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總結

2016國培返崗實踐總結

本文已影響 3.16W人 

加強師資培養,是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2016國培返崗實踐總結

  【2016國培返崗實踐總結1】

“自由的思想,強健的精神”,這是我從“國培計劃(2016)甘肅農村中小學骨幹教師置換研修項目”中獲得的最大收穫。在西北師大學習的五十多天,既有理論學習,也有“影子實踐”,隨後是返崗實踐,現將返崗實踐總結如下。

一、在全校範圍內和教研組內做報告

返崗後第一天,學校就要求我在全校範圍內做一次學習總結報告,要求將學習的成果向教師們傳達,並給予我兩三天的準備時間。後來,教研組長又在要求在政史地教研組內做更專業的報告。我翻看着學習筆記,查閱了每天的研修日誌,回憶在師大的學習生活,確定了報告會的主題,希望將學習的成果和思考 向老師們正確和準確地傳達,起到引領和指導的作用。

我的報告題目爲《教師要積極參加專業培訓,促進自身成長》,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起。

(一)要吃透課程標準。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課程標準包括以下內涵:

1.它是按門類制定的;

2.它規定本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導性的教學原則和評價建議;

4.它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具體內容;

5.它規定了不同階段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所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由於課程標準規定的是國家對國民在某方面或某領域的基本素質要求,因此,它毫無疑問地對教材、教學和評價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出發點與歸宿。因爲無論教材還是教學,都是爲這些方面或領域的基本素質的培養服務的,而評價則是重點評價學生在這些方面或領域的表現如何,是否達到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因此,無論教材、教學還是評價,出發點都是爲了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那些素質的培養,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素質要求。

可以說,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基本素質要求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靈魂,也是整個基礎教育課程的靈魂。無論教材怎麼編,無論教學如何設計,無論評價如何開展,都必須圍繞着這一基本素質要求服務,都不能脫離這個核心。但是,課程標準是教材、教學和評價的基本依據,並不等於課程標準是對教材、教學和評價方方面面的具體規定。課程標準對某方面或某領域基本素質要求的規定,主要體現爲在課程標準中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因此,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它規定了各科教材、教學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和各科教材教學中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規定了評價哪些基本素質以及評價的基本標準。但對教材編制、教學設計和評價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如教材編寫體系、教學順序安排及課時分配、評價的具體方法等),則不做硬性的規定。

課時目標的制定不能低於課程標準。

(二)要深度解析教材

教師要獨立地深刻地解析教材。

新課程對教師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教材只能作爲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的善於運用”。教材不是聖書,也不是絕對權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由於學生情況、教師素質、教學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教師對教材的使用應從實際出發,既遵循教材,又不囿於教材;既要憑藉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材是影響學生髮展的重要載體,我們只有深入理解它,把握它,創造性地開發和應用它,纔跟得上新課改的步伐,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誌。教師對教材編寫意圖領會得越深,越能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和處理教材。

其次,教師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簡約化的特點,有的課時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和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改變過去側重於知識與技能傳授,忽略過程方法教育的傾向,不能照搬照套教材內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教材基本上使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新教材則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變,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目標,教師就要看到教材內容背後所蘊涵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其三, 教師要正確把握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的區別。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內容則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再生和內化,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中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在教學創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靈活處理教材。

其四,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好教學活動。 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到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的是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不一定是最適合教師本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因爲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所接觸到的事物不同,對自然界、對生活的認識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環境裏的學生具有各自的特點,如:城市的學生熟知電車、火車、飛機、地鐵、電腦等等,農村的學生最熟悉的卻是春種秋收、捕魚撈蝦、百鳥朝鳴、牛鈴晚歸…… 還有南方與北方的學生,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學生,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同民族的學生各有各的特點。教材上的有些內容對某些學生來說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對另一些學生來說則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因人而易,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過程進行重新設計,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出更合適於自己、更合適於本班學生的教學活動來。

(三)歷史教師置換研修和網絡研修應注意的問題。

我接合在師大學習時的體會,將自己的結業論文《辨析歷史置換研修中學員的若干價值取向》的核心內容向教師傳達,以引起培訓者的注意。

1.先學“道”後逐 “術”。從置換研修本意和專家們首選來看,培訓的首要價值是傳“道”,其次纔是授“術”。從初中歷史教師使命來說,學員更先要學“道”,其次才學習和借鑑技術層面的東西,例如教學模式、有效教學、教學設計。當我們把歷史教學上升到哲學層面,我們的教學就會廣博,我們的思考就會深入,我們就會認識到世界觀就是“觀”世界,人生觀就是“觀”人生。

2. 要就“簡”不貪“多”。教師要學會整理與篩選學習內容,要對白天的聽課筆記進行取捨,刪繁就簡,提煉精華,濃縮要義。要把教授專家所講與自己的需求、思考和思想相結合,以促成吸收、消化和內化。

3. 要求“真”不證“僞”

歷史知識,“真”是第一價值,必須先求“真”。有“真”做前提,方可推而大之遠之,去拓展歷史的更多價值,獲得善和美的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決定什麼該取什麼該舍。教師必須學“道”、悟“道”,培養求真去僞的學術品質。

4.要質疑不迷信

歷史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成功者書寫的歷史並不是歷史的全貌。有些知識,已離“真”漸行漸遠且充滿爭議,而大多數歷史教師竟渾然不知。教師要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解讀歷史,形成批判思維,試着把歷史內部中正在添加和已經添加的重新改正過來,給真正的歷史以純正的和公正的尊敬。

5.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

教師在大學教授面前不可枉自菲薄,做思想的奴僕。俯首稱臣式的“影子實踐”必將迷失自己,無異於邯鄲學步。教師不可妄自尊大,拒絕進步。置換研修,必須心境平和,從容自在,平等對話,勇於和授課者思想交流。

6.求質變不貪量增

要讓研修有所得有成就,教師必須重視自己的研修價值取向,要勇於抵制過濫的培訓誘惑,追求研修的內在價值而非顯性的培訓數量。

7.要變革不守舊

四十歲左右學員已到教師生涯的“高原期”,疲倦懈怠無所謂是其外在特徵,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是其心理狀態。個別教師已到職業生涯的“更年期”,面臨着創新和守舊的決擇。教師守住自己已有經驗和智慧的同時,應主動求變,讓自己的教師生涯煥發第二春,或是披上絢爛的霞光。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兼容幷包去學習。

二、做了兩次公開課

根據學校安排,我在返崗後的第二週在九年級一班上了一節公開課《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這節課我深度解析教材,對教材資源進行整合,確定了教學主題,並適度地開發教材,準備了材料。授課主要採用專家所傳授的參與式教學。整節課教學流暢,課堂氣氛活躍,能啓發學生深度思考。

後來,在全校範圍內評課時,大家都認同這節課的價值和意義,認爲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並建議再做一次公開課。後來,我在教研組又做了一次公開課,並和組內成員做了更專業的探討。

三、引導教師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由於我置換研修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學校極爲重視,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歷,建議學校倡導教師讀書,研究

課例,創新教法,寫教學反思,寫班主任日誌,促進教師和班主任專業化發展和成長。學校採納了我的建議,並讓我主持其中的一個項目,即教師讀書和寫作部分。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比較漫長,需要時間的積累和量的積累,纔可能有質的轉變。但我相信,堅持去做,去總結和改進,教師的素養絕對能夠提高。

  【2016國培返崗實踐總結2】

十五天的安康國培學習結束之後,我又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從歸來之初的不適應,到努力調整自己的狀態,繼續投入到正常有序的教學工作中,兩個多星期的反思和實踐,讓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新的認識和思考。

一、轉變思想,重樹認知。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自己還是比較善於學習和鑽研的,但我卻沒有注意到自己在不知不覺中遺失了自己最初的堅持。在培訓學習中,我在教授、專家的引領下,對當下全國的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學中的先進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觸動了。現在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使農村中學語文改變滯後的現狀?怎樣使這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使農村的孩子也能夠學好語文,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想,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繼續加強學習和探索。歸來後,我首先找到了沒有閱讀完的《成功無捷徑——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開始閱讀,想要刺激自己快速地轉變思想,重新樹立對教育的良好認知。

二、認真學習,堅定信念。

我首先將自己學習的收穫在教研組內進行了交流總結:教師要想不斷進步,必須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學,就要讀。讀經典,讀理論,多讀,多思。學,還要助。團隊協作、紮實教研,用一個教師帶動一個教研組,一個教研組帶動一個學校,讓老師在互助中不斷成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路。從幾次的培訓學習中,我堅定了自己語文教學的追求:樸素語文。樸素的課堂要對學段目標進行準確的把握;樸素的課堂要有精煉的教師語言,不花哨,不折騰,無價值的問題不提,可有可無的不講;樸素的課堂要有精當的評價,無痕的語言,要對學生有的關注,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太強勢,教師要退下去,學生亮出來。教師的責任是爲學生打開一扇窗,而不是畫上一個句號。

三、勇於探索、積極實踐

雖然已經工作了五年,雖然獲得了諸多榮譽,但是,面對工作,我仍內心忐忑;面對教材,我仍時常汗顏。語文教學工作中,我還有很多尚未真正認真鑽研的內容,譬如作文教學、詩詞教學、綜合性學習等等。而在我自認爲比較擅長的閱讀教學方面,我發覺自己還僅僅停留在表層上,甚至只是在教教材,還有很多的東西沒有真正研究透。通過學習,我受到了啓發,今後教學時必會真正研究透教材,敢於質疑,敢於挖掘,敢於挑戰常規,並且教學中會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敢於挑戰,不盲從,不迷信。

返崗實踐活動中,我認真參與了教研組的聽評課活動,尤其在教研會研討中,我認真聆聽了各位教師對 羅光林老師執教的《破陣子》一詞的點評,也積極對羅老師的課發表了我的一點淺鄙之見。同時,我也將這樣的研討滲入日常的教學中,在平時的備課和反思環節積極和同年級的老師交流,從中收穫甚多。我想,只有不斷的探索,勇敢地實踐,我的語文教學纔會真正撥開烏雲見月明。

四、路漫漫,促發展

安康學習讓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讓我明白了教學不僅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同時又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去研究,不斷地去反思,不斷地去提高。要做一個對學生負責的老師,我必須不斷地學習,促進自身專業化不斷向前發展。

通過學習和反思,我認識到未來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師,而不再是“教書匠”。教師要想從“教書匠”轉爲科研型教師,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給自己不斷充電。由於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面對的是一羣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孩子,將他們教育好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而現在的一桶水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我們要給孩子們注入源頭活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在整理中思考,在行動中研究,這將是我今後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教師要成爲研究者,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寫成論文。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爲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在課本上進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的探究。

我一直相信:只有堅持學習的人,才能擁有美麗的一生。“腹有詩書氣自華”,是對教師的真實寫照,點點滴滴地積累,細細地品味,就會從學習中收穫精彩。其實,教育就是生活,做爲教師能做好教育,也就能擁有一份美麗的生活。“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