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心得體會

《擺渡人》個人讀書心得

本文已影響 3.43W人 

《擺渡人》是一本心靈治癒系小說,下面請看本站網爲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

《擺渡人》個人讀書心得

  《擺渡人》讀書心得1:

《擺渡人》這本書在“館長薦書”的第一期就已出現,相信大家都已經讀過。說到這,可能有的人就會在心裏嘀咕:“我們都讀過了,還有什麼好介紹的呢!”儘管如此,今天我還是要分享這本書。它值得我去這麼做。在我目前所讀的書中,有兩本書在讀完之後,讓我產生了寫一些文字來表達感想的衝動,《擺渡人》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作者:克萊爾·麥克福爾,英國人,居住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南部,是英國備受矚目的實力作家。

她的作品往往在出其不意的情節架構中包含感人至深的真情,貫穿人性思索和人性獨白。

值得我分享的原因:

一、故事發生在神話背景下,以穿越荒原爲主線,充滿神祕色彩。

二、故事情節刻畫細緻深刻。

“不知什麼東西抓住了她的頭髮,用力拖拽,她心裏一驚,一時間竟忘記了閉嘴。嘴一咧開,肺馬上趁機吸氣。滾滾毒水隨即涌進了肺部,它們一邊抽搐着,一邊仍竭力想吸進空氣。迪倫連咳嗽帶嗆水,更多的污水灌進了喉嚨,眼睛驚恐地往外凸,耳朵因進水而脹痛,最後變成尖厲的耳鳴。當她逐漸陷入昏迷的時候,臉上還帶着絕望吶喊的神情。她最後只覺得有個東西拽着她的腿,猛地朝着更加幽深的湖底沉下去。”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主人公迪倫落水後,在水中的一系列表現,作者對於迪倫在湖中的溺水的生理表現刻畫得可以說是“細膩自然”。讓人有一種身在其境的感覺,惶恐、壓抑充斥於心。這樣的情節讀後縈繞心頭、刻於腦海,久久不散。

三、人物心路歷程清晰真實。

以迪倫過荒原後重尋崔斯坦這一經歷的心理活動爲例:迪倫抱着臂,擡着下巴,從牙縫裏擠出了一個“不”字,“我要崔斯坦。除非我見到他,否則我不會離開這兒。”

迪倫認真地思索着,真的要這樣做嗎?可是如果她重新返回荒原,接下來又怎麼辦呢?她要怎樣才能才能找到崔斯坦?

迪倫倒吸一口冷氣,然而儘管惡魔們把她嚇得夠嗆,卻並不朝她這裏移動。她不由自主地向身後瞥了一眼,看着那扇已經緊閉的大門。她應該再回去嗎?

她歷盡千辛萬苦走到現在可不是來送死的。崔斯坦的面容又一次地浮現在她的眼前,那雙湖藍色的眼睛是擺脫現在糟糕處境的靈丹妙藥,就像吹來了一陣新鮮的空氣,讓迪倫一下子充滿鬥志。

從這四句中我們不難看出迪倫在尋找崔斯坦過程中,心路的變化。由堅定到動搖再到堅定。作者所寫的這段心路變化是非常真實的、非常符合一個正常人在面對這樣的事,產生的思想矛盾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作者克萊爾對人心理的準確把握。

四、愛情。

在理性和情感一次次碰撞之後,迪倫和崔斯坦都選擇了情感,他們成功了。因爲相愛,他們互相成爲對方靈魂的擺渡人,救贖了自己的愛人 。 他們相聚於荒原,相愛於荒原,相離於荒原,相逢與荒原,相守於塵世——有情人終成眷屬

荒原是他們相識、相知、相助、相愛的絕對見證者。

這本書值得讀、更值得反覆讀,相信次次讀次次有收穫。真心的希望大家能夠將這本書分享給你身邊的一些同學朋友。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人船。 誰會是爲你義無反顧的“迪倫”,你又會是爲誰奮不顧身的“崔斯坦”?

  《擺渡人》讀書心得2:

故事講述的是15歲的單親女迪倫厭煩了母親無休止的嘮叨和同學們的嘲笑,踏上火車去見從未謀面的父親,在火車行進過程中遭遇車禍,靈魂飄離自己的身體,進入漫無邊際的荒原。 在這個半死亡靈魂遊蕩的空間裏,無數靈魂在自己擺渡人的帶領下不斷趕路,與惡魔做鬥爭,堅持到終點分界線的就進入了另一境界——天堂;沒能走出荒原的就被惡魔吞噬,變成惡魔中的一員。

作者對半死亡狀態下靈魂飄離的創作確實有意思,我覺得是這本書值得讀的特點之一。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附着在厚厚的軀體下面,當不受軀體的束縛後,他就可以自由遊蕩。但就像我們活着時一樣,死後靈魂也要經歷艱苦的跋涉,在每一個孤獨靈魂的路上,誰會是你的擺渡人?其實,沒有真正的擺渡人,真正的擺渡人就是自己,是潛藏在自己身上的愛與勇敢的力量。

這部小說也有一些前後不太對照的地方,比如,荒原是自己的心境的映像,在迪倫作爲崔斯坦的擺渡人時,荒原描寫的卻還是她曾經走過的路。還有崔斯坦以男孩身份出現的鋪墊不夠,迪倫一直想要見的是她未謀面的父親,按這個鋪墊,崔斯坦應該是以中年男子的相貌出現纔是。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或許就是文字的魅力。

真正的救贖,來自心靈的自我成長與非凡勇氣

  《擺渡人》讀書心得3:

前段時間有部電影叫《擺渡人》,由張嘉佳的小說改編,梁朝偉、金城武主演,而今天我要介紹的《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的作品,是一本心靈治癒小說。

作者從少男少女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細膩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終極幸福的嚮往。

《擺渡人》所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愛與選擇的故事,也是一個15歲小女孩的成長與救贖之路。一個靈魂的空間,從生到死,自死赴生,每個靈魂都需經歷一片荒原才能達到彼岸,都會有各自的擺渡人協助。故事的主人公迪倫意外而“亡”,對迪倫和無數孤苦無依的靈魂而言,荒原的風景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他們內心的景象。你哭泣,世界便因你狂風大作,陰雨密佈;你歡笑,身邊就是燦爛暖陽,靜謐湖水。你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荒原,荒原便會回報給你加倍的體驗。經歷靈魂荒原的過程中,迪倫與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相愛,在愛的魔咒下,破除了荒原的規則,帶着擺渡人重回現實世界。書的封面是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爲你需要我。那是擺渡人崔斯坦的自白。靈魂若有歸處,誰將幫你安放?看似強悍的崔斯坦,化解了一次又一次惡魔的進攻,在回程中卻顯得膽小和維諾,看似羸弱的迪倫,卻支撐起了回程的全部信念。誰又會是誰的依靠?在身體上迪倫依靠崔斯坦走過了荒原,在精神上崔斯坦依靠着迪倫才步入了另行的軌道。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他們之中到底誰纔是真正的擺渡人?究竟是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崔斯坦?還是古靈精怪、永遠充滿奇思妙想的迪倫? 崔斯坦是擺渡人,他受到荒原規則的限制,一趟又一趟的完成擺渡任務,卻早已心力憔悴,迪倫是一個女孩的靈魂,最終她帶着從未抱有希望的擺渡人來到了現世。第一趟的路程中,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他帶着她完成了靈魂的救贖,第二趟的路程中,迪倫是崔斯坦的擺渡人,她帶着他完成了生命的救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說過:“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一般認爲,人在去世之後就沒有了意識,靈魂隨着肉體機能的結束而消散,人的一生也就劃上了句號,然而在擺渡人中,卻將死後之事看成是一次靈魂的旅程,在經歷生死存亡和愛的那一刻起,如果生命再次進入輪迴,你又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的就是:堅持、勇敢、大膽、打破世俗。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尋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都不是有形的枷鎖,而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怯懦、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擔憂。你的信念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無所畏懼的自由靈魂,才能抵達甚至改變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贖,來自心靈的自我成長與非凡勇氣。

雖然故事的主角是少年少女,全書的基調是奇遇、魔幻。崔斯坦爲了超度靈魂,隨時準備變成那些亡靈在最後一次許願中想要得到的陪伴者的樣子。但爲了愛情,他可以把這件事情變成永恆。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流於平淡、平庸的,但是往往驚喜和轉機也因爲平庸、平淡而倍加可貴。迪倫看似到了生命終點也沒找到的東西,竟然就在她離開人世的一瞬間出現了。如果每個人都認爲等待就會得到幸福,安靜走路轉角就會遇上,那麼也就不可能有轟轟烈烈和刻骨銘心了,主動追求幸福纔會看到幸福的樣子。

失去是變相擁有的開始。生活就是一次拼命磨練自己的過程,你得習慣它贈予你的一切,它總會讓你明白一些道理,總會讓你在成長的路上多一分勇氣,遇到挫折不要急着放棄,堅定自己的內心,學着鍛鍊自己,獨自應對困難,成爲最初想要成爲的最好的自己。迪倫失去了生命,卻遇見了自己生命中的那個擺渡人,獲得了新生。由膽小懦弱的人成長爲勇敢堅強的人,由內心孤獨荒涼的人成長爲內心充滿愛和希望的人,由被擺渡的人成長爲擺渡人。

擺渡人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可以是引導人生的宗旨,可以是處理事物的原則,可以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家的'道',儒家的'仁','義',佛家的'慈悲',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甚至媽媽的嘮叨,爸爸的叮囑,老師的提醒,路邊一件小事給心靈的觸動,都可以可能是'擺渡人'。從懷疑,到信任,再到愛,最終爲之奮不顧身,爲了某個人可以,爲了理想可以,爲了信仰也可以。

那些給自己帶來改變的都是自己生命中的擺渡人,無論這種改變是好是壞,也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自己獲得了新生的機會。也正是他們的潛移默化,很多看來不可能成功的事成功了也顯得理所當然,那些在自己看來索然無味的事情纔會顯示出它存在的意義。

每一個靈魂都是獨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過錯。希望這本書的故事能夠帶給你溫暖、勇氣,或許還有些許的信心,渡人亦是渡己。找到自己的擺渡人,成爲別人的擺渡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