄了。學業如果半途而廢,跟這個道理又有何不同呢?”樂羊子受到了感動,回去完成了學業,七年沒回家。樂羊子在外求學期間,他的妻子在家辛勤勞動,奉養婆婆。

劉歆是劉向的兒子,年少得黃門侍郎要職。劉向及時寫了《戒子歆書》教子爲官。他引用董仲舒富有哲理的名言,引用齊頃公成功失敗的故事,要求兒子牢記歷史教訓:“深處要職,在道賀聲中,要保護清醒頭腦,兢兢業業處理政務,建立功勳,切不可恃高官顯位,驕奢淫逸,走一敗塗地的道路。”

晉代的陶侃幼年喪父,家中貧窮,其母湛氏靠紡織供養他讀書,並教導他結交比自己強的人。晉武帝晚年,陶侃在縣裏當小官,掌管捕魚的堰。一次,他送給母親一鍋熟魚,湛氏很不高興,批評他說:“你在外當差,把公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是不孝順,反而使我爲你擔心啊!”陶侃聽了母親的教誨,十分後悔,此後再也不敢佔公家的東西。後來,陶侃成爲一名很有作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與他母親的諄諄教誨是分不開的。

南樑的徐勉曾任黃門侍郎、吏部尚書,權重位顯,是南唐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父徐融也任過國相,可謂世爲顯宦。但他一直牢記古訓,清廉正直,不用職權之便經營產業,甘居貧素。他認爲給後人留下精神遺產要勝過萬貫家財。他在誡子書中明確告誡兒子“以清白遺子孫”,教育兒子要繼承清正廉潔的家風。“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貧素,至於產業之事,所未嘗言,非直不經營而已,薄躬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祿,可謂備之。每唸叨竊若斯,豈由才致?仰籍先代風範及以福慶,故臻此耳,古人所謂以清白遺子孫,不亦厚乎?”這則教子篇爲世人所傳誦。

唐朝監察御史李畲的母親,做人清白廉潔。一次李畲差手下人把領的俸祿米送回家,他母親讓人把米量了一下,竟比應得的數量多出三石。她問爲什麼米多了,令使回答說:“給御史量米時照例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刮平的”。她問應付多少腳錢,令使說不收錢。李母聽了非常生氣,就付了腳錢,又把多的米送回去,併爲此責備了李畲。李畲追查了管米倉的官吏,按法律問罪。各御史聽說這件事,都感到很慚愧。

宋代的包拯以剛正不阿而聞名古今。他立下家法告誡後世子孫,書文立碑規定:“後世子孫凡做官的,若貪贓枉法,以權謀私的人,活着不得入家門,死了不得葬到祖宗墳地。”包孝肅公家訓雲:“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宋朝的歐陽修在《與十二侄》中,教育做官的侄子,在公務面前要“盡心向前,不得避事”,即使臨難赴死,亦應勇爲。並告誡侄子爲官守廉,禁購官府的物品:“歐陽氏自江南歸明,累世蒙朝廷官祿。吾今又蒙榮顯,致汝等並列官常,當思報效。偶此多事,如有差事,盡心向前,不得避事。至於臨難死節,亦是汝榮事。但存心盡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昨書中言欲買硃砂來,吾不缺此事。汝於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守此爲戒也。”

歷史上王吉休婦的故事廣爲流傳。王吉年輕的時候在長安求學,東邊的鄰居家種了一棵大棗樹,枝繁葉茂,伸到王吉家的院子裏,王吉的老婆就從樹上摘棗子給王吉吃。王吉後來知道了,非常生氣,休掉了老婆。東鄰聽後,心中過意不去,砍掉了這棵樹。鄰里都稱讚王吉的品行,編出了“東家有樹,王陽好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的歌謠。

歷史上有個叫李際陽的人在外做官,家中的李母聽說兒子居官不愛財,只爲百姓服務,欣喜快慰之餘寫了《遺子弟書》。她用從古以來有志之士都是竭盡全力爲別人服務的事例鼓勵兒子效法先賢聖哲,繼續廉潔奉公,興利除弊,“更當勉力多爲”,“只要認得理真,力所可爲”,不要顧及外人非議而終止。她告誡兒子:“行後不見一信,某多疑人也,這番我心甚掛牽,不比往時。昨聞人云:爾不好錢,只是以身借人,似乎不得時人欣羨,我心竊喜,但恐非爾所及也。”在“千里爲官只爲財”的封建社會裏,李母教子做官莫貪財,教子盡心公務,爲民衆多謀利的精神,實在難得。


更多熱門小故事推薦:

1.關於廉政家風小故事精選10個

2.關於誠實守信的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

3.10個關於廉潔的家訓家規家風小故事

4.名人廉潔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分享7則

5.經典早會勵志小故事分享10個

6.經典的公司晨會勵志小故事及感悟

7.公司晨會開會勵志小故事分享【精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