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百鳥朝鳳》觀後感(通用13篇)

本文已影響 1.98W人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鳥朝鳳》觀後感(通用1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百鳥朝鳳》觀後感(通用13篇)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

那日是無雙鎮的大日子,誰家嫁娶擺酒都不如焦三爺在自家院子裏拿手一劃來得氣派。黃土地的脊背上長出了無雙鎮,無雙鎮的命脈裏流淌着嗩吶聲。素日都只墾地紡線的莊戶人,唯有聽見焦三爺和他的焦家班,才能在生計活兒裏挺起一會兒身子,才能從骨頭縫兒裏抖落一身的風沙。那日焦三爺把自個兒學徒的第一把嗩吶傳給了徒弟天明,他說「咱們嗩吶也是匠活兒,是匠活兒,就得有人把責任負起來」。毛頭小孩兒聽得眼裏直掉淚,他那時只管自己的師父是天底下吹嗩吶的第一把好手,他後來才知道,焦三爺也是這世上頂珍貴的頭一號匠人:是藝術家,是傳道者,是捍守的靈魂,是遺世的背影。

電影中第一個打動我的場景,是少年天明把着師父割來的蘆葦稈兒,要從河灣裏吸上一口水。蔥綠的蘆葦上浮動着柔軟的白絮,湛青的湖水中托起一個小小的少年,少年郎與大自然,正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之“天人協調”,不免使人去想,這灣河水邊跪坐過多少個虔誠的娃娃,才使那一把嗩吶之音傳到如今。第一日吸水不成,臉蛋被汗水和泥漿糊花的天明悻悻返家,師父立馬把他碗中的白飯刨去了大半,師孃勸慰師父「娃正是長個兒的時候呢」,師父激他說「我哪個徒弟不是從娃開始的」。一年又一年水草豐茂,一代又一代嗩吶情長。

徒弟從師父手中接過嗩吶那日要起一個誓,是嗩吶離口不離手;天明在被師父選爲接班人那天應過一句話,是他會把無雙鎮的嗩吶擔起來、傳下去。成年後的天明不再是焦家班的弟子,而是遊家班的班主,這時候洋樂隊已經飄進了各家莊戶,辦酒席的也沒人再給年輕的樂師行禮。他的骨頭縫兒裏開始長出師父的威嚴和沉靜,面對身邊人另謀生計的勸說或嗔怪,天明說了兩回「我給師父發過誓的」,他並不作辯白,旁人也都不再說話。這處理手法也是好精彩,焦三爺已老,嗩吶的氣卻是不會斷的,縱使無雙鎮和這世道要翻上幾百回幾千個新,這把傢伙事兒的魂還是長在人心裏,還是埋在黃土根。

陶澤如先生飾演的焦三爺,大多數時候不怒自威,但幾處圍繞着飯桌的電影段落,卻也幽默可掬,焦三爺是中國傳統嚴父的形象。他第一回對天明露出笑容,是少年時天明躲在蘆葦蕩草叢中學鳥叫,師父在他身後躲藏,以鳥叫與他相應;第二回是班主天明第一次接到了活計,給他買來菸葉和白酒,焦三爺喝得滿面通紅,興奮得拿出自己的嗩吶在屋裏吹到一頭醉倒,頗有「酒中仙」的神韻;最後是天明接過師父的嗩吶,師徒二人完成「百鳥朝鳳」的絕唱,這是焦三爺對徒弟、對嗩吶、對自己畢生心血與所愛的最後一次注視。他身體已然不支,但他知道自己的命早就融入了嗩吶的芯子裏、鑄進了嗩吶的銅管中,而自己的後人會繼續將這條命活下去。

吳天明導演大概是這師徒二人的縮影。電影中每每有人喚一聲「天明」,我心頭都會生起難言的感動,當初端坐在監視器前或立身在演員背後的導演應該會有更多滋味。年屆七十二歲高齡的吳天明導演,爲修改電影劇本閉關一月有餘,時常一邊創作一邊痛哭流涕。對電影人來說,他便是那碑石一般神聖的焦三爺,無人不對他躬身跪拜;然而在自己的電影中,他似乎還是那個爲吸到一口河水、便跑遍半個村子的天明,還是那個頂着傾瀉的暴雨,溼透了衣衫也不在乎的孩子,也是那個看遍了世事更迭、傳統受害、卻還獨自呵護擦拭着嗩吶如命的守望者。

在夜裏跳撲一隻螢火蟲,在竈臺上永遠有裝滿了食物的海碗,在兒時第一次聽焦家班吹奏八臺睜圓了雙眼,在師父手中接過嗩吶哭紅了鼻尖,吳天明導演手下的故事淳樸且雋永,幸福又孤獨。黃土地上蒸騰的熱氣和無雙鎮裏油綠的青草香,焦三爺家的嗩吶聲和一座矮墳前的「百鳥朝鳳」,將傳統文化的靈與美、哀與殤發揮到了極致。焦三爺從太師椅上站起身,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嗩吶的樂音中,吳天明導演也在這曲『百鳥朝鳳』之後羽化,民族的文化將何以爲繼,智者無言宿儒淚,餘音繞樑青松心。

謹以此文,獻給電影。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2

看了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就是:沉重、壓抑、無奈。

電影最後,遊天鳴一個人站在焦三爺墳頭吹奏《百鳥朝鳳》的情節,我實在是沒忍住,哭了。影片結束後,發現居然有四分之三的人沒有立即起身離場,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來看這部電影的觀衆,年齡多是80後、90初的觀衆,女性觀衆佔60%,男性觀衆佔40%,一半以上的女性觀衆都還沉浸在電影情緒中沒回過神,抹着眼淚,一半的男性面露沉重,看着抹着眼淚的女生。個人認爲能生出這樣的情緒來的大多都是有過類似親身體驗和感觸的人。

我生長在四川農村,白事在中國農村是一件特別濃重的事,在我們老家也一樣,哪家有喪事就會請到“道士”到家裏做“度亡道場”。四川那種民間“道士”並不是真正的道士,(對於他們來說這只是一門手藝)是一種佛、道、巫(地方民間信仰崇拜)融合的產物。這些“道士”確切來說是術士,正真的僧、道(出家)他們是要遵守清規戒律的,並且長住寺廟、道觀中…這些術士在民間多是家族、師徒相傳、無任何清規戒律…佛道的金典多數人是一無所知。他們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念經超度,同時兼樂手,受到川劇的影響,伴奏樂器也都是川劇裏常用的幾種樂器: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嗩吶。其中打鼓的是指揮,其他人演奏完全看他的手勢。道場,是四川人對死者奠祭規格的量度。《百鳥朝鳳》裏講的陝西一帶喪事操辦分爲4臺、八臺和最高級別《百鳥朝鳳》,和電影裏一樣,我們老家道場也分類,分類標準主要是看價錢,由價錢來制定相應的“套餐”。一般百姓,做一天道場算是盡了孝子的心;有錢人家老人歸天,做三日、五日、七日的道場是常有的。

除了請道士到家來做道場,喪事中還有一個儀式感特別強的環節,就是“擡棺”,農村流行土葬,我們川渝一帶丘陵土坡,道路難行,由八個壯漢將棺材架起來,必須通過喊號子來統一節奏,喪葬號子節奏緩慢、旋律悲傷,八個人前後呼應,聲音卻能響徹山谷。讓所有送葬的人們無一不爲之動容的。

還有一種號子,僅存在我的兒時記憶當中,十歲以後就再也沒聽到過了。離我家不遠的山頭上有個石場,平常在院子裏玩耍都能聽到石場裏傳出的號子聲,按照我們川渝一帶號子的分類,這個應該是石工號子。石工號子鏗鏘有力,節奏輕快,旋律簡單,琅琅上口!

以上三種文化,如今在我們老家呈現三種不同的狀態。

“道士”這個職業得到的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我的爺爺奶奶外婆都在大前年前年去年相繼離世,我親自參與了三次喪事。大前年爺爺的道場和去年外婆的道場上就有了很大的發展。加入了很多新鮮的項目,還引進了一些先進設備。我在他們空閒的時候做了一些瞭解,他們多是家族繼承、師徒相傳。首先是傳承:第一:經文;他們要熟背喪葬裏會用到的所有經文,我也大致翻看了一下,大約五經書,每本約150頁左右,要求吐字清晰,語速要快。第二、樂器;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嗩吶這幾種常用的樂器必須熟練,二胡、笛、簫、笙等也必須會吹彈那幾首喪葬上常用到的曲子。第三、毛筆字;幫喪家抄寫經文,一手好字代表了他們“道士”的職業基本素養,我親眼看到一位“道士”隨身攜帶《王羲之蘭亭序毛筆字帖》,空餘的時候便拿出來逐字逐筆的研究着,十分刻苦,而他的學歷僅僅只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第四:寫祭文;“道士”根據喪家家屬提供亡人的生辰八字,一生經歷,寫一篇感天動地的祭文,要求極高,我覺得我們如今的高考高分作文也未見得比他們寫的出彩。由於他們這個行業是沒有固定團隊的,所以以上四點要求非常嚴格,你必須全部掌握甚至精通,過程和《百鳥朝鳳》裏一樣,基礎功的學習是嚴苛而枯燥乏味的,當你學成之後,你的師傅覺得你可以出師另立門戶的時候,也會搞個儀式,師傅會請到當地所有的道士以及德高望重的老人來進行考覈,衆人來評定你是否夠格出師。其次是發展,他們會到各地進行學習觀摩,還有四川一帶的喪葬從業者每年都會約定俗成的相聚青城山,進行行業探討,互相學習進步。所以“道士”這個職業在我們老家發展的很好,個個收入不菲,這兩年不斷看到有年輕面孔出現在這個行業當中,總歸讓人看起來是有希望的。

“擡棺”不容樂觀,擡棺材的人我們稱之爲“擡棺匠”,他們不像“道士”一樣是職業的,“擡棺匠”一般都是鄉鄰來進行幫忙的。如今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農村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已經沒有了勞動力,大前年我爺爺下葬的時候,只請到六位會喊號子的“擡棺匠”,平均年齡應該有五六十歲了吧,擡棺必須是8個人以上,還差兩個怎麼辦,四處找人,好不容易找到兩個看起來比較壯實大爺,還不會喊號子,現教現學!去年外婆下葬的時候,由於外婆住在鎮上,墳修在二十里外的村子裏,道路遙遠,8個“擡棺匠”肯定是擡不到的,所以就想着找兩撥人換着來擡,這就需要16個“擡棺匠”,想法自然是好的,可是想想爺爺下葬湊齊8個人都那麼難,何況16個人的隊伍,因爲這個事兒家裏還鬧出了些許的不愉快,甚至商量着要去另一個縣城請一撥“擡棺匠”來幫忙。“擡棺匠”他是義務的,農村人向來都愛相互幫忙,爲自己今後謀善謀德。但是這“擡棺匠”沒有收益便沒人繼承。那擡棺的大梁都已被老人們拱了起來,那悲涼的“擡棺號子”更是無人傳唱。

“石工號子”已經絕唱!我家附近的石場早已樹木繁盛,沒人在開採石頭,即便需要開採石頭,也無“石工號子”的用武之地!

“擡棺號子”和“石工號子”應該算是我最早接觸的音樂方式。而如今我只能模糊的記得旋律,那個旋律在我聽來是動人的,想要再次聽到卻是太難!在我學習音樂之後就不曾停止想要將他們記錄保存下來,但是這卻也不是一樣容易的事情,心不甘情不願卻也無可奈何!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3

以往在電視上看音樂節目時,見到民樂演出,大都抱着一種不屑一顧的心態。在我看來,民樂多半是那無止盡的喧鬧抑或是沉悶單調的空乏。但在看完《百鳥朝鳳》這部影片後,我對民樂的態度不似從前。

遊天鳴十三歲那年,父親帶他去水莊無雙鎮上找有名的嗩吶師傅,請師傅收天鳴爲徒,師傅最終答應了。在其後漫長的十載光陰裏,天鳴隨師父認真學習嗩吶技藝,成爲師傅認定的繼承人,學到了那極其榮耀的“百鳥朝鳳”,懵懵懂懂地擔任起了遊家班的當家。然而歲月蹉跎,時代已變,吹嗩吶這項本領不再風光,遊家班解散,師傅病逝,只剩天鳴一人盡餘生將嗩吶技藝傳承發揚。

影片中,天鳴見識的第一次出活是在金莊葬禮上。金莊村長離世,兒子懇請師傅吹一首“百鳥朝鳳”,錢不成問題。師傅卻笑着搖搖頭,不過多言語。專用於白事上的“百鳥朝鳳”,排面大,氣勢足,受用的人必是口碑極好,非常人能享有,師傅不認爲金莊村長有這個資格。

天鳴第一次出活是在朋友的婚禮上。已不再是小男孩的天鳴依舊保持着孩提時的淳樸善良,將自己所掙得的錢大多分給了一同出活的夥計,用剩下的錢爲師傅買了菸葉,給師孃帶了布匹,領着點心去拜訪師傅。師傅很高興,拉着天鳴暢飲珍藏了二十年的佳釀。天鳴未醉,師傅卻是醉醺醺的,將一箱師傳的嗩吶盡數交給天鳴,自己又拿起一隻嗩吶吹起來。他微眯着眼,搖着身子,陶醉在這跟了一輩子的嗩吶聲裏,好似回到從前風光無限的、吹嗩吶的日子,面頰紅紅的,皺紋舒展,眉目間流露歡欣,頭上的白髮清晰可見,悠長激越的嗩吶聲充斥在整間屋子裏。突然,師傅一個趔趄跪倒在地,天鳴正欲上前攙扶,師傅卻藉着酒勁扳開他的手,道:“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說完便呼呼大睡,昏黃的燈光下,師傅咧着嘴憨憨地笑。

時間不捨晝夜地向前奔去,遊家班還是不如新來的洋樂隊受歡迎。又一次出活,洋樂隊一到,衆鄉鄰的目光頓時集中在他們身上,遊家班也不服氣,與洋樂隊似打擂臺一般比了起來,縱使他們面前無一人駐足觀賞。比到後來,幾個年輕人走上前來,衝遊家班說願意出雙倍的錢讓他們別再吹了,天明定是不同意,幾人間的推推搡搡轉變成了兩夥人之間的混戰。師傅坐在後頭目睹一切,卻見他慢慢走過去,驀地彎下身子拾起那被踩得變形的嗩吶,眉毛擰在一起,不解與憂愁浮現在蒼老的面龐上,師傅的時代早已匆匆落幕。

在那之後,遊家班幾個師兄弟相繼離開,雖不直說,但大家都明白當今想靠吹嗩吶謀生是近乎不可能的。不久,竇村長駕鶴西去,想請師傅他們吹嗩吶,卻是湊不齊人。師傅怒火中燒,帶着天明一塊去找人,正好撞見二師兄收拾好了行李準備外出打工。二師兄先是一怔,神色再由愧疚轉向頹然,頹然轉向麻木,他還有家,他也要吃飯啊。師傅恨鐵不成鋼地瞪着二師兄,猛然奪過師兄手中的行李,將裏面的衣服一件一件甩在地上,像是泄憤,又像是在尋找師兄行李中是否有嗩吶,尋找嗩吶在二師兄心中是否有一席之地。二師兄緊緊抿着嘴脣,跪着撿起衣服,又跪在師傅面前,心甘情願地捱了師傅一腳。

後來,八臺勉強湊齊,就連天鳴父親也參與了進來。在竇村長的喪禮上,衆鄉鄰身着喪服,跪坐在地,只聽師傅高聲道:“竇村長殺過鬼子,剿過土匪,帶火莊人修水庫,讓石頭壓斷四根肋骨。這樣的人,受得起百鳥朝鳳。”這首曲子,是師傅領的頭,師傅本想讓天鳴來吹,天鳴卻發着燒。師傅正襟危坐在木椅上,用蒼老的嗓音喊道:“百鳥朝鳳,敬送亡人!”說罷便舉起嗩吶開始吹奏,嗩吶聲同師傅一般蒼老悲涼,古樸而有力,衆人注視下,場面肅穆而哀傷。天鳴望向師傅,卻驚恐地發現師傅的血順着嗩吶滴落在地上,師傅一口血猛地噴出來,仍是不準備停下,轉過頭去沖天鳴無比嚴厲道:“接着吹!”演奏的夥計都站起身來,師傅坐在中央賣力地打着大鼓,半晌,擡頭去望身旁流淚吹着嗩吶的天鳴,嗩吶聲蕩氣迴腸,師傅露出了欣慰的笑。

去了醫院,天鳴這才知道師傅已是肺癌晚期,時日已不多。師傅讓天鳴賣了自家的牛,爲的是讓天鳴去置辦一套新傢伙,他靠在被褥上,面龐再無當年醉酒時的紅潤,似那燃盡的木柴:“你該把遊家班再撐起來,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但這一腔熱忱尚未能使師傅的夙願實現。天鳴去省城着原來的夥伴,他們卻再也沒了演奏的能力:二師兄在工地上幹活斷了一根手指,三師兄在石棉瓦場幹了半年,咳得厲害。城市裏,吹嗩吶的老人坐在屋檐下乞討……夥伴們都勸他留下來:“留在城裏打工總比在農村吹嗩吶要強。”樸實的天鳴只是說:“我跟師傅發過誓的。”城市裏的喧鬧繁華與他無關,他的心裏裝着一片淨土,一片只有嗩吶的淨土。

青山黃土間,師傅的墓在一座小山丘上。天鳴穿着參加紅事時穿的衣裳,手中的嗩吶繫着紅布,或許是在爲自己守住了自己的誓言而向師傅證明,想要回到自己第一次出活後與師傅一同慶祝的時光。他直起身子,眼角被淚水潤溼,在師傅的墓前再次吹起這蕩氣迴腸的百鳥朝鳳。這樣的人,受得住百鳥朝鳳。恍惚間,他看到少時在師傅家院子裏師傅俯身教自己吹嗩吶的模樣。回過神來,淚光迷了眼,他看到師傅坐在木椅上,深深地望着他,聽着曲子咧嘴一笑,便向看不清楚的遠方走去。那一笑,同當年師傅喝醉酒的笑不一樣。淚水滑落,師傅的時代、嗩吶的時代,天鳴無法守住。

師傅一生裏,不爲富貴的金莊村長奏百鳥朝鳳,卻自發爲火莊竇村長奏上一曲百鳥朝鳳,對人品的要求也體現出他對嗩吶文化的敬重。這也是師傅當初選天鳴爲繼承人的原因,天鳴多的是沉穩踏實,堅定執着,樸實善良。拒絕金莊村長是師傅作爲嗩吶匠人對嗩吶藝術的追求,也是他堅守的匠人精神與風範。他與天鳴將嗩吶揉進血肉,融入生命。

有關傳統文化的發揚的傳承與發揚,不僅僅是師傅和天鳴在傾力奉獻,還是無數懷揣着赤子之心的匠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追求。時代的滾滾洪流中,社會發展不斷向前,傳統文化多數抵不過時代更迭下洶涌的浪潮,終是迎來殘破甚至消亡的命運。吹嗩吶、打太極、唱戲、捏泥人……這些我們看起來陳舊過時、不夠有格調的事情,有的人堅守了一輩子,在傳統文化日益式微的時代,他們“守的是信仰,熬的是命”,或許孑然一身,仍存傲骨,不受功名利祿污濁,悄然駐守着一盞盞屬於傳統文化的長明燈。無數竭盡畢生心血的匠人在新舊文化碰撞的今日奮力在時代的波濤中激起傳統文化的浪花,他們值得我們的敬重。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4

整部影片以主人公的回憶視角,展現了主人公童年時期跟着師父學嗩吶,期間經歷了社會的巨大變化,人們開始推崇西方文化,嗩吶被人們忽視與遺忘,大部分人都放棄了嗩吶,只有他與師父依然堅守傳統文化的故事。

百鳥朝鳳,此曲一出,百鳥稱王,此曲的有深刻的淵源,只有像鳳凰一樣奉獻的人才有資格享有此曲。影片中把三個人與百鳥朝鳳聯繫在一起,查老爺子,師父與竇村長。三人中有人配得上,有人配不上,配的上的人不允許給自己吹,配不上的人卻求別人吹,彼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師父在別人加錢的情況下也拒絕給查老爺子吹奏百鳥朝鳳,因爲在師父的心裏,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配得上這曲子,而師父臨死時卻不允許徒弟給自己吹百鳥朝鳳。作爲影片的主人公,師父表面上嚴肅無情但內心善良堅忍,他把生命獻給嗩吶,他的形象在銀幕上展現得如此真實感人,另觀衆難以忘懷。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鮮明的性格特徵,彼此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天鳴與藍玉的對比,一個天賦不足,卻視嗩吶超過自己的生命,另一個天賦異稟,卻不珍視嗩吶。與其餘師兄弟比較,他們都放棄了,天鳴仍然在堅持,世人都在變,他們師徒卻不曾改變。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人性的偉大。正印證了師父的那句話:吹嗩吶不在於吹得有多好,而在於是否把嗩吶吹到骨子裏,最重要的是那顆對嗩吶虔誠的心。直擊主題,發人深省。父親始終作爲一個旁觀者,自己年輕時不能吹嗩吶,就將希望託付給天鳴,兒子被選爲接班人,自己比誰也高興,跑遍了整個村子傳遞消息,當嗩吶衰落時,自己也曾經嫌棄過嗩吶,可最終選擇了堅持把文化傳承下去。柳三作爲一個喜劇類型人物,給影片沉重的情感氛圍上增添了詼諧成分,雖然是一個配角,性格單一卻典型,輕描淡寫卻不流於呆板,使人耳目一新。作爲雙方爭執的導火線,引燃了雙方的爭鬥,促進了影片的高潮的產生,襯托了主角的特徵,暗示了當代人在面對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態度,他是當代社會人的一個縮影。

此外,該影片的攝像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優美如詩的畫面,蘆葦叢與大河相依,以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使每一幀鏡頭都充滿詩意。在師徒三人於蘆葦地與鳥兒互相應和的一場戲中,長鏡頭的使用,配合追隨人物運動的跟鏡頭和主觀視點鏡頭,使觀衆跟隨人物穿梭在蘆葦叢中,加強了畫面的立體感與縱深感,更好地展現了空間環境,畫外音配合畫內音,一唱一和,互相映襯,由此使觀衆對畫外空間產生無限遐想,將蘆葦叢美好的景象與人物的淳樸自然顯露無遺,觀衆如同進入了故事中的世界,同入此鏡,同生此感,領會到那種質樸純粹的情感。影片在展現廣闊的蘆葦地時多采用遠景,展現人物活動時以蘆葦作爲畫框,使人物如同活在畫裏,體現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特點,表現出人物內心世界的美好和對傳統文化的永不放棄。在表現吹嗩吶的藝人獨自在古城樓下吹奏的場景時,運用遠景體現出縱深空間,使道路通向無盡的一端,人物只佔畫面一小部分,表現出藝人的渺小,暗含了社會對嗩吶的忽視與遺忘,這時行人入畫,扔下硬幣,漸行漸遠,只留下藝人一個,背景音樂是淒涼的嗩吶聲,言有盡而意無窮,使觀衆久久沉思。在師父與天鳴喝酒的一場戲中,攝像師手持攝像機,隨着嗩吶的節奏晃動鏡頭,並採用旋轉鏡頭以師父爲中心,使師孃與天鳴的特寫分別入畫,烘托歡樂的氛圍,表現師父喝醉酒後似孩童班的天真爛漫與對嗩吶赤誠的心。這時音樂由歡快突然轉到悲傷,師父倒下,跟天鳴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而是吹給自己聽的”,直點影片主題。情感的前後對比,以喜襯悲悲更悲,表現人物心境,也與社會遺忘嗩吶、文化從此斷了根互相映襯。師父把嗩吶傳給了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眼看快要走到盡頭了,內心無限淒涼。

天鳴不告而別的一場戲中,天鳴與師父師孃三人在畫中,背景是生機勃勃的綠色田野,天鳴遠遠望了他們一眼,然後轉身出畫,緊接着是山野的遠景,畫中是奔跑的天鳴,一動一靜,配合優美的音樂,過渡自然而富有美感。在影片結尾天鳴站在師父墓前吹嗩吶時,當鏡頭轉到師父時,畫面從虛變實,從近景推到特寫,引導觀衆更深刻地感受人物內心活動,這時師父起身,轉身走向遠方,漸行漸遠,畫面右上方是飄蕩的紙錢,師父的背影越來越小,直到音樂停止,影片結束。

該影片很好地運用了嗩吶與其它樂器共同作爲背景音樂,表現出時代感與民族特色。例如二徒割麥的場景,配合富有節奏感的嗩吶聲,增添了活潑的氣氛,音樂節奏與割麥節奏互相映襯,天鳴穩重不亂,藍玉魯莽心急,二人性格形成鮮明對比,爲後來的劇情發展埋下了伏筆,成爲師父選擇天鳴的原因。在婚宴那場戲中,西洋樂器與嗩吶交雜,極不和諧的音樂突出諷刺的意味,進行曲與南山鬆,一箇中國文化,一個西方文化,雙方在廝打時以進行曲作爲背景音樂,配合以快節奏的鏡頭切換,既迎合了影片中情緒的浮動與動作變化的節奏,又使原本血腥的打鬥變得富有趣味,增強了戲劇效果與感染力。

該影片剪接自然,不僅從技術上實現了轉場,而且在藝術上利用了攝像、音樂與旁白等其它技巧實現了完美的剪接。例如在影片結尾處,從嗩吶藝人轉到師父的墓碑,先由天鳴的臉部特寫化到山野遠景,畫面再化到墓碑,剪接跨度小,使影片節奏更加柔和,符合此時的情感節奏。音樂實現了聲畫組接,由藝人的鏡頭轉到天鳴的鏡頭,從而產生整體感,實現了背景音樂的流暢不中斷,使轉場更加自然。影片後部分的轉場多采用黃昏時叢山的剪影,夕陽西下也預示着師父即將離世,淒涼的氛圍烘托出悲傷的情感,爲後續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影片中多次運用旁白式蒙太奇,一是交代劇情,使敘事節奏緊湊;二是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觀衆瞭解人物的思想,補充缺乏的信息,吸引觀衆的視線;三是作爲一個時空轉換手段,使影片在時空上可大幅度跳躍而不失自然流暢。此外,影片運用全知視點的敘事方式來設計整個故事,能讓觀衆與人物建立起復雜而微妙的關係,使觀衆產生更多的情感體驗,從而移情於主人公。人物站在現在回望過去,表現出時代的變遷,具有歷史悠遠的意味,即使是現在,主人公依然堅持着將嗩吶傳下去,將師父的遺願堅持下去。

這是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幕:師父的生命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他用自己的生命堅守着百鳥朝鳳,自己吹不動了,讓徒弟繼續吹完,而他在一旁敲着鼓,無論如何,他也要爲這首曲子出一份力,看着天鳴努力地吹着百鳥朝鳳,他笑了,他靜靜地看着徒弟,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文化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去傳承下去,我們接過上一輩的文化,承載着他們的囑託與希望,就應該用赤誠的心把它傳遞下去。生命雖逝,時代已變,可文化卻是無窮無盡的,我們對文化的虔誠也是永無止境的。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5

是的,我是在一線生活的,所以我幾乎每個事情都有提前的計劃安排,雖然不像日程表那樣精確,但是總歸是要提前多做打算,因爲實在不願意爲芝麻一樣的事情,重新再返回地鐵站,或者是麪包店。

而我,是如此動情地看了《百鳥朝鳳》,儘管沒有任何稿費的誘惑,我依然願意攤開紙筆,用我不流暢的文筆來講述我的心情。我自認爲我是很走不能說叫文藝片的路線,但是我非常喜歡轉化爲影片中的某一個角色,細膩地走進去,感受片中的愛恨情仇,或者是思緒翻涌。

接下來,就請跟着我,用流水賬的形式來感受一下本部影片吧。

我太容易動情,我的第一個淚點,就是當焦三爺拒絕主人公當徒弟,因爲覺得他的肺活量不夠的時候,主人公的爸爸爲了讓孩子表現出很大的肺活量,使勁兒地用鞋底子打他,雖然我並不認同這麼野蠻原始的教育方式或者這麼粗魯的表達,但是隨着每一次鞋底子打上來,我都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父愛如山重的分量。當焦三爺同意收主人公爲徒,他的爸爸遠離而去的時候,主人公旁白:“因爲爸爸喜歡嗩吶,但是他沒有走這條路,所以他就希望我來完成他的願望。我的內心是恨他的,可是當他的背影遠去的時候,我心裏的那種恨卻變成了深深的依戀。”

主人公留下來了。第一頓吃飯的場景。當然他們都是農村的,不過小孩子吃飯的聲音會格外地響,我們看電影的會不自覺地笑他,這個時候焦三爺是一種似乎什麼都沒有發生的常態(也許他太老了,太鈍了吧)。而焦三爺的老婆給了孩子一個很包容的笑,小孩子改掉了呼嚕呼嚕的樣子,但是我相信他的內心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傷害。我雖然明白在大城市裏要講很多的規矩,但是我發自內心地看不上那些,其實本身就沒有什麼太高Level的人愣是裝B,愣是歧視那些不是很懂規矩的人。因爲你並不高貴,爲什麼要裝高貴呢。真正高貴的人也不見得是那麼噁心所謂的不懂規矩。說不清,這就是所謂的世態炎涼吧。

主人公開始學習嗩吶了,剛開始的內容就是:吸水。那麼長的蘆葦杆,要從湖水裏邊把水吸上來。我理解,這就是基本功,是蓋起高樓大廈,是玩轉二胡嗩吶的根基。吸水的時候還有過路人的隨意冷嘲熱諷,這些都是一個才子能夠成長起來的必經之路吧。當主人公真的通過努力吸上來第一口的時候,我能夠感覺到,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是對自己的讚許,是對明天的期待。

第二個淚點開始了,就是焦三爺給他換了另外一個更長更粗的蘆葦杆,意味着難度加大的時候,他就不懈地吸啊吸。雖然下起了大雨,他並不是渾然不知,而是他還是要一直堅持。焦三爺和老婆就拿着蓑衣和雨具出來接他了。

按照我淚點的頻率,你們懂的,我進去了,但是我把旁邊的人都帶出戲了。因爲我每10分鐘就一次大型地擤鼻涕和擦眼淚。

還有一個男二號,對的,他與主人公一起學嗩吶,某種程度上來說他的基本條件和悟性也許是要高於主人公的,但是焦三爺還是說:要選擇善良的主人公來做接班人。這一點我們從後來的側面描繪中也可以看出,就是當焦三爺肺癌即將離開人世之前,主人公的父親對他說:你可以整理整理住到焦三爺那裏去,陪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其實我相信,善良的心是可以暈染的,比如一個孩子的所作所爲,其實某種程度上是他父母的映射,面臨一件事情,如果父母用柔軟的心去選擇善的一邊,孩子也就會慢慢地暈染這種特色。有時候你說:善良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麼?不是,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行爲習慣,是一種習慣性地會站在別人立場和心境去考慮的方法,可是此刻我陷入了沉思。因爲某種程度上,我是被我周圍的人冠以“善良”的頭銜的,可是我卻發現其實我的寬容心特別小,可是一個人是怎樣美妙地結合,保持“善良”的行爲卻擁有不了一顆寬容的心?-------這是我的發散考題,隔日再議。

主人公長大了,隨着那嗩吶聲聲,一個特寫的長鏡頭,主人公出落成了一個玉樹臨風的小夥兒。後來的故事就是主人公開始獨掌門面之後,傳統的嗩吶在面臨社會沐浴“洋風洋樂”衝擊下的那種凋零苦悶和衰落。

首先是當主人公帶着樂隊興沖沖地認真地表演嗩吶演奏的時候,主人公的好朋友新郎雖然好煙好錢伺候着,但是卻帶着一種“幹嘛那麼當回事,吹吹就行了!”的敷衍和煩躁,展示出了在那個世道下人們對於嗩吶演奏者的不是那麼尊重的社會常態。

接下來是有一家條件好的人不但請出了嗩吶團隊,同樣也請出了西洋樂隊的時候,人們明顯地表示出了對於新樂器的推崇和對於小妞扭腰唱歌的熱情。主人公忽然感覺到了一陣“蒙圈”,我能夠體會他的心境,因爲同樣因爲年輕吧,當陷入這種無謂的比較之時,會不自主地丟失自我,這是焦三爺硬朗地出現了吼了他一聲:你怎麼了!去坐好開始表演!

當主人公去焦三爺家裏的時候,焦三爺喝得很高興,說:我這些傢伙全都給你!我們知道:他喝高了。他在朦朧之中吹的百鳥朝鳳,曲子不是哀怨,而是悠揚歡暢。焦三爺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明白其中道理的可能也只有匠人了。近幾年,我們國人老是引用或者是吹噓匠人精神,可是我總是在心裏不滿地問:不去講要達到強迫症似的性格,如果連認真都不知道如何認真的時候,當你只是吸上了水還總是不認真地去漏氣的時候,何談吹出美妙動人的曲子,何談說什麼仰慕匠人精神!我沒有資格去剝奪你仰慕或者是任何一種情感,但是我可以毫不留情地說:你的仰慕,是仰在地上看天,你從來都沒有想起要奮鬥,卻說你欽佩別人的人生理念或是職場精神。

當時代的巨輪在運轉,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卷在這巨輪當中的一粒,甚至只是一滴,無論是焦三爺對於嗩吶事業的摯愛和那股骨子裏帶出的硬勁兒,還是他帶出的徒弟擁有對這個行業的熱情和“絕不改行”的誓言,但是嗩吶團隊的市場下滑是個不爭的事實。沒有錢掙了,於是家中有難的一位成員準備出去打工。焦三爺用腳踢開房門,怒氣衝衝地質問爲何要放棄嗩吶,爲何要出去打工。焦三爺俯身,抓住全部的衣服,一次不行要二次三次把衣服扔散掉,那個鑑於現實爲難的團隊成員要跪着一次一次地把衣服從泥土中撿起,這個場面就非常地飽滿,也許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是不是表現地過了,衣服扔一次不就行了,幹嘛要扔兩次呢,撿衣服撿一次就夠了,幹嘛要撿兩次以上呢,中間還還不嫌衣服髒,還弄了一頭小豬出來拱了兩次。這個就是很飽滿的場面,沒有太多的言語,就是一個衣服的凌亂,爲難成員的委屈和他家裏臥病在牀的婆娘,那心酸那委屈那難受那痛苦,一看就一目瞭然不用言傳你自然就能體會地到。

看到這樣的社會與個人的碰撞,其實也是我們外人無法道得清或者說得明的,但是我依稀能夠想象在遙遠的將來,機器人年輕漂亮長腿女翻譯可以用幾百元就應付我現在千元的工作,那種苦楚可能不是現在可以淺嘗輒止的。最精彩的鏡頭是影片的尾聲:

焦三爺和主人公出去給人做活了,爲人奉上一曲《百鳥朝鳳》,因爲主人公生病了,所以焦三爺就代勞。你看到那血從嗩吶的另一邊噴涌而出,之後焦三爺雖然中斷了嗩吶演奏,但是仍然在器宇軒昂地敲鼓。鏡頭慢了下來,我明白我不推崇這種以死前的壯烈來面對工作,我更同意這種把肺癌熬到最後的行爲,可是當事情已經發展到這個田地,我不由得爲焦三爺的匠人精神而肅然起敬。

影片的最後,是焦三爺遠去的背影,他的背影,你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樸實的老農民的背影,可是當我看過他的故事,我感覺,他帶着他的渾厚他的偉大他的執着他的意境,走進了我的心裏。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6

很久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了,更是第一次在電影院裏看文藝片,在看之前,我雖然買過票了,但也總不想去看,我很害怕看到悲傷的部分,但我現在真的很慶幸,我去看了!

嗩吶從一開始人人都尊重的東西變成了,人人都看不上的東西,焦師傅是嗩吶的最後一代幸運兒,他是有眼光的,他挑選了天分一般但非常刻苦努力的遊天明,因爲他知道藍玉性子野,對嗩吶沒有從一而終的堅持,事實最後也證明了,師傅的選擇是正確的。

從開頭嗩吶匠們的演出遇到的盛況到最後只有天明一個人孤零零的爲師傅吹《百鳥朝鳳》送行,反映出了傳統匠活的落寞,從演出的跪下來謝恩;到只給每位嗩吶匠一條煙一個紅包,而不再行接師禮;最後嗩吶班子都沒了。焦師傅在喝多後即興吹的嗩吶發出的感想,可以想象焦師傅對這樣的行爲有多無奈,他一邊告訴天明“不要只盯着手裏的票子,要盯着手中的嗩吶”到失望的表示“規矩沒了,規矩沒了”,在與人打完架後拾起損壞的嗩吶,心中的悲憤。

焦師傅在自己彌留之際還把自己的牛賣了,不是爲了給自己治病,而是想再給天明置辦一套新裝備,其實他明白,現在的人已經不愛聽嗩吶了,置不置辦新裝備已經沒有用了,但他還是想爲天明做些什麼,爲嗩吶再做些什麼。

天明的師兄們都出去打工,不是因爲他們不愛嗩吶了,而是因爲他們需要養家餬口,焦師傅把他師兄的行李全扔了,他師兄只是看着焦師傅,連一句辯解的話都沒有,最後焦師傅親自上陣吹嗩吶,吹出了血,都還不停,最後他吐了一大口血,還不讓停,讓天明吹主調,他幫忙伴奏,因爲嗩吶已經沒有人了,他必須自己挺起來。

德高望重的焦師傅,死後連四臺大戲都沒有,只有他最驕傲的徒弟天明獨自爲他吹嗩吶送行,最後焦師傅放心的轉身離去,因爲他相信天明會繼續吹嗩吶的,哪怕天明是最後一個嗩吶匠。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7

一個事物能流傳很久是因爲它擁有價值,歷史的迭代中它沒有被時間與空間淹沒,所以能流傳至今這是時間選擇。講到這,不得不說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還沒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攝的電影,其實在13年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纔在電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資方,因爲這部片子被他們認爲沒有所謂的市場競爭力,時下社會庸俗化嚴重,還好後來有一些比較有審美能力的投資方贊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鳥朝鳳》。

人是愛貼標籤的動物,動不動就給這部片子貼上,“大師的絕唱”,“吳天明——電影真正的巨人”等等這樣的標籤,我不針對吳天明,他或許是好導演,這部片子不管從取景,還是構圖,以及演員都體現了導演的獨到的,我也很喜歡這種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站在拍攝水平和演員的角度上來看,簡直是無可挑剔。

影片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和我們所理解的,以及一些無法迴避的價值觀中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讀者你是看過此影片的)“嗩吶”作爲一種民間樂器,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是應該得到傳承,可它畢竟還是太過小衆了,不是大衆皆喜歡的,尤其是這個時代。你可以試試,如果聽一遍嗩吶曲你興許還能接受,那讓你聽十遍二十遍呢?你願意嗎,反正我不願意,讓我聽一遍也不願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純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願意,因爲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衆的聽覺習慣。

因爲“嗩吶”它本身就誕生在黃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黃土高坡的淒涼與悲傷,與純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聲”有所區別。到今天世界音樂的廣泛交流,使它漸漸的在被人遺忘,這也是無法避免的,這點有點像西域的樂器“箜篌”失傳一樣,是歷史作出的選擇,如“箜篌”一類的樂器,有專家這樣說道幾乎沒有恢復的必要,這與嗩吶的命運如出一轍。在歷史的潮流中,它沒有用了所以漸漸的就被遺忘,試想現在婚禮還會請嗩吶戲班子嗎,就算喪禮也被現代化,即便是在殯儀館裏,都用的是管絃樂。因爲但它顯然是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

在中國,也是有很好聽的樂器,例如古琴,現在學古琴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禮上漢式婚禮上都會出現古琴,它也是符合當代審美價值觀念的,也是符合大衆視聽習慣的。總有一天還有許多事物也會消失,因爲隨着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遷......。

其實這部電影的優點在於導演的鏡頭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視覺很接地氣,體現了八十年代的`風情,熱烈、變遷和當時人們的執着,以及無知,也揭露了以前和當今社會的矛盾,父母老是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讓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這部電影拍出來註定就是褒貶不一的,說它好的人會把他頂上天,說它不好的人會把他說的跟爛泥一樣。而以上內容只是我主觀所認爲的,我並不能說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說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過故事,透過鏡頭讓觀衆看到導演的立意,猶如文章沒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團錦簇的文字也是膚淺的。

總之我總結一下我看完電影的感受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和過濾,人們便會透過現象看清,經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麼無法避免的客觀因素,好的都會流傳下去,該逝去註定也會逝去......”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8

電影《百鳥朝鳳》說的是傳統手藝吹嗩吶傳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寫寫感想。

1,這是一部註定不賣座的電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頭,缺少激情碰撞的場景,一個電影院一天就安排一兩個場次,它,可能不適合在電影院中用銀幕表達,在燈光下捧着紙書細品應該是它更合適的欣賞形式。

2,一個擁有嗩吶匠夢想但無法實現的父親,把嗩吶匠的夢全寄託在了孩子身上,這段讓我莫名想起來前幾天看過的《無聲告白》這本書,只不過遊天鳴比莉迪亞幸運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歡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點去助力他們的人生。

3,焦三爺的德藝雙馨、師孃的勤勉慈善皆令我欽佩。一對老實樸素又有傲骨的鄉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準則和標準,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嗩吶匠,在別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無的背景音樂,而在他們眼中,那是一生的驕傲和守候,值得用鮮血乃至生命去捍衛。這,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還好,他們有了遊天鳴去傳承這份精神。

4,洋樂隊慢慢搶了嗩吶班的飯碗,大家舉步維艱。從坐太師椅到沒了拜師禮,再到另謀生路打工斷指的、打工肺癆的,在悲情背後其實是一個普世性的沉重問題:傳統的如何與時俱進?何爲時,如何進?時,就是時代的車輪帶動的大勢,代表着生產力的進步,代表着思想的進步,代表着生活習慣的變化。隨着信息的流動越來越順暢,任何行業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競爭,今天是洋樂隊,明天就是錄音機,後天就是在線音樂,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那麼如何進呢?有時候,有些老物件就會慢慢沉澱在歷史長河裏吧,這就是事實,因爲它生長的土壤已經變了(紅白喜事的形式已經徹底變化了)。如果說轉機,那就是用這份“德”,守住這份“藝”,換塊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民俗民樂也罷)再去慢慢發芽吧。

5,總體而言,這是洗滌內心的一部片子,當我們習慣在喧鬧的街市中大步急奔,當我們習慣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爾停下來,想想爲什麼也是好的。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9

走進電影院,約坐了一半人,我心略感寬慰。朋友圈裏說這是部業界良心電影,我心裏希望更多的人能看這部影片。

在一聲聲如泣如訴的嗩吶聲中,影片結束了,可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立即起身,彷彿還沉浸在影片那讓人無法言說的情緒裏。我想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點吧,它總會給觀者留下思索體會的空間,讓人從中感悟到靈魂深處的一種東西!

我亦毛髮挺立,久久沉浸其中。片中焦師傅那句“秦川大地不能沒有嗩吶”振聾發聵。嗩吶是本土樂器,它本是先民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創造的能抒發自身情懷的工具,與那土地上的人們精神息息相通,見證表達着那塊土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更是人們精神價值的一片守護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鳥朝鳳”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聽的,所以當查家子孫用高價請求焦師傅給其當了四十年的村支書父親吹“百鳥朝鳳”時,焦師傅斷然拒絕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間將村裏其他四個姓氏人家全擠走了,德性不夠。而當竇家請嗩吶班時,焦師傅主動提出要給竇老爺子吹“百鳥朝鳳”,原因是老爺子生前“抗過日,打過土匪,領人修大壩時被砸斷四根肋骨,稱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嗩吶班已是那土地上傳統價值體系的堅守者——以德爲重,而不以金錢權勢論英雄。而學習“百鳥朝鳳”的人也必須是人品好。從另一意義上說,嗩吶若在,那塊土地上的精神就還在,嗩吶若亡,那塊土地上的精神也就消亡了。

基於這樣的認識,焦師傅最想做的是把代表嗩吶精神的“百鳥朝鳳”傳承下去。他那句“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裏的人,才能把嗩吶傳承下去,纔會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的話深入骨髓,道盡了文化傳承的精髓。我想“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裏的人”的生命已和嗩吶融爲一體,不分彼此,纔會有內在的一種真正的堅守。如焦師傅,如遊天鳴,他們是被嗩吶精神化了的人,因爲對嗩吶的熱愛,讓他們有了一種強大的內心力量,當外在誘惑撲面而來時,他們能高貴地選擇說不!

可是時代的洪流滾滾,現代化的進程,西式樂隊的涌入和流行歌曲的興起強烈地刺激着人們的感觀,使很多人都迷失了方向,人們拋下自家家當,迅速地擁向那西式樂隊,現在那個場面還刺得我心疼:人們用迷戀地眼神看着臺上穿着超短裙的唱歌女郎,滿是豔羨之色。慾望的閘門一開,不可遏制,這是一次東西方文明的衝撞,如同一聲響雷,擊得遊天鳴魂差點都飛了,是焦師傅一聲大喝,讓他又振作了起來。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的嗩吶班黯然而歸。更要命的是,人們紅白喜事已很少請嗩吶班了,轉而請西式樂隊了,生存都成問題的嗩吶班人心喚散也在情理之中了,遊天鳴的幾個師兄都進城打工了。

爲了嗩吶班能延續,焦師傅不顧重病在身,強吹嗩吶,口噴鮮血,臨命終前,念念不忘的是把嗩吶班重建,並把家裏的牛賣掉爲遊天鳴籌建資金。

影片最後,遊天鳴站在師傅墳前獨自吹“百鳥朝鳳”給師傅聽,彷彿看到師傅那獨自遠行的背影漸行漸遠,只有一聲聲嗩吶泣血泣淚。

嗩吶班到底能否重建,片中沒有交待,只是遊天鳴在城市的一角看到一個吹瑣吶的人,已淪爲街邊乞丐,讓人無限感傷。其實何止嗩吶,多少傳統工藝,傳統匠人,傳統優秀文化都面臨和嗩吶同樣的命運,在西方物質文明的強勢衝擊下,我們丟下了自家寶藏去跟風,可是沒了自家精神領地的人們真的幸福了嗎?答案是沒有!出去打工的二師兄一年時間裏頭髮已花白,手指被機器碾掉一個;三師兄一年時間裏在棉瓦廠裏務工便得了肺病;藍玉只能把希望寄託在更遙遠的未來。嗩吶班從地位受人尊崇到淪爲街邊乞丐,這其中巨大變遷誰之過?讓人難過的是,朋支圈裏傳《百鳥朝鳳》的導演跪求大家進影院的微信,這樣好的影片要跪求,片內片外的境遇何其相似!答案不言自明,若果我們每個人珍視自己的寶貝,重視我們的傳統,嗩吶匠人是不會消失的,好的影片也不會沒有的!我們輕易能讓外國大片賺得腦滿鉢肥,爲什麼不能讓自己土地上的好東西也能有個稍微好點的生存環境?

焦師傅如同一個智者,說出了那句“要有把嗩吶傳下去的責任感!”你有嗎?

北宋張載的話在我耳邊激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0

以前上小學時,最發愁的事情之一,就是每次看完電影后老師要求的觀後感。

而現在呢,雖然沒人要求,但總是會在看完電影后自己想寫一篇觀後感。

哎,不得不說,人之初,性本賤啊序

本來今天休息,自個在住處閒來無事。後來靈機一動,突然想起來之前在網上搞得沸沸揚揚的製片人下跪求增加影院場次的那個電影《百鳥朝鳳》。我倒是要看看,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能讓中國電影界有名的製片人方勵下跪爲其求情。

整部電影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把要講述的故事定在百里秦川的農村裏,然後是以天鳴這個角色爲主線,講述了一代嗩吶人焦三爺和天鳴之間圍繞着嗩吶發生的事情和其中的情義。

作爲一部描寫農村老手藝人傳記式的敘事電影,自然會講述大時代背景下新事物對老傳統的衝擊和影響:先是主人公天鳴的同學在辦喜事請嗩吶班演奏時沒有行接師禮,然後是嗩吶班內部人員的分崩離析,最後,當一支西洋樂隊降嗩吶班出現在同一場合下時,老手藝人和觀衆壓抑了太長時間的情緒終於在那一刻爆發了。雖然影片中是嗩吶班的手藝人和混混打了起來,焦三爺面對這混亂的場面,用力大吼卻無濟於事我想那應該是導演想要表達老手藝在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新鮮事物時,那種從心底裏感受到的無奈和無力感吧。

雖然我對製片人爲了這部電影下跪的新聞並不感冒,但我還是對電影中老手藝人在新時代的環境下的複雜心情卻是深有體會。至於其中原因嘛,那是因爲我的父親就是一位和電影主人公類似的老手藝人。不同的是,電影中的老手藝人是嗩吶匠,而我父親是一位泥瓦匠。

在我開始記事和剛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已經是老家小有名氣的泥瓦匠了(老家的說法是泥匠)。雖然當時少不更事的我並不清楚我父親的手藝是什麼,也不明白爲什麼每天回來的時候,他的身上和衣服上總是會有泥漬,但我知道,正是父親用他的手藝和衣服的泥漬,讓我能安心的上學接受教育,讓我家能有正常的花銷和更好的生活。

至於父親良好的名氣和人緣,我是後來才慢慢明白的:那是因爲當時只要是跟父親在一塊,不管是去地裏幹活,還是到縣城趕集,都會有好多我不認識的人很客氣的和父親打稱呼。甚至到了後來我去別的村子上學的時候,每次一到同學家裏去,只要一提起我父親,同學的家長都會說認識,而且還會不約而同的誇讚父親的手藝和爲人。那時我才明白,原來父親的手藝不僅給我家創造了很好的經濟來源,也在老家附近的鄉親中間留下了很高的名聲和人緣。

至於我爲什麼會明白電影《百鳥朝鳳》中主人公對老手藝即將失傳的惋惜和無奈,那是因爲我父親泥瓦匠的手藝也面臨着同樣的處境。

因爲受中國古人父業子繼觀念的影響,所以一般人會認爲,我會繼承下父親泥瓦匠的手藝。可由於我天生體格不適合這門手藝,再加上父親也打心底裏不願意讓我重走他泥路子的辛苦,所以我是不可能承繼父親的這門手藝。再加上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吃不了苦,更受不起罪,所以就算是讓別人學這手藝,都沒有人願意。以至於到目前爲止,父親面臨着和電影中主人公一樣的尷尬境地:手藝再好,也無人願學。技術再高,也高不過時代的新陳代謝。所以,父親和電影主人公一樣,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老手藝在新時代的環境下失傳,而自己卻無能爲力,那種悲涼和無奈的心情可想而知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1

今晚我說,想要寫《百鳥朝鳳》的觀後感,對着電腦卻半天下不了筆。雖然因爲學過電影知道吳天明是個了不起的導演,他的《老井》《人生》都是中國電影中響噹噹的作品,但是對吳天明導演本人的瞭解卻並不多。他的電影,除了這兩部,還有一部《變臉》,這麼一想,似乎這位現在被稱爲大師的導演,作品卻屈指可數。一位對藝術精益求精的又很認真的導演雖然不能以數量來論高下,然而數量確乎是太少了。

我開始在網上搜索關於吳天明導演的東西,看了一圈下來,便明白了。

再回到《百鳥朝鳳》吧。已經過去三天,現在想起這部電影我依然爲之動容。電影裏出現的八百秦川的大全景,乍一看之下讓我覺得有些突兀,但在片尾又出現這片土地時,我也明白了它的含義。這片土地,和焦三爺的嗩吶緊密相連,唯有這樣的秦川,才生得出焦三爺的嗩吶。

唯有這樣的電影可以令人動容,你在裏面看得到人物的堅守,看得到絕不妥協的任性,你也看得到沒有泯滅的良心,金莊查村長的子孫想求一曲《百鳥朝鳳》,焦三爺就是不答應,因爲查老太爺德行有差,德行有差就是配不上百鳥朝鳳。焦三爺守的,不僅僅是嗩吶這門手藝,守的是千古之下的良心。

快要結尾時出現的那位文化局的傅正局長姓名上的笑料,大概是吳天明導演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吧。用非遺方式保存下來的嗩吶,誰得看得出不是從前的嗩吶了,但是在病榻上的焦三爺也意識到,這大概是嗩吶在現今能夠傳承下去的一種方式,所以纔會一聽到局長的來意,便讓徒弟答應他們,吹給他們聽。這一情節,不悲卻也不喜。

結尾在嗩吶聲中遠去的焦三爺的背影,忽然讓我有種感覺,誰說喪禮上的吹打只是形式,嗩吶吹出的曲子,是真真正正可以送魂的,是可以讓死去的人安心離開這個世界的。

《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是真正能夠撫慰我們心靈的。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2

一個人半夜跑出去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相信很多人如果沒有看到方勵視頻直播下跪的新聞,根本不會知道這部影片,也不會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漸變爲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數都是上了些年紀的。《百鳥朝鳳》可以說是老一輩導演對傳統文化消失與傳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輩電影人骨子裏的堅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時候了記憶,很少寫影評觀後感,今天卻想着說幾句。十幾年農村生活現在想來卻是一輩子難得經歷,住在土房子裏,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師孃說她兩個孩子都沒了是她的命的時候,突然想到小時侯鄰居家想要個男孩,可生了六個都是女孩,無奈年紀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罰了好多,也許也是命。老六的年紀和我差不多,小時侯爺爺奶奶還打趣說我和小老六成親,時過境遷現在再也聽不到奶奶的聲音了。農村生活沒有城市那麼高大上卻也樂趣無窮,掏鳥窩偷西瓜烤小麥挖甜菜放豬放學路上撿幾枝黃豆,太多的記憶。老人在炕上剪鞋樣做鞋我也會跟着學,做出來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腳,現在純手工一雙也不會便宜吧。

外面土牆上糊着鞋墊,房樑上放着醬塊,冬天到了糊窗戶紙,就是東北四大怪窗戶紙糊在外,夏天來了,去醬缸裏撈包鹹菜,在院子裏摘個黃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現在想想卻很奢侈。很多東西現在都已經消失沒有了。小時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戶,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戶,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小時侯傍晚在十字路口會有人拿鼓出來,沒事的人就會出來聊天扭秧歌,現在城市裏取代的應該是放着《小蘋果》的廣場舞吧。逢年過節會有秧歌隊進每家拜年,討個吉利錢,亦或是送門神財神,有時候還會組織一臺二人轉。紅白喜事確實也請嗩吶班,長的音發悶,短的音調高,想來有個同學家裏原來做這個,他也學吹嗩吶,農村也叫喇叭,吹嗩吶的人叫喇叭匠。

後來好像學彈琴。逐漸被鋼琴架子鼓薩克斯取代。唱戲也變成了唱流行歌曲。現在家長讓孩子學西洋樂器的也多吧,民樂的也少,更何況嗩吶這種東西。小時侯有太多的回憶,慶幸自己經歷看到過很多現在已經消失的傳統。時代發展變遷,新事物必然取代舊事物,不符合時代進步的東西也必然會被淘汰,就像嗩吶班面對西洋樂隊一樣,而物質的突飛猛進卻讓我們社會浮躁起來,連傳統文化中值得傳承的精髓都會被湮沒掉。沒有傳承一直媚外,終究會成爲無根之木,長得再快再高終究經不起風雨。時代發展進步是好事,忘記了傳統的傳承卻是我們的失敗,人終究不能忘本。毫無邏輯囉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後一句向吳天明導演致敬。

《百鳥朝鳳》觀後感 篇13

這個觀後不知道寫了多長時間了,博客卻好久不寫了,也不知道爲了什麼,可能微信已經代替了一切吧?

只爲了被炒的沸沸揚揚的製片人那屈辱的一跪,我難得走進了影院,去看【百鳥朝鳳】。看完,心中滿是無奈的憤懣與無奈……先深深感謝製片人那屈辱的一跪吧,不怨人家不肯放映發行這個電影,40歲以下的人幾乎看不懂,40歲以上的人,能看懂的也很難統計,除了賠錢,看不出第二個結果,就如影片中那個得了師傅真傳的叫做天鳴的徒弟,不也是在當今的社會裏,沒有生計,吃不上飯,找不上媳婦,衆叛親離,最後在師父的墳前,孤獨無助、滿懷心酸,雙目含淚的吹着最高規格、凡人不予、世代單傳掌門的曲子【百鳥朝鳳】……而地下的師父,在導演的安排下,是怔怔的聽着,未完,就悵悵的離去,不曾回頭……這一刻離去的不是師父,是導演心中的悲滄和對現實的不接受,以及離去的決心,因此成爲這個導演一生中的絕唱,而那個讀懂了戲裏戲外故事的人,只好無奈地憋屈地對現實跪下,爲了一場陽春白雪的落下......

誰能讀懂師父的淒涼?誰能知道傳承的艱辛?誰能感受身懷和氏璧卻被砍去手腳的悲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