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入殮師》的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9.84K人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入殮師》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入殮師》的觀後感

《入殮師》的觀後感1

很早就看到過這個片子了,雖說是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但因爲這個名字,一直害怕不敢看。

昨天終於鼓起勇氣看了,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個樣子,看完了以後,淚流滿面。

可以說,好久沒有這麼痛快的流過眼淚了。[由整理]

(另外推薦久石讓大師爲其做的配樂!!)

以下劇透…………

男主曾經是個大提琴手,因爲樂隊解散,帶着媳婦回到老家山形縣找工作。陰差陽錯的找了個納棺的工作。

開始他不敢告訴任何人,包括自己愛人。在見到了各種葬禮,爲很多位往生者進行清潔納棺工作後,他認爲這是個好工作。

有獨自生活,往生兩個星期才被發現的老婆婆,有漂亮的大媽,有輕生的男扮女裝的學生,有車禍的女學生…………

後來被妻子發現,不被認可。妻子跟他一起參加了澡堂老闆娘的葬禮,妻子才真正的被感動。

《入殮師》的觀後感2

出生時,我們在別人的微笑中啼哭着;就讓我們在死時,在別人的哭聲中微笑着。——題記

大悟君原本是個大提琴演奏者,陰差陽錯成爲了一名“入殮師”——吃死人的飯,在家人的不支持和他人的鄙視中,他從一開始的驚恐蛻變成爲了溫暖每個人的心。他爲一名改變性別的人做出了最美的妝容,他爲女孩的母親添上一抹口紅——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時刻,他爲老人刮盡了鬍子——家族中的女眷們都在他頭上留下吻痕讓他在快樂中長辭……是的,就像影片中佐佐木君說的那樣,大悟君是個溫柔細緻的人,他天生就是做入殮師的料。謝謝你,大悟君,謝謝你用你的溫柔溫暖了整個世界。

整片電影中最令我感動的莫過於洗澡堂老闆娘死的那個情節,當火葬場中那熊熊大火燃氣的時候,我的淚也隨之落下。“人的一生無論有多麼輝煌,最後的歸宿還是那個小盒”生命是個有限體,活着——死了這是宇宙恆久不變的定則,無論你貧賤或是富貴、美麗或者醜陋,你永遠無法逃離這位公正無私法官的發言。我們的一生該如何度過?哭過、笑過、悲傷過、幸福過、失去過,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有意義?我們如何才能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淡定的說出“我這一生沒有白來過”?我們的生命是該像玫瑰花般轟轟烈烈,還是該像雛菊般平平淡淡?我不知、我糾結,我只有以哭來表達對生命的無奈與嘆息。

“不管什麼樣的棺材,死人照舊是躺在裏面,毫無感知。人的最後,竟是由別人決定的。”對啊,可真是可笑,在你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父母替你決定你該出生了,在你死時,送別的方式也是由他人做主的。這就是生命,無可奈何的生命。”生如夏花之絢爛,思如秋葉之寧靜“想必我們是該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分鐘,讓臨死時的自己少一份後悔多一份沉寂。

看了電影,我的思緒很亂,“生命”一詞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裏,然而大悟君的動作也時不時的涌了上來。他溫柔的撫摸,耐心的裝扮,溫和的笑容,似乎是給死者最好的禮物,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爺爺臨死時的情境,好幾家殯儀公司都圍了上來,像一隻只飢餓的禿鷲盤旋着等待大口撕扯下一大塊糜爛的肉。好不容易選定一家,他竟沒有之前的殷勤,張口開口就是錢,不然就不幹,做起事來也只是應付。現在想想,都覺得對爺爺十分愧疚,如果在那時,也能有位像大悟君那樣的入殮師,想必,爺爺在通往天堂的路上也會舒心些吧。大悟君在用他的生命挽救着死者們的尊嚴,這應該是當今社會工作所缺少的吧。大悟君謝謝你溫暖了這個世界,你是茫茫沙漠中那一朵綻放的花。

就讓我們在死時,微笑吧,無論是一生的誤會還是“大悟君”的裝扮,都請讓我們有尊嚴的與這個世界說一聲“再見”。

一、我不做,誰來做?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有入殮師這個職業,就算我做到了,我也會感到非常噁心,非常瞧不起幹這一行的人,因爲就連街上拉黃包車的我都有點兒瞧不起,但看完了這部電影,我的那種想法就消失了。

入殮師,爲什麼會有入殮師這個職業呢?它是適應了時代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人雖然死了但他的親朋好友仍希望他活着,活的好好的活的,漂漂亮亮的,擔人是不可能復生,怎麼辦呢?那就讓他在另一個世界裏活的好好的,漂漂亮亮的,可人死了他自己是不可能給自己打扮的,這時就需要一個人(更準確的說是一個專家)來爲他打扮,這時,“入殮師”這個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同樣拉黃包車的是爲了適應人們出行方便的需要,掃馬路的是爲了清潔市容的需要,撿垃圾的是爲了適應回收廢品的需要,就連看廁所的都也是爲了適應隨時提供xx紙的需要。

二、我們尊重生命,也尊重失去生命的人。

生命,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士,中外學者爲他作詩作賦作詞作曲,做小說作散文。是的,我們尊重生命那對於失去生命的人呢?

是的,失去生命的人也許不像擁有生命的人那樣活蹦亂跳,充滿活力,但他也是從有生命的變成失去生命的。試問,誰又能夠永久的擁有生命呢?誰又能夠擺脫死亡的召喚呢?我想,答案一定是“沒有人”。所以,尊重生命,也要尊重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會由前者變爲後者。所以,尊重生命,也要尊重那些失去生命的,就像大悟那樣,溫柔的對待他,莊嚴的注視他。

三、父愛永恆

當我看到大悟從他父親緊緊握住的打手中搬出來一塊雪白的圓滑的小石塊時,我,一個堂堂正正的,流血不流淚的男子漢,哭了。因爲摘那一刻我明白了父愛是永恆的,是無論什麼情況無論什麼原因都不會改變的。

大悟的父親在大悟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大悟和大悟的母親,以至於大悟連他的樣子都忘記了,雖然大悟的口中總是說父親混蛋,但他還是不願徹底忘記父親,他還是將自己與父親互贈的石頭的事深深的記在心中,因爲他的心底有一個聲音:“父親是愛我的”。

所以,大悟才決定去看一看已經不在人世的父親。當他看到父親被別人胡亂的擡進棺材裏的時候,他再也忍不住了,即使這個父親再差勁,但他畢竟是自己的父親啊!於是,他開始爲父親化妝,讓他漂漂亮亮的離開人世。

當他要爲父親鬆開手的時候,他發現好睏難。父親的手握的好緊。當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搬開父親的手指時,他驚呆了:父親緊緊握着的是一塊石頭,是當年自己與父親交換的石頭,是父親對自己深深的愛。

大悟的父親從大悟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他,但我們不難想象出大悟的父親在那幾十年裏是這樣過的,是不是整天呆呆的望着兒子的照片,笑的連眼淚都出來了;是不是在生活最黑暗最痛苦最難以忍受的時候,突然摸到口袋裏的那塊白石頭,又含着淚笑着撐了下來;是不是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緊緊地握住那塊白石頭,笑着哭了起來,大腦的一半想象着兒子的幸福生活,一邊則在向兒子懺悔:“兒子,對不起,爸爸,爸爸不該丟下你。”

大悟也想象到了,於是他第一次爲父親流淚,而且止也止不住。

是的,父愛是永恆的,再延伸一些,母愛也是永恆的。

四、娶個美香那樣的老婆,真好

雖然我沒談過戀愛,但我真的覺得娶個美香那樣的老婆,真好。首先,美香很美,當然,這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美香人好,用古代話來說就兩字“賢惠”

美香嫁給大悟的時候,大悟一定是個窮光蛋,而且連個穩定的職業都沒有,這說明美香愛的是大悟的人,而不是他的錢,權,勢。

當大悟在樂團失去工作後,他提出回鄉下,美香很可愛的舉手贊成,而且在鄉下時他總是誇鄉下好,減少了大悟的愧疚感,這說明她一直在默默的支持大悟。

即使是她和大悟鬧不和了,也是爲了大悟和孩子着想。因爲當時當地,讓一個不瞭解入殮師的人去接受入殮師這個職業是很困難的,所以那時大悟當大悟當入殮師時是會被人瞧不起的,美香爲了不讓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瞧不起,所以才以回孃家和孩子來要挾大悟的,而且當她知道了入殮師這個職業的意義所在時,他便不再反對大悟當入殮師了。由此可見,美香是真心愛大悟的。

所以,美香是愛大悟的。我想,如果美香和大悟是在現實生活中的話,全世界的男人都會羨慕大悟的。

感謝語文老師爲我們放這部電影,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懂得很多,成長很多。

《入殮師》的觀後感3

也許,真的會因喜愛一個人而對其喜歡的也產生好感。經好友“雨霏”力薦,我觀看了日本電影《入殮師》。老實說,若單純以片名入手,我不會選擇它。

沒想到,一部並非悲劇的電影竟讓我兩度落淚。影片本身並不似想象中那般沉重,而是充滿溫暖與人性美,有的地方還引人會心一笑。

小林大悟原在東京做大提琴手,命運從他失業轉了個彎。無奈中,他帶着妻子美香回到故鄉。爲生存,他去應聘“旅行助理”,結果誤撞上入殮師這一行。巨大的反差和可想見的原因,他只得向妻子隱瞞真+相。

大悟有些點兒背,第一次就趕上處理一具腐爛了兩週、充滿惡臭的屍體,讓他差點把苦膽都吐出來。回到家中,他緊抱着妻子尋求慰藉,想靠生命的熱度驅散冰冷和恐懼。

對入殮工作,大悟最初是牴觸的。苦悶時,他跑到田野中拉大提琴宣泄,遠景現出晶瑩的雪山,有份別樣的美。這部片子裏,大提琴舒緩深情的旋律多次響起,久石讓的配樂相當經典,爲影片增色不少。

大悟從小在父親的監督下學琴。但這個男人在他六歲時與女招待私奔,給大悟和母親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大悟恨這個不負責任的男人,三十年沒見,父親的面孔已模糊不清,留下的只有父親當年送他的一塊石頭,而這石頭一直壓在心頭。

賢惠的美香偶然發現丈夫從事的職業,覺得骯髒且低賤,叫他別再碰自己,跑回了孃家。失去了最後一個親人,同時面對着發小玩伴的歧視,大悟也想過放棄,但最終堅持了下來。

讓他選擇留下的不僅是高薪,更是一種徹悟。他目睹社長佐佐木爲逝者整容的儀式,過程中充滿平靜、細緻與溫柔。讓死去的人乾淨優雅且保持尊嚴,彷彿“喚回”了生命的光彩,賦予永恆的美麗。他悟到,重要的是要充滿愛!

大悟學着做,漸漸入境。他溫柔細膩,看那雙拉琴的手爲往生者整容,觀衆會覺得本身也是種藝術享受。如果我們走時,會有這樣一雙手溫柔對待麼?

當美香發現懷孕歸來,再度懇求大悟爲孩子改行時,與小林家爲世交的浴池老闆娘辭世了。美香第一次觀看入殮儀式,眼看着丈夫將逝者打扮得清爽美麗。那一刻,她理解了丈夫。我與美香一起落淚,因大悟終於得到妻子的理解而倍感欣慰。

不料,爛漫的櫻花雨帶來了大悟父親的死訊。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大悟帶妻子去送父親最後一程。他爲父親整理遺容,溫柔地爲他刮鬍子,美香在旁邊含淚凝望。大悟心底最柔軟處的記憶漸漸復甦。

大悟溫暖着父親僵硬的雙手,意外發現老人臨終前緊緊地攥着的,正是自己幼年送給父親的一顆小石子!讀懂了父親難言的思念和愧疚,大悟的淚無聲滑落。影片中這一大段沒有任何對白,只有大提琴悠揚的曲調,我卻跟着淚眼婆娑。這次,爲大悟獲得了自我救贖而感慨。當他心中不再恨父親而涌起愛時,心結自然解開。有人說過:當你寬恕的時候,等於釋放了一個囚徒,然後你會發現,那個囚徒就是你自己!

死亡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教會人們更好地活着。未知死,焉知生?這部影片在安靜的感動中讓我們對生、死和愛有了更多的感悟。火化工老伯的一段話耐人尋味:死就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意味着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段旅途!路上小心,我們後會有期……

這部電影沒有大場景,多個細節卻令人動容。社長爲逝去的主婦精心化妝,問僱主:夫人常用的口紅還有嗎?經他打扮,這個女人竟煥發出平生最美的容顏;大悟爲澡堂阿婆化妝後,繫上她生前喜歡的一條黃絲帕,老人的兒子望看母親滿是傷痕的雙手而哽咽……

日本電影多是細膩和安靜的。回想近些年來的所謂國產大片,卻每每失望。動輒宣稱鴻篇鉅製,投入巨資鼓搗出來的是什麼?很多僅爲擁有華美畫面、炫目特技和視聽衝擊的空殼,卻缺少血肉和靈魂!

《入殮師》這部電影並不沉重,倒有幾處讓人禁不住嘴角輕揚。雨霏的觀後感中描述了一位壽終正寢的老爺爺死後,“一個家庭中的女眷都塗上鮮豔的脣膏,在逝者的臉上印滿鮮紅的脣印。之後,一起圍着棺木笑得前仰後合。每一個活人對死人的告別方式其實不宣自明地昭示了活人對生死的態度。”

劇中的社長佐佐木是個話語不多,但很有內涵的老人(飾演者是位老戲骨)。大悟初來應聘時,社長隨手把他的簡歷丟在桌上,“相面”後直接說就是你了。老社長閱人無數,憑直覺就認定大悟是個善良、細膩的人。他的開導和本身的敬業,引大悟愛上了這行,最終也找回了自己。影片接近結尾時,美香和大悟的女同事力勸他去送別父親最後一程,大悟氣惱地奪門而出。未幾,他想明白奔回社裏,老社長什麼都不問,直接將車鑰匙拋給大悟,並讓他選副上好的棺木帶去。

這是一部讓人笑中有淚、真抵心靈的好電影。該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確實不是偶然的。

《入殮師》的觀後感4

每個人都會成爲送別之人和被送別之人。存在與死亡,同樣值得尊重。

——題記

這是一部描述生與死這一永恆性主題的電影。它訴說着人性光輝下的骨肉之親,夫妻之愛,朋友之義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職業擁有使命般的自豪。在生與死,放棄與堅持,理解與背離中凸顯人性溫情關懷,有笑,有淚,給心靈一種震撼的感動,細膩的觸動。

講述的是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他原本是一個樂團裏的大提琴手,卻因爲樂團的解散而淪爲失業者。面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他沒有沉淪,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當他賣掉他心愛的大提琴的那一刻,他覺得有種不可思議的輕鬆,覺得一直以來的束縛被解放了。他自己曾經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就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適合他的夢想,那一刻,他看清了他的人生,拋棄了大提琴的夢想卻陰差陽錯地進入入殮師這個讓人甚至他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行業。雖然一開始他無比排斥甚至感到羞辱與噁心,但是看到了讓他無比動容的衆生相:屍體腐爛卻無人處置的孤寡老奶奶、長相美麗但實際上是男兒身的變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的母親、臉上印滿後輩緬懷的脣印年老壽終安詳死去的爺爺、穿着生前心愛的長筒襪逝去的老奶奶…….他看到了人世中生死離別背後的人性關懷,逐漸體會到了入殮師這個行業的價值意義所在。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懷着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給死者化妝納棺整理儀容,既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死亡的敬仰,也是給予逝去的生命最後一次在人世展示美麗的機會。淡妝濃抹,將厚重難言的情感在最後的一別中徹底地釋放出來,這既是對生命的熱愛與讚頌,也是對死的尊重與緬懷。男主人公逐漸在這份崇高的工作中找到了心靈的認同感,逐漸對入殮師這份崇高的工作充滿自豪。但他的妻子卻說出“骯髒”一詞,因爲無法接受而離開了他。大悟再次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局,這時的他剛剛說服了自己,卻失去了他的妻子。

電影中發人深省的一幕是:大悟伏在橋邊看逆流而上的鮭魚。他弄不懂爲何那些鮭魚總要拼命地往上游走,儘管途中有大量的魚屍體,它們仍然義無反顧地遊着。

“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回溯。”在這句經典臺詞中,可見,大悟已真正悟得入殮對於死者的間接性價值所在,真正懂得死亡的真正含義。死亡,或許讓人猝不及防,防不勝防,或許死亡的到來讓人悲痛欲絕,哭斷愁腸。但我們不妨可以換個思考的角度想想:生命的價值在於追求自己想要的價值,儘管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追求與這個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生命的價值在於過程,也就無畏最後生死與否的結果了。那麼,我想我們大可不必爲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悲痛欲絕。曾經的存在如燦爛的煙火般消縱即逝,瞬間化爲虛無化爲灰燼。曾經如此燦爛地存在過,頓滅只爲了更好地結束,然後再啓程。一切在須臾中,頓時充滿永生的大徹大悟,一切在消失中延生,一切令人恍然,悟然,慢慢釋然。

終於,在澡堂大媽的死亡之際,大悟的妻子美香理解了她丈夫的工作。她看着丈夫認真耐心的入殮後,逐漸看清入殮師爲尊重死者在最後一刻所帶來的溫情,她被深深地感染了,逐漸明白丈夫一直以來不肯放棄的執着。

死亡誰都會經歷,死的原因可以有多種多樣。入殮師是陪伴人們從人世通向死亡的過客,沒有所謂的噁心,更言不上骯髒。入殮師做的只是幫死者整理着裝,收拾行囊,爲他送行,讓死者給世人留下最美的面容,讓活着的人永遠記住死去的人。入殮,讓死者擁有在人世的最後一次權利,讓將逝的身體換上新裝,讓蒼白的面龐塗抹上值得紀念與見證的色彩。我想,這便是對生命最崇高的尊重了。

我們總相信有天堂的存在,相信人死後會有來生,正如陪伴澡堂大媽多年的殯葬師大叔,他在火葬大媽前說過“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爲看門人,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說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或許,這也是對生命熱愛的另一種方式。活着的人不畏懼死亡,對死亡賦予崇高的信仰,相信暫時的死亡會換來生命的延續。無論怎樣,只要活着,便應無所畏懼,好好地活在當下。

死亡,是一門哲學,也是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對待死的態度足以反映這個民族的人文情懷和人性關懷。在死亡中領會活着的真諦,在對死亡的緬懷中獲得活着的希望。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沒有那麼神祕,它是我們人生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你會死,我會死,我們大家都會死。但我們不應該因爲死是生命的終結,是人生的必然後果而心灰意冷,消極面世。與其害怕死亡,不如嘗試在短暫的在世時光裏盡情地綻放。生有生的意義,死有死的尊嚴。其實,無所謂死亡與活着,人本應對生命抱以敬畏的態度,去領悟生與死之間過渡地帶的大徹大悟。

爲死入殮,定格永恆。是對生命最基本最崇高的尊敬。在生命的終點,有人爲你梳妝打扮,洗去身上的污穢,讓你以最美的姿態紀念曾經的一生,以最美的樣子定格前生前世的安詳與幸福,然後再開始下一段新的旅程。

爲死入殮,定格永恆……

《入殮師》的觀後感5

與其說《入殮師》講的是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不如說它講的是一個關於旁觀者的故事。無論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長與女員工、還是焚燒工老爺爺,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觀者”。他們有的旁觀死亡,有的旁觀所愛之人,有的旁觀他人的成長。總之,這個略顯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過“旁觀”的方式展現出來,安靜又耐人尋味。

我們大部分時間所體會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靜自得的視角。他在旁觀一場場葬禮的過程中,間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實流逝,體會着不同家庭對待死亡的不同態度。不僅僅是死亡,他還旁觀着逆流而上的魚羣,旁觀着遷徙而來的白鳥,旁觀着生者不同的選擇和堅守。

這種旁觀,並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活計。人生最殘忍的地方在於它的不可改變,而旁觀這些不可改變的自然定律,卻不被悲傷所侵染需要一顆冷靜而溫柔的心。於是一個個老師樣的角色出場,殯葬屋的社長引導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個流逝的生命,教會他作爲送行者“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情感”;澡堂總是一個人下象棋的爺爺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魚羣,告訴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們天生就這樣”……就這樣,大悟作爲一個稚嫩的旁觀者逐漸成長起來,他漸漸能夠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擋性與自然性,能夠平等而虔誠地爲每一個死者超度。這是一個旁觀者能達到的第一層境地:冷靜而不冷漠,溫柔而不悲傷。

但每一個旁觀者都不能逃脫開成爲當局者的迷茫,對於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這樣。大悟面對的矛盾不止一個,無論是作爲入殮師所承受的社會的歧視甚至妻子的不理解,還是自幼父親離去留下的心靈空區,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對去解決。畢竟人是註定不能夠單純作爲旁觀者而存在,或者說“旁觀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過去的難題。一個優秀的旁觀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綠綠後,還要能轉身面對自己。大悟最終是做到了,經過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長思考,經過了一次次入殮的心靈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麼,直視了自己對於父親怨恨之下藏着的愛與思念——這使他站上了旁觀者所能達到的第二層境地:面對自己

當然,還有第三層境地,那便是“原諒”。旁觀者爲什麼會需要原諒?因爲當你能夠客觀地看待外界,同時正視自己的內心的時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並不高尚的人類本性的時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種家庭在親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糾紛、並非出自惡意而是出自習慣的歧視、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對父親問題上的不寬容與固執……他弄懂了什麼是該堅守的什麼是該釋懷的,他原諒了死亡面前變得卑微的人性弱點,原諒了來自外界的不理解與貶低,原諒了父親也原諒了一直怨恨父親的自己。在原諒之後他積極尋求改變,改變着自己的生死觀,擔負起責任,學習着寬容。於是在觀衆眼中,一個出色的旁觀者成長了起來。

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殯葬屋的社長,那個總是一臉淡然的怪老頭。他可以說是主人公的旁觀導師,是電影中“高人”之一。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注意到,社長經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長收藏了滿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無數人的各色人生,而這盆開了花的小玩意兒和社長辦公室的滿屋新綠相比樸實又醜陋。但我卻覺得這是最適合一個旁觀者的植物——安靜、隱忍、堅強,同時也不忘記開好自己的花。

所以,當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裏的桌子上擺上了仙人掌的時候,不禁微笑起來——總有一天,這個年輕人的仙人掌也會在旁觀歲月的變遷,歷經人生的洗禮之後,開出屬於自己的美麗花兒吧!

《入殮師》的觀後感6

致我們終將失去的生命

——觀《入殮師》有感

影片開頭便是日本電影慣有的沉靜,永遠是溫和的緩慢的,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在等。迷霧中男人駕車而行,旁邊坐着似乎要睡去,似乎要死去的老人,他說,日子回想起來,每天都過得平淡無奇。看着前方被霧掩埋的路,漸又清晰,漸又沉沒在霧中——我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嘭——心頭設下懸念。

而後便是男主角爲止夫入殮。過程安靜肅穆,他爲屍體擦拭,卻發現死者的祕密。鏡頭在屍體和他的對面戛然而止,片名出現,一如場景的沉重。

大悟本是一個大提琴家,卻在別人的一句解散樂隊下失了業,被迫回到鄉下,那個盛滿童年回憶,那個父親離他而去,那個母親撒手人寰,那個模糊而又清晰的老家。得生活啊,他看到報紙上的啓事,能夠幫助人旅行的工作。就這樣,像是命中註定又戲謔的巧合,大悟做了入殮師,可曾想過,從來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他要有怎樣的恐懼與無奈。第一次站在屍體前,第一次帶着屍臭坐着公交,被人嫌棄。接觸過死亡後身上帶着死氣使他迫不及待得去觸摸妻子,感受生命和溫暖。大悟是膽小的,但佐佐木先生可能正是如此纔看到了他內心的溫柔,他無能,輕緩,善良,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不同的死者。

很奇怪,入殮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的角色,卻不被世俗接受的,人們願意一個“別人”去做,卻不願意自己所知的人去擔任。面對朋友的遠離,妻子的離開,大悟退卻了,他走進了社長叢林般的辦公室辭職,社長正在吃河豚魚白:“這也是遺體啊,一種生物靠吃另一種生物生存。”他說是爲了妻子才做了這行,她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好吃的讓人爲難”正如我們的職業啊,對待死的敬意,猶如對待生的真誠。舉重若輕。我們給予死者尊嚴,便是給予生者希望,死在生中得以完成。入殮師就是讓已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溫柔的感情。

大悟留下,承擔起使命。他在富士山下拉着那把從小便拉起的大提琴,生死在琴聲中掠過。有妻女在臉上留下脣印的歡笑流淚,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無奈,撕心裂肺。毫無意外的,最後來承擔這些笑淚的是他,有時候親人甚至會將他視作那個奪去了生命的死神,仇視着,不願面對現實。殊不知,他只是一介凡人,比他們見過更多的死亡。草野中大悟拉奏大提琴的容色憂鬱,死亡並非代表一切的終止,生與死的循環,纔有諒解釋懷,充滿了憐恤與愛的情感,感動由草野上徜徉的樂聲飛揚。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作爲看門人,我對他們說着,會再見的。澡堂老太太毫無徵兆的死去,前段時間還對大悟妻子說要將澡堂經營下去,猝不及防的,便離開了。棺材中的她被花朵簇擁,臉上是精緻的妝容,比生前還要美麗,似乎下一秒她還會對你說歡迎,來洗澡啊。老人爲她關上棺門,笑着說,馬上會再見的。眼淚再也抑制不住。兒子說要看着她的最後,爲她按“ON”火光瞬間籠罩着冰冷的棺木,是生與死的融合,卻,再也不能給予溫暖。她,再也不能笑着罵你沒出息,再也不能用粗糙的手摸着你的發,現在的她只是棺木裏的一具屍,沒了靈魂。對不起,謝謝你。這是能對你說的最後的話。

生命終將逝去,無論以哪種方式。死後的一切由生者決定,想起餘華的《第七天》中第一個故事,也是關於死亡,混沌,荒謬。即使是死後,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有平民座,貴賓座,還有官員待遇。死了的人甚至不能整理自己,套件睡衣就是壽衣了。幸好,電影裏的死者都是平等的,無論是變性人還是孤獨死去的老太。生前的所有錯誤和不是,被死亡帶走。大悟向來是恨父親的,卻也不忍心不負責的入殮師將父親的生命倉促收場。爲父親整理時,才發現他手裏緊緊攥着的石頭,如自己保存他的一般保存着,幾十年了,原來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在遠處默默的想着自己。他掰開父親早已僵硬的手指,取出石子。據說在石頭上能感受出人的情感,他不知道,父親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這顆石頭中感受到了什麼,是原諒嗎?

大悟將石頭放在妻子的腹上,生與死再一次融合,日光中,笑意洋溢。

我們最後的歸宿都是墳墓,無論生前如何,死亡是需要尊重的,是對生的贖罪。有些事,不要等到死亡介入後再去後悔。死是必然,生是偶然。感謝大悟,能夠教會我們這樣去溫柔的對待生命,即使殘燭已盡,仍需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給予尊嚴。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生命——請溫柔地對待每分每秒。

《入殮師》的觀後感7

在東方國家裏,入殮師應該算一項邊緣職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有些尷尬,一方面人們離不了他們,在需要他們時對他們虔敬有加,另一方面人們骨子裏還是不願接受他們。受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影響,對死亡的未知和對導致死亡的手段或過程的恐懼,使人們對死亡以及與之相關的一切都是厭惡和排斥的,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儘管收入頗豐,但始終不屬於社會主流,似乎賺再多的錢,也沖淡不了他們身上的不祥、晦氣和若有若無的死人氣息。他們只能默默的賺錢悄悄地花,打死也不說是幹啥。但是據說《入殮師》拍攝起因是男主演本木雅弘想演入殮師。也許正應了那句話,“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成爲“有故事的人”之前,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有妻有氣質,卻沒錢沒運氣。在樂團宣佈解散時,小林同學懷抱貸鉅款買來的大提琴大悟了一個道理,學會放手。顯然金融危機不懂藝術。還好,小林在賣掉提琴之後,偕妻子投奔去世母親留下的家鄉的老屋,像一條大馬哈魚,義無反顧溯流而上只爲回到它出生的地方。出生的地方我們可以理解爲故鄉也可以理解爲母親的子宮,或許對每個離鄉在外的人來說都有故鄉情結,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講是子宮情結,那是一種尋求安全溫暖和關愛的本能,尤其是境遇挫敗的時候。子宮是生命從無到有的地方,而生命也是從有到無,生與死是古老的主題,但視角卻多變,本片把鏡頭架在了生死之間那道門前,小林同學歸來運轉,那道門前急缺一個門童,老闆佐佐木先生情急之下不惜貼出虛假廣告,竟是以“幫助人們開啓一段新的旅程”的名義,於是稀裏糊塗莫名其妙地,小林同學回鄉伊始便解決了隨身帶回來的兩個問題中的半個,並用第一天的薪水忐忑地與夫人飽餐了一頓牛肉火鍋。

影片用小林第一次主持入殮儀式的段落作爲倒敘的開端,用風雪迷濛的外景來突出男主角人生段落的迷茫和職業選擇的猶疑,前路多舛,讓人走得頭皮發硬。第一次主持儀式小林就碰到了棘手的問題,死者是一名清秀美麗有變性傾向的少男,死於性別的掙扎與世俗的對抗,以致死後都讓入殮師面臨扮男妝還是扮女妝的困惑,最終小林用一套清純美麗的女妝不但使死者得償所願,也讓死者的父母醒悟不管扮成男人還是女人,最終都是自己的孩子,那一刻恩怨心結隨風而去,只留下對親情的緬懷,死的安心上路,活着的不留遺憾。

儒家文化崇尚的禮義仁智信,人們常用彬彬有禮來形容行爲的尺度和分寸感,合適的尺度和分寸會給人帶來秩序、愉悅和被尊重的感受。入殮師所做的就是要通過標準的程式、純熟雅緻的動作和還原至最完美的裝扮,提升這種入殮禮儀的莊重乃至神聖的儀式感,讓活着的人在這種儀式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把對死者的.萬般情感得以梳理進而釋放,同時,不斷地被這些最真切的人間悲喜所打動和感化,小林實現了對自己職業的認同,至此他的第一個問題基本已解決,而也爲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也埋下了伏筆。

第二個問題是一張小林記憶中模糊的臉,一張越想看清越看不清的自己六歲時拋妻棄子與人私奔的父親的臉。其實小林的略帶憂鬱的藝術氣質是父親造就的,他教小林從小學琴,又早早地離他而去。唯一留給小林的是一塊被稱作石語的石頭。東方人含蓄,胸中厚厚的情感塊壘從來不願意直接向人傾吐,也許是怕語言會沖淡情感的濃度,又或是怕削減爲人父者的尊嚴,於是捨近求遠找其他承載物來傳遞。所以說哪天要是在大街上遇見一個人背一口袋錢,毫無疑問我們說他是一個有勇氣的人,而要是遇見一個人背一口袋石頭,那他一定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簡直是故事大王了。

相較而言,片中的幾位主要人物幾乎都是有故事的人。老闆佐佐木九年前親手裝殮了亡妻並幹起了入殮師,並從此以工作和美食爲人生至高的享受;公司的女店員年輕時棄女私奔最終以從事入殮行業爲贖罪的方式和人生歸宿;小澡堂老闆娘豔子用自己的勉力支撐來堅守親朋的真情......

人都是有缺點的,也都會犯錯的,所以人生都是不完美的,甚至是嚴重殘缺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只有兩件事最完美,出生和死亡,有始有終使生命的輪迴得以圓滿,這一點人與動物也沒啥不同,但是人比動物具有更深沉豐富的情感。死亡也許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對情感的漠視,那將導致人生徹底地失去希望。於是當小林在裝殮孤獨終了的父親時,在他手中發現了自己小時候送給父親的那塊代表自己心語的小石頭,於是那張一直在小林記憶中模糊不清的臉被徹底復原了。崇尚親情是無國界的,當然也能打動美國評委。

影片的另一個抓人的地方是久石讓的配樂,大師就是大師,這一點我與同事達成了共識,我們從網上搜到了片中的配曲單獨下載下來聽。邊聽我邊問他:我覺得我挺適合當入殮師,你覺得呢?他看了看我,說:嗯,你要是扮演屍體基本不用化妝。我點點頭:那就先說定了,等你到了那天,我也給你化女妝。

《入殮師》的觀後感8

最美的不是青春,而是青春裏的那個人

人永遠都不會知道,誰哪次跟你說了再見之後,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而我們根本還沒來得及說你好,就匆匆的再見了。也許這就是青春:一個回眸,一個轉身,就是一輩子。我不知道,當我在偷偷的想你時候,你會不會也在想着我。

那時年少的我不懂愛,只是想每天一擡頭就能望見你就在不遠的斜對面,空閒的時候喜歡看着你發呆,看你舉手投足間的每一個動作。默默地關注,卻從不去打擾。直到再也看不見你,才發現我竟如此依戀你!哪怕只是個背影!

我明白,不會再有人讓我只是聽到他的聲音就會心動不止;不會再有人會放慢自己的腳步,只爲跟我同步;不會再有人在我受到磕碰的時候,調皮的說小心點。你說你只是個過客,可是你明明就已經住進了我的心底,讓我怎麼能灑脫忘記?

那是天真的以爲:屬於我的終究會屬於我,然而這最終只是電視劇裏的情節。我們終究是逃不過命運的戲弄!時間在變,人也在變。有些事不管我們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暗戀一個人很傻,兩個互相暗戀的人更傻,而那些都是我們再也回去的青春!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初我勇敢一點,你會不會就是我的了~這還真真是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再也不會做了!

遇見一個人,需要一秒鐘的時間;

認識一個人 ,需要一分鐘的時間;

喜歡一個人,需要一天的時間;

忘記一個人,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不是還想等着你,不是不想忘記你,只是還沒找到一個和你一樣的,讓我念念不忘,深深愛的人來代替你。因爲一個人佔滿了整顆心,所以再也容不下其他人。

既然彼此的沉默讓我們錯過了,那就這樣錯過吧!

或許很久很久很久之後,我們依然會微微笑着向彼此打招呼。那樣感覺也還不錯~

-------致逝去的青春

《入殮師》的觀後感9

除了宮崎峻的動畫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節奏,我更願意感受好萊塢大片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入殮師》觀後感作文。但是這部去年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入殮師》卻改變了我固有的觀念!

這是一部關於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電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東京一家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他,在經歷了4個月的管絃樂演奏後,得到的卻是“樂團解散”的噩耗與購買樂器的高額債務。迫不得已,大悟與妻子美香回到了故鄉,過起了清貧的日子。不久,在一則有着“年齡不限,高薪保,按實際勞動時間計費,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廣告的誤導下,不明真相的他成爲了專門把死者送往安樂土的入殮師。

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週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爲對美香難以啓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小學三年級作文《《入殮師》觀後感作文》。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衝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併爲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

這是一部有着積極向上意義的電影,儘管沒有談到宗教,可同樣讓人感覺有宗教一樣的平和與神聖。看着入殮師帶着嚴肅又寧靜的神情,嚴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誠地給死者洗浴,穿衣,化妝,讓人感到:死亡並不可怕——那不是歸去,而是啓程。也許,入殮工作對於死者毫無意義,只是給生者將難以言出的情感釋放出來的唯一機會。既然人們都覺得生如夏花一般絢爛,那死也理應像秋葉一樣靜美。所以,入殮儀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達的最終又最重的敬意,入殮師也正是因爲了解這一切,才總是能以其對死者的尊重在最後一刻贏得人們的尊敬與對這個行業的改觀。

整部影片的色調淡雅,憂鬱,沉靜,內斂——淺黃的草,銀灰的樹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帶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審美將情節和對白時而沉重、使人熱淚盈眶;時而又輕鬆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襯托地淋漓盡致。在絕大多數電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現爲血腥和暴力的結果,只有這部片子,才能讓人在認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餘,還能從中得到生活的激勵及對生命的敬畏,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而不僅僅是悲愴和痛苦。

最後,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作爲結尾:“使已經冰冷的遺體復生,授予其永恆之美。那是準確的,冷靜的,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在最後的時候送別故人,靜謐地,那一舉一動都是如此的優美……”。

《入殮師》的觀後感10

死亡只是旅程的一站,在看過之後就不會對死亡有異樣的感覺和恐懼了,深深體會了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端征程的開始,骨肉之情,夫妻之情,兄弟義氣衆多人間不同的情都融入其中給人已情感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在死者家人面前的神聖儀式讓我們爲死者最後的旅程充滿了尊重。不論死於何故,只希望能讓他(她)安然離開。

入殮師,一個外人看起來避之不及的職業,在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的演繹下變得那麼的高尚與莊重。導演憑藉這部《入殮師》出人意料得奪得了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第32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高大獎,使這部無人問津的,沒有火爆場面,沒有精彩特效的影片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入殮師》講述的是這麼一個故事: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由於樂團解散而失業後,帶着妻子回到鄉下老家。小林除了演奏大提琴外一無所長,就在他爲找工作而發愁時,看到了一則待遇優厚又無任何年齡要求的徵人廣告。小林被社長輕鬆地錄取後才發現,所謂的“旅行助理”其實是爲死人入殮的入殮師。儘管小林非常排斥,但最後在社長佐佐木先生的極力挽留和優渥的工資待遇吸引下勉強接受了這份工作。通過一次次與死亡的接觸和入殮儀式,小林逐漸體會到這份工作的意義,並且對死亡有了一種新的感悟。

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電影,片中NK公司的招聘廣告把入殮師定義爲“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而該片的英文名字爲“Departure” ,爲啓程,離開的意思,而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詮釋:踏上新的旅程,正如

片中火葬師所說的那樣:“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 一樣。我作爲看門人(火葬師),在這裏送走了很多人。說着,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這位看着一個個人走向終點的人超脫而曠達,真正做到了對生死的參悟。劇中還有一情節設置,兩條魚拼命往上游游去,上游漂來一條魚的屍體。“生命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劇中這一情節的寓意便在於此。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爲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絕,這些是“是自然定理吧,他們天生就這樣。” 並且,“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通過入殮師這一角色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意義,“死亡”變得如此的優雅與悽美,而不是那麼地冷冰冰,同時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

入殮師這職業,在別人眼中,是一個被人看不起,不被人理解的職業,如51分鐘時,被稱:你們是靠死人吃飯的吧;妻子美香不許大悟碰她,並說出一句“骯髒”。主人公心中也曾矛盾過,並想過辭職。從扮死者拍入殮指南DV開始,到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者——一個去世兩週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太太。他的生活從人生頂端跌入悲慘低谷,每天帶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見飯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會想吐;更因爲對美香難以啓齒,最初的他只能獨自在痛苦中掙扎??但漸漸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認真的社長佐佐木的指導下,他慢慢喜歡上了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有其獨特價值的。這樣的“死亡儀式”,能夠滿足死者生前的心願,也緩衝了生者對死者離去的悲痛,併爲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後一眼的“美麗”記憶,這就是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所在。主人公第一次的心理變化是看到社長爲病死的婦人入殮,他看到社長懷着溫柔的情感讓已經冰

冷的人重新煥發出美麗,而且將這種美麗永遠的定格,他感到了一種靜謐的魅力。第一次大悟心裏感到了這份職業的一種莊重感。第二次心理變化是他親身爲男身女容的止夫進行入殮儀式後,其父說了一句“我這麼多年都沒好好看他??他是我的兒子。”他釋懷了,從心理上接受了他自己的工作。他的工作被世人接受是他幫澡堂老闆入殮,他的認真,專注,虔誠,敬業精神贏得了妻子和澡堂老闆兒子的理解。片中的高潮部分是主角給自己恨了30年的離家出走的父親入殮,突然,父親手中的石子掉了下了,暗示了離家出走的父親還是時時刻刻想念着他們的,這時,音樂響起(觀衆應聲淚下)主人公再回想起以前的畫面,主人公父親的面容清晰了??

這部影片的配樂也很強大,請了久石讓來配樂。在46分鐘時小林半夜睡不着起來拉提琴,大提琴的聲音加上鋼琴,聲音有點低沉,緩慢,與小林那段痛苦的回憶配合得恰到好處。88分鐘在壟上拉琴,有鋼琴的,還有一些其他樂器的聲音,音樂一下變得明朗而開闊起來,活潑而富於希望,尤其是畫面中飛舞的美麗的白天鵝給人一種希望,讓人感受到了小林的成長。畫面轉到最後,隨着父親手中小石子的突然掉落,片子感人的主題《Memory》又再一次悄然響起,記憶父親的臉容逐漸清晰,音樂與畫面的融合,讓人眼中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整部電影都圍繞生死觀在探討,用音樂和畫面來感染人。“人生是無盡的,我們不曾真的死去,也從未真的出生,我們只是度過不同的階段。時間不是我們所看到的時間,而是一節節待學的過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