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徵文

五四青年節徵文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徵文的經歷,對徵文都不陌生吧,藉助徵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一篇什麼樣的徵文才能稱之爲優秀徵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四青年節徵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四青年節徵文

五四青年節徵文1

踮腳回望遺失在錦夏流年的窗外風景,這顆已經成長的心彷彿回到了那段胡鬧年華,肆意而張揚。

十五六歲的年紀,總覺得自己是個矛盾體,有時脆弱到不堪一擊,有時堅強到無法抵擋,就像是櫻桃小丸子下一秒變成變形金剛一樣。想去交朋友,結果總覺得融入不了他們的圈子;想向暗戀的男生表白,又害怕被拒絕;明明試圖低調做人,卻還要勉強自己配合“大衆”在大街上“橫行霸道”。那個時候流行文藝點的說法,管這種行爲叫作“總是渴望着擁抱取暖,但又懼怕傷害的刺蝟”。

理所當然地認爲自己是不受關注的,父母親關心學習成績,女同學關心漂亮衣服,男同學關心球類運動和美女,而平凡到丟到人堆裏就找不出的自己,壓根沒有讓他們聚焦目光的資格。那個時候還沒有理解妄自菲薄這個詞語的真正意義,只是覺得白天的陽光太刺眼,同學的歡笑聲太刺耳,父母的質問也如同一把尖刀刺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最是喜歡夜晚,一個人安靜地待着,天黑了,自己的青春就安全了,哪怕是孤獨的。

翻開那時的日記,圍繞的主角我已經記不清容貌,密密麻麻擠滿的一字一句,都是鬱結於胸的心情,歡笑和淚水共同澆灌的心事,已然是青春期的主旋律。禁不住嘲笑曾經的自己 “少年不識愁滋味,爲賦新詞強說愁”。年少時光,總以爲一點點的悸動就是什麼了不得的大事,那種想要和他人分享又害怕祕密被泄露的矛盾,還有總以爲別人議論自己的敏感心情,成爲自以爲的所謂孤獨的一部分。於是唯有埋首於厚重的小說中,把自己想象成各式各樣的人物,讓那些從未向人傾訴過的想法在文字編織的美麗世界中徜徉。

在青春裏自怨自艾的自己也許從未想到,那時總以爲畢業就要分離的朋友,如今還在身邊,不離不棄,一起約定要做對方的伴娘和孩子的乾媽;那時以爲不關心自己的父母,如今已經兩鬢斑白,總在電話那頭問錢夠不夠花,輕聲說着天冷了要加衣,別擔心我們的話。每每回家,除卻心酸,還有說不出口的歉疚,爲那個在青春期的自己。那時厭惡的老師、課本、寫不完的作業、揉成一團的試卷,都成爲記憶裏再也回不去的時光,只要一想起,懷念的.情緒立刻便被牽動起來。而曾經覺得比天塌下來還重要的悸動,早已隨風逝去,尋不回原來的模樣。

偶然看到劉若英《給十五歲的自己》,瞬間戳中我的淚點。那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年齡,“最難的習題,也不過短短几行筆記……沒有地圖,人生只能憑着手上的夢想。循着它的光,曲折轉彎找到有光的地方”。那時的自己,也曾爲了習題懊惱,也曾爲了夢想跌倒,也曾爲了孤獨煎熬,可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一切早已雨過天晴。

和朋友談起此刻的心情,她笑着說,我那時也一樣。與其說語氣中的情緒是淡淡地感傷,還不如說是追憶往昔的朦朧情懷。我才明白,當你以爲自己在黑暗的沼澤中掙扎的時候,也許你羨慕或者嫌惡的人都同你一樣,在這段以青春爲名的日子裏,自以爲是的孤獨着,猶豫着,迷茫着,恐懼着成長中的未知世界帶來的無法掌控的光明。

十五歲的我已經被定格在記憶裏,可是總有人的青春還在繼續,那麼一定要記得,與家人相伴,同朋友攜手,以青春的名義,驅散那些自以爲的孤獨,把快樂留在心裏,讓這場成長留下數不盡的美好。

五四青年節徵文2

回望五四,認識五四,現在是我們學習五四運動所體現的真正價值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現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青年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才能夠真正地報效國家,推動國家發展。

五四將至,關於五四,很長一段時間,記憶裏面似乎只剩下了穿着學生裝特別是那些藍衣黑裙短髮的女大學生,走在街頭,不畏強暴,高呼口號的情景。而對於五四運動精神的含義,五四運動對於中國的影響,瞭解得就更少了。直到最近看了一些關於五四的書、評論,接觸了那個時期的知識分子的作品,我纔對這場影響了中國命運的運動,有了稍微深入一點的瞭解。

五四運動,可以說是知識分子關心政治、反思傳統的一個起點,也是愛國青年追求民主、爭取自由的開始。五四運動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推動了白話文運動,抨擊了教條主義,用懷疑精神去看待傳統。青年知識分子們那些充滿了活力和批判精神的論述和作品,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世界觀。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從閉關鎖國中真正走了出來,也讓馬克思主義在這樣一個環境下,進入了中國。五四對推動中國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這樣寫,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發。他認爲要力排陳腐朽敗者,只有依靠青春的力量。回看新中國的歷史,正是由於年輕人的積極參與,纔有了碩果累累的今天。

1922年,胡適做過一次《學生與社會》的講演,在胡適看來,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國家,如像現在的中國,學生與社會的關係特深,所負改良的責任也特重。這是因爲學生是受過教育的人,中國現在完全受過教育的人,真不足千分之一,這千分之一受過完全教育的學生,在社會上所負的改良責任豈不是比全數受過教育的國家的學生,特別重大嗎?他還說,社會上的許多事,被一幫成年的或老年的人弄壞了,別的階級又都不肯出來干涉糾正,於是這種干涉糾正的責任,遂落在一幫未成年的男女學生的肩膀上。這是變態社會裏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

回望五四,認識五四,現在是我們學習五四運動所體現的真正價值的時候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現在這個時代,弄清楚青年人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五四精神是極其豐富的,熱愛國家、培養獨立思考精神、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權威、培養容忍不同聲音的胸懷、接受外來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成果,懂得只有完善、豐富自己,讓自己成才,對自己有承擔,才能夠有能力完善社會,才能夠真正地報效國家,推動國家發展。

當年的北大校長蔡元培,他對學生的教誨是,讀書不忘愛國,愛國不忘讀書。這樣的理念,在那個動盪黑暗的社會下,是難以實現的,學生們面臨的選擇是,到底是回到學堂讀書,還是走上街頭,成爲一個參與社會的革命家。在五四運動發生之後,蔡元培完成了營救被捕學生的工作之後,辭職了。根據後來接任的北大校長蔣夢麟的憶述,學生運動給這位教育家留下了一個難題,至於北京大學,他認爲今後將不易維持紀律,因爲學生們很可能爲勝利而陶醉。他們既然嚐到權力的滋味,以後他們的慾望恐怕難以滿足了。作爲一個教育家,蔡元培是怕學生因參與國是而影響了讀書,在他看來,讀書是一個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生的本分。

讀書和愛國,這兩件看上去並不矛盾的事情,在一個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是必定要產生矛盾的。但是在今天,年輕的學子們應該感到幸運,因爲蔡元培的教誨讀書不忘愛國,愛國不忘讀書已經能夠成爲現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