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鋼的琴》觀後感(精選22篇)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鋼的琴》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鋼的琴》觀後感(精選22篇)

《鋼的琴》觀後感 篇1

這是一部懷舊的電影,那俄羅斯風味的背景音樂,陳舊廢棄的廠房,高聳入雲的煙囪,甚至公式化的講演,都在緬懷一個逝去的時代。這是一部80後,90後無法理解的電影,一羣下崗工人折騰半天,鼓搗出一架鋼體結構的鋼琴,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一部拍給50後,60後甚至70後的人看的電影,只有他們才能產生深深的共鳴,理解那架鋼琴背後的含義。

我還記得上學時騎車從重工業區穿過,那林林重重的管道彷彿構成了另外一個世界。如今那道獨特的風景已經不在,要麼被夷爲平地,要麼被替換成酒店超市。時代結束了,可人還在,如何面對新時代是這批被改革大潮衝擊的頭暈腦脹的人首要解決的問題。我還記得在這特殊時期,父親每天回家愁眉不展,母親每天惶惶不安,那個時候我還不能理解失業的痛苦,直到我畢業那年,才知道箇中艱難。

從小被教育“只要好好學習,國家會給你工作”,“工廠有託兒所,醫院,宿舍,你的生活完全由工廠負責照顧”......直到有一天,一個聲音說“國家照顧不了你們了,工廠必須倒閉,你們自尋出路吧”。想想這批人,老的有50多歲,年輕的不到20歲,下崗後能做什麼?專業覆蓋面太窄,其它行業肯定不會招個沒有經驗的人來培訓,符合專業的私企,更傾向招年輕的一代,便宜又有發展潛力。不要跟我說每晚七點檔裏面提到的在私企中名聲鵲起的老師傅,那種人畢竟是少數,能在上千萬下崗工人中佔到幾成?

在《鋼的琴》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陳桂林的同事們有的改行賣豬肉,有的成了配鑰匙師傅,還有的去撈偏門。而陳桂林憑着自己的音樂天賦,也勉強能混日子,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將要失去女兒。恐怕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他說出要做一架鋼琴的的時候,這個決定裏一半是和老婆賭氣,一半是潛意識裏對現實的吶喊:“你可以剝奪了我的時代,但你阻止不了我去打造屬於那個時代的烙印。”這也是他的同事們一拍即合的原因。在影片中我沒有看到這批被時代遺棄的人的抱怨,不滿,我只看到了他們面對現實的無奈。雖然他們偶爾也發泄一下,嘗試偷個鋼琴,打個羣架,但心裏,都充滿着對逝去時代的無限緬懷。

幾經挫折,鋼的琴終於完成。在影片片尾處,由起重機徐徐吊起這架特殊的鋼琴時,我心潮澎湃,那鋥亮的琴板代表着不屈的精神,那精緻整潔的琴鍵透露出精湛的技藝和辛勤的汗水,這架琴彷彿是骨感現實身上的傲然雙峯,挺拔聳立,桀驁不馴的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的存在。當陳桂林女兒小心翼翼的問道:“能出聲嗎?” 我啞然失笑,淚水劃過面頰,看到陳桂林和同事愜意的在一旁欣賞女兒在鋼琴上快樂的彈奏,他們心裏一定很安慰吧。

你看到我低下高昂的頭,你看到我跪下男兒的膝,你沒看到的,是我心中永遠有一處地方,有理想,在不羈的歌唱。

《鋼的琴》觀後感 篇2

那日,看完《鋼的琴》,我不禁抹下兩滴眼淚來。

這部影片敘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兒。妮兒很愛彈鋼琴,她的父親是某所學校的音樂老師。一次,因爲妮兒在鋼琴室練琴練的很晚,妮兒的父親就這樣丟了工作。妮兒的母親因爲家裏太窮已經不想跟她爸爸過日子了。擺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艱難的抉擇。妮兒說,誰能給她買架鋼琴就跟誰過。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撫養權。妮兒的父親爲她做了架木頭鋼琴,木板上畫着琴鍵,發不出任何聲音。父親說,只要心裏有音符就能聽得見。但有一天,他聽說女兒要跟媽媽過就賭氣把那架木鋼琴砸了。女兒哭着不走,說,不跟媽媽了,永遠跟着爸爸。聽了這句話,妮兒父親的氣消了,又覺得有點對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幾個要好的哥們去學校偷鋼琴。結果偷琴計劃失敗,他也差點進了公安局出不來。他還是不甘心,到圖書館借了本《怎樣做鋼琴》,他從那堆俄文中一個詞一個詞地翻看詞典,翻譯成了中文,經過幾番周折,妮兒的父親終於做好了那架鋼做的琴。但父親爲了讓妮兒有更好的生活條件,最終卻放棄了對她撫養權。妮兒在媽媽的陪伴下,來到了放鋼琴的廢棄工廠。在那裏,妮兒用她那雙手,彈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聲。

這個故事中表現出的父愛是那麼的感人:妮兒的父親是多麼地疼愛自己的女兒,他爲了安慰女兒,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鋼琴。琴彈不出任何聲音,他卻告訴女兒,音樂是用心去聽的,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的。後來,爲了挽留女兒,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幾百個琴鍵的鋼琴。妮兒的父親用愛編織了數不清的善意謊言。當最後妮兒用稚嫩的童聲問她的父親,這琴能彈出聲麼。父親肯定地告訴妮兒,一定能。我的眼淚就像珠子斷了似的,流了下來。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愛孩子、到老依然對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們總以爲孝敬父母的事來日方長,時間還多着呢。可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媽媽的鬢角有了幾許白髮,爸爸的腰不再挺拔。當我們還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裏時,時間卻以一種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我們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

從現在起,替父母分擔一些活兒,以免會造成終生的遺憾。

《鋼的琴》觀後感 篇3

影片名稱本身就是一對矛盾體,帶有破敗色彩的“鋼鐵”與高雅藝術“鋼琴”碰撞在一起,第一感覺猶如雞蛋碰石頭——傷不起。這也是影片的時代背景——小人物卑微命運與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的碰撞,同樣傷不起。

這是一部有生命的電影,荒誕中存在着真實,疏離感中包含着不願觸及的過往。90年代舊東北聳立的高大的煙囪,空曠破舊的大廠房,冰冷的機器,衰敗的野草,彷彿都在昭示着一個時代的逝去。很遺憾,那是我們已經存在卻無法深刻體驗的時代。用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眼光觀看影片,雖然那些舊場景是我們僅憑感覺去想象和感受的,但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與艱辛,以及展露出的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卻也深深引起我們的共鳴。

“造鋼琴”這一事件的起因是主人公陳桂林爲了與妻子離異後爭取女兒的撫養權決定爲喜歡彈鋼琴的女兒造一架鋼琴,一個平凡的父親,他竭力地在爲女兒奔波,拉着一羣曾經搞樂隊的朋友一起向着這個偉大的夢想前進,這種無言而深切的父愛,總是在突然的某個瞬間激起我們心底的一絲觸動。起初聽到他們要造鋼琴,真正覺得他們簡直在胡鬧,真是在用雞蛋碰石頭,“鋼廠”和“鋼琴廠”只是一字之差的區別嗎?影片中的人物未免太幼稚了吧。然而看到他的那羣朋友不顧一切地跟着他一起“胡鬧”時,我堅信那是偉大父愛和友情的完美詮釋。當得知羣體中一個朋友的女兒被一姓“安”的欺負了,一幫大老爺們立馬放下手中的活興師動衆地開着各種車要去圍攻姓安的,這一點有些網友評論“有點無厘頭”,然而在我看來這確是影片中出彩的一幕。都是爲了兒女,這也是父愛嘛,所以這羣老朋友便又是集體出動,真夠義氣。只是我想起《陽光姐妹淘》中的類似情節,幾個媽媽級姐妹爲了其中一個姐妹的女兒對幾個惡劣學生“大打出手”,瘋狂卻又飽含真情,這便是人間最最真實的親情和友情啊!

那是個怎樣的年代,個人不可抗拒之命運和時代難以逆轉之變遷。煙囪對於東北人來說就如汪工所說“在有的人眼裏,它是成長的記憶;在有的人眼裏,它是回家的座標”,但這一切都不能成爲保留煙囪的理由。時代發展的進程要求它離開,工人們再多的挽留也是徒然。然而工人們用另一種方式來體現工人階級的力量,“有困難也得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得上”工人們敢想、敢幹、敢拼的精神在造鋼琴的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完善合理的分工,各盡其能、各司其職、盡職盡責,這才使造鋼琴不僅僅停留在夢想階段。當最終鋼琴從廠房上空緩緩降落時,這是一種震撼人心的崇敬,時間停留,大家的臉上透露着命運無奈同時有着工人的堅定。在這時刻,我感覺這架鋼琴已不僅僅代表一種父愛和友情了,它更是對命運的和理想的一種挑戰,這時的氛圍有着和《老男孩》相似的對夢想的執着追求和感嘆時代變遷的滄桑,令人回味。

電影的結尾,兩根菸囪被炸了,在漫天的黃土中,那個時代結束了。空曠的廠房裏迴盪着女兒的琴聲,給人們最安靜的思考和一個時代最執着的記憶。

《鋼的琴》觀後感 篇4

總有那麼一部或者幾部電影會觸動我們某一根神經,看後有想寫點東西的衝動!

這部小成本電影,商業宣傳沒有炒作;演員沒範沒有腕;沒有視覺衝擊和感官刺激,題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爲主題的電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簡單,唯獨那架鋼製是最複雜的,因爲它承載的東西最多,不單純有美妙的音樂!

它承載着父女之愛,一個深愛自己女兒的父親,在這個物質化嚴重的社會裏,他可能不知道什麼“窮養兒子富養女”,只知道“用心”養!他的壯舉稍顯滑稽,但是我們沒有資格去恥笑他。

它承載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風景,失敗了,就是美好回憶!”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繪的非常真實。

但是,《鋼的琴》好像也在調侃些什麼,在中國,藝術是不值錢的?鋼琴做好了,女兒還是走了!只有這個結局纔是時代的,如果女兒留下來,纔是藝術的!

《鋼的琴》觀後感 篇5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看了一部電影《鋼的琴》。這是一部讓人心酸的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對夫妻要離婚了,他們涉及到孩子的分配問題,孩子應該何去何從呢?女兒有學習鋼琴的天賦,於是父親爲了挽留女兒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要爲女兒做一架鋼琴。他開始發動身邊的朋友們。鋼廠的工人要做鋼琴,這個消息讓大家都感到很興奮。他們被父愛感動了,紛紛無償加入到他的行動中。父親和朋友們在廢棄的工廠裏找出幾塊鋼板,準備用鋼板做一架鋼琴。一切準備就緒時,有人無奈的走了,有人被抓了起來。就在大家都要放棄時,是父愛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做出這架鋼琴。終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巨大的工程竣工了。當女兒小元彈起父親親手做的鋼琴時,兩行熱淚滾了下來。雖然女兒最後選擇了媽媽,再沒有和窮困的父親過日子,但父親認爲能讓女兒彈上鋼琴,自己十分自豪。要知道,在那麼窮苦的年代,孩子仍然想學習鋼琴,多麼不容易啊!

這部電影十分感人,我想到爸爸媽媽爲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們應該爲他們做些什麼,付出些什麼,少讓他們爲我們操勞,少讓他們生氣。我還要認真、努力學習,幫助窮苦人,提高他們的地位吧!讓我們一起努力。

《鋼的琴》觀後感 篇6

閒來無事整理一下電腦,看到一個幾年前的電影《鋼的琴》,已經忘記劇情了,拖着鼠標快進的瞭解一下,影片中有秦海璐出演的,出於對她的喜歡於是又重溫了一遍。

劇中裏面小元的母親找了個賣假藥的有錢人結婚了,想給小元更好的環境,把她接走,而小元的父親想把她培育成爲一名鋼琴家。因生活條件所限沒有辦法給小元買鋼琴,在多方想辦法後,決定給小元做一架鋼琴,召集了自己所有的朋友,義無反顧,想做木架鋼琴,卻因木料所限而改做鋼架鋼琴,從琴絃到琴鍵,自己和一位鋼琴廠的工程師研究蘇聯文獻,雖中間有些許曲折,但最後還是成功的做出一架鋼琴,在影片的最後,當那架浸透着所有人希望和汗水的鋼琴慢慢由破舊的工廠中移動出來時,桂林拿着一把破舊的小椅子,放在鋼琴前,對小元說:"來,試試。"

破舊的凳子、破敗的工廠、一架純鋼製的"鋼"琴,如果你的父母將這些擺在你的面前,你是會開心的坐在上面彈奏一曲自己最擅長的音樂,還是一臉嫌棄的走開,告訴父母自己同學家的鋼琴並不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時代很多人都遺忘了艱苦、汗水、節約,只知名牌、享受、浪費。在拿出自己送給小元的禮物時,桂林臉上並沒有送給女兒禮物時的驕傲感,更多的是沉澱、是滄桑,還有一絲訣別,小元用那架無論是聲音還是外形並沒有很出色的鋼琴彈奏時,桂林臉上終於出現些許動容,在我聽來儘管聲音並不十分悠揚,但那鋼琴聲會使人永遠銘記。小元是幸福的,雖未得到一架正規德國製造的鋼琴,卻可以收到童年最珍貴的禮物,試想在我們小時候,有誰收到過父母親手製作的禮物,並且又是如此貴重,這架鋼琴細節上可能並不精緻,但它卻永遠留存在音樂揚起時在場所有人的心中。桂林是成功的,他雖然沒有錢,但是卻有着一幫鐵哥們,無論是偷琴還是造琴都跟着他義無反顧,他夠義氣、夠敞亮、夠朋友!

這部影片當年他它打動了無數觀衆,影片中不時想起悠揚的音樂,讓觀衆感受到在鍊鋼廠這樣一個純工業化的地方也有音樂家、歌唱家、手藝人,可以說是人才輩出,任何人都擁有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人在衣食無憂時只把興趣當愛好,閒時拿出來玩玩,只有在走投無路時纔會發現興趣能成爲飯碗。無論身處何地都有追逐夢想的權利,身處泥淖,我依舊有像百合一樣高潔的人格,身處城堡,我依舊也不會荒廢人生,人生要過的充實一些,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心靈上的空虛、無歸屬感,需要依靠外物填補自己內心,捱過時間。

《鋼的琴》觀後感 篇7

九十年代北方的重工業城市,破舊的鋼鐵廠,蕭瑟的街道,黃昏時緩緩開過的火車,甚至是那兩個陪伴了幾代人、一直豎立着的、不停往外排煙的煙囪都在無時無刻的渲染着一種衰敗落魄的氛圍。故事以葬禮開頭,以小元彈着陳桂林做出來的鋼的琴結束,發生在萬物凋零的冬季。整個影片和這個落魄的城市一樣低沉,爲數不多的笑點都讓人隱隱地透着點心酸。

看完《鋼的琴》後,對陳桂林的印象是驚訝的。他會彈琴,雖然自己沒有條件,也在盡力滿足女兒小元的興趣愛好;在所有人都在簽字反對炸煙囪的時候,他能獨闢蹊徑,想出一個看似不可思議卻又貌似可行的辦法,儘管到最後煙囪還是沒能留下;在四處借錢碰壁之後,他在圖書館查閱書籍,召集好友,決定自己做出一臺鋼琴,讓女兒留在自己身邊。作爲一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下崗工人,他給人的感覺是成熟,先進,前衛並且敢想敢做的,與同時代的其他工人是不同的。

電影中陳桂林帶着女兒在朋友家練琴,被幾位女老師嚴令禁止。身爲老師,卻不能理解一個孩子對鋼琴的熱愛和一個父親對女兒的父愛;身爲女兒,卻對愛她的父親說誰給她買琴就跟誰這樣的話。

偷琴失敗後,陳桂林在黑暗中、燈光下、抽着煙、飄着雪、彈鋼琴。那好像是陳桂林的最後一絲希望破滅後的心理狀態,他沒錢也沒辦法給小元一架鋼琴。

小元親媽來看小元,給小元買了很多東西,小元問他怎麼想的時候,陳桂林激動到把小元趕出去並且把之前自己用木板做的鋼琴都推翻踢毀。此時的陳桂林該是在生氣小元的要求,更氣憤自己的無能爲力。

這些情節都能夠讓觀衆輕易的感受到陳桂林對女兒的愛,爲了留下小元而做出的努力。

影片裏對城市環境的鏡頭的刻畫也毫不吝嗇,一羣人在倒塌的樓房上、髒亂的鋼廠裏、枯黃的早木中忙活着自己的事情,反襯出在這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們有條不紊地做着自己不平凡的事情,而讓人生出一種敬佩的感情。最後鋼琴成功造出來了,陳桂林卻主動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而那兩根菸囪,最終也還是沒能留下來。結局或許是悲傷的,但是從整個電影的基調來看,這樣的結尾又不讓人覺得意外而且容易讓人接受。

也許對陳桂林來說,套用汪工說的話: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

《鋼的琴》觀後感 篇8

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們唱着兒歌:“好爸爸壞爸爸”,長大了學習了理財書籍:“窮爸爸富爸爸”。原來爸爸有很多種,他們對孩子“愛的方式”也不一樣,不管是怎麼樣的爸爸,他們的愛也許愛會創造奇蹟……

突然發現音樂是如此的美好啊。音樂的世界裏,沒有歧視,人人平等……農民有音樂,軍人也有音樂,工人有音樂,藝人有音樂,乞討者也有音樂……ktv裏有音樂,田野裏有音樂,草原上有音樂,工地上有音樂……人們開心的時候有音樂,難過的時候也有音樂……音樂是無處不在的,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角落……也許這就是爲什麼這麼多人都喜歡音樂的原因吧,她像水一樣無私滲透進每一個人的靈魂,是屬於生命的禮物……

只可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施加了理想的重量,似乎就悲催起來。如懷抱着一夜成名理想的流浪歌手,這幾乎是一種危險的做法,一旦爲你的好愛施加各種艱難險阻的壓力,幾乎會毀掉你的愛好,你也許在也不會拿起你心愛的吉他如癡如醉的彈唱了,如同影片的最後,鋼琴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卻沒有成功了的喜悅……

城市裏的流浪歌手,狼狽畫家,景德鎮的陶藝家,其他流浪的藝術家……

有理想,有寄託,有爲之奮鬥的目標,生活就是美的,是令人欽慕的…… 更重要的是"藝術",也能讓別人的生活更美好。

可是,爸爸將理想寄託給兒子,兒子將理想寄託給孫女……一個理想需要世世代代完成嗎?……我真不知道。也許此類文藝片看太多了,悲催到覺得爲固執的理想付出似乎不太值得?學“海上鋼琴師”自彈自唱,自我陶醉,沒有壓力,有什麼不好?是不是人們都有着“被認同,被認可,被欣賞的需求,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總是讓我最欣賞的是:一些人過着艱難的日子的人們,卻在某些當下,放下一切窮開心的樂呵傻勁:“似乎這個世界並沒有叫做困難的事情”,人也許就應該有着自娛自樂,面對生活的樂觀精神。

片子裏重複說過一句話:“解放自己要先解放思想。”

也有另外一句話:“我們總要試着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他將會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他將會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

悠揚的琴聲透着憂傷……不管怎麼說,生活都還是要繼續的……

《鋼的琴》觀後感 篇9

從小也是成長在工廠裏,雖然沒有那麼清晰的`記憶,不過也挺喜歡工廠這個生活體的熱鬧!所以看了電影也有點小感觸。

一是父愛如山,哪怕是再苦再累,也將女兒的需求看得很重要。也許有寄託自己鋼琴夢的原因,也許有和老婆賭氣爭孩子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樣,對比現在的孩子父母桂林的父愛也是值得感動的。

二是桂林的一幫朋友,都是工廠曾經的精英,各有一手絕活,可惜工廠倒閉後無法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或者工作,只是爲了生活而掙扎。直到桂林請求他們幫忙,他們纔想起了自己的手藝,就算不是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們也願意默默付出,既是對朋友的支持,也是對過往的追憶!都是各有絕學,但是他們沒有11羅漢的機遇,他們僅僅需要爲自己證明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是桂林老婆和女兒的冷漠,對比秦海璐的善良。桂林老婆爲了更好的物質放棄桂林可惜理解,但是桂林女兒爲了更好的物質居然跟丟棄自己裏面的母親越來越近真的是顛覆了我的三觀。但是反觀秦海璐對於桂林,可以盡其所能的給予幫助,也許骨子裏是欣賞甚至是愛慕,但是無條件的付出纔是又一個讓人心動的場景。秦海璐和桂林妻女的反差深刻的揭示了被社會拋棄的產業工人和改革中“思想解放”的小部分人的巨大鴻溝,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思想上。

一直聽說此片的口碑,直到昨日纔有機會欣賞,票房的不佳不能掩蓋電影的優秀。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從中看到自己的感悟。

《鋼的琴》觀後感 篇10

我看電影的習慣,開頭吸引我,我就會看下去。剛看電影《鋼的琴》的開頭,我以爲這是一個和《當幸福來敲門》類似的講述父子(女)情的勵志故事,也許也會有同樣的精彩。看了之後覺得不太一樣,《鋼的琴》裏面講父女情的篇幅不是很多,只是父親手繪的木板模擬鋼琴自己想象着發出聲音讓女兒彈奏和《當幸福來敲門》地鐵站裏一段父子想象中的遊戲同樣能夠讓人感動,而《鋼的琴》裏更多展示的是有中國特色的中年男人的親情、友情、愛情。前半部分造鋼琴前的故事比較有趣一些,也有更多的勵志因素。後半部分更多的是現實,現實是比較無奈的。電影值得一看,畫面很有質感,故事臺詞也很生活,覺得秦海璐表演的很好,風格和《榴蓮》的電視劇裏演的角色有些像,很生活的語言,感覺親切。

藝術大部分都是虛構的,或者是生活的再加工,既然如此,就不要考慮太多,導演只展現出自己的想法就好,就像這部電影,導演就是在講述一個故事,好壞自己體會吧。我看着挺過癮,但也許是一開頭就拿來和《當幸福來敲門》對比的關係,看完之後總覺得還差點什麼……

汪工的那段演講,我覺得是他對自己的愛情和對這部電影最好的詮釋:

我不知道是該竭力挽留,還是該默默地看她離去,突然有種莫名的憂傷,視乎覺得有話要說……我們總要試着做點什麼,如果我們成功,它將成爲一道亮麗的風景;失敗,它將成爲一段美好的記憶。

《鋼的琴》觀後感 篇11

《鋼的琴》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影像紀錄。在如今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中,類似《鋼的琴》這樣表現社會經濟變革中的中國(人)的電影非常缺乏,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經驗大都被官方的和商業的話語所壟斷與遮蔽。

不可否認的是,要描繪出當代中國(人)的面貌是一項異常艱難、太過繁重的工作。新時期以降,中國社會面臨經濟、文化、社會形態的巨大轉型。中國或主動或被動地被逐步納入到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中,因之出現了一系列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下崗和失業浪潮;世界上最顯着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世界上最嚴重的腐敗及最大的經濟損失;世界上最大範圍的生態環境破壞……” 古老的農民經驗與正在生長的市民經驗、本土經驗與全球化經驗混雜,使得對經驗的描述和評價變得無比複雜。

儘管要創造有效的影像表述困難重重,但是,這不能成爲中國電影和導演們迴避和拒絕表述的一種藉口。一方面,佔有更多市場資源的導演們放棄了嚴肅的思考,創造出許多天馬行空的“傳奇”和“神話”,並且振振有詞地辯護說:生活已經太辛苦,觀衆需要的是帶來快樂的電影。另一方面,現如今的中國的影產業,由於偏頗的制度設計和有失公平的市場環境,使得許多有價值的文藝片和獨立電影,因爲資金或者題材的原因,無法順利地進入體系中:

首先,在制度設計方面,且莫說影片審查制度帶來的禁錮以及難產的電影分級制度,單是放映制度方面就存在些許不合理。放映制度中規定了必須是35毫米膠片或者是高清攝像機拍攝的電影才能進入院線系統,換言之,許多用DV機、16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無法公開放映。這對於投資不夠無法使用昂貴拍攝器材的劇組,以及堅持粗糙畫質風格的導演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當下電影放映的操作模式當中存在某種“法西斯性”。這種“法西斯性”是資本與行政權力“合謀”的結果。院線的放映場次是有限的,放映時間分爲黃金檔與普通檔,院線會給“名導演”的“商業大片”安排更多的場次,並安排在黃金檔播出,對於類似《鋼的琴》的電影,院線的預設就是此類電影沒有觀衆,然後就安排在上午、下午等觀衆相對冷清的檔期,場次也不多,整個放映週期短。許多“小片”收不回製作成本。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商業大片”、“小成本製作”來命名電影成爲了主流,在當下中國電影的語境中,投資金額和票房收入越來越成爲討論電影時必然出現的高頻詞彙。媒體津津樂道地說着大片精緻的畫面和場景、逼真的電腦特技、強大的明星陣容、豪華的首映式、不間斷炒作的花絮緋聞,自然還有不斷刷新歷史記錄的投資金額和票房收入。

此種市場引導有它非常可怕的一面,它將電影承擔的文化功能導向休閒和娛樂。在這樣的文化功能邏輯下,力求真實的紀錄、嚴肅的思考和探討、厚重的歷史感,將在何處安放?此種將文藝導向娛樂與休閒的立場,是無知,抑或居心叵測?

《鋼的琴》觀後感 篇12

社會學家沈原在他的書中寫道:“重建的中國社會學陷入一場深刻的悖論。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巨大想象空間,社會學竟然沒有能力提出振聾發聵的好問題;面對劇烈變動的社會現實,社會學也竟然缺乏恰當的理論和技術手段加以研究和測量……這樣一來,社會學就陷入了某種滑稽可笑的境地,甚至變形爲布迪厄所說的‘社會巫術’那一類的手藝:它借用科學的手段來遮蔽生活現實,麻痹人們的思想,但卻絕不提供新的知識。”

其實同樣的困境在文藝中也存在。文藝究竟應該表現什麼?要說什麼樣的故事?《鋼的琴》可能是一個嘗試,一種努力。至少,它嚴肅地干預社會,它拒絕用“他者化”的眼光看待歷史,它願意爲社會中“沉默的大多數”代言,他給我們展現了一段至今沒有論斷卻被迴避討論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在“社會主義實踐”時代中生活着的人,他們的精神狀態和在日後的改革中究竟誰付出了代價、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文藝的一個功能,是提供一種社會和生活的想象。當許多人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只剩下一個資本主義式的圖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停止追問,你要的是哪一個資本主義的未來?

在中華民族奮發崛起的道路上,我們走到了今天。“毛時代的國家社會主義運行了三十年,逐漸耗盡了它的體制和文化的能量,最後爲資本主義市場路線所取代。這後一條路線,在把中國推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之後,似乎也到了強弩之末。天差地別的兩極分化使社會幹柴遍佈,危機四伏,瀕臨分裂。” 我們太需要一種新的想象未來的方式了,而在這種想象的建構過程中,文藝不能怯懦地退場。

《鋼的琴》觀後感 篇13

暗黃的色彩充滿了整個屏幕,濃郁的俄羅斯音樂隱隱響起,主人公陳桂林揹着手風琴,騎着老式電動車在前往女兒上鋼琴課的路上,拉開了本片的序幕。

“我媳婦兒要跟我離婚,要把孩子整走”簡單的一句話,卻是本片發展的原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原鋼廠工人陳桂林下崗後,爲了維持生計,奔波於婚喪嫁娶、店鋪開張的慶典營生中,而他的妻子小菊卻不堪生活的重負,跟了一個有錢人走了。爲了得到女兒的撫養權,一架鋼琴成爲關鍵。可是貧困如洗的他,上哪裏去給孩子一臺鋼琴呢?

此時的影片配着超級瑪麗跳躍喜悅的音樂聲,令我沒想到的是,他竟然給女兒用木板畫了一塊鋼琴鍵盤。“爸爸不給你講過貝多芬大爺的事嗎?貝大爺耳朵背,他就聽不見。”在他與孩子彈着沒有聲音的木板琴鍵時,我不免有些發笑,不是嘲笑,而是對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還能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對待生活的人感到一種淡淡的崇敬感。但這個辦法最終還是沒能栓住女兒的心,在她對着父親說出她媽媽是如何給她好吃的好玩的時,我看到了一個小人物的悲哀。濃濃的沉默圍繞在他們父女之間。

可是這終究是女兒啊,不管如何他一定要把她他留在身邊。

於是,他四處磨嘴借錢買琴,後來甚至被逼到組織作案團伙偷琴的地步。這時是以跳躍的琴聲作爲背景,幾個人在黑暗中想要把琴偷走,有人摔倒,有人撞到,場景看起來滑稽又可笑。可當第二天被抓到警察局時,又是一段難言的沉默,俄羅斯風情的歌聲再一次給人以無力感。

當一次次的努力都被現實擊碎,陳桂林依然摸索着。他團結起身邊的朋友,想用鋼鐵爲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別看鋼廠和鋼琴廠只差了一個字,可這差得老遠去了!”在那樣的社會裏,鋼琴豈是這麼容易造的?

也許是命運給予這個社會的唯一的禮物,陳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裏面有專門的做法和研究。那是多麼驚喜的一件事!我似乎看見了這個小人物上散發的喜悅的光芒!在我們的眼中,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他們儘管落魄,可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技之長,都有着對現實不屈的力量。看着他們埋頭於自己的工作中,認真而具有魅力!

時間長久,過程艱辛。沉重卻帶着喜悅的鬥牛舞曲在最後響起,製作成功的“鋼”琴緩緩而下,“咚……”落地。在場的每一個人的心也落了地,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在心底蔓延。這是影片最迷人,最激動的畫面,這是一羣男人爲尊嚴,夢想而戰,最後成功的故事!

鋼琴最終還是被造了出來,女兒彈奏着最簡單的曲譜結束了全劇。結局最終不言而喻,他失去了女兒,可是收穫的是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爲夢想付出的努力,不屈於現實的打壓,奮勇開創的精神!

經典的俄國歌聲依然再次唱響,破舊的廠房依然存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公民依然在奮鬥,這些小人物帶給我們的智慧,卻是回味無窮……

《鋼的琴》觀後感 篇14

張猛導演的這部電影作品主要講述了一位父親爲了女兒的音樂夢想,不斷地艱苦努力,並召集自己的朋友兄弟一起做鋼琴的故事。電影中的男主角是靠着自己的小樂隊掙錢的,日子過得比較艱苦,他的老婆由於受不了這樣的日子跟有賣假藥的有錢的商人在一起過上了富裕的日子。然而,他老婆在跟他提出離婚後想把他們的女兒小元帶走,他老婆覺得小元跟着她會過上幸福的生活,能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想,這讓男主人公感到十分的不公與憤怒,他決心要與前妻爭奪女兒小元的撫養權。在他聽到女兒說只要有鋼琴就會跟他在一起生活後,他就決心一定要給女兒一架鋼琴,爲此,他想盡了各種辦法,找朋友借錢、串通朋友幫他去學校偷鋼琴,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正在男主人公發愁時,他在工廠裏的圖書館裏看到了一部講述如何製造鋼琴的俄國文獻。男主人公靈機一動,決定要給女兒製作一臺鋼琴。由於鋼琴的製作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不可能一個人獨立完成,所以,他動員了身邊一切能動員的朋友,邀請他們入伍一起製作鋼琴。然而,故事的最終是男主人公放棄了小元的撫養權,但是小元彈上了爸爸爲她親手做的鋼琴。

整個故事主要以男主人公對女兒的父愛親情做主旋律,其中也插入了男人公與另一位人生知己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還有男主人公與兄弟們之間深厚的友誼與矛盾的友情故事,主副旋律交相織繪,人物性格鮮明生動,語言幽默詼諧,不僅展現了在那個物資匱乏、人民生活艱辛的年代裏,小人物們的樂觀、豁達、熱愛生活的精神也展現了他們之間的溫情與友愛,總體來說還是一部好的電影。

《鋼的琴》觀後感 篇15

故事的主人公叫陳桂林,由王乃文主演,陳桂林是一個正直、善良、幽默、風趣、孝順、有才氣、點子多、有擔當、講義氣、是一個集合多數百姓中不同優點的小人物,正是這些小小的優點,我喜歡這個小人物,他沒有大富大貴,是一個普通人做着普通事,使我堅持看完36集電視劇。看過王乃文的幾部戲,感覺都不錯。

陳桂林是東北某鋼鐵廠的一名工人子弟,滿身文藝細胞的他一心想考大學,然而連考三年卻都以毫釐之差名落孫山,最終接了父親的班到鋼鐵廠的鑄造車間當了一名工人。陳桂林的獨特氣質同時吸引了廠裏的一對姐妹花淑嫺和小菊。當陳桂林最終按照內心的指引選擇了淑嫺之後,卻因爲陰錯陽差的誤會最後跟小菊走入了婚姻的殿堂。這段錯誤的婚姻把陳桂林拉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之中。隨着時代和社會的變遷,陳桂林也經歷着事業和家庭的波瀾起伏。儘管意外不斷,小狀況迭起,但樂觀向上的陳桂林一直沒有放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之下,陳桂林一家最終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幸福。

通過這部戲對王乃文的表演瞭解的更多,對同樣經歷由計劃經濟走到市場經濟變革的我有許多共鳴,生活其實就是平平淡淡中度過,磕磕絆絆中伴隨痛苦、憂傷、歡樂,生活要適應家人、適應朋友也要適應家庭、社會的大環境,畢竟好多東西是個人無法選擇或改變的,生活只有品過的纔有意義!

《鋼的琴》觀後感 篇16

《鋼的琴》是由張猛導演,、秦海璐、張申英、周逵主演的一部荒誕寫實主義的黑色幽默風文藝影片。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風的表達方式不同,周的表現手法在於劇情的無厘頭反轉及誇張的表達,張的幽默在於臺詞及音樂的包裝渲染。

該片主線是:鋼鐵廠退休工人陳桂林與妻子小菊離婚,兩人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女兒熱愛音樂與鋼琴,說:誰給她買鋼琴,她就跟誰。該片由:女兒學琴————陳爲女兒用紙做琴—————借錢買琴————偷琴————造鋼琴,逐步展開。

輔線是:陳桂林與女友淑嫺(秦海璐飾)的愛情故事;胖頭與快手友情的破冰;汪工爲保住鋼鐵廠煙囪而做的種種。破舊的鋼鐵廠,鏽跡斑斑的建築,撲面而來的年代感。懷舊的色調帶來視覺的渲染,營造出專屬於小人物的溫情與悲壯。

以俄羅斯音樂爲主背景樂,將濃濃的年代感表現的淋漓盡致,導演開創性的將悲傷的劇情用激昂的俄羅斯音樂來黑色幽默化處理,使悲傷不再絕望反而變成一種釋然。有人疑惑:爲什麼整部電影音樂主體是俄羅斯音樂? 這是因爲在新中國建設初期,中蘇(俄羅斯前身)關係處於蜜月期蘇聯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來中進行技術指導,幫助新中國重工業的發展。當時,人民對蘇聯普遍好感政府還開設俄語課程,以此來促進兩國交流與人才的流通。張猛以俄羅斯音樂爲主體,不僅展現了那個年代俄羅斯對於新中國建設所存在的巨大影響力,更因音樂無國界,情感上極易產生同悲共喜的共鳴,增強了影片的文藝質感極大地提升了影片的欣賞價值。

“你要讓那兩根菸囪不被炸,那你就要讓人看到那不是兩根菸囪,這是兩根金條……。你哪怕弄成抽象的兩根筷子呢,那也是一個亮麗的風景線啊”(陳對汪工說)

“當有一天,聽說他要走時,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在我身邊”(汪工)

影片的臺詞堪稱精品,大道理從小人物口中以或幽默或通俗的方式講出,不僅能讓普通觀衆有醍醐灌頂的透徹感,更能讓專業影評人和思想深度足夠的觀影者細細玩味兒文字活躍思想,與影片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切磋。

影片催淚的幾段情:親情篇:陳桂林爲了圓女兒的鋼琴夢,和朋友們排除萬難的製造出一架鋼結構的鋼琴;愛情篇:淑嫺對陳桂林說:“你去偷琴我給你把風,你去買琴我給你墊錢,你整一幫人來給你做鋼琴,我好好的歌我不去唱,在這個破廠子裏頭陪你瞎耽誤工夫,還得給你們整飯吃”;友情篇:季哥爲幫助陳桂林完成荒誕的造琴夢,撇下自己的賣廢鋼鐵事業,全心全意紮根廢棄的鋼鐵廠。隨後,季哥因賄賂而被警察帶走盤問,臨行之前,他不慌不忙的去查看造鋼琴的沙盤是否成型,向陳妥善交代後才隨着警察離開。

個人覺得影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是胖頭的女兒被人搞大肚子,陳 淑 胖頭 快手等一幫人或騎車或開車的陪他去找那小子算賬。幽默,壯觀,韻味兒十足,看着特帶感。

影片的結尾算是皆大歡喜吧,陳桂林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同時也救贖了兩個女人。

爲了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尊重孩子的意願,他告訴小菊:“女兒你帶走吧!”小菊順利拿到孩子的撫養權;處理好家務事後,陳對淑嫺說:“我可以娶你了!”

全片在女兒坐於父親他們做出來的鋼琴前,嫺熟的彈奏着俄羅斯歌曲《討厭的啄木鳥》中收尾。

《鋼的琴》觀後感 篇17

我和花生爸去看了《鋼的琴》,《鋼的琴》一些觀後感。之前他不太理解我爲啥那麼堅持要去看,連變3都不能誘惑我。等結束了出來,他說,真是個好片子。

電影開演之前我在微博上秀電影票來着。然後七七八八的同學們在說要我寫觀後感。我現在,除了記錄閨女成長中的一些小火花,寫的多的東西就只有工作中的項目報告了。看完電影回到家,我真端坐桌前憋着寫觀後感來着。敲了大概一頁A4紙那麼多的字,寫不下去了。

今天看到王小山和方恨少又在吆喝這個電影,我也跟着吆喝來着。然後順便,就着寫項目報告的路數,把我的一些感受記錄下來。

1、電影的背景

電影是在鞍山拍的。雖然我不是鞍山人,但是那些場景我卻非常熟悉。

我家在遼陽和鞍山交界的地方。歷史上,我們村曾經屬於過鞍山,大概是五十年代的時候行政區劃調整才被劃歸了遼陽。所以,到遼陽市內上高中之前,我對鞍山的熟悉程度遠遠高於遼陽:從我家要去鞍山的市中心的話,只需要步行半個多小時或者騎自行車十多分鐘,就可以到達鞍山的11路公交車的終點站大紅旗。只要坐上這趟公交車,就可以向東過長大鐵路到靈山之後再一路向南,經過沙河、立山、雙山、對爐一直到鞍山火車站站前。如果想要騎車到鞍山站前的話,據說,可以有另外一個路徑,就是不過長大鐵路,直接沿鐵路西側的廠礦道路一直到"鐵西"再往東拐。

我離開家有二十年了。近十年來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所以,鞍山遼陽可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我的記憶裏的鞍山還是原來的那個鞍山。

那個鞍山是什麼樣呢?

那個鞍山被一條鐵路分割爲兩個部分,鐵東意味着成熟的居住、繁華的商業區,鐵西意味着高爐、煙囪、林林總總的工廠。那個鞍山以火車站和市府廣場爲核心區,分佈着各種商場、政府機關、住宅區,外圍則是以大工廠爲核心的廠區和配套家屬區。這個外圍,立山還比較熱鬧,有和平電影院有二道街農貿市場有三院;沙河就已經蕭條,而靈山則意味着小商店小商販;等到了大紅旗,則已經基本上就是農村的面貌了。

11路公交車這一線,許多站名都以工廠命名,包括過三機牀、鋼繩廠、北鑄、鐘錶總廠等等,觀後感《《鋼的琴》一些觀後感》。我們村裏有不少人包括我的叔叔大爺姑父哥哥等等,都在三機牀、鋼繩廠和北鑄等等地方上班。

小時候誰家裏有"在籍工人"是很讓人羨慕的事情。"在籍工人"尤其是鞍鋼的那更是吃香,找對象的話,"在籍工人"差不多可以排在第一梯隊裏,而被稱爲"市政企業"的市屬企業的工人的話,就要稍微差一點兒。鞍鋼的"在籍工人"意味着有技術有穩定的收入有勞保,意味着"鐵飯碗"。對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能擁有鐵飯碗真幸福啊。

國有企業改革、大量的工人下崗失業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八十年代末期?我們家沒有工人,所以我對這個時間節點沒有明確的概念。只知道離我們村很近的"紅拖"(紅旗拖拉機廠)、鐵塔廠、鋼繩廠和北鑄的經濟效益都開始變差,有很多原來捧着鐵飯碗的工人不得不走上社會,自謀職業。

對於政府來說,這可能是經濟體制改革必然要經歷的過程,而對於單個的個人來說,這實在是生活中面臨的鉅變。

2、電影中的人物

讓我定義的話,這個電影中的人物,都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除了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師,其他人應該都是工廠裏的普通工人。

他們這些人,在原來賴以生存的工廠倒閉之後,走上了各自的謀生之路--組織個小樂隊給各種紅白喜事演出的、殺豬的、配鑰匙的、給學校燒鍋爐打更的、乾脆躲家裏怕丟面子不肯出門的…

謀生的壓力之外,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不盡如人意的事情:喪偶的、老婆傍了大款之後要離婚爭孩子的、女兒未婚先孕的…

這些人平凡的就像我的三大爺五叔或者老舅,原本是工廠的同事,離開工廠後,是有事沒事湊在一起吃個火鍋整點兒小酒的朋友。

他們淡定,淡定到老婆跟人跑了還能調侃着說"她終於過上了夢寐以求的不勞而獲的生活";他們也血性,聽說哥們的閨女被人欺負了就都抄起傢伙去攆那個幹壞事兒的小兔崽子;他們有自己的小算盤,趁着幹活聊天的功夫一個就勾搭上了另一個的相好;他們也齊心,放下自己手中的事兒,聚在一起,就爲了完成一個造一個鋼琴的夢。

我說這整個故事像個童話,因爲我悲觀的認爲,他們回到那個已經破敗的工廠裏造成一個鋼的琴,是現在這個現實社會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這個童話裏的感情卻是那麼的真實。

3、電影的情節

最喜歡的情節:一羣人開着一輛裝着豬肉的卡車,或者坐在駕駛室裏,或者站在車廂裏抱着豬肉,唱徐小鳳的那首"我想偷偷望呀望一望他假裝欣賞欣賞一瓶花"。

最不理解的情節:鋼琴造好了,秦海璐扮演的女主角帶領了一羣姑娘調西班牙舞。這個過於魔幻了。

《鋼的琴》觀後感 篇18

總有那麼一部或者幾部電影會觸動我們某一根神經,看後有想寫點東西的衝動!

這部小成本電影,商業宣傳沒有炒作;演員沒範沒有腕;沒有視覺衝擊和感官刺激,題材和以前以父子情、父女情爲主題的電影相似。

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簡單,唯獨那架鋼製是最複雜的,因爲它承載的東西最多,不單純有美妙的音樂!

它承載着父女之愛,一個深愛自己女兒的父親,在這個物質化嚴重的社會裏,他可能不知道什麼“窮養兒子富養女”,只知道“用心”養!他的壯舉稍顯滑稽,但是我們沒有資格去恥笑他。

它承載着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成功了,就是一道風景,失敗了,就是美好回憶!”這些句子都把生活描繪的非常真實。

但是,《鋼的琴》好像也在調侃些什麼,在中國,藝術是不值錢的?鋼琴做好了,女兒還是走了!只有這個結局纔是時代的,如果女兒留下來,纔是藝術的!

《鋼的琴》觀後感 篇19

質樸而蒼茫的鏡頭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陳桂林爲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唯一的方法就是弄到一架女兒喜歡的鋼琴。從做不會發聲的“木琴”、借錢買琴、甚至到學校偷琴,最後在兄弟們的幫助下用工廠的廢料親手做出了一臺鋼琴。就這樣,一個父親的悲喜交加,一羣小人物的辛酸奮鬥,圍繞着一臺鋼琴緩緩流淌。這就是被譽爲年度最優秀的國產電影《鋼的琴》,更是一場飽含溫情與感動的記錄。

現實的落差與彷徨,理想與浪漫的糾結,在一段段俄風音韻中展開。影片中的主人公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儘管存在於艱難的土壤上,他們依然堅持尋找人生的信念與光明,沒有被現實打敗,沒有讓困難動容。生活拮据,卻有了更多讓人溫存的奮鬥與感動。汪工爲了陳桂林爭回女兒無私地提供技術支持,快手爲了陳桂林做出鋼琴不惜再次作案,季哥爲了兄弟可以無條件援助。似乎所有人都在發出這樣一種聲音:人可以落魄,但是不能沒有魂魄。穿透時代的浮躁與繁雜,這羣工人們挺起脊樑,握緊雙手,書寫了自己的人生力量。

“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當陳桂林激昂又略帶幽默地說出這句話時,“敢想、敢拼、敢做”的精神在一段西班牙舞中奏響,更在這羣懷揣着“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想法的人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纔是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漢子:不甘不屈不停不止,拼搏與奮鬥的吶喊不曾消失在耳邊。雖然他們對於社會渺小的可能微不足道,卻用努力烘托出自己的偉大。儘管現實有很多的殘酷與無奈,陳桂林和他的兄弟們踐行了承諾,守住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真諦。更用他的行動推翻了孩子的媽媽對於幸福的理解,找到了幸福真正的定義,它應該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當鋼的琴最終呈現在人們面前時,大家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救贖,完成了奮鬥與信念的堅守。

影片至此,從未搬出過大牌的明星,炫酷的特技,豪華的場景。而那起起伏伏的蘇聯歌調,痕跡斑斑的斷壁殘垣,燃燒起這些人物讓我心靈上單純的感動,需要用一份足夠的堅韌來承載。轉而自現實生活中或許將出現的跌宕起伏,我明白,付出了汗水與青春,一段回憶,一次經歷,纔可以叫做無悔。無悔於生活,無悔於青春。而我們在行進中的所有人更要對自己有一份承諾,有一個堅守:爲了夢想,爲了追求,敢想,敢愛,敢拼,敢做。

《鋼的琴》觀後感 篇20

作爲一個鞍山人,看電影很少能有看到自己家鄉的興奮感,一座以鋼聞名的純工業城市似乎也很少入導演的法眼。因此一個半小時的鋼的琴讓自己暗暗樂了一回,鞍山的景,鞍山的話,虛幻之間,自己彷彿活在了電影之中。

電影的背景選在了那個大部分國企員工都不願回憶的年代,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鞍山再也不是響噹噹的老大哥了。下崗、買斷和再就業成爲那十幾年不間斷地被提及最多的幾個詞;一浪又一浪從破舊廠房裏傳出的麻將聲,一個接一個等待買賣重建的工廠,一羣又一羣圍在XX門口討要工錢或是工作的下崗者,電影的調調讓自己想起了好多那時候的所見所聞。

在那段糾結的歲月裏,有的人富了,“二斤爐果摻一片撲熱息痛”也好,開飯店也行,開賣店也行,包個出租開的都算是有本事了。能在舊廠區裏翻廢鐵的就是神人。沒了工作卻找了份更賺錢的差事。有的人頹了,成天抱着買斷得來的“賣身錢”打麻將、玩撲克,做着荒唐的白日夢,得過且過。還有足不出戶,閉門造車的,拉不臉面出來找事做的,麪條拌着醬油也能湊合活着了。當然了,大部分的人沒富也沒頹,他們就像陳桂林一樣,硬挺着,拉幾個哥們組個小樂隊給紅白喜喪事連彈再唱的維持生活。人脈廣的託層層關係回廠裏,結果也最終逃不掉再就業的惡夢。性格直的就乾脆與過去告別,哪怕是擺地攤,總之倆字:挺着。挺過去的,擠出幾個笑容,哭、打、砸、罵或是瘋。沒挺過去的,就是死了。

仔細想想,那些挺過來的並且還要繼續挺下去的人真的不容易,無奈但堅強。

當下社會上的年輕人純粹且真實。因爲就沒有挺這個字眼。沒吃過大鍋飯,還真想不出那鍋裏能煮出什麼好東西來,一點不惦記。咱們就用付出回報法則來享受且熱愛生活得了。

《鋼的琴》觀後感 篇21

今夜無事,靜心看了一部國產影片《鋼的琴》,《鋼的琴》觀後感。之所以在友人從國內帶回來的一堆copy碟片中選擇這部片子不是因爲其他,只是因爲對片名感到好奇。

人在南非很長時間了,對國產影片瞭解不是很多,但是依稀印象中,感覺近些年能真實反應國人生活狀況的片子並不是很多,貌似忽悠類,腦殘娛樂類,高大全類的片子成了主流,熒幕上看來看去,還是10年前那幾張老臉在晃悠。

但是,看完這部片子,我不由得從內心發出一聲讚歎 :“小製作大內容 鋼的琴 父的愛 人間情。好!”

影片的整個結構框架和劇情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在90年代中期,在東北某地,承受老國企改制後惡果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爲了能和離婚妻子在爭奪女兒的戰鬥中勝出,和周圍一羣同樣是下崗工人的夥伴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做出了一架鋼琴。

影片以主人公制作鋼琴爲線索,深入刻畫了當時下崗工人的生活狀況,殘破的家庭、不幸的婚姻 、拮据的經濟條件、僅能勉強度日的臨時工作…….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深深展現了主人公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女兒的深切的愛,以及對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還有就是下崗工人之間深厚的階級感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義氣吧。

影片敘事性強,整個故事情節緊湊,不拖沓,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揉造作,沒有說教,沒有煽情,觀後感《《鋼的琴》觀後感》。只是用鏡頭把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婉婉道來。雖然樸實無華,但也不是說影片平淡。其結尾有點歐亨利式的,主人公在鋼琴就要做好之前突然放棄了,因爲他的一個朋友被捕使得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狀況是無法給女兒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的。但是在女兒歸了女方後,他又帶着大家一起完成了鋼琴的製作,這時候的他不僅僅是在做鋼琴,而是爲了通過製作鋼琴這件事來證明自己對生活的抱有的樂觀態度和自身的能力。

影片的實景拍攝相當不錯,如簡陋的住宅、髒亂的街道、破舊的廠房,斑駁的圍牆、過時的標語,灰色的天空……讓觀衆彷彿回到了過去的時光,在心中產生不少共鳴。

《鋼的琴》的背景音樂相當不錯,老港臺歌曲,老革命歌曲,前蘇聯經典歌曲,俄羅斯的搖滾樂輪番上陣,烘托了影片氣氛,感染了觀衆的情緒,也是整個影片中的亮點之一。

影片的充滿東北口音的對白很詼諧,有點小品的風格,但不貧嘴,不招人煩,還充滿了喜劇元素。爲影片沉重的時代背景稍稍鬆了綁。

我喜歡女主人公秦海璐的表演,本色地把一個敢愛敢恨,執着的東北女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男主人公王千x的表演亦是相當出彩,儘管不顯山露水,但是讓人感覺他的表演就是這部影片的靈魂,簡約成穩順暢。

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國產影片的希望,不求大場面大製作,好的劇本,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把要說的事情講清楚了,表演明白了,讓觀衆認可了,那就是部好影片。

《鋼的琴》觀後感 篇22

《鋼的琴》是一部充滿情感的電影。在2011年中國電影如此低迷的狀態下,《鋼的琴》能夠脫穎而出,贏得這麼好的口碑,的確離不開劇中人與人的情感:親情和愛情。鋼琴的外殼本身就需要用木材來做,受客觀條件限制,只能用鋼材。而最終的效果,非常震撼。銀質色的外殼,雖沒有木質鋼琴外觀那麼細膩,卻彰顯巍峨磅礴的大氣。當鋼的琴被吊着放下來時,整個氣勢煞然入目,所有人的心都爲之動容。我們不能不爲男一號陳桂林豎起大拇指。愛,到底是什麼?不是給你家財萬貫,而是願意爲你付出自己的全部。電影結尾時,小元的手指靜靜的在鍵盤上跳躍。故事最終沒有說小元跟誰走,給我們留下了懸念。

關於愛情,也是一大看點。大家看到了陳桂林和淑賢之間的感情,也希望他們能夠早早的結爲鴛鴦。但中途突然插進了那個“廚子”,這讓許多男性觀衆對淑賢的印象降了一格。其實,個人認爲,作爲男人,一定要給女人幸福。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身體上的。如果你一直讓她寂寞,她的身體很有可能背叛你,儘管她很愛你。還好,最後兩人還是成了一對,陳桂林和“廚子”也和好了,結果皆大歡喜。

《鋼的琴》的人物對白是非常幽默的。東北方言本身聽起來就很詼諧親切,再加上電影本身具有的喜劇感,在觀看此片時可以說是平均每三分鐘要笑一次。

提到喜劇電影,好多人會首先想到星爺的無厘頭和馮小剛的馮氏幽默。而東北話的幽默我們最早是從本山大叔身上看到的。在電影中出現東北方言,一股質樸純真的感覺油然而生,發自肺腑的笑覺不禁流出,讓人捧腹。

總而言之,《鋼的琴》非常優秀,是繼《瘋狂的石頭》後有一部驚駭世俗的小成本電影。而這種電影,纔是人民大衆所想要看到的。什麼《孤島驚魂》《白蛇傳說》,都是浮雲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