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詩歌

二十首關於夏日古詩詞及賞析

本文已影響 2.46W人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詞鑑賞吧?古詩詞鑑賞,很多時候是指從“情”和“景”的角度對古詩詞做深入的賞析。古詩詞鑑賞怎麼做會更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十首關於夏日古詩詞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十首關於夏日古詩詞及賞析

1.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賞析

全詩寫出了作者在山林無拘無束,曠達瀟灑,不爲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詩人忘情沉醉於“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種自樂自足的逍遙,特別是對個人情感的放縱與宣泄,可以說達到了極點。

2.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賞析

此詩寫山亭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繪了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

3.齊安郡後池絕句

【唐】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賞析

此詩展示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在濛濛絲雨的籠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葉、鋪滿池中的浮萍,有穿葉弄花的鳴鶯、花枝離披的薔薇,還有雙雙相對的浴水鴛鴦。

4.閒居初夏午睡起

【宋】楊萬里

賞析

梅子留痠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

梅子味道很酸,吃過之後,餘酸還殘留在牙齒之間;芭蕉初長,而綠陰映襯到紗窗上。春去夏來,日長人倦,午睡後起來,情緒無聊,閒着無事觀看兒童戲捉空中飄飛的柳絮。

5.納涼

【宋】秦觀

賞析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此詩以納涼爲題,詩中着力表現的是一個絕離煩熱之處。詩人首先經過尋訪,發現了這個處所的祕密,其次進行具體佈置,置身其間,與外境融而爲一,把思想感情寄託在另外一個“自清涼無汗”的世界。

6.喜晴

【宋】范成大

窗間梅熟落蒂,牆下筍成出林。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賞析

范成大喜歡在窗前種梅樹,夏可嘗青梅,冬可賞梅花。這首詩大概[意思是說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牆角下的竹筍也長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經結束了,天一晴才發現原來已到深夏。

7.菩薩蠻·迴文夏閨怨

【宋】蘇軾

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香汗薄衫涼,涼衫薄汗香。

手紅冰碗藕,藕碗冰紅手。

郎笑藕絲長,長絲藕笑郎。

賞析

這首詞上片,情景交融,寫閨中少女夏日的生活容貌。下片,以物傳情,以閨中少女嘲笑郎君寫醒後的怨思。此詞用意雖不甚深,詞語自清美可誦。

8.憶王孫·夏詞

【宋】李重元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涼。

竹方牀,針線慵拈午夢長。

賞析

小池塘裏,風中的水草獵獵有聲,雨後的荷花更散發出沁人的芬芳,使得滿院都是荷花的香味。炎熱的夏季,享用着投放在井裏用冷水鎮的李子和瓜,真象冰雪一樣涼啊!竹製的方牀上,誰還有心思去做女工呢?

9.女冠子·淡煙飄薄

【宋】柳永

淡煙飄薄。鶯花謝、清和院落。樹陰翠、密葉成幄。麥秋霽景,夏雲忽變奇峯、倚寥廊。波暖銀塘,漲新萍綠魚躍。想端憂多暇,陳王是日,嫩苔生閣。

正鑠石天高,流金晝永,楚榭光風轉蕙,披襟處、波翻翠幕。以文會友,沈李浮瓜忍輕諾。別館清閒,避炎蒸、豈須河朔。但尊前隨分,雅歌豔舞,盡成歡樂。

賞析

此詞上片描繪了初夏的自然風光和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下片通過運用大量典故抒寫出詞人愉悅的心境。整首詞明快暢達,頗具豪氣,又不涉豔情,在《樂章集》中是一首較爲特別的詞,也是一首值得稱道的詞。

10.夏詞

【明】智生

炎威天氣日偏長,汗溼輕羅倚畫窗。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銜花瓣到蘭房。

賞析

智生詩多清新淡雅,一如其端莊爲人。這首吟詠夏景之詩,尤爲新穎可喜。寫的是瑣碎小事,平凡生活,卻能巧出新意,令人擊節讚歎。觀察的細緻入微,描寫的準確生動,使這樣一首短短的絕句,能經歷時間和空間的考驗,永久流傳。

11.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爲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爲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12.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後,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裏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後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閒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灩,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盪漾着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緻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後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纔會覺着,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後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於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爲之一振。詩的最後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爲那幽靜的景緻,增添了鮮豔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氣。“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彷彿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閒自在的詩人。

文章寫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閒之感。

13.夏日登車蓋亭

紙屏石枕竹方牀,手倦拋書午夢長。

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賞析

蔡確於1059年(嘉祐四年)中進士,1082年(元豐五年)拜尚書右僕射,元祐年間(1086—1094),罷知陳州,因爲受其弟蔡砥牽連,罷官以後遷往安州(今湖北安陸),夏日登車蓋亭,作了十首詩,此其第三首;《堯山堂外記》載:“時吳處厚箋註以聞,其略雲:五篇涉譏諷。‘何處機心驚白馬,誰人怒劍逐青蠅’——以譏讒譖之人;‘葉底出巢黃口鬧,波間逐隊小魚忙’——譏新進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獨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確笑何事。”

這首詩,着意刻畫了作者貶官後的閒散之態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人的另一首詩說:“公事無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須隨。溪潭直上虛亭裏,臥展柴桑處士詩”就是對他那種官冷事閒生活的寫照。不過,它沒有這首詩寫得委婉深切。

“紙屏石枕竹方牀,手倦拋書午夢長。”“紙屏”,即紙屏風,以藤皮繭紙製成,取其雅緻通風,屏上常以梅花蝴蝶爲飾。這兩句說:遊亭之後,便躺在紙屏遮擋的石枕、竹方牀上,看了一會兒陶淵明的詩(“臥展柴桑處士詩”),感到有些倦怠,便隨手拋書,美美地睡了一覺。詩人是“夏日登車蓋亭”的,因而,讀了“紙屏、石枕、方竹牀”,使人頓覺氣清意爽;讀了“手倦拋書、午夢長”,頓見詩人閒散之態;並且從“午夢長”中,還透出一點半隱半露的消息,這要聯繫下文來理解。

“睡覺莞然成獨笑”,夢醒之後,詩人卻要“莞然”一笑。詩人所讀的書,是“柴桑處士詩”;詩人所作的夢,也是耕樵處士之夢;夢中是處士,醒來是謫官,他想想昔爲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許時,家苦貧,衣服垢蔽。”事見《懶真子》),鴻運一來,金榜題名,官位驟升,後來突遭橫禍,謫居此州,這如同大夢一場。詩人“莞然獨笑”,是在“午夢長”中有所妙悟,從而領略到人生如夢,富貴如雲煙。由此,他想到了歸隱;想到歸隱,馬上便有隱者的呼喚——“數聲漁笛在滄浪”。而聽到了“數聲漁笛”,他的歸隱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詩人王維,寫過一首《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這首詩一方面明示作者“萬事不關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聽“漁歌入浦深”的情狀,所以歸隱的題旨比較明顯。而蔡確這首詩,卻僅以“莞然獨笑”、“數聲漁笛”揭示主旨,這就比王維之詩更形委婉;更具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描寫閒散生活,抒發歸隱之志,不滿社會現實,便是這首詩的主旨。

14.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賞析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爲”,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通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爲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爲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爲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15.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賞析

本詩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閒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中都會苦苦想念。詩人描寫感受細膩,語言流暢自然,寄情於景,韻味十足。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爲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脣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

16.晚晴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幹後,歸飛體更輕。

賞析

細膩地描畫晚晴景物,或許不算太難。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詩人獨特的感受與心境,特別是要不露痕跡地寓託某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讀者在思想上受到啓示,這就需要詩人在思想境界和藝術工力上都“更上一層樓”。

首聯說自己居處幽僻,俯臨夾城(城門外的曲城),時令正值清和的初夏。乍讀似不涉題,上下兩句也不相屬,其實“俯夾城”的“深居”即是覽眺晚晴的立足點,而清和的初夏又進而點明瞭晚晴的特定時令,不妨說是從時、地兩方面把詩題只體化了——初夏憑高覽眺所見的晚晴。

初夏多雨,嶺南尤然(此時詩人在桂林鄭亞幕供職)。久雨轉晴,傍晚雲開日霽,萬物頓覺增彩生輝,人的精神也爲之一爽。這種景象與感受,本爲一般人所習見、所共有。詩人的獨特處,在於既不泛泛寫晚晴景象,也不作瑣細刻畫,而是獨取生長在幽暗處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虛處用筆,暗寓晚晴,並進而寫出他對晚晴別有會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餘輝而平添生意,詩人觸景興感,忽生“天意憐幽草”的奇想。這就使作爲自然物的“幽草”無形中人格化了,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詩人自己就有着類似的命運,故而很自然地從幽草身上發現自己。這裏託寓着詩人的身世之感。他在爲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時不期然地流露出對往昔厄運的傷感,或者說正由於有已往的厄運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這就自然引出“人間重晚晴”,而且賦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義。晚晴美麗,然而短暫,人們常在讚賞流連的同時對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與悵惘。然而詩人並不顧它的短暫,而只強調“重晚晴”。從這裏,可以體味到一種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暫的事物的感情,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頷聯寫得渾融概括,深有託寓,頸聯則轉而對晚晴作工緻的描畫。這樣虛實疏密相間,詩便顯得弛張有致,不平板,不單調。雨後晚晴,雲收霧散,憑高覽眺,視線更爲遙遠,所以說“並添高閣迥”(這高閣即詩人居處的樓閣)。這一句從側面寫晚晴,寫景角度由內及外,下句從正面寫,角度由外及內。夕陽的餘暉流注在小窗上,帶來了一線光明。因爲是晚景斜暉,光線顯得微弱而柔和,故說“微注”。儘管如此,這一脈斜暉還是給人帶來喜悅和安慰。這一聯通過對晚景的具體描繪,寫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體化了。

尾聯寫飛鳥歸巢,體態輕捷,仍是登高覽眺所見。“巢乾”、“體輕”切“晴”,“歸飛”切“晚”。宿鳥歸飛,通常是觸動旅人羈愁的,這裏卻成爲喜晴情緒的烘托。古詩有“越鳥巢南枝”之句,這裏寫越鳥歸巢,帶有自況意味。如果說“幽草”是詩人“淪賤艱虞”身世的象徵,那麼,“越鳥”似乎是眼前託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詩人的化身。

這裏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後的一些情況。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度使王茂元(被視爲李黨)以後,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漩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正因爲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乾巢之感。

作爲一首有寓託的詩,《晚晴》的寫法更接近於“在有意無意之間”的“興”。詩人也許本無託物喻志的明確意圖,只是在登高覽眺之際,適與物接而觸發聯想,情與境諧,從而將一剎那間別有會心的感受融化在對晚晴景物的描寫之中,所以顯得特別自然渾成,不着痕跡。

17.四時田園雜興

作者:范成大(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賞析】

《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宛如農村生活的長幅畫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寫的是夏日村莊的生活場景:男耕女織,日夜操勞,雖然辛苦,卻也其樂陶陶。最精彩的是後兩句。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農村孩子的遊戲,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勞動。一個學字,透出兒童的天真活潑,極富生活情趣。詩中沒有出現老人的形象,但稱農夫農婦爲兒女,稱小孩爲童孫,分明是老農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農家樂事圖。這裏有寫實的成分,更蘊含着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理想。語言通俗淺顯,文筆清新輕巧,使人由景見情,給人以極美的藝術享受。

18.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爲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賞析

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於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樑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裏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羣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爲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後,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麼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裏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遊閒適的生活,是建築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爲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後,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爲簡淨,最爲穩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復字不犯復。此詩首聯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頷、頸兩聯同一聯中忌有復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麼嚴格,但也應該儘可能避復字。現在用一對復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並不覺得是犯復了。這情況,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復字也要用復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詩前後齧合,照應緊湊。“樑上燕”屬“村”,“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鉤”又暗寓“清江”。頷聯“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爲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的“畫”字、“敲”字,字皆現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篤,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

三,是結句,忽轉悽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至後》)。此詩本是寫閒適心境,但他寫着寫着,最後結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悵悵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鬱”,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

19.鄉村四月

綠遍山野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後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前呼後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濛濛細雨,不時有幾聲布穀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子規聲裏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後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採桑養蠶和插稻秧,是關係着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爲家家都是首先做好採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後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後蠶桑,有人則只忙於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才了蠶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爲簡,勾畫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於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閒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爲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和諧統一的。

20.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飛上山。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

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

賞析

此詩的開篇便不同凡響:“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翅飛上山。”前句寫“清風”,涼爽的風對驅暑顯得無能爲力,是指清風小而無力驅暑,用“清風無力”來襯托暑旱之甚,酷熱難當。這句中的“屠”字下得尤爲精妙。“屠”,是殺掉的意思。“屠得熱”,既使“熱”人格化了,又有力地表現了詩人恨暑熱的情感。給讀者描繪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時值酷暑,大旱不雨,小河干涸了,土地龜裂了,禾苗枯萎了,而太陽又偏偏不肯下山,炎氣蒸騰,熱得人們坐立不安。

“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幹?”這裏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漢”(指銀河)乾涸,這與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字裏行間滲透了詩人對老天爺的憎恨之情。可見,“人固已懼江海竭”還包含的潛臺詞:人們最害怕的還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酷熱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無力解決的生計問題。緊扣住了詩題“暑旱苦熱”中的“苦”字。“河漢幹”諸語,想象瑰奇,令人拍案叫絕。

這首詩的前四句主要是寫暑旱酷熱,反映詩人憎恨“熱”、“天”之情,後面四句重在發抒詩人願與天下共苦難的豪情,顯示其博大的胸襟。

“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崑崙”是中國西部的高山,上有終年不化的積雪;“蓬萊”是古代傳說中渤海三座神山之一。這些都是詩人心目中無暑旱酷熱之苦的清涼世界。詩人由“暑旱苦熱”想到崑崙、蓬萊等現實與傳說中的清涼世界,這是極其自然的。如此清涼世界對飽嘗暑旱酷熱之苦的詩人產生的吸引力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遊其間?”,不能將整個世界拎在手裏同去,又怎忍心隻身獨往那清涼世界崑崙和蓬萊山呢?詩人盡情抒發了願與天下人共苦難的豪情,顯示了其博大的胸襟。“手提天下”諸語,想象奇特,氣魄宏偉,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王令的詩集中,此相類的詩句:“長星作慧倘可假,出手爲掃中原清”(《偶聞有感》),“終當力卷滄溟水,來作人間十日霖”(《龍池二絕》其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