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說課稿

最新《瑤族舞曲》說課稿

本文已影響 8.66K人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新《瑤族舞曲》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瑤族舞曲》說課稿

  《瑤族舞曲》說課稿1

  [說教材]

一、 說課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級小學音樂沿海版第十二冊第三課欣賞民族管絃樂曲《瑤族舞曲》。

二、教學內容的作用和意義:

國家教委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瞭解全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教學目標。並明確了音樂欣賞的內容和基本要求是“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介紹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音樂教學大綱爲我們的欣賞教學指明瞭方向。

通過對《瑤族舞曲》的學習,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使學生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主自豪感、自信心。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們置身於音樂的天地中去認識音樂、感受音樂、鑑賞音樂,用音樂教育來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音樂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正確的道德觀念與高尚的生活情操。

三、 教材分析:

《瑤族舞曲》原爲作曲家茅沅、劉鐵山根據民間歌曲《長鼓歌舞》爲素材而寫成的管絃樂曲,後經作曲家彭修文移植爲民族管絃樂合奏曲。樂曲爲復三段體結構,感情豐富、音樂形象鮮明,生動地描繪了瑤族青年男女在節日夜晚歡歌漫舞的情景,表達了瑤族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讚美之情。

四、教學目標:

1、 體驗瑤族人民在節日歡歌漫舞的熱烈氣氛,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民族音樂的愛國主義情感。

2、 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聯想、想象讓學生體會音樂表現手段在塑造藝術形象中的作用。

3、 瞭解和熟悉樂曲的主題,掌握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節奏特點。

五、教學重點:

1、體會音樂表現手段在塑造藝術形象中的作用。

2、掌握瑤族舞曲的節奏及音樂風格特點。

六、教學難點:

1、 分析作品內部的主題變化發展。

2、 給舞曲創作打擊樂伴奏譜。

  [說教法]

大綱中指出:欣賞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學中要以聽賞爲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準確、生動,富於啓發性。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聯想、想象讓學生體會音樂表現手段在塑造藝術形象中的作用。

六年級學生通過幾年的學習,音樂知識不斷積累,對樂曲各種音樂要素的分析能力不斷增強,本節課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認知規律及已有的音樂水準進行教學,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教師點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想象力和觀察分析力,讓學生聯想瑤族人民在表演歌舞時的情境,動手創作,動腦分析,動口說想象的思路,學生親身參與樂曲的分析,創作,充分體現出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教育原則。

二、採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瑤族音樂的特點,併爲舞曲創作伴奏,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三、採用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手段,創設情境,以較多的信息量,豐富課堂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加學習的興趣,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圖形、圖象、音頻、視頻等媒體,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樂,更加了解音樂作品及音樂形象。

四、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指出,對學生進行全面的綜合的音樂訓練,依賴聽覺、運動覺,以至於整個身體的感應來不斷提高學生對音準,節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鑑別。本節課採用奧爾夫教學法,運用民族打擊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訓練、多聲部訓練和合奏訓練,加強對主題音樂的理解。

五、注意從實際出發,創設情境,面向全體學生,啓發學生動腦思維,採用嘗試教學法,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動手進行音樂創作,觀察分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創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說學法]

音樂心理學學科的研究指出:音樂欣賞應分成四個不同的層次,即從音響感知出發,進入感情體驗與想象聯想階段,最後達到認識領悟音樂的思想,背景,意境,創作手法等理性階段,只有把四者緊密結合,彼此影響,相互作用,才能達到一個感性、理性統一的“全方位”欣賞階段,爲此,我創設一個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

一、 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聯繫起來,有意識地進行學法的指導與滲透,不僅讓學生學會,而且讓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實行“四多”,即多聽、多想、多討論、多創作,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活躍學生的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教育心理學中提到聯覺現象,即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象。我們利用多媒體助教的手段,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從對樂曲聽覺上的感覺昇華到對樂曲的聯想,聯想到瑤族人民表演歌舞時的情景。

三、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變被動爲主動。

  [說教學程序]

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 先讓學生講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和看法。

2、 點題:《瑤族舞曲》。

3、 看一組瑤族風情的介紹片段。 引起學生對少數民族的興趣,點題,引起學生傾聽的願望。採用多媒體影像,創設情境,讓學生了解瑤族的風情及音樂特點。

  二、欣賞全曲:

1、 體會全曲情緒,說出音樂所表現的情景。

2、 介紹作曲家和音樂創作背景。

3、 介紹瑤族的民族風情和音樂特點。 讓學生感受舞蹈的熱情奔放,從而感受樂曲的美妙之處,進入舞曲的情景。

  三、分段欣賞:

1、 引子部分:633 633|633 633|17 1.2|3.2 3.2|2.1 1. 7 | 6 0 |

A、 先提問:引子部分的情緒、速度、拍子是怎麼樣的,引子的作用是什麼?表現了怎麼樣的情景。

B、聽錄音,請學生回答問題。引子描寫的情景:在月光下,把人們帶進了瑤寨。

C、 在老師引導下讓學生找出瑤族長鼓舞的節奏型。 Χ ΧΧ | Χ ΧΧ |

2、音樂A段:

63 36| 2. 1 |72 17|6.5 3|6.7 12|3.5 32|123 21|6 0|

A、先提問:A段第一主題的情緒、速度、拍子是怎麼樣的,表現了怎麼樣的情景。

B、聽錄音,請學生回答問題。描寫的情景:抒情、優美、瑤族姑娘翩翩起舞。

C、爲第一主題音樂設計伴奏譜小鈴:ΧΟ|Χ Ο| Χ Ο | Χ Ο |雙響:ΟΟ|Ο Ο|ΧΧΧΧ|ΧΧΧΧ|鈴鼓:ΟΟ|ΟΟ| Χ— | Χ— |大鼓ΧΧΧ|ΧΧ| ΧΧΧ| Χ Χ |注:大鼓模仿長鼓的節奏。

總結昇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瑤族舞曲》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說教材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音樂欣賞課《瑤族舞曲》。

《瑤族舞曲》是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的同名管絃樂曲改編成的民樂合奏曲。樂曲生動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面。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根據課標要求和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在聆聽中感受樂曲的情緒,並通過多種音樂實踐活動了解各個主題音樂的特點。

②初步瞭解樂曲各個部分的主題旋律,培養學生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力,並在各種音樂活動中以不同方式表現音樂,並能從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③初步瞭解長鼓、瑤族舞曲的簡單知識。

《瑤族舞曲》是一首民樂合奏曲,旋律起伏跌宕,寓意深刻。所以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思維,感受《瑤族舞曲》速度、力度特點、感受樂曲情緒,就成了本課的重點,而記憶樂曲的旋律,引領學生作出對節選部分的樂曲的正確分析便成了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節課旨在以音樂審美爲核心,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聆聽、感受、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之美;以學生髮展爲本,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爲重點,提高學生素質爲宗旨,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音樂實踐能力。

  三、學法指導

課程主張自主、創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欣賞、感受、思考、討論、創編和表演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感。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

  五、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爲了圓滿完成教學目標,我將教學過程大致分爲以下幾個版塊:情景導入課堂——認識瑤族長鼓、學習它的基本節奏型——初聽全曲、整體感受——分段聆聽、逐步深入——再次整體聽賞——介紹樂曲、提升課堂)。

(第一版塊)情景導入課堂

課堂伊始,我用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我中華》。並和學生共同探討:“在我們的大家庭裏都有哪些少數民族成員呢?”列舉過後繼續對同學們說:“今天,老師要帶同學們到瑤族人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接着用多媒體播放《走進瑤族》(葫蘆絲版《瑤族舞曲》作背景)。學生邊看邊和老師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這種視覺和聽覺的完美結合,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興趣。)

(第二版塊)認識瑤族長鼓、學習它的基本節奏型

在《走進瑤族》的播放過程當中,我會(指着大屏幕)適時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那個長長的東西是什麼嗎?”可能有的學生能回答正確。如果都不知道,我將向同學們介紹瑤族長鼓和黃泥鼓以及它們的基本節奏型×××(課件出示瑤族長鼓和黃泥鼓圖片及其主要節奏型)。然後帶領同學們尋找可用聲源,敲擊這個節奏型。學生可以敲桌子,可以擊掌,也可以拍退。接着,我在學生整齊的敲打聲中演唱“燦燦明月,淡淡清風,瑤家山寨沉浸在溶溶月夜中。”唱到此處,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瑤家山寨爲什麼沉浸在溶溶的月夜中嗎?”待學生稍事思考後,我接着說:“那是因爲瑤家山寨里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篝火舞會。同學們,我們一起到舞會現場去看看吧!”

(設計意圖:這一情境化的語言是爲了引導孩子們更自然地進入到樂曲的情緒之中去。因爲一切藝術必然具有形象性、立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運用戲劇、文字、美術、影視等姐妹藝術來幫助學生聆聽音樂,不僅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審美心理結構。而我在這一環節中所運用的姐妹藝術便是“有聲的文字——語言”。)

(第三版塊)初聽全曲、整體感受

1、(課件出示題目《瑤族舞曲》)聆聽全曲:

在首次整體聽賞完樂曲之後,我會提出問題:“同學們,你能想象出這段樂曲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嗎?這段樂曲的情緒有沒有變化?你是從哪些音樂要素中(樂曲的哪些變化讓你)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因爲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相信這些問題都難不倒大家的。帶着初聽樂曲的喜悅心情,我要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

(設計意圖: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

(第四版塊)分段聆聽、逐步深入

1、我首先讓同學們欣賞第一主題音樂。聽賞之前,我首先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帶着大屏幕上的兩個問題認真聆聽第一主題音樂(大屏幕出示:這段音樂是什麼情緒?表現了怎樣的情景?)”在學生作出回答後我引導學生跟隨節奏譜爲這段音樂伴奏。同時大屏幕出示第一主題音樂曲譜。“同學們,你能看着節奏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爲這段主題音樂伴奏嗎(注意:只拍擊實心)?我們來試試看!”這時學生和着我的琴聲,課堂將出現一種整齊劃一的極富節奏感和旋韻感的聲音效果。

2、聽賞下一主題音樂之前,我仍然採用情境化的語言導入:“同學們,當人們唱累了跳累了的時候,會怎麼樣呢?”簡短的一句話將學生帶到第二主題音樂的情緒裏。曲終之時,不急於去打破這樣的氛圍,給孩子們靜靜地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味,並隨音樂的情緒判斷其節拍,然後引領學生隨琴聲運用多種方式(擊掌、拍腿等)爲第二主題音樂(3/4拍子)伴奏。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主要通過各種音樂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感受樂曲的變化,並以此加深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版塊)再次整體聽賞

爲了考察學生對作品的掌握情況,我設計了這一教學環節。在這次整體聽賞時,我引導學生跟隨音樂做表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邊聽邊舞,也可以邊聽邊哼唱。這時,我適時糾正學生唱錯的地方,並跟他們一起唱他們喜歡的旋律。爲了幫助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記憶樂曲的旋律,我還設計了一個小小的遊戲:我加上歌詞演唱其中一段主題旋律,讓同學們猜是哪一段。

(設計意圖:這種通過加入歌詞的演唱,能大大提高學生記憶旋律的有效性。)

(第六版塊)介紹樂曲、提升課堂

爲把課內外有機融合,拓寬學習渠道,提升課堂立意,我在課堂即將結束之際向同學們講解《瑤族舞曲》的相關知識,,並和同學們一起觀看《瑤族舞曲》民樂版的現場演奏錄象。

(設計意圖:旨在通過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藝術的感情,也爲使學生能夠永久喜歡上聽覺這門藝術奠定基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