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四年級課件

四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兩首課件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教師用課件多用於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演示、實驗等,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四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兩首課件,希望對您有幫助。

四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兩首課件

  四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兩首課件1

一、《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峯怪穴,流泉飛瀑山亭雲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這首詩不寫那些名勝景緻,卻另闢路徑,抓住廬山姿態談遊山感受。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遊,覺得峯迴路轉,目不睱接。橫着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奇峯陡峭;從遠處看是蔭天蔽日,從近處看則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是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嶂;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廬山空間美在哪裏?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爲什麼呢?他在第三、四行詩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爲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鳥瞰,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產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遊山西村

詩人陸游以一個“遊”字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豐收之年農村歡悅一片的景象和鄉間的風光習俗,刻畫了農民淳樸、好客的品性,表現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第一、二行詩寫不要笑話農人田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年景款待客人,菜餚儘夠豐富。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待客人時盡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詩寫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疑無路可走,突然出現柳蔭深深,鮮花簇簇,眼前又是一個山村。“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狀難寫之景,又於寫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爲千古傳唱的名句。現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無望,忽而絕處逢生,出現新的契機,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學習本文的重點是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學習的難點是體會含胡人生哲理的詩句。

  四年級上學期語文古詩兩首課件2

教學內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第一首詩。

3.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強化語感訓練,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並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揭示題意。

1.播放名曲《送別》,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2.初讀本課兩首古詩,大致瞭解異同。

3.引導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瞭解有關“送”的內容。

4.師生互動,瞭解黃鶴樓:課件展現黃鶴樓雄姿;板畫長江圖,明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資料,瞭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

(評:在師生交流中,通過畫面──黃鶴樓雄姿、簡筆畫──黃鶴樓及廣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動內容,使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達到了解題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或註釋瞭解詩的大意,並激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的含義,理解“下揚州”“孤帆”“盡”“唯”的意思。

(2)提出疑問,並梳理出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爲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作好鋪墊。

(點評:講解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爲學生理解後兩句詩埋下伏筆,可謂講在“關鍵處”,有畫龍點睛之妙。)

2.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蘊,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藍色的薄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點評: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爲一體。)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

3.品析“碧空盡”“唯”的含義。

(1)品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體會詩人仁立凝望遠帆的情景。

(2)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朋友感情之深。

(3)從最後一句中,體會詩人寄情於浩蕩的一江春水,對摯友的一片深情。

(4)指導朗讀後兩句。學生自讀,自評,評後再讀。師引讀,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評: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可點撥學生如何讀出抑揚頓挫,觸發學生深入體會;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因此多樣化的反覆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顧全詩,歸納昇華。

1.歸納總結全詩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2.略讀第二首詩。

3.激發學生體會第二首詩及其他送別詩的興趣。

總評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從凝練簡潔的詩句中,馳騁想象,領會詩情,確實不容易。李老師的教學設計以師生互動爲主線,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爲基點,相機引導,教學風格清新明快。通過解題,初讀,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詩意,初步進入詩的意境;通過品析文眼、儷句,揣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過多種誦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語感。“導”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導”在聲情並茂的情境中,“導”在關鍵詞句的賞析中,“導”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較好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特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摘自:《小學語文教師》2005.1~2)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