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3篇

本文已影響 2.52W人 

《十二公民》改編自1957年的美國影片《十二怒漢》,是由北京聚本傳媒出品,由徐昂執導,何冰、韓童生、錢波、趙春羊聯袂主演的犯罪懸疑片。該片講述了當代中國一個由富二代“殺人案”引發了最爲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範文由本站小編整理如下,歡迎閱讀!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3篇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1

《十二怒漢》足夠經典,翻拍自《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也挺讓人滿意。

看《十二公民》之前,瀏覽了一下劇情介紹。某政法大學裏爲補考而設的帶有實驗性質的虛擬法庭上,是十二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士,而他們並沒有決定他們所討論的案件審判結果的權力。就在這樣的法庭上,一個極富責任感的檢察官以一己之力說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審員”,讓正義得以伸張。

開始覺得故事的開端有些無力,而且這樣的移植讓片子定調很低,甚至給人俗氣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發生了轉變。其實這樣的設計是很討巧的,既解決了劇情合理性的問題,又在審查制度下符合了有關規定、規避了踏入雷區的風險。

《十二公民》雖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特殊語境下講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環環相扣,整部影片無論是小段落還是總的結構都可自圓其說。即使片中人物有時的反應給人以故弄玄虛和拖沓之感,但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推理還是讓觀衆沉醉在瞭解謎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設計很用心,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讓人難忘。其中9號陪審員老大爺回憶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場戲,合理推進劇情往下發展的同時,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認識到“多數人的暴政”爲何物。還有蹲過監獄的5號陪審員,用自己的經歷讓人明白冤假錯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號陪審員的“乾爹”身份、10號陪審員的地域歧視、6號醫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7號小賣部老闆生活的辛酸、11號校園保安的大學夢無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創們正是通過他們的言行傳達了自己的價值觀、表明了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態度。

其實,這部片子的成功還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員的表演。衆多話劇出身的演技派帶着一個年輕演員飈戲,讓人看着直呼過癮。

從試聽技巧運用的角度看,該片亦可圈可點。導演光是靠場面調度和5.1聲道的熟練應用,便盤活了一個平淡無奇的廢舊廠房。影片結尾處的那個充滿了詩意的平移長鏡頭中,導演更是將場面調度用到了極致。片中,導演還利用燈光模擬天氣的變化,適當地烘托了影片的氣氛、外化了人物的內心活動。

可以說,這次的翻拍嘗試是相當成功的,除了以上談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也是一部踩着時代步點,反映時代精神,爲時代主題而生的電影。

當影片倒數第二個鏡頭終於揭開了8號陪審員的身份謎底,當片尾字幕出現了本片的策劃單位,我們恍然大悟。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影片是我國司法公正以及檢察機關自己的一部形象宣傳片。不同於一般的ppt式的宣傳片,這樣的宣傳更高級,宣傳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主題映襯下,當司法改革搭乘着社會轉型和變革的快車,導演需要做的,只是順勢而爲,讓自己的電影站在改革的風口上,把自己扔進時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2

原本以爲這部改編自《十二怒漢》的片兒只會叫好不叫座,影院排期也不多,意外的是剛纔居然全場爆滿。

劇情簡單來說是十二個爺們兒機緣巧合以模擬法庭陪審團的身份湊一塊兒坐在一屋裏討論了倆小時富二代弒父的案件。全片兒106分鐘裏面起碼100分鐘都是一個場景-衆人圍着一個長條桌爭論、投票,全靠對白和演員的表現力撐起來的。對白很精彩,故事改編的很接地氣很符合國情,人物個性也巧妙的與其背景相結合。

電影裏有些人總是帶着先入爲主的偏見對人不對事,比如仇富、比如排外、比如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只有放下偏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還有對生命的尊重,任何一個人決定都會關係着一個孩子的生命,所以哪怕有一點質疑都值得“浪費”時間去“吹毛求疵”。還有就是詮釋了司法審判的目標-不是把罪犯繩之以法,甚至也不是追求真相,而是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不受到政府的侵犯。(當然不是說抓罪犯和找真相不重要,只是這兩點應該是公安機關要做的事。)

看到國產電影開始出現這裏題材、看到那麼多人願意看這類題材,說明我們在進步,進步總是好的。哦,對了!全片兒最提氣的一句臺詞是“我繃會兒!”

  十二公民電影觀後感1000字篇3

《十二公民》,戲劇電影。看之前,不由自主地在心裏默默畫圈圈分類,是一齣戲還是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自己找到了答案。嗯,還非得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纔是這齣戲。107分鐘時長的電影裏,主要集中在一個時間場景,看上去很混雜但又不是會議室的學校倉庫,室內雜亂堆砌着消防用品、體育器材、飲水機和電風扇,當然還有一張正好可以坐下12個人的會議桌和12把椅子。

政法高校的西法課程補考,受邀作爲模擬法庭上的12位陪審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故事,每個人也都有權利對案件中“持刀殺害親生父親的富二代”裁判是否有罪。陪審團最終結果必須12:0,全票贊同“有罪”或者“無罪”纔能有效。只是一場模擬的討論,好像是一個遊戲環節,但因爲攸關人命,似乎應該是一場較真的辯論。緣於11:1,那唯一一票“無罪”,陪審團成員中的立場分歧最開始是顯而易見的。但隨着推理辯論過程的深入,基本節奏開始按照一人一自曝的頻率逐點“爆破”,“有罪”和“無罪”的陣營發生了改變,再也不是涇渭分明的簡單是非判斷,12人彼此之間也開始有了針鋒相對的爭執,言語上的拌嘴,肢體上的衝突,但很快就被拉回正常又冷靜的陪審辯論軌道上。在傳統戲劇式樣的結構原則下,開端、糾葛、發展、高潮和結局,被線性地延展開來,好像播放器進度條上的時間刻度,又好像一個鐘錶面上的12個時點,最終又回到一個原點——11:1,只是這個時候,是一票“有罪”。劇中韓童生扮演的3號陪審員,是一位因離家出走兒子而隱忍心傷的出租車司機,在最後一個人的solo裏,聲淚俱下地飆了全場最亮的戲。尤其是最後將額頭深深埋扣在桌上,最後一刻,那股子上上去讓人心疼的'孩子氣任性,舉起了贊同“無罪”的手。12:0,完滿。

完滿,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結局,但這其中更多的是不爲人知的背後故事。那些有故事的人們——兒子出走老婆離家的出租車司機,與大學生真愛的房地產老闆,蒙冤入獄的紋身男,兒子要補考的醫生老爸,校園外小賣部老闆,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不想讓兒子當民工的城鄉結合部房東,想考政法大學的河南小保安……一千人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即便是一千個“有罪”亦或是一千個“無罪”,都不是簡單的態度表決,而是每個人各自幸與不幸的表達和呈現。

簡單直接的前情概要,被豐富飽滿的意味層層疊疊包裹起來,好想貪心地將其一片一片剝離下來,展開捋直鋪平,就像片中被揉扔在地上的紙,又重新被撿起來平展地放在桌上。就是這樣的過程,讓我深感一種無力的恐懼。如果真相就是那張紙,重新鋪展開的時候,我們還能在雜亂的線條中一眼看穿嗎?也許陪審辯論的意義並不是還原真相,而是提出合理懷疑。那紙團重新被撿起,就是一個新的可能。在那些曾經因爲我們的衝動而被蹂躪遺棄的紙團中,也許就有着等待被發現的合理。

不論是20年前的呼格吉勒圖案,還是開啓異地複審的聶樹斌案。如果當年能夠提出“合理懷疑”,繼而被理解被接納,那歷史就會重寫了。可惜很多如果都是不能倒帶重來的,因爲扔掉一張紙很容易,重新撿回來不常見。

可惜世間太多的合理都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各種自私自利的小心思矇蔽了。每個人都藉着內心的創傷選擇視而不見。12人陪審團成員的辯論,這個時候又好像是一次團體心理治療。在這過程中,團隊成員就大家所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暴露着自己的內心,又直陳別人的問題,在觀察和被觀察,分析和被分析中,思考自己和他人,心理變化與行爲反應、情感體驗和人際關係,都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着變化,當然,最顯性的變化就是對“有罪”和“無罪”的態度表決。可喜的是,經過這場團體治療,每個人都得到了改善。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這樣的治療,把各自小心思的算盤重新歸位。在全票舉手通過達成一致結果之後,雖然片末那段12名陪審團成員各自走向新起點的畫面,看上去特別有新時代“五講四美三熱愛”MTV宣傳片的範兒,但還是應該鼓掌致敬,因爲新生總是值得欣喜。

臺詞講事,動作演人,每一個陪審員或講或演,人生百態和人情冷暖都在這一方時空得以淋漓展現。年輕的團長1號陪審員,稚嫩做作,尤其一生氣就明顯的雙下巴,實在讓人着也很生氣,完全就是在演戲的感覺,人物漂浮在角色之上,完全被消磨掉了的個性孤零零地附着在程式化的動作上,缺乏身爲陪審團團長的格局和氣度,略弱;打哈哈的2號陪審員,每一次自嗨地哈哈乾笑,也很讓人莫名,大概是因爲世間老好人都是如此這般秉持“不得罪不拒絕不負責”的原則,用“笑”這一百試不爽的利器行走江湖的吧,所以即便笑得很莫名,旁人也無可指摘,要麼賠笑,要麼不語,畢竟“伸手不打笑臉人”也算是人生常備防禦錦囊吧。

3號陪審員,身着制服提溜着水杯的出租車司機,韓童生老師的精彩表演簡直了!角色身上,那股老北京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交織着和妻離子散的沒落感,在可恨之餘尤顯可憐,在可憐之餘又稍嫌無賴,他的每一次爆發都是亮點,尤其是最後一段自述直接閃瞎。於是,在昨天的觀影過程中,兩次斷片都直愣愣地瞎在這兒了。想着也覺得挺幽默,之前在小西天看膠片放映的時候,看到過膠片被燒斷在銀幕上開出一朵花來的神奇圖案。這次索性愣生生地看着重新啓動,銀幕上播放進度條以40倍速快進着。我們沒法掌握人生的進度,但起碼我們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放映故障出現之後,全場觀衆也上演了一番現場版的“12公民”,不同的人表達着不同的情緒,戲謔叫嚷着要票價打折的,默默不語開始掏手機的,帶頭鼓掌安慰觀衆的……人生百態在銀幕上,在舞臺上,在劇場裏,更是在你我身邊。那些被演出來的精彩,都不及此時此刻身邊的每個現場。

4號陪審員房地產商的港片大佬範兒略顯兀自,也許就是爲貧富差距而設的吧,雖然伴着肢體衝突的爭執提出“仇富”這一社會話題,還是能鮮明感覺到導演在這裏悄悄放下溫柔一刀,女大學生認乾爹傍大款,也是人間自有真愛在,這些時不時就蹦躂出來的戲謔臺詞躲閃在觀衆陣陣笑聲中,一點一點消解着矛盾;5號陪審員紋身男,略顯誇張的髮型遮住了半張臉看不清眼睛,雖然他的故事更像聶樹斌甚至是呼格吉勒圖,但與人物形象的反差度太明顯,被刻意放大的戲劇性,反而掩蓋了本來應有的生活真實,於是我的注意力都被那身合體的白襯衫吸引了。

6號陪審員醫生老爸存在感略弱,儘管他是一開始就給予“無罪”表示理解的人,中規中矩的性格,四平八穩的表演,是人羣中的絕大多數,也是容易被忽視的部分,但其實卻是最應該爭取的對象;7號陪審員小賣部老闆,有戲,跟他的花襯衫一樣出彩,舉手投足都標籤着討生活的滑頭和不易,因爲被要求配合工作,成爲陪審團成員,但他其實不關心最終結果如何,因爲他更關心自己的生計,一心只想早點結束這個過程;何冰飾演的8號陪審員,核心人物,賦予他檢察官的身份在片尾揭示,也算是基本自圓其說了整個故事,所有的戲都是從他的合理懷疑“無罪”開始,感謝電影呈現,鏡頭還原了何冰的每一個表情的真實和每一個動作的細緻。

9號陪審員,一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老人,他對獨居老人出鏡作證動機的猜測,和對歷史記憶的個人回述,恰是片中最讓人動容感覺溫暖的地方,他是第一個改變立場,轉投“無罪”的人,大概是因爲令人動容的往事,會讓人在感同身受中選擇善意的回報;10號陪審員房東男,讓人認臉不記名的演員,地域歧視的狹隘勁兒和刻薄氣都被他演得槓槓滴,但偶爾隱隱還是覺得有點勁兒勁兒地,翻來覆去總拿地域歧視說事兒,真的會讓人感覺疲乏,在市儈狹隘自私甚至無賴中,到底還是有着望子成龍的殷殷期盼;11號陪審員小保安,勵志青年的代表,一口河南腔,可愛十足,不遭嫌棄,姑且也能算是正義之希望的象徵吧;12號陪審員,在“有罪”和“無罪”兩者之間搖擺不定,被反覆說服缺乏自我態度的人,其實應該挺有意思的,因爲這算是大多數牆頭草人羣代表,可惜全片中存在感也不是特別強,戲份不是特別多。

看完之後走出劇場,風大地吹亂了頭髮,卻異常清醒地一個激靈,最近開兩會呢,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嗯,依法治國,開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