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38W人 

導語:《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要講述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下面是本站信小編收集整理的優秀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1】

看着這個紀錄片,有一種被洗禮的感覺··

讓我們記得,我們的祖國是多麼的精緻,允許我用精緻這個詞語。。

如果有時間,大家可以少看那麼一點點美劇韓劇,看看我們的文化歷史,你會被一羣人打動,你會被很多東西所感動,你會爲自己的祖國有這麼多的傳承和精神感到驕傲。

同時,你也會心疼那些師傅們,會擔憂這些技藝的傳承,

也會被他們所征服,他們日復一日的做着這些枯燥的事,但是,有的確是對技藝傳承的堅守,對祖國文化的堅守。

所有的古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代表了那個時代,也代表了創造出它的人的心血,它承載了太多太多,我們需要報以敬畏之心。

現代人,都追求的物質生活,在這些古物和古物的修繕者身上,我看見了不一樣的東西在閃閃發光···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2】

喜歡。即使是跟拍的紀錄片類型,依然喜歡。

喜歡那種故宮裏面展現出來的和現代生活完全不同的時光,一重宮門,兩個世界。宮門之外,是堵車加霧霾的首都城市,宮門裏面,像是時間和光線都暫停下來的歷史。

喜歡裏面關於格物的那段話,文物的鑑賞,其實就是和千百年前的人對話;而通過文物修復,你可以看到百年前的修復師們是如何感悟這件東西,如何把自己的體會也融到這其中的;通過觀察他們的手法,你甚至可以想象到他們的長相,他們的身高,他們的性格。所以說,文物從來都不是原作者一個人的,而是每一代人接觸過它的'人都把自己融到了裏面,所以才說故宮裏的這些東西都是“活的”,所以才需要“把玩”,需要摩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不是包裝起來,束之高閣。

看來,還需要再去故宮看看啊!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3】

去過故宮和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前覺得臺北的館藏太強,有考古專業的朋友說北京故宮的寶貝其實很多,只是沒放出來而已。爲什麼不放出來了?我此前揣度是因爲懶政。但這部只有三集的紀錄片,卻給了另一種解釋——低調。

中國文人骨子裏自帶謙遜,就好比這些修復師傅,過手的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卻從不覺得驕傲。那個講出一堆真理的木刻師傅屈峯,外表尤其普通,你說他是民工估計也沒人不信。可見相由心生這話不準:)如果不是這部紀錄片去描繪這一羣人,誰知道故宮的宮殿裏,放着的竟是許多代人殫精竭慮修復好的作品。

人工採漆的艱辛、緙絲的緩慢、書畫修復的繁瑣,還有他們提到的花10年時間臨摹清明上河圖的前輩……爲了讓這些文物能夠繼續傳承,他們的付出無法用金錢衡量,畢竟在這個物慾浮躁的社會,一顆沉靜的心是無比可貴。

近兩年因爲故宮文創產品、故宮微博的關係,故宮的品牌做的好了一些,然而對比故宮的價值,這些似乎還不夠。似乎故宮官方很少宣傳他們的這些寶藏。相比韓國操場大的景福宮翻來覆去被宣傳,故宮也忒低調了一點。

很遺憾這個片子只有3集,應該還有相當多的人物故事和感悟沒有被收錄。據說很多人看完甚至想去故宮掃地,哈哈哈,都是純淨的環境和匠心征服了的俗人。但反過來看,那些跟路人無異的修復師傅們,其實做的工作跟你我真有天大的差別麼?借用屈峯的話: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裏頭去。

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纔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爲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爲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到裏頭。

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爲了讓它傳播文化,不是爲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