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文章

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

本文已影響 1.97W人 

導語:端午節又稱端陽,龍節,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立。這天,孩子吃鴨蛋,拴彩錦繩,大人們還會河邊採些蘆葦葉包糉子。下面是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歡迎閱讀。

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

  篇一:2017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

端午節前夕,商店超市都開始叫賣着糉子,價格幾元、幾十元,上百元不等,甚至出現天價糉子。一邊是商家爲促銷而打着漫天的廣告,一邊是國家三令五申的嚴查買糉子送禮。不知什麼時候,糉子這麼神聖的食物也和腐敗掛上了勾。

記得小時候,劍閣鄉下過端午節是不吃糉子的。糉子是南方特產,是爲紀念屈原投江而餵魚的祭品。劍閣因地處川北,大多數地方山高缺水,水稻產量又低,糯米很少種。劍閣是沒有糉子的。

劍閣農村過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分三次過,農曆五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分別叫大端陽、中端陽、末端陽。而一般的家庭只過大端陽。大端陽也是最隆重的節日。出嫁的女兒會在端午節回孃家看望父母。而父母招待女兒女婿最隆重的形式就是蒸饅頭。頭一天發好酵面,端午節一早就開始和麪。饅頭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有的像桃子、有的像斑鳩、有的像喜鵲、有的像青蛙…條件好的還會蒸各種餡的包子。當然是素菜的,或是米拌的。孩子們回到外婆家,挑最喜歡的斑鳩,它最形象,拿在手上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聞了又聞,愛不釋手。直到饅頭冷了,才掰了斑鳩的小腿慢慢品味着,回味無窮。

我們村是有名的貧困村,一年糧食不夠吃,大女孩都遠嫁綿陽等富裕地方。在大集體那個年代,我們村很少有人家蒸過白麪饅頭。

端午時節,正是麥收季節。經歷了青黃不接的二三月,每個人都翹首期盼着這個可以吃飽的節日。金黃的麥子,飄着誘人的麥香,飄蕩在村莊的每個角落。

在端午節的前兩天,生產隊就會把還未曬乾的麥子,折算斤兩後分幾十斤給各家各戶,讓人們可以過一個飽脹的端午節。在那樣一個機械化落後的時期,要把這些還帶着水分的麥粒,磨成白麪,幾乎不可能。而鄉下人自有辦法,他們不用曬乾麥子,就把這些麥子用篩子去掉麥殼,淘乾淨後和着井水,用石磨磨成漿,那連着麥皮的麪漿,白中帶黃,從石磨流出來,就像小小的瀑布掛着。這時候,院子裏熱鬧開了,每家每戶都忙着推腰磨子,大孩子幫着媽媽推磨,小孩子則圍着石磨轉圈、叫喊着、興奮着。一會兒,父親開始抱着麥秸,把鍋燒熱;婆婆則熟練的用高粱做的鍋掃把,沾一點菜油,刷一下鍋,然後用勺子舀一勺麥漿倒進鍋裏,用鍋鏟輕輕一刮,很快,一張有軟又香的水攤面饃就起鍋了,放進乾淨的竹篩子裏涼一下。一張兩張,還不等涼好,就被圍着鍋臺的孩子一搶而空。婆婆一邊叫着:“慢點,慢點,別燙着”。孩子們則不管,早就餓癟了肚子,就等着去填飽。他們也不去計較那白味的水攤面的味道,只覺得它軟軟的,香香,甜甜的,真好吃。婆婆則站在鍋臺邊,不停地刷着,直到刷完爲止。她也不會提前嘗一口。孩子們都差不多了,就把後面剩下的麪皮,切成小塊,放一些鹽蔥吵一下,那便是端午節上的美味。

而我們家小時候姊妹多,分的糧食少。婆婆管家,爲了節約麥子,一年最多隻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婆婆爲了讓我們能吃上水攤面膜,就鼓勵我們和她一起去拾麥穗。因爲大集體勞動,有的麥子很成熟,加上太陽曬,就有麥穗掉在地上。很多老年人和小孩就會去拾麥穗。別人睡午覺時,我們就戴頂草帽,跨一個竹籃子,和婆婆一起去拾麥穗。有時候運氣好,一箇中午就能拾一籃子。估計隊裏出工的時間,就回家。(因爲怕隊裏發現沒收),然後把那些麥穗曬在自家院子裏,等積累多了,再用小錘去捶。看着那些勝利果實,心裏嚮往着下一個端午節的美味。

那飄着麥香的端午節,已留在了記憶深處,而那美味的水攤面也留在了時代的記憶裏。

  篇二:2017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

端午節又稱端陽,龍節,爲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立。這天,孩子吃鴨蛋,拴彩錦繩,大人們還會河邊採些蘆葦葉包糉子。有的人還會給孩子縫製些玩偶,栩栩如生。

回憶中的奶奶總是坐在家門口的青石板上,仰望着老天說什麼老天要發威了,其實是風雲變化而已。哎,人老了,感知生命的能力不強,只會把這種希冀隨天了!奶奶早已過世,唯一留下的是關於端午的回憶,好在,我家心靈手巧的媽媽集成了奶奶的優點,她包的糉子是孩子們最愛。

但是,奶奶不喜歡吃染過大蒜味道的食物,媽卻吃的,這種不同有時會引來一些爭執,哎,端午的夜在糉子的香味裏些許火藥味,雖然很淡。看來,奶奶和媽媽對生活的理解不同。我們做小輩的只有觀的事情,沒別的也不好評價,因爲奶奶說了算。

長大了,對這節日的看法多了些自我,節日的那種感動,激動漸漸淡漠了,也許是奶奶不在,媽媽又有新的孩子要帶,搞得我們這些大孩子不再巴望過節,過節是大不了看見大人的忙碌,小孩子家享受的時刻。無賴的孩子卻不能體諒家長的苦衷。

端午的神奇我老覺得和白蛇有關,是那該死的法海酒中下了雄黃,讓她在忘形飲酒時現了真身,妖孽之身。這可嚇壞了許仙,一個想愛也浸在愛裏的男人,他的體貼溫柔讓白娘子感受是着人間的男人,理想中的男人。可是,終歸都是虛的,假的。許仙不敢接受白蛇的形,就這樣一溫柔馴良的女人轉瞬間變蛇,他緊張啊!說白了,他沒有真愛,最起碼他幻想的也是月亮之上的神愛。

再想奶奶們,點滴的愛,切實;再想媽媽們,羅嗦的愛,現實;默然想自己,我們,依然在愛中,卻覺不現實。怪了!

  篇三:2017有關端午節感懷的文章

今年端午節分外熱鬧,全城的人傾巢出動,比過春節還熱鬧。從昨天晚上起就人流不斷,今早凌晨開始人山人海的隊伍就沒斷過溜,估計得一整天。小商販們早在頭天夜裏開始,就在山上路邊辛苦叫賣招攬生意,各種小吃燒烤,應有盡有,只爲趕端午獲個小利,這一段民風無意中造就一個機會,商家趕此商機發點小財。社會逼着你,你適應着社會見縫插針的尋找可以賺到蠅頭小利的每個機會。

上山的人自動在右側走,下山的人在左側有順序蠕動,對蠕動,因爲人多行走受限,只能是緩緩移動,下山返回的人手裏都拎着或艾蒿鮮花,或一串糉子,幾塊油炸粘糕,幾塊涼糕。或是買點驅兇辟邪的小工藝品。通常北方人家在端午節這天都會折一枝桃枝一對葫蘆掛在門口,取驅兇辟邪的吉祥寓意,如果把目光投在人們的手腕會發現不光是小孩子了,現如今連大人腕上也佩戴五彩絲線,只是這五彩線較我們小時候做工更精緻更華麗更具裝飾性,偶爾可看見漂亮美少女頭戴花環,點綴着人羣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青春美麗的東西無論男女都愛看,養眼愉悅。

日子昇華到無論大小物品,都在追求一個從內到外不斷精緻完美的過程沒有停留,就如這路上的人潮,只要你加入其中,你就會隨着人潮或急或慢但總是在前行的途中,想返回的車輛只能造成擁堵,而且重複的路沒有人會喜歡走,也失去前行的意義,走吧前行,不要做短暫停留,前面的風景更好。普通人生活富裕,想趁節日逛逛,即應了民俗端午節登高去百病的習慣,又可以疏舒散舒散平日勞碌繁忙的生活節奏,從中也可以窺見生活水平提高,有了尋快樂的心情,有了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心意。有條件的自費遊,走出去遊覽名山大川自有一番開闊眼界感嘆平素的自己如井底之蛙的暢快。

尋常人因爲各種原因不能遠走,可也要就近爬山越嶺登高望遠野外踏青。人們不知從何時起如此重視端午節了……我想已經超越了紀念屈原,超越了白娘子的神話,演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度假,一種親朋好友同學三五夥伴聚會郊遊的節日。既使平日在不喜歡早起,即使平日在辛苦也要在這一天早起,融入這絡繹不絕的人潮,呼吸這郊外清新的空氣,釋放緊張生活帶給人的壓力,融入這帶給你快樂和祥和的端午節盛宴!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