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1W人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1

星期六早上,于丹老師講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令我難以忘懷。

什麼是孝呢?于丹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經常到一棵樹下玩,那棵樹很喜歡那個小男孩,男孩想要什麼,那棵樹都給他,等男孩長出白髮時,那棵樹被男孩砍得只剩下樹根了,男孩再來時,那個蒼老的樹根對男孩說:“我現在什麼也沒有,你不會來看我了吧?”男孩說:“我也成家立業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陪着你。”

這個故事使我很感動,大樹爲男孩付出,男孩知恩圖報,後半生打算一直陪着它。

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首位,視爲立身之首;孔融讓梨的故事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現代也不乏孝爲德之本的精神楷模;民族英雄岳飛是孝敬母親,精忠報國的典範;德高望重的陳毅元帥作爲共和國的副總理、外交部部長他回鄉探母時,親自給母親洗腳;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爲民族的幸福而操勞,而他無時不關心自己的老父親,在吃飯時總先給父親餵飯,由於自己的時間緊,草草地吃一點就夠了,當父親病故時守在父親身邊;田世國瞞着已患癌症的母親,爲她捐腎救母親,他說:“父母給了我生命,捐腎救母親是做兒子對母親的回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些人都孝敬父母,尊長愛幼,都有一顆孝心。人格是一種財富,無論是東方的聖人,還是西方的哲人都是十分重視人格,蘇格拉底說過:“人有了人格尊嚴,必不甘墮落爲禽獸,而品德也必然提高。”

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在寫完作業以後,爲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休息時,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使他們緩解疲勞,做一名孝順的孩子。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2

今天,我準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擋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上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握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後,孩子只有秋天纔會來到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長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砍了蓋房子。”又過了幾年,青年變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作爲中年人我也應該到別處去看看。”大樹說:“你可以把握的樹幹砍了做成獨木舟。”中年人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中年人長出了一根根白髮,他來到樹樁前,樹樁說:“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更不會理我了吧。”他說:“不,現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曬太陽。”樹樁開心極了。

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樹索取,而大樹所要的回報僅僅是他的陪伴。大樹就像我們的父母,都是無私的,爲了兒女,給予他們所有的一切。百善孝爲先,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於承擔愛與責任。看完講座,我懂了要想成才先成人的道理。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3

今天我在吉林教育頻道收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講座》,受益匪淺。

節目的開頭講的是一個小故事。把大樹比喻成父母,大樹陪着孩子長大,時時刻刻奉獻着自己的果實、樹枝、樹幹,讓孩子實現了願望。孩子長大後,大樹變老了,孩子知道每天陪着大樹。這時于丹老師講到了“孝”字。百善孝爲先,要我們知道感謝父母,尊敬師長。()“仁”字是要我們充滿愛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強、自信”是說孩子的成長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經驗和悟性。

想想自己,有時候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他們囉嗦。有時候他們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總是不情願。想到這裏,我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爲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卻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真是太不應該了。我今後有空閒的時候,給爸爸媽媽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讓我學會感恩。

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則即使你考試得了100分,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中小學生感恩教育》觀後感範文4

3月15日上午8點鐘,我在電視上觀看了《中小學生感恩教育》這部由於丹教授爲我們講的短片。它雖然時間非常短,但給我的感觸卻非常非常的大。

于丹教授首先講了“孝”,“百善孝爲先”這句話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娘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我們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這時,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遇難者的第三個電話》,文中,在生死關頭,銀行家愛德華毫不關心自己龐大的遺產,他最先想到的卻是自己的父母,這令我深深感動。愛德華的生命留言:“媽媽,我愛您!”多麼平常的一句話,可是卻包含了愛德華對母親的愛。在這裏,我想告訴大家一句名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同學們,我們要在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多陪陪他們,不要等到他們離開後才追悔莫及。

于丹教授其次講了“仁”字。她說我們要多交朋友,不能一個人孤立玩耍,我覺得她說得很對。小孩子從小多交朋友並和朋友關係要好,這是爲走進社會打好基礎。我現在就有很多朋友,所以我整天都是快樂的,無憂無慮的,有朋友,會讓我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于丹教授還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就是說人生下來並無惡意,本性是善良的,經過父母的培養和成長的經歷會塑造我們不同的性格和本性。我覺得培養我們的性格和本性可以從日常習慣開始,比如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守時、早睡早起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不要認爲這是小事,良好的品格就是在平時的點滴生活中養成的。

同學們,我觀看了這個節目體會到了很多東西,你不妨也去看看,相信你一定會和我一樣,大有啓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