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曾國藩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24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曾國藩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曾國藩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1

和張小硯聊天,姑娘說:《曾國藩全傳》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她說這話的時候,我纔看了一半,“血祭”看完了,“野焚”讀了一半,“黑雨”還未打開。我不知道張小硯說的是不是我看的這本《曾國藩全傳》,因爲在百度上搜索這個書名,你會發現,有多個版本。

我讀的這本是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唐浩明,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分爲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另外還有人物傳記《曾國藩全傳》,作者蔣星德,中國文史出版社20xx年出版,爲曾氏侄兒的'親筆撰述;嶽鑫、張弘編寫的《曾國藩全傳》包含曾國藩正傳》、《曾國藩演義》、《曾國藩逸史》《曾國藩別傳》四部,是最大部頭的一部,京華出版社出版,價格870元。其中流傳較廣的是前兩套,等讀完手頭這一套後,可以再買來另一套讀。

曾國藩有三點過人之處:曰自律、曰識人、曰馭人。

自律,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爲此採取的主要方式是寫日記,對自己進行剖析,進行學淋淋的自我批評,從點滴之處進行自我約束。“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制矣”這是岳飛所言,也是曾氏原則。作爲文武統帥,曾國藩以身作則,“勤”“儉”修身,恪守“慎獨”,嚴守自己的品行,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夠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帶領一支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隊伍。

識人,就是識別人才。曾國藩著有《冰鑑》一書,現在可以買到。此書據說爲面相識人之大成者,雖言過其實,但終究面由心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轉化影響是有道理的,此書可以買來一讀。

馭人,就是是通過賞罰、教化、交流、共事等方法讓人才爲我所用,這是一門微妙的學問,值得一生學習。我曾說過,最美的風景在人的心裏。可以借鑑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識人只有和馭人互相配合纔有其意義,只懂其一,不足成事。識得人才,但是不能爲我所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有些人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卻不能爲我所用,比如左宗棠者,只能順其發展,取其自然,合理利用,沒有必要在這些人身上多費工夫;那些心地醇厚、具備突出才能、同時又可克服的缺點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識別人才後,加以鼓勵,加以培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持久,比如李鴻章者。

其實,自律和識人馭人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嚴於律己,才能耳清目明,識得人才,並讓人才聚攏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下,並且駕馭他們爲我所用。

曾國藩讀後感2

《曾國藩傳》是我拜讀的第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讀後感受頗深!是什麼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屢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門之後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國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羣雄,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餘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每日日記以反省,且把日記交付同僚、子女閱讀以監督幾身,道德修養近乎純粹;就立言而言,最爲近代中國之大儒,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頗深!以天下爲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複雜的時事和風雲激盪的朝堂,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爲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跟注重“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於向前、忠君爲民的思想體系,把一隻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說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爲後來保家衛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養,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後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任務,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對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後輩敬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人稱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後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後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挾私報復擔心糧草不及,然實非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實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於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一片丹心照汗青!

曾國藩讀後感3

我讀書有點像耍流氓,只顧着看書的內容,很少去關注作者是誰。是不是受了錢鍾書老先生的影響[偷笑]。這是我第二次讀的曾國藩傳,第一次讀是在上大學的時候,我不知道讀的是不是同一個版本。不過非常大的一個感受區別就是第一次讀的時候更多的,就像是在看一本軍事著作或者是看電視劇版的一個戰爭片,一直着眼於湘軍和太平天國之間的戰爭情節。第二次讀可能更多的.是在看曾國藩的一生。

世人一直在說經商要看胡雪巖,做官要看曾國藩。曾國藩作爲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或者說有爭議的那麼一個人物,去了解,縱觀他的一生,對於歷史觀,修身是確實是很有啓發的。以下談談自己的幾點讀後感:

1.我認爲每一代君王他都是希望國家能夠長治久安,都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繁榮富強的。這個於公,誰都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希望爲自己的國家興盛出力。於私,可以讓自己的家族可以一直的榮耀下去,享受世襲罔替帶來的權利的擁有享受。所以在本傳的最後有提到一個觀點,曾國藩他是取了一家人的忠,失了天下人的義。針對這一點呢我的看法一方面可能是出於實力的問題,湘軍巔峯狀態固然有二十萬水陸大軍但是其他省是否願意支持曾國藩領銜的湘軍,這是一個未知數。況且還有滿人,捻軍,太平軍,還有外國聯軍。但更多的應該是對於國家他還是寄予希望的。希望能夠在消滅太平天國之後自己去輔佐君王。讓國家通過一種平穩的方式去過度去改革。雖然我們後世來看,可能失敗的原因是腐敗從裏到外的。但是這種體制也不是說完全不可能存在的。現在的君主立憲制一樣所以還是有機會的。只不過後來發展到後期,計劃趕不上變化,包括政府裏面其他人不作爲,思想開放的沒有腐朽的團隊強,導致最後土崩瓦解。如果事情能夠朝着好的一面去發展,那曾國藩這種行爲確實是可以讓中國人減少內戰,也不失爲一個大義的選擇。

2.從整個湘軍的發展史來講,讓我看到人性最真實的一面我們不能稱之爲醜惡,這可能是人的一種本性。就是參與戰爭的驅動力,是衛道?私慾?只能說這就是戰爭殘酷的本性。

3.歷史是一面鏡子,很多的歷史他都是重複的在上演。任何的家族,政權都是從無到有,從有道到腐朽,所有的事都是在輪迴。

自己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有限,想說的太多,卻一時沒有思路,希望以後能在讀一遍,在用心有所思考。

曾國藩讀後感4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爲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爲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並沒有留下什麼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讓讓我們收穫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在爲人處世方面,曾國藩秉承着“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爲人要做到誠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業之後,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爲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的品德,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認爲“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於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爲本,讓士兵在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鬥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爲一支鐵軍。

在戰略戰術上,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爲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尋求變化,從戰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後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爲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後會更加努力!

曾國藩讀後感5

《冰鑑》一書是曾國藩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傳世奇書,冰鑑的意思就是取以冰爲鏡,能察秋毫之義,它是曾國藩體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訣。因其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啓迪性和借鑑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喜愛。關於識人,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借古人的口表示過,人最大的智慧在於能識人,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劉邵也說:“聖賢之所美,莫美於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回有言:“世事洞明皆學問”。這些都表明了識人對於領導者也好,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難得的,曾國藩的《冰鑑》就是一本教人識人的書。

《冰鑑》體雖小而思精,我讀完後感覺要真正掌握這些方法很難大家聽到這裏可能覺得這不就是封建的相術嘛,現在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了,不值得一信,沒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嘛,我認爲其實是有的,書裏的內容在生活中很多都能得到驗證,之所以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形體特徵來識人是源於心理學和中醫學,人的`性格,經歷,學識可以決定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神態,這個大家好理解,中醫學又是怎麼回事呢,舉個例子,中醫認爲肺氣虛弱的人性格會多悲傷,如果調理得當性格會逐漸開朗,而肺虛的人在長相上會顯示出皮膚顏色蒼白,精神差,脾不好的人會膽小,成天擔驚受怕,長得瘦弱,耳朵又硬又小的人是先天腎氣不足,耳朵又肥又厚實先天腎氣足的表現,腎氣足精神勁才足,所以身體狀況對一個人的心裏狀況也是很有影響的,比如我們要幫助一個自卑的孩子建立自信時,除了心理的輔導,不妨也關注一下他的身體健康,相信會事半功倍的。這算一本工具書,我們可以說,《冰鑑》表面上是一部鑑人識人之專著,本質上卻是一本成功指南、勵志奇書。他的作用可以歸結爲兩點:識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我推薦大家看看這本書,對於領導人,多瞭解一些識人用人的方法;對於個人自己,我們通過冰鑑中的理論反觀自己的外在時能夠找到自己內在的缺陷,找到改進的方向,我想在學習識人時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其實正確認識自己纔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冰鑑可以做爲一面鏡子,讓你更好的瞭解自己:對於父母和老師,通過此書的學習,多一種觀察認識孩子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曾國藩讀後感6

一直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爲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現在來看也十分具有積極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恆。誠爲誠實、誠樸,爲人表裏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於安靜放鬆的狀態。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恆,指的有恆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現在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己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己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而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爲。

我們應該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閒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鬥,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曾國藩說:“凡人皆望子孫爲大官,餘不願爲大官,但願爲讀書明理的君子。”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曾國藩對讀書的態度。並且他還認爲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而他自己更是每天必讀書十頁,寫百字,記日記,而且逢三日寫回信,逢八日作詩。雷打不動。並且讀書時“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循外爲人。”正是這種讀書持之以恆的精神讓他在文采方面的造詣連毛澤東主席都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穫很多快樂。

曾國藩讀後感7

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靜之時,萬籟俱寂,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朗讀很多遍了,還是背不下來。背不下來不能睡覺,他只好一直誦讀此文。這時候,家裏來了一個小偷,潛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去睡覺,只聽他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實在忍不住了,跳出來大聲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曾國藩目瞪口呆:只見那賊人將那文章很流暢地背誦了一遍,然後輕蔑地看了曾國藩一眼,揚長而去。

平平資質,卻能夠達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通過讀《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我體會最深的就是:一個“恆”字成就了他。本書有別於一般的人物傳記,作者更多地從人物的細節瑣事着手,較爲真實地爲大家還原了人物形象,中間同時夾雜着許多作者對於主人公的人物評述。

他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的人生成就,觀其一生,始終離不開“有恆”二字。這本書中曾國藩“有恆”的性格特徵無疑是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曾國藩讀書有“恆”,他推崇“讀書不二”,一本書未讀完絕不去讀另外一本。除了讀書有恆,用兵打仗亦是若此,在做其他事情,他還是以恆爲最高準則。

他要求自己每天都堅持固定的日程,這樣求恆,自然是極爲痛苦的。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不可能熬下去。熬不下去怎麼辦?熬不下去也要熬,用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當極倦怠之時,他都會在日記中進行自省,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對於懈怠無恆的行爲零容忍。

書中說,每一個人不管天資如何,只要肯下得苦功夫,就能做自己人生的.鍛造師,從混沌中幡然醒悟,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時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着急,不能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地長高,也會讓人慢慢地成熟。

雖然曾國藩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不能忘卻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要發揚和繼承這種優秀的品質。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要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奮鬥!

曾國藩讀後感8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涼的風從小院穿過,滌生平靜地回到書房,拿出紙筆,微微捻了捻鬍鬚,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煙壺,寫下了“日課十二條”這個題目。

又是一個漫長的隆冬,八本堂內的國藩在紙上這樣寫道:“吾棋癮太大,雖然棋癮比抽菸要好,但也太耗時間心血,故決心戒棋。”

也許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能抵得上通過自省使內心純淨的高尚了,曾國藩作爲一代理學宗師,繼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從29歲起每日在日記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檢點自己的過錯,終於從笨小孩兒成長爲滿清第一重臣!在我看來也許自省方是曾國藩成功的關鍵,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內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終。

這也讓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徵爲鏡時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於人民,是否有益於國家,終於他開創了兼併包容而開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輝與浮華太過刺眼,因爲他擋住了真實,誇張的色彩與線條太過喧鬧,因爲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隱藏了致命的暗傷。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自負一生,致使連他的亞父也被他氣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在說:“天亡我,非戰之罪。”毫無自省之意,其執迷不悟,可見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歷史可能會少一個“漢高祖”多一個“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會姓劉。

時間轉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統治者沉醉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認爲自己的國家戰無不勝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風雲變化,他國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竟還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他們能從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中自省,可能歷史將會得以改變。

再看看現在的我們,沒有考好,怪老師沒壓準題,沒有按時到校,怪父母沒叫,沒有擠出時間讀書,怪老師作業太多……我想如果我們重新審視一下這些問題,回頭自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責任,是不是應該“我的地盤我做主”?

如果我們用自省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也許我們會使內心寧靜,然後“致遠”、淡泊而又“明志”,從一顆謙卑的心出發,歷煉出與衆不同的自己,成就屬於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從自省開始。

曾國藩讀後感9

以史爲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關鍵是學到領悟了什麼,而不要爲了一個死人而去計較,陷入我執和法執。一個人本來就是譭譽參半的,除非他成佛了,但即使是佛祖也被人陷害詆譭過,耶穌也被人揹叛過。而且孔子說了“一個人如果所有人都說他好,那這個人有問題,是個鄉黨。”

所以,有人罵曾國藩是鷹犬,有人說曾國藩是完人,是正常的現象。前者可能從階級立場的角度出發理性分析所得,後者可能因爲情感,比如我傾向於佩服曾國藩的志向“不爲聖人,便爲禽獸”,而卻被後人指爲鷹犬,因此心裏好不難受。由此看來說到底我還是個凡人。

我個人還比較傾向歷史是過去的政治,歷史爲現在服務,所以現在沒必要噴孔老二,而是要建立很多孔子學院爲榮;也沒必要噴曾國藩爲鷹犬,因爲滿漢一家親現在。我們需要的,是學歷史人物的優點,比如馬丁路德金有與美國開國領袖華盛頓一樣的待遇——作爲美國節日,但私生活實在不堪,但這不影響他《我有一個夢想》的偉大。

即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華盛頓小時候砍櫻桃樹的故事都是假的,但還是不影響其偉大。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的人對其苛刻咬文嚼字,有的人對其寬厚不求甚解,但都有所得。

古希臘神話是揭示人性惡的,中國神話是崇尚人性善的,這是文化傳統。但這個傳統斷了,總的來說對古代先賢,我們的敬畏心不夠,不過我並不排斥故宮賣萌產業鏈的發展,也不排斥“杜甫騎馬漫畫”,但我就是排斥“鷹犬”這樣惡劣的字眼,爲什麼不能換着用溫和一點的字眼表達觀點呢?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衝:左邊兩點水右邊中,意思是前面說到的“萬物負陰抱陽”的陰陽二氣,要像水一樣融合在一起。要想完全理解一個人,就是成爲他的一部分,像一粒鹽融入海洋,與海水融爲一體,它因此全然覺知了海水的鹹度。從這角度來講,我們誰也沒資格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而且對一個死人單一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因爲他本人是沒有還手之力的.。

法律是可以律人,可以律己的,但道德最好只拿來律己,不要站在自己的道德立場上要求別人,康德說“頭頂燦爛星空,心中道德準則”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對別人的錯誤的糾結是對自己的懲罰,何況本來也沒什麼真的對錯。——清明節記

曾國藩讀後感10

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細讀《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到這句話其中的深意,彷彿是在與一位滿腹經綸的長者對話,書中一行行細膩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讓我感受到了曾國藩爲人處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對於自身,他注重講德,講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負父母生養之德。他終其一生都在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從他的家書中,不難看出他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冊子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失敗教訓,以便及時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兄弟,成爲後人學習的典範。我們時常懶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實現的想法,最終卻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們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講德行、講孝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對於工作,他盡心盡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氣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縝密、注重細節、全神貫注,自始至終不鬆懈。人沒有恆心,做任何事都不會有成就。作爲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神聖的,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工作中遵規守紀、安分守己、踏實做人、乾淨幹事。對當事人負責到底,心中時刻記得羣衆,耐心傾聽羣衆的訴求和心聲,幫助人民羣衆解決好各種法律問題。時刻講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質、有品德的人。

對於學習,曾國藩在《致諸弟》中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他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爲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書到寫字再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作爲青年幹警,我們始終要注重增強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學習書本上知識的'同時,更要運用到實踐中,和同事討論學習,互幫互助,努力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同時對照標準要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剖析,做到從心靈深處查找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工作態度中查找工作落實上的不足,從生活態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國藩家書》中處處洋溢着德行、慎獨、親情、友情,這就是我們所缺失的東西,學習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也會少幾分浮躁和狂熱,多一些寧靜與安逸。

曾國藩讀後感11

看完曾國藩《黑雨》,曾國藩死時黑雨滂沱,結果窗外就淅淅瀝瀝下起雨來。

是該寫篇書評。

其實在看曾書之前,我對這個歷史任務的瞭解只有歷史書上“帶領湘軍擊敗太平軍”,以及創辦“安慶軍械所”。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家書》,還記得初中的那位女歷史老師上課時常拿着一本《血祭》,放在坐第一排我的桌子上。還幼稚的我一向崇拜強權,所以《血祭》着實令我向往。但在八年後,當我連續看完這三本書時,才知道唐浩明寫的曾國藩,真是着實是一部歷史事件小說,幾乎沒有兒女私情,這點與二月河大相徑庭。

二月河的書看起來比較有意思,有趣味,那種君臣關係讓人崇拜。成功多於失敗,往往讓人拍案叫絕。

但唐浩明筆下的曾國藩卻是敗多於成,他的人生坎坷異常。我覺得曾有點象二月河筆下的雍正,人物性格較爲正統、刻板,封建家族大家長式。但雍正身邊的人才較多,切人心所向。曾國藩身邊雖然也是人才濟濟,卻是各自打算盤,雖有極少數與曾一條心,切崇拜其爲人,如彭玉麟。這畢竟是臣與君的分別。

覺得“黑”特別適合曾國藩,這部書的書皮就是黑色,他先是崇尚程朱之學,然後經陳廣敷點醒,予以莊老處世《道德經》、《南華經》。

自古以來,手握重兵的臣子,都受到君主的'猜忌,而無論他是忠或奸。“手握重兵”本身就是君家一大忌,更何況是在滿人當朝的漢大員身上。因此當“剪滅長毛”後,曾主動“自剪羽翼”,裁撤湘軍。辦理津案,使他留下罵名;鎮壓太平天國又使歷史學家從各個角度稱辯他的利弊。美名有之,罵名亦有之。致使身在封建社會沒落這個歷史背景中的大人物,也變得晦暗不清,讓人無從評判。

但他是一個忠於主上的大吏,這倒是最貼切的稱謂。另外他的聯及家書,還有書法也流傳下來,翰林苑學士之名還是有實。

康福本來我很看好,不知爲什麼,我非常欣賞在大人物身邊忠心耿耿的子弟或家僕,如二月河傅恆的家僕、康熙身邊的臣子,故康福與曾之間的誤會到死未解,我很爲之遺憾。

曾國藩家族弟及胞弟,才能都太差,沒有能接替他、輔佐他的,憎國荃稍微強點,但我不喜歡他。

這裏我還是喜歡彭玉麟,是個奇男子。

曾國藩讀後感12

曾國藩,一名出將入相、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連毛主席也曾評價:“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讀罷隱卷,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做人之道。

赤膽忠心

曾國藩總是想着精忠報國。當他居喪在家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雖然想要保衛國家,但他正處於服喪之際,如果貿然出山,就是不孝,將會罵名留世。“自古忠孝兩難全”,國難當頭,曾國藩既想“捐軀赴國難”,又想表現自己的盡孝之心,只有久久躊躇,深感進退兩難。

而當時的曾國藩只是一介書生,對於兵法、列陣、行軍等是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雖然行軍打仗對他來說是困難重重,他自己也是再三躊躇,但他最終還是克服困難,組建湘軍,並親自奔赴戰場。當他帶領軍隊討伐太平軍勝利後,朝廷開始處處針對他,但他沒有擁兵自重,而是裁軍自抑,持盈保泰。

在處理“天津教案”時,爲了國家、百姓,曾國藩委曲求全,即便是放棄自己的聲譽,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也在所不惜。

這一切舉動,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但曾國藩做到了,這完全是出於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啊!

自強不息

從無到有,曾國藩不僅創建湘軍,還建立了湘軍水師。面對強大的太平軍,雖然敗多勝少,但曾國藩不斷吸取教訓,改變戰術,從不屈服。不僅如此,他還繼續創建淮軍。可見其百折不撓的決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平定了起義,曾國藩大力發展洋務,可謂打破清代“閉關鎖國”狀態第一人。開設鐵廠,製造輪船、槍炮等先進武器,曾國藩爲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他的自強不息,保留了晚清的最後一點生氣。

慎獨自省

曾國藩從修身做起,他提出“慎獨十二課”,每天反思自己,並加以改正。於是,他改掉了暴躁的.壞脾氣,變得處事圓滑;他改掉了恃才傲物,變得謙恭有禮;他摒棄了內心私慾,變得不貪念私情……

正是自我改進的點滴匯聚,使得曾國藩成就了最後的成功。

其實,曾國藩何嘗不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他的赤膽忠心告訴我們:在任何外界壓力下,都要以大局爲重;他的自強不息啓示我們:面對困難,應百折不撓,永不退縮;他的慎獨自省則點醒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完善自身。

學習曾國藩的立身之道、做人之道、治國之道,反思自身行爲,我獲益匪淺。努力成爲曾相這樣的國之棟樑,當是我畢生的追求。

曾國藩讀後感13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人物,其一生惡名與榮譽參半,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之賊”、“曾剃頭”的惡名。他作爲一位儒丈,卻能善始善終,成爲時人推祟的處世聖人,他家族興旺,成爲了每個成功者爭相效仿的楷模;他作爲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給後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經驗。換句話來說,曾國藩在近代中國是一位影響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廣爲流傳,乃至於他已經成爲現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澤東對他這位有名的老鄉評價甚高,歷數古代帝王無讚語,獨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對曾國藩的評價最爲客觀,稱之爲“譽之則爲聖相,讞之則爲元兇”。梁啓超曾驚歎:“如無曾文正毅力,必爲失敗之人”。這些都歸於曾國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學問中能流傳後世的一套——《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最有影響力的100封家書中,每篇都是膾炙人口,每句話都耐人品味。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裏,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其中一篇——對其弟們勸學的之道。簡述了:讀書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無遺憾,要做到這點,十分不容易。聞道,必須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經沒有把握,有怎麼能聞道呢?

“唯學問遠過古人,乃可評譏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學問之道,不可輕率地區評價或譏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評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現在那些講理學和漢學的人,動不動就貶評漢唐儒家,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習。善於學習的人應該對古人的書籍,逐一品讀,不能妄加評論。只有學問遠遠超過了古人,纔可以譏評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纔是學問之道。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對於《曾國藩家書》的博大精深,精妙絕倫的語錄,本人雖是淺讀,但卻收益良多,讓我也懂得了生活學習之道,時刻謹記:爲學之道,最要虛心。

曾國藩讀後感14

很早就聽說曾國藩是一個與衆不同的人,一直想讀些他的傳記,但是每次去圖書館看到厚厚的一本就放棄了,這次下定決心要讀一下了,這篇文章記錄讀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本以爲他會如很多古時的知名人士一樣聰明順利的,其實卻恰恰相反,在他之前曾家沒有出過一個當官的,父親也是在四十多歲才考中了舉人,曾國藩也是屢考不中,但是他卻沒有放棄,繼續埋頭苦學,終於在失敗幾次後考中了舉人,而且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後猛然開竅一路開掛似的直到考中進士,其實這一切並不是偶然,父親直到考中舉人之前,每年考試都翻山越嶺必定參加,屢敗屢戰。這種鍥爾不捨的精神也對曾國藩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而且父親教育的方法也不太合理,就是讓他死記硬背,這就造就了他學習踏實的性格。他也總是被人說過於笨拙,既然知道自己比常人笨,就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而且還在前幾次考試失敗中分析原因,終於獲得了學習的門路。讀這一部分讓我初識了曾國藩,他並不是個聰明的孩子,在大家的眼中他屬於笨笨的孩子,但是他卻相信勤能補拙,別人下一分功夫,他就要下十分功夫。雖然考了幾次不中但是也並沒有氣餒,從失敗中找原因,最終成爲曾家第一個登第的人。

等他到達翰林院後發現有智慧有學問的人很多,這種情況和我當時剛剛考上重點高中的情況多像啊,但是曾國藩卻決定繼續學習各種知識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努力的追趕上,想想我那時候卻努力了一兩下覺得費力就放棄了,想想真的是後悔啊,我如果當時也繼續努力也不至於沒有考上一個好大學,讀書有時候就會讀到自己的影子。曾國藩真正的做到了“日必三省吾身”,養成了每天記日記的習慣,反省自己當天的言行是否得當,每日讀書寫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他受命於咸豐在湖南管理軍隊,在管理軍隊的過程中他反思以往軍隊的陋習,建了一支人人相系的軍隊,最終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取得了多次勝利,如果沒有曾國藩說不定中國真的就被太平軍給毀壞了。

整本書看下來,感慨於曾國藩對國家的盡心皆力,他的一生都是在爲國家鞠躬盡瘁,幸好他沒有看到清朝的滅亡,否則我想他真的會心有遺憾的。我們應該學習曾國藩在學習上的孜孜不倦,還有他對一件事的剖析能力,做一件事前後要勤于思考,平時做好準備,如果失敗了也要在其中尋找經驗。無論在別人眼裏怎麼看你,自己要做對得起自己的事,自己要問心無愧。

學習也是需要堅持下去的,自律!

曾國藩讀後感15

昨天才拿到《曾國藩傳》就迫不及待地讀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及其家族如何通過科舉之路一步步踏上從政道路並實現階級跨越的。

從本章節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原生家庭雖然小有富庶但並非名門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見他並非含着金鑰匙長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憑藉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脫穎而出,進了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知識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階層。總結來看,我認爲曾國藩能夠成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視教育。從第一章可以看出,從曾國藩的爺爺輩就非常重視教育,不惜花重金培養曾國藩的父親和曾國藩本人。本來祖父是想培養父親的,可惜父親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孫子上,從小非常重視曾國藩的教育,所以曾國藩在這種教育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自然文化基礎和素養也不差。

二、繼承了家庭的優良傳統精神—鍥而不捨。我們讀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父親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終於在40多歲才榜上提名。而曾國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倆的這種成績成了當地鄉親的笑話,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題名的夢想。他們帶着這樣的`夢想,一步步鍥而不捨地向夢想邁進。終於父子倆都在不同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題名之夢。而能帶着他們堅持下來的就是他們家的家族精神——鍥而不捨。曾國藩回憶,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風水,不信醫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勝天。我想翻譯過來,就是對夢想的鍥而不捨的這種精神。

三是善於從失敗教訓中分析原因和總結。通讀曾國藩的科舉之路,發現他的科舉之路走得並不順利,他失敗的次數其實還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敗開啓了曾國藩的人生拐點。那就是他的父親中秀才,而他卻名落孫山,還被當成反面典型進行通報,批評他的文章寫得文理不通,相當於現在說的語句不通,結構混亂之類的,還是批評得相當厲害了。這件事使得曾國藩深受打擊,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並將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優秀的文章進行對比,準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寫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進行科考,終於如願以償金榜題名。從此以後,曾國藩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績開始突飛猛進。可見善於從失敗中找尋原因,找差距,總結經驗是多麼重要的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