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辛德勒名單觀後感1000字

本文已影響 2W人 

導語:《辛德勒名單》是根據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所著同名小說改編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導演,是電影史上的偉大作品,閃耀着人性的光輝。

辛德勒名單觀後感1000字

  《辛德勒名單》觀後感一:

看完《辛德勒的名單》,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儘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着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着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槍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傷的過往。特別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羣,與再次出現在運屍車上的對比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因爲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

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來自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行的,儘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說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序都是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脫助紂爲虐這一污點。因爲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解到,因爲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所以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

可是真實中的德國法院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行侮辱和當衆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裏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解說,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辨別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拒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因爲沒有一個足以使其忽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行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爲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可以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污點。

的確,當時架構於優生學基礎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爲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拒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選擇不同流合污。

明明知道納粹進行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爲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着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爲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爲此承擔責任,接受制裁。

影片的主人公辛德勒爲營救猶太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於生命的尊重,對於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尊重,正是司法機關在整個納粹統治期間的審判裏最重要的缺席者。處於納粹瘋狂鼓吹的優生學理論中,再加上戰爭的背景,受到同化是難免的。但是就連影片裏喜歡拿集中營裏猶太人做活槍靶的阿蒙,亦可以從對猶太女僕說“謝謝”和“我不想把感冒傳染給你”等不少細微情節中感到些許溫情。

而最諷刺的是,納粹司法的判決裏連這種極小的人性溫情都沒有,只有冷酷與漠然,不僅對於猶太人,亦包括波蘭人等一切所謂的劣等民族。最讓我覺得諷刺的案例發生在1943年2月18日,14個波蘭農夫因屠宰了自家的豬被控“非法屠宰罪”,9人被關進集中營,3人被判死刑。此案的司法邏輯竟然是人命不如豬命。只要此案的法官稍稍尊重一下人的生命,哪怕只是憐憫,怎會有出現如此可笑的判決呢?畢竟惡法消極執行與積極執行之間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納粹法官之所以恐怖,是因爲其對屠刀下的弱者生命的漠視與輕蔑。正是這種漠視讓法官的黑袍不再是守護者的象徵,而化身爲恐怖陰影的一部分。

對每個個體的人的尊重不僅僅只是一種人文精神,一種人文關懷,對於法律人而言,它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爲無論是公平也好,正義也好,最終都必須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體現,甚至整個司法體系都離不開通過對個體人的適用而建立。

公平、正義、民主這些美麗的夢想如果離開人,也不過只是抽象的詞彙象徵。法律也許看起來是冰冷而無人情味的,可是那種對人的尊重卻滲透在法律精神之中,從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就已經開始。正是出於這種尊重,纔有了英國大憲章裏“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的名言,纔有了威廉一世與磨坊的故事,纔有了三權分立而築起的權力的堤壩,纔有了“無罪推定”的刑法原則,纔有了程序重於實體的實踐……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伯林到德沃金,從古希臘到後現代,從自然法學派到女權主義法學,這種尊重都有意無意的表現在幾千年來各種學派不同學說的字裏行間。(即使是最殘酷的法西斯法學理論,其殘酷性亦僅對於猶太人而言,普通德國人併爲受到太多的暴戾對待。)學習法律兩年了,感覺自己與普通人最一樣的地方並不在於學到的法律知識,而是感受到的一種法律的精神——平等,尊重,寬容。

我想,對於一個合格的司法人員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法律知識的深厚與技巧的純熟,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司法實踐中所遇到的所有當事人。如果所有的司法人員都可以秉持這種態度的話,至少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刑訊逼供與佘祥林式的悲劇了。(恕我想法幼稚,因爲我也知道許多問題是中國轉型時期的“陣痛”產物,無法從根本上避免,但我認爲,如果多數人有着這種尊敬每個個體人的態度,起碼那些問題在程度上不會那麼嚴重,問題出現的不會那麼頻繁,至少態度上會更審慎。《辛德勒的名單》的人性光輝反襯出納粹時期司法的恐怖,提醒我們必須用對生命的愛與尊重去驅散那些法官黑袍下的陰影。不僅僅對於惡法如此,對待優秀的法制體系時,亦當如此,因爲尊重每個個體的價值就是尊敬法律本身。缺乏這種尊重的法官極其有可能將制定良好的法律在執行裏變爲“惡法”。

也許這部電影並不是有關法學的,但那段歷史的厚重卻透過黑白的影像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勾起了我們對正義的渴望與希冀,喚醒了和辛德勒一樣的情懷。如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說的一樣,“《辛德勒的名單》具有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樣被《辛德勒的名單》所感動,象辛德勒一般尊重每一個人。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二:

在幾周的電影欣賞課堂上我們欣賞了很多的電影,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衆多關於二戰題材的影片中,有一部以粗糲的黑白畫面爲主調的史詩電影讓人淚流滿面,它就是曾獲得第六十六屆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六項大獎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突破了同類影片的樊籬,用深沉的藝術魅力展現着猶太人在納粹鐵蹄下掙扎求生的悲慘畫面,同時又以謳歌式的情懷去追尋在戰爭這個特殊環境裏也沒有絲毫暗淡的人性光輝。

辛德勒在二戰中是一個德國的投機商人,工廠只使用猶太人,以便節約成本。然而就在辛德勒榨取猶太人血汗的同時,他的工廠也爲這部分猶太工人提供了暫時安全的庇護場所,可以讓他們作爲戰爭產品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辛德勒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工人名單,並賄賂納粹官員請求他們批准同意,使更多的猶太得以用工人的身份倖存下來。不久,蘇聯紅軍來到了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廠裏幹活的猶太人宣佈戰爭結束。獲救的一千多名猶太人在一個下着大雪的晚上爲即將離去的辛德勒送行,並把一份自動發起簽名的證詞交給了辛德勒,證明他並非戰犯。這些倖存的猶太人敲下了自己的金牙,打製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

在本片中,斯皮爾伯格首次放棄了慣用的電影特技,也謝絕了好萊塢影星的加盟,而是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並將當年集中營的幸 文檔衝億季,好禮樂相隨mini ipad移動硬盤拍立得百度書包存者和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請來做自己的助手。影片完成後,斯皮爾伯格將全部個人贏利捐獻給了美國大屠殺博物館,以此表示對二戰中遇害者的哀悼和對救贖者辛德勒的深深敬意。正因爲影片包含了斯皮爾伯格這位“天才”導演的悲壯情懷和理性思索,《辛德勒的名單》纔在看似沉悶的基調中,煥發出激情和現實相互交織的燦爛光輝這部如土地般厚重豐富的影片充滿了藝術的智慧,斯皮爾伯格通過嫺熟而出色的電影表現手法把《辛德勒的名單》打造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黑白色調的採用是這部影片的獨具匠心之處,它和彩色色調的強烈反差構成了影片中死亡與希望的雙重寓意。

除了色彩和影調,斯皮爾伯格簡潔的電影語言也讓這部史詩格局的影片擁有了洗煉的氣質。

影片以一場大雪作爲結尾,這一幕場景極大地拓展了鏡頭的表現空間,並使畫面具有了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給世界電影史帶來了思想和藝術上的雙重收穫,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因這部影片的出現有了更多光彩,他爲現在和未來的電影時空打造了一座難以逾越的人性豐碑。和影片的史詩品質相稱,《辛德勒的名單》的配樂同樣具備震撼人心的情緒力量。作曲者約翰·威廉姆斯在創作中吸取了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採用了小提琴獨奏的方式突出主題,將殘酷戰爭陰影下猶太人淒涼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在猶太墓碑的長道上徐徐流動着的片尾音樂,更讓人感受到一個民族的悲愴和堅強。與這部經典影片的風格一樣,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捨棄了華麗的氣魄,只用真摯無華的追思去感受着歷史的傷痛以及其中蘊含着的人性力量。

在二戰這個歷史悲劇中,悲天憫人的美好情懷和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依然暗暗涌動在殘酷的現實之下。人性的曙光照亮了這部經典影片中的處處陰霾,也爲沉沉黑夜洗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自上週末我觀看了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之後,我開始動搖了自己以前的那種幼稚的想法,沒有想到那些優秀的大片中在反映人性上如此得逼真,在認識事情的本質是如此得深刻,使我久久地難以忘懷。《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關於戰爭題材的影片,它不像中國影片那樣,直接地把鏡頭對準宏大事件,泛泛地描述,而是把發生在這段歷史事件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通過一個小的切入口,來深挖掘它的內涵。

《辛德勒的名單》每一個鏡頭都可以稱作爲經典之作,下面我就簡單地複述兩個鏡頭:

影片中的猶太人獨臂機械師,在得到辛德勒的庇護之後,倍受感激,在接連重複幾句“上帝保佑你”之後,高興地走出了出去,好像拿到了一張生命護身符,從此只要好好地工作,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在猶太人上班的路上,無意中碰到了納粹隊伍,被攔了下來,也不管是否上班遲到,必須去清掃馬路上的積雪。大家也只得聽命,在大家拼命地掃雪過程中,兩個納粹士兵看到了獨臂機械師,笑呵呵地走到了他面前,並把他硬拽了出來,對於他的辯解充耳不聞,拉到了旁邊,朝他頭上就是一槍,鮮血從獨臂機械師的頭上濺了出來。獨臂機械師應聲倒下,兩隻眼睛,睜得十分得大,並望着我們;口半合攏着,且 嘴角上掛滿了憤怒,不平,不解,鮮血快速地從頭部滲透出來,流淌在雪地上,並向前流了好遠,流到了無臂的袖子上,且把一大片雪都染紅了。雖然導演在這部影片中用的是單調的黑白色,但我們仍然能聞到濃濃的血腥味,因爲鮮血已經把白雪洗成了紅色,太醒目了,太可怕啦。在這個鏡頭的處理上,導演僅僅通過納粹的一個無意的舉動,或者說是一個無意的玩笑,就奪去了一個獨臂人的生命,在這個地方輕輕地一描,讓我們觀衆深深地感受到納粹得殘暴與無情。同時也讓我們明白,在那樣一個瘋狂的年代,人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擊,別人一個輕微的舉動,都可以奪去自己的生命。

在影片的最後部分,蘇聯紅軍解放了德國,解救了猶太人,而作爲納粹成員的辛德勒也將面臨着逃亡,浪跡天涯;或許像猶太人一樣遭到屠殺。但辛德勒沒有出現恐懼與膽怯,而是對自己沒有能夠解救更多的猶太人充滿了自責。在辛德勒猶太人爲他送行時的鏡頭,特別感人,一位猶太人從自己的嘴裏拔掉了一顆金牙,打製成一個戒指,上面刻下了希伯來文:救人一命等於救全人類。他也把自己的財產全部都分給了一無所有的猶太人,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二點王尺布匹,和一瓶伏特加烈酒以及香菸。那些猶太人都圍繞在他的身邊,一個猶太人交給了他一張所有工人簽名的證詞,如果遭到逮捕,可以用之來證明他不是罪犯。

當他接受時,沉鬱悠長的音樂響從四邊響起,配合了他當時的心情。我想,他當時可以說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由眼前的現實想到了過去,想到了過去自己曾經犯下過的罪過,想到了猶太人的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想到了今後自己更應該爲人類的傳承做 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由此引發了他的一番感慨,聲淚俱下的控訴自己:自己的金別針至少可以拯救一個人的生命,還有自己的那輛汽車,都承載了多少人的性命。畢竟在猶太人看來,“救人一命於救全人類”。最後在走向汽車的時候,他實在是站立不起來了,倒了下來。緊接着好多猶太人都圍了過來。其中有一個鏡頭,被辛德勒特別營救的海倫,看到眼前這種情況,我想她的心情也應該是複雜的,或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她只好選擇暫時的悄悄地離開。衆人目送着自己的救命恩人奔跑於逃亡的路上。

在看完了這部影片之後,我的內心久久的不能平靜,喉嚨有點兒難受,總想說出一些東西,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幾天都特別難受,一直醞釀到現在。同時,我在想一個問題,中國在二戰期間,也遭到像猶太人被屠殺的厄運。但至今爲什麼好多中國人對這段歷史就淡忘了呢?爲什麼中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小說呢?爲什麼中國至今還沒有拍攝出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影片呢?難道是中國人真的很健忘嗎?我想,未必。中國也有人寫過抗日戰爭的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國人也曾拍攝過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但爲什麼沒有能夠給人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呢?因此我渴望着中國也能出現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的影片,用多彩的鏡頭去描繪刻畫人物人性的複雜性,性格的多樣性,使得人物變得有血有肉,豐滿起來,從而去反映中國人所遭受的苦難,引起全世界人的觀注。在給人以藝術享受的同時,能引發人對此深深地思考。從而 更好地制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維持世界的安寧與和平。

  《辛德勒的名單》觀後感三:

《辛德勒的名單》,3小時15分鐘,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人良知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營救猶太人的真實故事,影片成爲難以超越的經典源於其思想的嚴肅性和非凡的藝術表現氣質,爲此,我們要感謝《辛德勒名單》的作者澳大利亞小說家托馬斯科.內雅雷斯和把小說搬上銀屏的皮導。

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侵佔波蘭,大肆迫害猶太人爲背景,記述了巧妙周旋於商業與硝煙之間的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從利用戰爭,以廉價的猶太人爲勞力;到思考戰爭,矛盾於自己與異族的立場;最後良知戰勝了利慾,憑着過人的膽識與智慧,傾盡家產,最終從奧斯維新的焚燒爐和毒氣室前無私地營救出了1100名猶太人的真實歷史故事。

影片用黑白片的方式展現二戰歷史加強了戰爭故事本身的沉重感和說服力,強烈的明暗色調對比突顯了恐怖、絕望、掙扎與無助,使黝黑更加殘酷,蒼白更顯無奈。這兩種極端的單色準確地定下了全劇的基調,使觀衆在用心聆聽這曲悲歌的同時不忘思考其中發人深省的意義。

此外,除了尾聲部分,整部電影唯一強調的鮮明色澤是一個猶太小姑娘的紅衣服。葛斯少校到來之後,德軍對猶太區淨空屠殺,悽慘的哭叫和着乾癟的廣播聲使正在與情人騎馬的辛德勒停下來遙望,混亂中,小小的紅色身影驚慌地穿過街區,在辛德勒眼裏,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但由於距離太遠,那一點惶恐的紅色一會兒便消失不見。

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極大的震動。這之後,大量猶太人被送到集中營,辛德勒以生產需要爲由,開始大量拯救猶太人。

斯皮爾伯格將女孩處理成全片轉變的關鍵人物,在這部以黑白攝影爲主調的紀錄片的畫面中,只有這小女孩用紅色。再次出現紅色,是影片後半部分,小女孩的屍體出現在灰色的運屍車上,她本已被葬卻因一條德國軍令跟其他許多屍首一樣被重新挖出來扔進焚屍坑中處理掉,當那觸目驚心的紅色再次映入辛德勒的眼簾,他瞬地認出她來,卻早已無力迴天,頂着焚屍的濃煙,辛德勒再次被撼動,後來,開始奧斯維新大屠殺前,辛特勒借工廠生產爲掩護,傾其所有保護和營救猶太人。

紅色,代表着生命和火熱的希望,在一片以灰色渲染的冷峻而肅殺的世界裏,這點小紅大衣的殘紅傳達出對生存的乞求,羸弱卻強烈得那麼刺眼。雖然主人翁並不是單純因爲這個兒童萌生求人的想法,但這個無聲而明豔的角色卻側面體現了辛德勒清醒明智的內心世界,完善了其善良、高尚的人格。

另一段引人思考的是德軍轄區的長官葛夫。一個平淡的早晨,一羣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正光着上身站在臥室外的陽臺上欠背伸腰,悠閒地俯視着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後的臥室裏,他的女人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後,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着頭,嘴裏叼着支菸,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人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非常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與此相對的是,在法西斯陰雲的籠罩之下,常態的東西反而被扭曲爲非常態,因爲對於前者,法西斯分子們內在抗拒之,外在擯棄之。比如說,愛。葛夫愛上了海倫,從他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在凜冽的寒風中慄慄顫抖,他的心爲她痛。但他是用怎樣的方式去愛她的呢?他頻繁地毒打她、折磨她,使她的生活酷烈如地獄,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向他的信仰和他自己證明,他不會愛上她。他怎麼可以愛上她呢?她不過是“蟲蛇鼠蟻”,和他不屬於同一個物種。可是,他殘暴的毆打,最能說明的恰恰是他愛她至深。辛德勒就洞穿了這一點。葛夫毆打海倫,其實是在毆打自己內心羈押不住的人性。他想完全消滅它,可他辦不到。他不也曾試過寬恕嗎?他面對海倫的時候,他不也曾失控地自我拷問麼——眼前驚恐萬狀的美人,真的就是一隻老鼠?他觸摸到的是老鼠的鼻子?老鼠的耳朵?

“It says who 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來聖經中的一句:“它說,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那些爲辛德勒所庇護的所有猶太人以自己最神聖的經文中的一句來讚頌他,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人。他們對他只有無盡的感激,沒有絲毫的民族仇恨。他們知道他與別的納粹黨徒不一樣。

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憐憫,有同情。在他散盡家財援救了1100多猶太人後,還在爲自己未能再多救幾個人而感到痛心。當他在大雪中遠去時,他已被所有猶太人銘記於心。“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這樣的話聽來,和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着不謀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義不是在於救命的行爲,而是帶來的心靈淨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Today is his 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現在山頂上是一場偶然,表現,德國黨衛軍不僅僅在對猶太人進行暴行,那象徵的是整個人類,包括德國人自己。那一刻,辛德勒開始重生,也就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生命象徵在那個人羣衆四處亂竄的紅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見她時,找回了自己的靈魂,在那個年代裏,還需要做一個人。辛德勒的全篇都是用黑白攝影爲基調,也是它成爲經典的一個理由。但當中出現了一點紅色——在衝鋒隊屠殺猶太人時,出現的紅色小女孩與場景產生強烈對比,創造出的視覺效果堪稱90年對之最,但當小女孩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她已經變成運屍車上的一具屍體。同樣的創意在開頭的飯店,集中營中猶太人的生活中都對主題進行了昇華。當故事到了結尾處,猶太人走出集中營,畫面由黑白轉爲彩色,黯淡變成光明——意味着猶太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生活的色彩也將由他們自己來繪製。被解放的人從心情的開朗到掃墓時的沉重又將影片帶上另一個高度,短短5分鐘創造的空間也許是其他影片永遠無法企及的。最後,提琴伴奏的最着名的插曲響起,所有人在爲辛德勒的墓碑上獻一塊石頭。這是猶太人的習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