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影片精疲力盡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42W人 

戈達爾電影最爲人討論處,莫過於其所開創的剪接技藝,這在《精疲力盡》中,已可見規模。整部片是以簡單的情節推動、構成:竊車賊擦槍走火下,誤殺了盤查警官,在逃亡時想起曾經邂逅的女子,一方面不斷在籌措潛逃的旅資,另一方面則是說服女方同他離開,遠走他鄉。

影片精疲力盡觀後感

然而,你總是會感到畫面的流光運行有某種傾軋與不協調感,像是阻礙了敘事進行,剪接在此,已非過往配合敘事對象或觀點之移轉而移轉的工具,而成爲介入敘事,進一步成爲敘事的本身;就像是立體畫派,對着同一個凝視下的人事、物件,重複捕捉、繪描,而成爲纏繞交織的線條和色塊;你會困惑爲什麼在一段原可以流暢交待的對話場景,在看似無關乎意義表現下,插入了無數個跳接鏡頭?

在電影進行中,不但感到種種阻礙敘事進行的鏡頭裁切和拼貼,在這表層形式下,時間在此被打碎、壓縮,故事中時間快速於現實感知時間,一如調切爲快轉模式,造成觀者心理壓迫,以致情節更跌起伏的推動;此外,相對於,譬如,安哲羅普洛斯的長鏡頭,一鏡到底,那些角色演繹情節的主動性,正如同劇場的舞臺呈現,戈達爾相對來說將主導權轉移至導演的視覺和想像底下;另一層延伸的意義,如前述及,電影的藝術表現型式在戈達爾的電影中被呈現出來,那些剪接、那些映畫構成,不再只是傳統文字敘述形式的畫面化,而是專屬於電影的觀看和陳述的語言。

再來的問題就變成,這樣的形式設計,對於我們理解其承載的題材,有什麼新之意義,就像我們如何詮釋雷奈在《年在馬倫巴》(1961)中的重複剪接,或是在《穆裏愛》(1963)中那一段映畫和口白剝離之狀態,戰事在觀者眼前上眼,聲音卻不斷傳來無涉殺戮與死亡的二三事。除了一個時間感的摺疊所象徵的心理狀態外,是不是也可以作爲日常性的,包括感情在內的,社會生活的瑣碎與破裂狀態的什麼,存在情境不再是過往那種穩定的線性向前,而會不斷被外部秩序(突如其來的路邊臨檢和意外槍擊)、媒體與隱匿羣體之目光(報上通緝的'巨幅肖像、高樓跑馬燈,與無處不在的密告者),或是金錢價值,所介入、所打斷、所崩解。在觀看之時,我一直感到戈達爾的畫面,有一種爵士樂的即興況味,在秩序制約外,對位拼貼賦格。

那也令我聯想起楚浮的《槍殺鋼琴師》(1960)一部,然後我們會發現,在這些作品中有一個共同的部分在於,推動情節的動機總是突如其來地籠罩住劇中角色,且都以死亡作爲代價,像無法抗衡卻擺佈微小生命發展的那一個支點,在影片纔剛開始就被抽離,而後就是連串地,傾斜與抵抗傾斜的作爲;一如米歇因爲行竊之車內剛好有把槍,而誤殺員警,後半段就不斷地在各個地點找一位他口中向他借貸的人討錢,連情感都是極其隨機,漂浮在感官和慾望的表層,再藉由戀人的絮語浮現。附帶一提,與戈達爾同爲《電影筆記》另外一員的楚浮,在前年也拍出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四百擊》,一人以形式顛覆,一人以藝術通俗的跨界,開啓其後的法國新浪潮的第一個cut。

劇情簡介

米歇爾是一名玩世不恭又不受法律規範的義大利人,生活哲學是無所不偷,無所不取。他在一個城市內偷了一部車開往巴黎大城途中,因警察追緝,遂取出車中的槍擊斃警察後逃逸。

米歇爾找一名認識不久的女孩,表面上說要向她借錢,卻將她手提包內的錢全部偷走。然後又到街上找一名叫帕蒂的美國女孩。

帕蒂在街上賣報紙,希望能受記者青睞,有朝一日能寫專欄併成爲一名專業的記者。米歇爾告訴帕蒂他是來找一名欠他錢的安東尼,只要拿到錢,米歇爾願意帶她到義大利玩。

爲了討帕蒂歡心,米歇爾不時在街道偷車,並送她出席各種記者會。在每次尋找安東尼後,都會有法國警探前來查詢,但米歇爾都正巧早一步離。

米歇爾送帕蒂見一名記者,卻見她與那名記者擁吻,米歇爾只好偷了帕蒂的公寓鑰匙,先入內等她。帕蒂回家後雖然驚訝,卻也不拒絕與米歇爾同牀,甚至告訴米歇爾說她懷孕了,而孩子正是米歇爾的。然而米歇爾似乎也沒有特別高興。

終於警方找到了帕蒂,並問她認不認識襲警的兇手米歇爾,原先帕蒂否認,但在警方逼迫下,這才承認兩人認識不久。警方要帕蒂一有消息立刻打電話給警方。雖然如此,警方還是派人暗中跟蹤。這一切卻被躲在對街的米歇爾看得一清二楚。

帕蒂利用進入電影院而逃過警方跟蹤,在與米歇爾會合後,立刻開車找另一名朋友。幾乎同時米歇爾找到了安東尼,並向他索取欠他的那筆錢。安東尼答應第二天將錢送達。

第二天早上,帕蒂利用外出買牛奶的機會偷偷打電話報了警。然後又坦言告知米歇爾。米歇爾卻也不逃;當安東尼送錢來給他時,米歇爾還是堅定地表示不願再 逃,因爲他已精疲力盡。安東尼丟了一把槍給米歇爾後逃逸,但也迫使警方朝米歇爾開槍,米歇爾中槍後掙扎往前跑,終於倒地而亡,臨死前他對帕蒂說她是個寄生 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