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中心勵志教育

幼兒園新的教育方法

本文已影響 1.15W人 

幼兒園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好地方,下面就是小編爲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新的教育方法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幼兒園新的教育方法

一、幼兒園教育的一般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並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爲。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衝突等。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實踐練習法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活動本身。它蘊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時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對幼兒具有興趣和挑戰性的生活活動與事件是實踐練習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會行爲的實踐練習是一個從熟悉到熟練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對某些社會行爲的練習將延續人的終身。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啓發幼兒針對社會環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繫。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爲什麼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爲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爲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於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於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於發現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係應該是較爲明瞭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爲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爲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範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準備工作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對象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後,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的瞭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爲,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爲、情感發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併爲幼兒表演創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設特定的情景,爲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有助於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於激發幼兒的表演慾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瞭解規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即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爲什麼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於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於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於重複的講解不利於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它經常表現爲教師和幼兒之間及幼兒和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對答。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於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於幼兒和教師之間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於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在談話過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幼兒進入談話的話題,並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談話圍繞教育活動的目標進行。話題可以是教師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但任何話題一定要蘊涵社會教育的目標,並具有可談性,即談話能夠深入下去。一般說來,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係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談話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衝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討論法的前提是有一個可討論的論題,這個論題要麼是存在價值衝突,要麼是有潛在的衆多可能性。不然討論難以展開和維持。有時,討論變成了一般的談話,主要原因就是論題不適宜於討論,不具有討論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題,而只是談話的話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幼兒表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二、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方法

1.價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一書系統闡述的。價值澄清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儘管價值是相對的,個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輸的,但是有理智的人類應該有能力學會運用 “評價過程”進行此法的運用。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人和事的接觸,逐漸形成較爲穩定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價值澄清”就是通過幼兒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價值選擇、價值確定,然後付諸於外部行動的過程。價值澄清有七個步驟:

(1)讓幼兒自由選擇價值。

(2)讓幼兒從儘可能多的選擇內容中選擇價值。

(3)讓幼兒對各種選擇過程及其後果進行思考再做選擇。

(4)讓幼兒珍惜和重視自己的選擇。

(5)讓幼兒會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並求得大家認可。

(6)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去行動。

(7)讓幼兒重複自己的行動並使之成爲個人的生活方式。

使用價值澄清法,應強調幼兒價值建立通過幼兒自身的內部心理活動、內心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意志行動這麼一個過程,一個由內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兒主動建構價值的過程。它重視幼兒價值行爲表現在公衆場合與個人獨處時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論中最主要的不足在於它忽視了個體價值觀的確立必須在外部的教育條件下進行才能取得效果。對幼兒來講,他們很難靠自己建立價值觀,而是依賴於外部教育或外部環境的刺激,通過自己的認識才能內化爲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確定價值的過程應該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引起幼兒內部心理活動矛盾衝突的過程。價值澄清法有澄清應答法、價值表決法及價值排隊法等具體方法。

2.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後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爲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爲,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於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係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爲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讓各種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爲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爲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3.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由社會學習心理學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圖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觀察學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個體直接學會新的行爲模式。幼兒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識與行爲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習法。這種方法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觀察學習法有三大優越性:一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幼兒可以立即學習新的行爲模式。二是通過觀察學習,可以激勵隱藏在內心的行爲傾向變爲外部的實際行動。三是對行爲模式的模仿可以改變、消除或強化個體原有的行爲模式。社會心理學家對觀察學習的過程具體分析爲四個步驟,針對四個步驟對教師也有一些基本指導要求:

A注意。幼兒注意被模仿的行爲模式。教師應當設計提供容易引起幼兒關注的行爲模式。這種行爲模式應該有鮮明的特點或具有權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點。

B記憶。在幼兒注意和觀察之後,腦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記憶。教師要給幼兒記憶的機會,模式出現停留時間長一些,行爲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爲復出。觀察並記住了新的行爲模式,在動機作用下再現有關模式行爲。要使觀察到的模式表現爲幼兒自己的行爲需要驅動力,因此教師應該提供環境,提供條件讓幼兒實踐觀察到的行爲模式,儘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爲。

D強化或調節。模式行爲經常再現,需要受到強化刺激因素的影響。如果學習者看到模式行爲受到他人獎勵和讚賞或自己的模仿行爲出現受到獎勵,這是正強化出現,會增強幼兒產生模式行爲的慾望,反之就會減少產生模式行爲。“強化或調節”這一步發揮作用依賴於個體對獎、罰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良好的模式行爲給予積極的態度與評價,產生積極的強化。如果對於不良行爲模式教師就應設法抑制,就應把這種行爲模式消除在內部表象轉向外部行爲的中介過程中。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擔一定責任且遵守特定社會規範的個體。角色扮演就是幼兒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爲。角色扮演法就是:創設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範的社會行爲,並在此過程中感受角色間的關係,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爲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爲規範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兒童扮演角色的活動對兒童道德行爲發展的影響。實驗證明,通過角色扮演法訓練的幼兒可以通過承擔某種角色,瞭解角色行爲特點,設身處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於利他行爲的產生。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教育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是依據教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規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師發揮教育機智,根據條件和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造,再加工,靈活地藝術地運用於教育實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