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計劃

北京版第六冊數學複習計劃-教學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北京版第六冊數學複習計劃-教學工作計劃 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整體上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但只有部分學生思維敏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課堂上能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還有部分學生在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都不盡人意,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自我控制能力不夠,注意力不集中。另外還有極少部分學生學習狀態不穩定,還需要老師和家長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因此,複習時要抓補差工作,讓全體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二、複習內容:
數與代數:一、乘法;二、實際問題;四、年月日;八、分數的初步認識;九、小數的初步認識。
空間與圖形: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七、平移旋轉和對稱;十、方向與路線。
統計與可能性:十一、統計初步知識
實踐與綜合應用:三、租車問題;六、測量面積
三、複習目標:
1、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構建知識網絡。
2、注意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加強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3、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總複習中,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內容的應用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另外,也單獨安排了一些聯繫生活實際的解決問題的內容。
4、注重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與幫助,縮小他們與其他學生的差距。
四、複習方法:
講練結合,點線結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複習時間、複習課時及複習內容安排表:
時間從6月10日至考試前,共計20課時。

複習時間
複習要點
複習課時
數與代數
6.10
一、兩位數乘法
2課時
6.11
二、實際問題
2課時
6.12
四、年月日
2課時
6.15
八、分數的初步認識
2課時
6.16
九、小數的初步認識。
2課時
空間與圖形
6.17
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2課時
6.18
七、平移旋轉和對稱
2課時
6.19
十、方向與路線
2課時
統計與可能性
6.22
十一、統計初步知識
2課時
實踐與綜合應用
6.23
三、租車問題;六、測量面積
2課時

6.24~考試
綜合複習

六、複習措施:
(一)複習要求、措施:
1、複習內容要有針對性。對學生知識的缺陷、誤區、理解困難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理解。複習課知識的覆蓋面廣、針對性和系統性要有機結合。
3、教師要認真設計好每節複習課所重點講解的例題。每一節複習課要環環相連,每道複習例題要體現循序漸進。一道複習例題擊中多個知識點,起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4、複習中的練習題,不是舊知識的單一重複,機械操作,要體現知識的綜合性,體現質的飛躍,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
(二)複習重點、方法:
1.注意知識間的內在聯繫,便於在複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注意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加強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3.加強統計觀念的培養。既要複習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並根據分析的結果作出簡單的判斷與預測;也複習要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同時滲透了環保教育。
4.加強空間觀念的培養。既要複習有關面積的基本知識,也複習要估計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能夠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5.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總複習中,數與計算、空間與圖形、統計等內容的應用本身就是解決問題;另外,也單獨安排了一些聯繫生活實際的解決問題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用連乘、連除可以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主要是計算教學的複習:
(1)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複習時,首先要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教給學生對題目進行整體性的認真觀察的方法,瞭解分析每一個數、每一個運算符號和題目全貌的特點後再動筆計算。如《四則混合運算式題》,做到邊做邊審題:一審運算順序,看先算哪一步,後算哪一步;二審題目特點,看有沒有簡便運算的因素;三審數據特點,怎麼算方便就怎麼算,這樣有利於克服學生在觀察時籠統、粗糙、片面的特點,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使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變盲目地、機械地枯燥計算爲主動靈活地計算。其次,加強估算,估算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用估算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是估算的主要目的,又使學生對估算產生興趣,因此複習時使學生有機地掌握一些估算方法,培養估算能力,逐漸養成估算的好習慣。
(2)抓基本計算能力與計算技能的培養。我們認爲基本計算首要的任務是一個“準”字,在“準”字上求快、求活、求新。複習時要重視口算與速算,教給他們一定的口算與速算方法,運用口算、速度、運算定律、運算性質等進行計算,這樣有層次地抓口算與速算訓練,學生就會形成後繼學習中必要的計算技能。學生“準又快”的計算技能,主要抓兩點:一是鼓勵一題多解,算法多樣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比較中體驗到簡捷的計算方法,充分地把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繫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特點:
教材採用單元編排、主題統整的方式來構建教材體系。五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教育性。品德與社會課擔負着道德人格培養的任務。在本冊教材中,主要進行以下方面內容的教育:以多種形式促進這兩個我的對話,引導兒童逐步完成兩個“自我”的分化;向兒童呈現他們生活中的各種關係,讓他們從這種關係中去理解和體驗,引導兒童逐步建構起共生型的人格;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啓蒙,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引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等等。
2、綜合性。本冊教材幾乎涵蓋思想品德、歷史、地理、社會等多方面的內容。所有這些內容都是通過“個人——人與人——人與社會”這條主線來串聯的,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線索。
3、參與性。爲了使學生能真正體味到教材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就需要爲學生提供自己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大量的問題、案例,讓學生參與,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社會場景中,通過學生與家庭、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以及對這些事例的認識與實踐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直觀性。本冊教材呈現的是一頁頁文字與畫面有機融合的版面,力圖通過各種精選的圖畫、照片、示意圖、地圖和表格等,來最大程度地闡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圖。例如第四單元《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根據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文字的基礎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圖,這些插圖,已不再僅僅是一些圖畫,還有示意圖和大量的照片,通過這些插圖,不僅增加了歷史審美感和歷史直觀性。也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內容。從而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二、教學策略
因爲教材已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採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覺去進行體驗。教學中可採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策略。
1、對話教學策略。教學中,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大膽質疑,掀起對話波瀾。對話能否順利推進並取得實效,關鍵取決於教師的反饋信息是否及時、得當且具有較高質量。反饋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注重激勵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對師生互動有所推進,並添加進新的意義。要從關注學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對話的質量。教師的反饋越精彩,就越能對學生起引領作用。
2、活動化教學策略。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親歷活動。這裏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遊離於活動之外;“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
3、體驗性教學策略。在傳統教材中,編者對教與學所追索的意義都進行了預設。這種預設的意義或結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變更性。要求學生無一例外地去認同、去掌握,由此導致教學步入硬性灌輸和“齊步走”、“一鍋煮”的誤區。五年級《品德與社會》具有開放性,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體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即發展的“我”與現實的“我”)的關係,從而建構和生成課程的意義。
4、開放性教學策略。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爲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範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爲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
三、教學進度表
課序
日期
教學內容和課時安排
備註
1
準備課(1課時)
《1》《2》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