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觀後感

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之聲觀後感(通用6篇)
  音樂之聲觀後感1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羣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超多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

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範、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超多樸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儘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準,適合模仿和借鑑。聽者可在簡單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薰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託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衆歡迎。1965年改編成爲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爲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

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簡單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託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裏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爲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鬥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禮貌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

因爲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到達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務必敢於應對專制與邪惡,務必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音樂之聲觀後感2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着從瑪麗亞嘴裏汩汩流動的歌詞,看着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裏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屏幕前微笑着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電影,聽着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部電影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爲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通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爲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爲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爲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

  音樂之聲觀後感3

這是我第二次看《音樂之聲》了,第一次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我看了這部片子以後就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現在在工作的時候了、再來欣賞這部經典老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啓發。

  1、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

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爲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瞭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着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裏接受了她,從心裏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所以我們作爲一名幼兒園的老師,也應像瑪利亞一樣對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會把我們當成“媽媽”一樣愛我們。

  2、歌聲代替敘述。

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

  3、幽默的歌表演。

電影中許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進行了巧妙幽默的編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們個子的高矮和跳樓梯的形式來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見》最小的孩子是隨着樓梯邊往上坐邊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們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後探出頭來伴唱,也融合了一種遊戲的形式。這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引用,相信孩子們肯定也會非常喜歡。《音樂之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們和瑪利亞歌表演時的一種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學中運用。

  音樂之聲觀後感4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實在是太美了,觀後令我久久不能忘懷。劇中優美而又熟悉的音樂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瑪利亞的教育理念,特別是她跟七個孩子和家長的故事,令我感動!

瑪利亞沒有接受正規的專業理論的教育,但是她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行爲讓孩子們信任自己,並且使孩子接受自己。

從瑪利亞第一次和七個充滿個性的孩子見面開始,我們就看到了她那獨特的教育態度,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既沒有當面指責,也沒有當着家長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們惡作劇背後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們的捉弄後,面帶微笑的說:“我要感謝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裏的禮物,你們使我感到快樂和溫暖。”

通過這件事情的巧妙處理,讓孩子們自然地把她當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長輩看待。七個孩子由於長期的軍事化管理,自由、童心、個性、甚至夢想都被壓抑和禁錮,瑪利亞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和個性特點,帶領他們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開啓了他們的心靈,放飛了理想。

  音樂之聲觀後感5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爲“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鬆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爲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爲我作爲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爲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裏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爲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係,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裏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衆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範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鑑。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準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爲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音樂之聲觀後感6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着我開放;雪絨花,雪絨花,永遠保佑我的祖國。雪絨花,雪絨花,小和白色你看,乾淨,明亮,我很高興見到。盛開的雪可能看你開花和成長,永遠盛開的成長……熟悉的音樂在耳邊響起,再次重溫《音樂之聲》,仍然被劇中所蘊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感動得幾處落淚。

《音樂之聲》講述了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裏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裏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爲,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遊戲、去大自然中游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着準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爲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是一部音樂劇,全局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加上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到處洋溢着自由北方、快樂溫暖的氛圍。當然,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瑪利亞在與七個孩子相處中燦爛的笑容和濃濃的愛意。瑪利亞是上校家裏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師,孩子們非常調皮,在瑪利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十二位家庭教師。而瑪利亞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使孩子們從心理逐漸接受了她,繼而喜歡上了她。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對孩子們的愛、包括她和上校的愛,時時感動着劇中的每個人,也感動着劇外的我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愛滿天下”,我想一名教師所能帶給孩子們的最大的影響便是“愛”,用博愛的心去愛孩子,並且教會孩子去愛人、愛身邊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瑪利亞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可,除了她發自內心的愛,更與她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陽光、快樂是分不開的,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遊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划船,教他們唱歌、跳舞……她用她的快樂爲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個性可以充分的張揚。快樂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美德與態度,瑪利亞用她快樂的心靈感染這孩子們,使孩子們的內心也跟着明朗亮麗起來,視她爲朋友和知己。

我想,無論何時,我都要像瑪利亞那樣,讓自己成爲充滿愛與快樂的人,把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傳遞給每一個人,

就像劇中飾演瑪利亞的演員珍妮弗所說:“我必須向劇中人物瑪利亞那樣挑戰自己,不斷在充滿愛的道路上成長。”

願世間充滿愛和快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