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11篇)

本文已影響 2.82W人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桃姐》觀後感(精選11篇)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1

“A Simple Life”,這是電影《桃姐》的英文名。和名字一樣,電影中的畫面、情節都和現實生活一樣樸實。但這質樸的片子卻閃爍着母性的光輝。

看完電影,眼淚流了幾次。很多時候,我們把一切都當做理所當然,對親人的付出都視若無睹,我不禁要問問自己,到底是怎麼了?桃姐,很像我的媽媽。讚許的眼神、悉心的照料、堅強的倔強……桃姐身上有太多母親的影子。而如今熒幕外的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才真切感受到了媽媽的心。

直到現在,我依舊對離家那麼久愧疚不已,不管我取得什麼成就,也不管我能組建什麼樣的家庭,媽媽只有一個,而我卻沒有好好珍惜。我在想,那段日子,她有多想我和哥哥。

然而,時間不會倒回,它只會自顧自地往前走,追不上的人們陷入深深的回憶陷阱。我的舊傷口又在隱隱作痛。很長時間沒有安靜地在電腦前面碼字兒了,大腦一陣陣地空白,但心裏的感受、內心的悸動還在,只是不知道化爲文字該如何表達。

媽媽已經走了一年多,然而我的回憶卻從來都沒能有一絲絲減輕痛苦,就算癒合,也隨時都有可能復發。雖然媽對我說她很知足,最後的日子能和兩個兒子在一起,但我們心裏清楚,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家人和事業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以爲是地選擇了事業,而這也許會成爲我們後半生都在悔恨。

寫下這些,是告訴那些遠去的遊子,時刻惦記遠方等待你們回家的親人。他們,纔是一生中最最寶貴的財富。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2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是時候,曾有部老片裏有過這樣一句臺詞:“愛是清晨和黃昏的星辰”,似乎可以解釋爲對情感缺失現象蔓延的含蓄提醒。

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實意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倦怠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讓許多重口味和小清新都顯得無趣又乏味。

就整體而言,影片的敘事手法平實而自然,如似水流年般地再現了現實生活的一面,人類真情的一面,某個沉痛話題也能表述的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效。可以說,影片拍得剋制收斂,不煽情不刻意不矯情不做作,很多問題點到爲止,卻處處能打到人類情感的七寸,這體現了主創人員對生活的觀察、積累、梳理和白描的功力。影片的運鏡在流暢之餘也頗有深意,很多場景於不經意間存有留白,意味綿長。

該片的英文片名叫做《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即便再複雜的經歷似乎都能簡化爲一句概括,特別是事關生死的,但凡生物最終都殊途同歸,只是其中的細節與滋味各不相同罷了。要將簡單的生活拍得好看有趣、餘味繞樑,需要導演擁有極其紮實的功底,陳淑賢的劇本經過許鞍華的消化與外化後,呈現出了許氏慣有的質樸溫暖,讓那些與生命對話、與生死對話、與生活對話、與傳統情感對話的沉重都具有春風化雨般的魅力。

的確,這一回許導再次發揮了她的強項,聚焦了小人物的生活現狀,她讓沒有血緣關係卻情同母子的情感呈現得真實自如,頗有深遠的存在感,令觀衆不斷意識到,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非着力營造、刻意堆砌。從片中也可以看出許導想探討傳統人際關係的意思,經由該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也令老外瞭解到了什麼是中國傳統式的親情。

影片的細節部分果真屬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很多都是在慣常的匆忙中易於遺忘的,許導重拾了這些“人間俗事”,並令其如涓涓細流般潤入觀衆心田,並各取所需地留駐了動人的瞬間。如果看得夠仔細,會發現每一處鏡頭都彷彿浸着人物的心緒,每一個眼角眉梢側目凝神都是生活的本真。這種細膩貼近總會牽動有生活經歷的觀衆的心,從而產生極大的共鳴,較爲年輕的觀衆或許會在桃姐身上看到餵養過自己的故人的影子,在Roger身上看到自己或朋友的影子。

就表演層面而言,葉德嫺的演技已經到了忘我無我的境地,她於舉手投足談笑回眸間,塑造出了一個知分寸、守本分、真善良、很寬厚的桃姐,也再現了一個爲家庭服務近60年的堪比家人的忠僕形象。有兩處,葉德嫺僅僅用表情就說明了人物內心的萬水千山,如第一次聽到少爺Roger在衆人面前認她是乾媽時,再如從養老院回家收拾舊物,最後離開家門時回頭看的那一眼,這其中的感受幾乎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劉德華的表演也較他以往內斂,這個內斂恰好地表現出了富家少爺Roger的內心變化,他和葉德嫺所產生的互動效果,令片中母子間的情感交流顯得尤爲真切,且相映成趣。如兩人關於眼光高的話題,再如Roger帶桃姐看電影首映,散場後於街頭攜手散步,一路聊着有趣的話題,Roger將桃姐護在人行道內側,鏡頭追隨着他們的背影,不遠不近,這一幕彷彿人生中溫馨而短暫的驛站。

不可否認,影片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也涉及了一些社會問題甚至是業內現狀,參與這部分表演的諸多名人配角們在將笑聲帶給觀衆的同時,也將思索帶給了觀衆。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3

1月21日,我在神舟影城觀看了《桃姐》這一部電影。

這是一部發生在一位名叫桃姐的老傭人和一位名叫羅傑少爺之間的故事。桃姐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與陪伴羅傑少爺成長,而她已日漸衰老。俗話說“病來如山倒”,有一天,桃姐中風了,右手居然不受控制了!醫生說,她的身體已不容樂觀,以後都得要人照料她。工作繁忙的羅傑只能送她到養老院。他時常去看她,陪她聊天,彷彿一對母子一般。桃姐的心漸漸地放開了。

觀看了電影以後,我的心情一直很低落。回來後,我一直對媽媽說,他們太可憐了。

“老人們難道沒有吃的嗎?他們對慰問的食物那麼感興趣。”

媽媽說:“老人們行動上不便,不能到市場買,只能等着親人探望的時候帶來,可是有的親人總有各種理由沒來。所以……”“哦。”我陷入了沉思。

此刻,我懂得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對待父母不可以嫌棄他們。比如走路慢呀,這些都不能怪老人。其實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嗎?從不會走路到學會走路跑步,爸爸媽媽有嫌棄過我們嗎?我們吃飯的時候把桌子撒了一地,爸爸媽媽耐心地收拾殘局,教我們怎麼做得好一些。他們老了,走不快了,聽得不利索了,現在輪到我們等他們,等他們慢慢走路,慢慢吃飯,難道不應該嗎?

有句話叫:心不容父母,怎能容天下?就像我今天早上,想起來臉上發燒啊。那時候,因爲覺得煎餅實在太好吃了,根本沒有多想,一口氣全吃光了,一點也不留給爸爸媽媽!

我決心改掉不爲父母着想的壞習慣,做天下、全世界最好最棒最孝順的“諾貝爾獎孝順兒女”。陪伴老人,不是用錢就可以做到的事,要持之以恆,要用真心去陪伴。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4

今天,我看了《桃姐》。我原本以爲我會因爲這部戲而哭個不停。可是到最後,我不僅沒有用我事先準備好的紙巾擦眼淚,甚至還在導演不知是精心佈置,還是無心插柳的幾場戲中大笑不已。原來感動人不一定需要煽情戲,不一定要主角痛哭流涕。原來感動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纔會刻骨銘心。原來越是平凡,越是普通,越是正常,越是生活化纔是越能感動人的。我承認,我被感動了,也被啓發了……

幸福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前幾天在網絡上看到所謂城市幸福指數的評比。廣州排在倒數第三。對此結果,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爲現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幸福是什麼了,我也不知道。那有何談幸福有多少呢?但這部戲告訴我,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戲中,桃姐瞭解並照顧主人羅傑的一切生活起居,樣樣都以他爲先。但羅傑一直就欣然接受。但在桃姐離開了他時,他才驚覺幸福竟一直在他身邊,他都不以爲然。當你晚上回家時,擡頭看見自己家裏亮着燈,有人等你,是幸福;當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做自己想做的一切,而有人一直無條件地包容你時,是幸福;當你可以做到子欲養而親尚在,有能力照顧、滿足和保護你想這樣做的人事,是幸福……幸福就是,她在的時候,你不以爲然,當她走時,你後悔不已的一切。我們不需要可以去尋找,只有珍惜,你纔會發現她一直在身邊。

不要以爲習慣會常在。

我們一直會說,這是我的習慣。習慣這個詞語,真的很可怕。當一個人對你好時,你會習慣她的好,然後不以爲然。當一個環境對你好時,你會習慣它的好,然後不以爲然。但當不失去這些好時,你會不知所措,難以接受。戲中,江美儀飾演一位名叫金姨的老人的女兒。她經常因爲覺得母親對哥哥的偏愛而肆意將母親大罵。但當母親突然離世後,悔恨的眼淚纔不停地從她的眼中流出。真的再也沒有了,真的再也不存在了。這莫過於是世上最傷害人的話了。假如不想悔恨,那我們不應該去習慣,而是應該去珍惜。

生老病死纔是一個人的完整。

記得在《on call 36小時》中有一句話,當人在面臨疾病、死亡是之所以會驚惶失措、逃避躲藏,是因爲人忘記了這是必經的階段,忘記了做好身心的準備。在《桃姐》這齣戲中,沒有可以將桃姐的病、死用很黑暗的、痛苦的手法表達,而是愉快地輕描淡寫。是啊,爲什麼要可以放大疾病和死亡呢?這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如同人食飯睡覺一般。本來,我在看到戲的後面,羅傑對醫生所的話是如此冷靜、理智時,我會覺得這個人冷血。當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已經做了可以做的一切,不讓她帶着一絲的遺憾離開就已經是最好的了。只要你的心裏一直想着她,那她就永垂不朽了。

再好的戲也會有落幕的時候,這齣戲也不例外。片尾出人意料地將桃姐生前等羅傑回家的片段呈現,使觀看的人從新又回味前面的場景,回想起自己也有人等的感覺。我想這或許就是這部戲享譽國內外的原因之一吧。我一直喜歡看溫情戲,因爲通過這樣的戲,我纔會被提醒身邊有愛,身邊有幸福……

沒有事物不應該存在,沒有電影不值得觀看,沒有歌曲不值得欣賞,只在於你。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5

昨晚在金逸看了許鞍華的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桃姐》。影片選擇在3月8日這天上映自然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有關,但該片描寫的絕不僅僅是某位女性的個人世界。下面談談我的觀片體會。

如同片名,《桃姐》的敘述是平淡而簡潔的,幾乎放棄了一切濃烈的情感刻畫。對於《桃姐》來說,眼淚是奢侈的,這不是說《桃姐》沒有值得悲傷的情節,而是因爲《桃姐》不想用眼淚來證明悲傷,我們看到的幾乎全部都是真實生活裏的出現的人以及他們的正常反應,包括對悲傷的承受與忍耐。

我發現這部影片並不太好評價,或者說並不能像我之前對其他電影那樣評價,這不是因爲我麻木,觀看本片時我至少五次動容。也許是太久沒有看過同樣類型影片的緣故吧,一時不知從何入手。這部看上去很像紀錄片的影片敘述故事時不動聲色,觀衆是在不知不覺的情形下進入桃姐的世界的,又在不知不覺的情形下流下了眼淚,整個過程就像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的,我們就把桃姐當作了自家的傭人,當然是一個很不一般的傭人――由於長時間的相處與信任,桃姐事實上已經成爲我們家的一名家庭成員,一位親人,不知不覺,我們發現自己已爲一份後天的情愫而高燒不退。說到這裏,我發現《桃姐》不好評價的另一個原因――影片的主題已經被導演完全打碎並均勻融入到所有平常生活的細節中去了,當你試圖對某一場戲進行概括時,又發現其實這場戲和另幾場戲的情感濃度差不多,於是便打消了單獨概括的慾望。嗯,關於故事情節的整體印象我想說的就只有這麼多,無病呻吟的事情我是做不來。

如果說《桃姐》是許鞍華導演在不經意間拍的一部獻給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華人世界的經典影片,相信很多人會覺得在理。觀看本片時,觀衆心中一定會有着充滿焦慮的發問――“有一天,如果我老了怎麼辦,是不是也要被送進老人院蹉跎終老,期間還要和幾個不孝的子孫、嫌棄我的媳婦爲了幾百塊錢糾結?”,是的,現實生活中這種擔憂也許不是杞人憂天。《桃姐》並沒有給出關於那些身患頑疾、被親人疏遠的孤獨老人出路的答案,但桃姐給出了一個她認爲合理的姿態――即便離開了“親人”,也要獨立、自尊、自足、善良的度過最後的時光。

《桃姐》裏一位精神失常的老人曾站在老人院的玻璃門前反覆唸叨:“我要回鄉下,我要回鄉下……”。我想,這位老人想要回去的那個“鄉下”其實就是她曾經爲之付出並與之共同經歷、共同成長、共同存在的家園,家園裏有人、有物,更有情。

我們每個人以及每個我們所愛的人終有一天是要老去的,感謝《桃姐》提供的溫度,這溫度使我們清醒――讓我們善待老人,讓善待老人真正進入我們的文化,成爲我們的傳統――當然,善待老人最好不要成爲我們的一種道德主張,這本該是我們的一種心理需要。

無獨有偶,今天上午看到張揚導演通過微博發佈了他以老年人爲關注對象的新作《飛越老人院》的預告片,這是文藝圈裏的一次重要巧合。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6

一直期待的金馬獎多項獎項獲得影片《桃姐》終於在3月8日問世內地。我對於這部電影的瞭解僅止步於它的獎項,這片子是什麼類型,除了劉德華影片還有誰,我都全然不知······

看完整部電影,只是覺得整個電影所闡述的故事太現實,以至於我要慢慢回味,一絲一毫的摸索才能想明白在某個瞬間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從一開始,故事便發生在市井小巷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僕人身上,在世家做了一輩子僕人,耳融目染有主人一家對生活質量的保證,有對自身乾淨利索的要求。也有面對自己身份的自知之明與自卑。

影片從桃姐這個特殊的身份入手,圍繞療養院及院裏的老人們將故事展開。桃姐與其他老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她膝下無子,從進入主人家開始乃至到療養院,與劉德華的扮演者Roger的階級身份永遠是主僕。但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從習慣到失去,從擁有到回憶,從親眼目睹別人的逝去,Roger漸漸以感恩回報的方式爲桃姐安度晚年付出了許多感情與金錢。

這個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老無所依”,當一個人慢慢走向衰老,對於自己的身體無法掌控,力不從心之時,無人陪伴左右會是怎樣一種心情。療養院給人的感覺總是那麼壓抑,即使影片中會穿插着引人發笑的片段,但笑也是那麼讓人疲憊。覺得整個氣氛都被行將就木的人們帶出一種絕望的黑白色。面對老人院裏簡陋的設備,毫無隔音效果的隔板房間,以及連假牙都可以錯帶的衛生條件。這樣的養老院其實真真實實在我們身邊,甚至比影片中描繪的還要差很多。或許電影想要以Roger的角色極力展現出社會溫情的一面,呼籲大家懂得感恩,關愛老人。

但我所理解的,更多是對於父母和自己年邁時深刻的思索。電影裏有一個老人的女兒幾次三番因爲哥哥不交養老院的費用與母親吵架。老人卻有偏有向一心只想着不孝的兒子。最後老人忽然逝世,女兒辦理手續時悲痛欲絕,泣涕漣漣,而兒子卻始終未露面。我不想去評價這個女兒的做法,因爲相信所有人都不難理解她的行爲。

其實我要說的很簡單,父母只有一對,無論如何,生養都是恩情,足夠你用生命來奉養他們終年。我們都有爲人父母之時,或許年輕難以理解,但當親身體會那種骨肉至親的情感,就能完全理解自己父母對於子女的恩情。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再後悔都來不及。

相信看過《桃姐》的人都對療養院的老人“校長”印象深刻,這個人嚴謹認真,一生立於講臺之上,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老人,從筆直的腰板直到影片最後力不從心的衰老形象,讓我爲之揪心。有人說離現實越近就越讓人敬畏。這部片子的確太現實,讓我在許多個情節裏浮想聯翩,比如會不禁想起自己的父親,他曾說過,將來不用我管,我能養活自己就已經很好了。當時覺得是句玩笑話,也並沒往心裏去。現在突然回想起來,覺得特別心酸。想到父母也會慢慢老去的樣子,內心抑制不住的難過。

桃姐是一個堅強的形象,她中風不需要人扶,努力做恢復運動康復身體,她要強的性格鑄就了她獨立的人格,所以她被人們記住。與Roger的一生,互相在最需要彼此的時候幫助對方,讓彼此知道對方並不孤獨。我想,無論是來自家庭的親情也好,還是來自社會的關愛也罷。這個世界有年輕的新生命,也有老去的年邁人。他們都需要人文主義關懷和幫助。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7

今天去看一部宣傳已久的電影《桃姐》,本片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片,面對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環境,觀影的感受自然不同,這也無可厚非。在看到葉德嫺時,面對她不斷的變化,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這固然是生活和表演的真實,但也解釋了她爲什麼可以連摘影后桂冠。看她的表演,自然而又熟悉,這些只有面對自己的姥姥時纔有的真實感,在她的呵護下才感覺到桃姐對羅傑的那種愛。而華仔的表演也是完全看不到演的痕跡了。在觀衆看來,羅傑就是羅傑,他不是劉德華,你在看時也會完全投入到他們的生活中,就像是我自己在其中一樣,原汁原味的港片在大陸上映,唯一不足的就是他在裏面自己配音,雖然有點讓內地觀衆有點不太舒服,有待改進,但是普通話說到這種程度已經很不錯了。

華仔的演技決對是金馬獎評委說的那樣洗盡鉛華、脫胎換骨。華仔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最真實的感情去演繹羅傑。的確放下許多包袱和光環。看了之後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沒有了以前的影子。作爲一個劉德華的影迷,我自認不是那種身上裝有文藝細胞的潮人。也許會爲了一部文藝類型的電影居然會有別人想像不到激情,但對於劉德華的表演我終究還是舒心的爲之讚歎。還記得從暗戰開始,他的減法式演出已經大爲讓我讚歎和驚訝。不在像以前的“華弟”和“混混”瀟灑式演出,而在桃姐中的極致生活化,或者說與之融爲一體式的表演模式終於也能有菱有角的淡然呈現於我的眼前

何謂減法式?許鞍華導演說:“那是要你拋棄自己演員的身份,因爲你演的`是一個普通人!”劉德華說:“我一直可以,因爲我原本就是個普通人!”

看完電影,他們問我,能不能感受到什麼,我說不多,但是我相信有些人能感受的更多,就是那些真正有過相同經歷的人能夠真正明白那份情,而我說實話沒有過這種經歷,而從小到大家裏的老人都還在,所以我可能不能真正感受到面對自己親人離去的悲傷和無奈。但是,不可否認,雖然我沒有經歷過,但因爲《桃姐》這部真的是用心做的電影,所以我完全能夠融入到裏面的角色,所以我能夠感受到那份情,以及讓我自己思考了我身邊的桃姐是誰。或者說有一天我自己成爲那個“桃姐”我又會怎麼樣呢?

看罷影片《桃姐》的第一感受是:真情守護是悲涼現實人生的最美好出口。繼而深感這部包含着愛、尊重以及尊嚴的影片來的正是時候。富了口袋,癟了真情,當真心已稀缺爲奢侈品,人們內心深處大多趨於乾涸冰冷、怠慢疲憊。在現實中即便是血緣親情也可能淡薄成陌路,更何況非親主僕?然而,如果徹底捨棄了這種真情實意,生命又有什麼意義?《桃姐》的出現恰如一場及時的綿綿春雨,在無聲無息間流淌進現代人乾癟而空虛的內心世界,深深滋潤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

一段兩年的平靜生活,濃縮成120分鐘的精華,表現的是人一生的一個過程,笑有時,哭有時,生有時,死有時。一切都得經歷,不管是否傷痛,誰都逃不掉的就是人生。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8

週末,小記者團組織我們去看了一場電影——《桃姐》。

影片講述在樑家侍候了六十年的老傭人桃姐在中風住入老人院後,自幼被桃姐照顧的樑家少爺羅傑盡心盡力地照顧她 ,陪她百年歸老的故事。

其實我看得出,桃姐很愛羅傑。

她雖然嘴上唸叨着不能吃牛舌,但當羅傑說想吃時,她還是隔天就做好了牛舌放到廚房;她爲羅傑找女傭,挑了又挑,選了又選,還提出了一堆千奇百怪的問題……

桃姐不求回報的愛 ,得到了羅傑的回報。

桃姐中風住進老人院後,他常常來看望她,爲她收拾出一套房子,讓她安逸地度過晚年生活,還把小貓卡卡送到她身邊陪她過年……

感動之餘 我也不禁反思: 桃姐的晚年尚有羅傑的照顧和陪伴,老人院裏的其它老人們呢

過年時,他們是不是也渴望親人子女的陪伴呢,是否在老人院裏一天一天等待着子女來看望她們呢?……

桃姐也是一樣,一樣的倔強。總唸叨着“我很好啊,什麼都不缺,忙就不用來看我了”,卻也總在羅傑來之前坐在門口的椅子上等着,直到所有的椅子空無一人。

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國慶放假,我和媽媽回了老家。正在田間勞作的外公外婆看到我們的到來,感到又驚詫又驚喜。外公忙從籃子裏拿出一大把生菜:“快拿着。”

媽媽連忙說 :“不用了不用了,家裏的還沒吃完呢。” 拗不過他們,我們還是拿了一小把。

摘完豆角,外公留在田裏摘菜;媽媽帶着弟弟坐車回家,我和外婆走在鄉間小道上。 “外婆,媽媽給你買了新衣服,回去給你試試。” 我悄悄告訴外婆。外婆不言語,我側過頭去看她,卻發現她的嘴角,悄悄地扯開了一個弧度 。

路過的兩個熟識的婆婆,驚訝地說道:“這是燕子的娃嗎?長高好多!”

“是呀,不知不覺就長高了。” 外婆滿是皺紋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我看着外婆的笑,卻忽然有點心酸。

想想外婆外公從來沒有說過“要多來看看我們”什麼的,但我們一來,他們卻也很開心,儘管嘴上不說,不想讓我們擔心,可心裏還是期盼着我們來的吧。

這時我才發現 ,我以前忽略了外公外婆的感情和內心,以後,我會多陪陪他們,因爲,愛是陪伴啊。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9

期待已久的《桃姐》終於看完了,看完內心很平靜,並沒有網上說的那樣哭的稀里嘩啦的,感覺很好,感觸很深,感慨也很多!感性之至,稍抒己見,也只是在觀影之後情之所至,總想說些什麼,但是語言不盡優美華麗,但卻情出於心,語出於口,肺腑之感……

葉德嫺固然是《桃姐》的最大亮點,連多年來再跟她合作的劉德華,今次在片中也有洗盡鉛華,低調而又平實的演出,放下巨星的包袱,腳踏實地演一個尋常人物,對桃姐的感情由開初的平淡到後來的關懷備至,當中沒有張揚的演技痕跡,一切拿捏的都很到位,感人至深,《桃姐》中的劉德華很不劉華,反而是久違了我們親切了的老大,這也是爲什麼金馬獎評委把影帝頭銜給予他了,過後張艾嘉解釋這次金馬會給予劉德華,主要原因是這次他沒有耍帥,低調的演,演的很“羣衆化”……

影片以桃姐在老大飾演的羅傑家中工作了六十年照顧了他一家五代人的故事爲輪廓展開一系列微妙的變化;另一條暗線索則是羅傑對桃姐照顧的變化。羅傑由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到最後變得體貼入微,這是和桃姐感情日益明朗化的結果,影片不停的通過一些細節來體現羅傑的心理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正是基於是對桃姐的依賴,及至對自己的反思,到最後兩人的相濡以沫。故事情節很感人,很容易讓人有所反思!

感謝許鞍華導演給我們拍攝一部令人感動、令人感觸的電影,感謝老大和葉德嫺的精彩演出,給了我們既精彩又感人的角色!看完之後,很容易使人在情感上有所感觸,通過某些橋段很容易的實實在在的看到“從前”或者是“以後”的自己!

一部很溫情的電影,沒有刻意的煽情,更沒有刻意的矯情,有的只是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桃姐,簡簡單單的生活和工作,卻獲得了一份滿滿的親情。《桃姐》這部電影雖然是文藝片,但如許鞍華所說“一點也不悶”,笑點很多。最主要的是它沒有走“賺淚路線”,故意把劇情弄得很悲傷,濫情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讓觀衆哭得稀里嘩啦的——那是瓊瑤的戲,不是許鞍華的。所有的觀衆,在該笑的時候都忍俊不禁,從笑聲的分貝來推測,至少露出了八顆牙;在該沉靜的時候,全場基本上還是沒有雜音的。它有笑點而無淚點,淚點只是在心中體現吧!坐在我旁邊的是一位大哥帶着自己的媽媽吧,看的很投入,作爲婦女節上映的電影或許更適應我們年輕人帶着自己的父母一起看,也讓我們一起尋找我們身邊的哪位桃姐!

本來想用《望着你,就像望着我的未來》作爲這篇讀後感的題目的,感覺起來太文采化,還是不用了,一篇感想難以抒發完心中的那些感慨!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10

葉德嫺飾演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數十年的老傭人,把第二代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撫養成人。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爲習慣。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買菜,回寓所煲湯、做好滿桌的飯菜,在等待從內地出差回家的羅傑,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發時間,不知不覺間卻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醫院,桃姐是中風了!一邊手臂不能活動自如,必須利用物理治療儘量恢復活動能力。

羅傑在百忙工作中爲桃姐找合適老人院,期間巧遇昔日電影拍攝認識的草蜢哥(黃秋生飾),桃姐出院來到老人院,環境陌生,院友怪異,桃姐強裝鎮定。羅傑工餘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僕閒話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調侃習慣,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羨慕。

羅傑特意帶桃姐參加電影首映禮,桃姐首次刻意打扮準備,取收藏已久的名貴衣服出發赴會;首映禮上桃姐大開眼界,更終有機會見到電影明星,桃姐感嘆自己有生之年已然無憾……

電影的海報中,桃姐像孩子般開懷大笑,有人也許會差異,是什麼讓這位老人如此高興?在體味中,我想大概就是親情的力量。羅傑並非桃姐的親生兒子,桃姐也只不過是李家的一個傭人,可導演卻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這世界上還有超越血緣的感情。我總在想,什麼樣的家庭纔是最幸福、最和諧的?也許桃姐告訴我們,是一種叫做無私的東西,無私,纔會心中有對方,也纔會事事爲對方考略,也甘願奉獻自我。當你奉獻了自我,對方在你的真情中,纔會被感化,才能用心體會,也才能夠用模仿直至發自真心的對你付出。很多時候,爲什麼很多家庭不幸福,也許正因爲沒有教會孩子付出與回報。很多父母也如同桃姐一般,把好的東西分與孩子,可最後呢,孩子爲了自己的利益,不願供奉老人,在那些老淚縱橫的臉上,也許寫着這樣的故事,父母奉獻時,也要教會孩子回報,這種回報是指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快樂,而不是把困難自己吞食,把成果全部拿出。也許在你拿出美食的那一刻,你可以和孩子一同享用,告訴他:媽媽也很愛吃。

電影《桃姐》觀後感 篇11

今晚看了電影《桃姐》,突然感觸。一部電影,100個人看,有100個個人觀點,因爲經歷的不同、家境的不同看完後所領悟的也不同。

別人看到的是描述港人最懷念的那種像一家人似的"主僕"關係。而我領悟的是這世界的道德和孝道。電影中女主角桃姐是一個沒有兒女的傭人,養大了少爺羅傑(劉德華),等到了桃姐年邁了,劉德華反過頭來照顧桃姐。這難道不是所謂的道德和孝道嗎,知恩圖報。然而電影中我看到了香港老年人的悲哀,一個養老院,住滿了年邁的老人。其中一部分老人沒有兒子來看他們,只是每個月給錢養老院然後就不管他們。還有全家移民了,剩下老人在養老院,幾年沒人來看。

當今社會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也就是道德和教育問題了。年輕人不贍養年邁的父母,讓老人流浪外面,ZF的養老政策和醫療政策又不好。每天在微博看到了這社會的很多不公平,ZF卻無心去拯救這個社會,這一切都得歸於教育問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可以用10年的時間來培養我,爲什麼我們不能在他們年邁的時候抽幾年的時間來照顧他們呢?結婚生子最終的目的還不就是等自己老了的時候有人來照顧自己嗎?要不然生個蛋還能吃,養條狗還能搖尾巴。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如果每一個爸爸都能在爺爺老了的時候做到孝順,我相信等孩子長大後也會這樣對你的。在醫院工作了4年了,也見到很多“久病牀前無孝子”的例子,確實讓人心酸。

缺乏親情的我特別孝順,記得讀初中那時,我爺爺78歲中風了,左腳走不了路。開始就是我晚上幫我爺爺洗澡、擦背、穿衣服。後來病重了需要兩個人幫忙了,就是我伯父是我叔叔兩個,有時候我還要去幫忙。那時候爺爺已經有老年癡呆了,脾氣也不好,老是講粗話。就這樣服侍了2年多,直到了我上來廣州讀書。就這樣過了6年,那年暑假回去14天后,爺爺就走了,享年84歲。也許就是這樣我伯父和叔叔他們的孝順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80後和90後很多也都成家立業了,也爲了父母了。我們此時此刻要做的就是孝順,好好對待自己年邁的父母,他們已經辛苦一輩子了,也開始老了,慢慢的也開始糊塗了,也開始像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了。所以我們要細心照顧好他們的晚年生活,這也是回報的時候了,要像小時候他們照顧我們那樣。也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個好榜樣,將來我們老了,孩子也會像你現在這樣孝順的。還有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要常回家看看,父母無非就是想多看看自己的孩子一眼。有些人在外工作,或是嫁人了,一年只回去一次,假如自己的父母還能活20年,也就是20次,一次回去10天,也就是200天跟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麼心酸的數字。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PS:感覺自己書讀的太少了,表達能力有限,詞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