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中心七年級課件

初一語文《愛蓮說》課件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一、導入課文

初一語文《愛蓮說》課件

出示蓮花圖,提問:這是什麼花?大家喜歡不喜歡這種花?蓮花又稱荷花、芙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描繪過它,讚美過它,並把它當作高潔脫俗品格的象徵,藉以表達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頤寫的《愛蓮說》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經世不衰的贊蓮佳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篇文章。

二、解題,揭示學習目標

文章的題目是《愛蓮說》。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愛”表現了作者的感情,“蓮”是這篇文章寫作的主體,那麼《愛蓮說》這個題目的意思是什麼呢?(“談談愛蓮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寫蓮來抒發感情,並說明道理,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學習此類文章,一要理解所託之物的含義,二要理解作者怎樣託物,如何言志,這兩點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請同學們看小黑板,老師讀一遍。

教學目標:

1、識記

疑難字詞:頤蕃濯褻逸鮮

2、理解

蓮花的高潔品格。

託物言志的寫法。

三、預習:

請兩位同學給這幾個字注音,頤蕃濯褻逸鮮

大家齊讀兩遍。

四、正課

1、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這篇課文的錄音朗讀,注意聽準字音,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

2、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結合書下注釋,也可以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的音、形、義,並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後左右可以討論,實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記號。)

3、問:文字上還有沒有不懂的?請提出來。(師生共同解答)

4、(出示小黑板)請幾位同學翻譯下列句子: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d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5、請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把課文完整的說一遍。

6、這兩位同學說的很好,大家掌聲鼓勵。這篇文章題目是愛蓮說,蓮有哪些可愛之處值得作者喜愛呢?

討論歸納: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我把蓮的這些特點,畫在了黑板上,大家齊讀一遍.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蓮花的?

淤泥和青漣是蓮的生長環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蓮花的莖挺直獨立;香遠益清指蓮花的香味;亭亭淨植是蓮花的形態;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從觀賞者的角度寫出蓮的品質。

8、這些描寫,不但寫出了蓮花美麗的外表、芬芳的氣質,而且對她那高潔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風度,作了惟妙惟肖、盡善盡美的描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蓮花的讚美之情。這也正是作者愛蓮的原因。作者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能夠如此細緻的描繪蓮花,難道他僅僅是喜歡蓮花的外形嗎?(不是,是借花喻人)書中把蓮花比喻成了什麼?(君子)

9、既然蓮是君子的化身,那麼兩者一定有相似之處,先給大家舉個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蓮花的生長環境,那麼相應的君子的環境又是什麼樣的呢?(污濁的黑暗的封建社會)既然蓮花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樣,雖然生活的黑暗污濁的社會中,卻能夠不與世俗怎麼樣?(同流合污)剩下的六個花瓣由大家總結。同桌互相討論,然後找同學回答。

濯清漣而不妖純真自然,不顯妖媚

中通外直內心通達,行爲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淨植高潔獨立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自尊自愛,令人敬佩

10、大家總結的很好,我把君子的品德寫在了花瓣上,請幾位同學把這些君子的品德貼到與蓮花相對應的位置.

大家共同繪製了一幅蓮花君子,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看出作者描寫蓮花是爲了讚美象蓮花一樣的君子,也就是在蓮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態度,一定要做一個像蓮那樣品德高潔的君子,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蓮來表達自已的志願,想一下這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託物言志板書)託的什麼物,言的什麼志?(託的是蓮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現在我們可以真正瞭解作者寫這段文字的深意了。讓我們將這一段大聲朗讀一遍,注意,要讀出對蓮花崇敬和讚美的感情來。

11、作者主要描寫和讚美蓮花,開頭卻寫了菊花和牡丹,誰愛菊花?陶淵明是什麼人?陶淵明爲什麼愛菊?

菊花有什麼特點,它不與百花爭春,開在什麼時候?

……深秋時節。?

深秋時節氣候寒冷。它能不畏嚴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肯定、讚揚。這恰恰符合陶淵明的處世態度,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隱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麼?(隱逸者)

從這一點上,我們將它與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處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動與世俗作鬥爭相比較,菊和蓮雖然都不滿現實,但前者採取逃避態度,後者則敢於面對現實,在污濁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潔的情操,因此蓮比菊更加可貴。

所以,我們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時,要明確,它對蓮花起的是什麼作用?(襯托。?從正面襯托.)

12、分析“牡丹”反襯的作用。

然而能潔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從晉朝以來極少,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爲什麼?

因爲牡丹色彩豔麗,嫵媚動人,成爲富貴者的象徵。當時的世人都喜愛它,也就是說世人都追求富貴名利。作者寫世人甚愛牡丹是從反面襯托蓮的高潔品質,表明自己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13、喜愛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決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決定了對花喜愛的差異,作者對愛菊、愛蓮、愛牡丹的人分別持什麼態度?

最後三句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句式來表達作者內心複雜的情感。“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是什麼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陳述、疑問、祈使、感嘆四種)陳述句在朗讀時應讀平調,這一句重音應放在“鮮”字上,應讀出“惋惜”的語氣。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是什麼句式?疑問句朗讀時應讀升調。

“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是什麼句式?感嘆句朗讀時應讀降調,要讀出“鄙視”的語氣。

請同學們注意體會,齊聲把最後四句再朗讀一遍。

小結:作者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做一個隱逸者,更不屑於向世人那樣貪慕富貴。在當時渾濁的世間,他以蓮自喻,志在堅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難怪他能寫出這樣經世不衰的佳作。

同學們再大聲的把課文朗讀一遍,體會作者的感情.

14、指導學生按照板書脈絡快速背誦。

同學們讀的很投入,老師再給你們幾分鐘時間,同學們能不能把它背出來.

五、總結:

1.學生總結:

我們學完了周墩頤的這篇千古傳誦之作。你有哪些收穫呢?

從中我們懂得了蓮花高潔脫俗、正直純真的品格。寫作上明白了作者託蓮花抒情言志的寫法。此外,襯托、對比手法的運用,陳述、疑問、感嘆句式的變化,記敘、議論、抒情的有機結合等,都值得我們借鑑。

2.教師總結:

同學們,周墩頤盛讚蓮花爲君子,當然有獨家的見解和他所處時代的特點,但他表現出的對貪慕富貴的鄙棄,對高潔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蓮一樣正直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