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電影《班主任》觀後感

本文已影響 2.95W人 

作爲一名年輕老師,曾幾何時,對於教育是那麼的自信,甚至相信只要充滿愛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可是初出茅廬,剛上講臺的我們並不是一帆風順,特別是當班主任的時候,處理問題學生,處理後進生時,他們的不屑一顧,他們的調皮搗蛋,他們的無可救藥,把曾經的豪情壯志,意氣風發,一點點磨平,一時迷失了方向。直到看了這本書,才讓我重新點燃了教育的希望。

電影《班主任》觀後感

他和別的教育專著不同,作者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而是以談話的方式和讀者交流教育心得,每一次談話後,都有一個思考題,就像學習完以後要反思一樣。我很喜歡這個環節,因爲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會迸發出一些智慧的火花,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教育的睿智也提升了。這種寫作模式和作者所要倡導的平等教育的模式是一致的。而且每一個主題都有案例分析,很實在。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做一個教育型的管理者

很多人認爲,年輕老師的職責就是搞好專業,上好課,其實不然,現在的學生已不是當年的學生,乖巧、敬畏老師,他們越來越有個性,越來越叛逆,敢在課堂上公開與你對峙,如果沒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也許他們不會讓你安穩的上完一節課。所以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是每一個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然而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充斥學校的並不是教育,而是管理。管理強調行政,強調任務化;而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人情味的,它不受什麼條例和準則的侷限,因爲我們的目的不是爲了管理和懲罰學生,而是教育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發展。但是教育是慢功,是隨着學生的發展才顯現出來的,而管理是急活,是要立竿見影,見效果的,所以教育型的管理者比做一個管理者要難,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歷練管理的技巧,又要注意與教育的結合。

二、轉變教育角色

很多老師認爲現在的老師很難當,原因之一就是現在的老師沒有當年那麼高的威信了。因爲教育普及以後“中學生遍地都是,大學生如過江之鯽,博士都不屬於“稀有動物”了,“再加上各種廣播電視學校、業餘學校和補習班的出現,已打破了正規學校對知識的壟斷,物以稀爲貴,人亦如此,教師自然也就不威嚴了。我們不再是學生崇拜的“百科全書”和簡單的“教書匠”,學生從媒體上獲得的大量知識,有些老師甚至都不知道,“知識倒掛”的局面時有發生。所以我們要轉變教育角色,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成 “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這會使我們少很多麻煩,也能走進90後的孩子們。同時設計多種情景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學習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這也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從長遠的角度來培養學生,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使學生一生幸福!

三、教育需要智慧

讀王曉春老師的書有一種疑惑一直困擾着我,因爲我也當過班主任,書中的案例也在自己的班中發生過,如厭學的後進生,有網癮的學生,談戀愛的學生等,當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是很棘手,但是看了王曉春老師的案例分析後,讓我豁然開朗。讀完整本書後,我明白了專家和普通老師的區別就在於教育的智慧,所以他們總能把煩惱化解,而作爲年輕老師我們最缺乏的就是教育的智慧,好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智者。如劉培生老師就是一位,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睿智,他總能快樂的生活在繁瑣的工作中,身兼數職,而依然能夠做到有條不紊,還能細緻入微的照顧下屬。和劉老師同事是一種享受,做劉老師的徒弟是一種幸福。記得一次觀摩他們班的班會——“談責任”,主題的確定源於講臺上的粉筆灰,在很多老師眼裏這件事再小不過,但我們也有很多老師深受其害。可劉老師卻能從這件小事中看出學生的責任心,通過同學們的討論讓大家意識到責任的重大。整個班會沒有訓斥、批評或制定條例,只是強調做好掃地、擦黑板這些小事也是一種責任,從此他們班的講臺總是一塵不染。

還有何海霞老師,從她溫文爾雅的氣質中,就散發着一種睿智。記得一次任課老師會上,她提到在一次聽數學課中,她發現數學的板演法很好,條理清晰,並能展現出解題思路,就把它運用到來了歷史教學,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還展示了老師的解題思路,給學生很多的學法指導。這讓我感觸頗深,看來學科之間的教法是相通的,就看你有沒有發現智慧的眼睛。也讓我明白了教育的智慧源於對生活的細心品味,做一個有心人,我們也能成爲智者。借用章凡校長的話:“走進學生纔會有趣,融入團隊纔會有味,研究問題纔會有爲,取得成績纔會有位。”

四、教育需要熱忱

現在的教育充斥着一種病態和麻木,職業倦怠、責任彌散,成爲描述教師的新名詞,而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教師教育激情的流失。這一方面來自於教師的壓力,另一方面來自教育本身的性質。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書中的故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