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工作報告

高職院校人才工作報告範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積極參與 不斷創新 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全面實施 ******隸屬於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是2002年2月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面向全國招生的公辦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學院地處牡丹江市效,佔地126萬公頃,建築面積20.3萬平方米,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科教優勢明顯,是我省東南部地區唯一一所農業類高等院校。 學院發展歷史悠久,先後經歷了牡丹江農校、省農業經濟學校等約50餘年的發展歷程,現設七系兩部,48個專業,涉及農、管、文、工四大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生6000餘人。“科教興國,人才強市”。多年來,學院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人才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堅持把人才工作擺在戰略地位,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圍繞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關鍵環節,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高職院校人才工作報告範文

(一)拓寬視野,全方位吸納人才

晉升高職院校以來,學院的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學院在一面搞好教學工作和學院基礎建設的同時,對人才引進工作高度重視。 學院成立了專門的新進人員考覈領導小組,其中包括學院領導、教務處同志、人事處同志、專業課教師、高教研究室同志以及與擬聘人員相關的系、部負責人。對新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和社會應聘人員從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社交、禮儀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考覈。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人才引進的質量。 在選人的範圍上,把眼光從市內逐步轉向了省內,及至全國,人才的選擇也從單純的以師範類畢業生、對口高校專業人員爲主的範疇,轉向了社會各屆,包括一些科研機構和省內比較著名的大型的企事業單位。用人機制靈活,引進人員素質高、能力強,這也是我院近幾年發展較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二)提升能力,大規模培養人才

爲了切實提升人才隊伍的能力,我院大力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對有能力、素質高的年輕教師進行重點培養。由學院出資,選派優秀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努力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層次;制定了相應優惠政策,鼓勵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自2001年始,學院教師每年報考碩士研究生的人數均維持在20人左右。2002年公派4名教師,2004年公派2名教師到英國皇家農業大學攻讀MBA碩士學位,第一批外派教師現已學成回國,目前表現良好。 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完善在職人員的考覈機制。對新引進的應屆畢業生,有一年的見習期,通過其在見習期的表現,決定學院最終是否錄用。自2002年全面實施人才考覈方案以來,學院先後辭退了兩名在見習期間表現不好的大學生。對見習期滿和學院正式職工,考覈主要是通過年終的.量化考覈來進行的。年終量化考覈體系非常完備,對不同的人員有不同的考覈辦法。健全人員退出機制,對連續二年在幹部考覈中居於末位的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實行末位淘汰,寧缺勿濫,擇優選拔。

(三)建設環境、營造氛圍,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近幾年,學院一方面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另一方面積極營造良好的、適合人才成長的區域、環境,留住人才。從工資待遇、成長空間、生活設施、工作環境等方面不斷提高引進人員和在職員工的滿意度,爲留住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我院是省屬高校,教職工的收入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國家財政撥款,二是單位的效益獎金。國家的財政撥款部分是固定的,工資調整需按國家統一程序進行,而且增資幅度不大。單位自發部分,機制則較爲靈活。依據學院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員工待遇改善的具體步驟,適當調整獎金的發放額,引進高層次人才,繁榮地方經濟,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全面實施。

(四)進一步營造區域人才優勢

學院發展歷史悠久,基礎條件蓄積較好。今後一段時期,學院將發揮農業院校的優勢,大力發展科研,培養一批“懂技術、留得住、下得去”的農業類專業人才,爲發展地方農業經濟、營造區域人才優勢提供支持。

(五)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進人才

加大對人才引進的宣傳和相關獎勵機制的落實力度,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的輿論環境。採取多種形式和方式,引進人才,發展學院,建設地方。

(六)積極開展合作共建,共同發展

與牡丹江地區的相關部門和相關單位積極開展合作共建,羣策羣力,共同發展。成立專項科研協會、課題研究小組、合作開發機構等,資源共享,分頭開展工作,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學術交流、成果分析,立足現實,服務社會,實現地方人才的合理架構,合力建設家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