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目送》讀後感範例[15篇]

本文已影響 2.18W人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範例[15篇]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子母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銷售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我認爲是該書的精神所在,書中描述的龍應臺與父母、與孩子,一起與朋友經歷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從這句話裏找到答案。因領悟到目送的必然,她在對待自己的'父親、母親上、與周邊朋友相處上、看待生與死、周遊世界時,都能用更加深刻、更加理性的思維,更加柔和的方式,來面對。

通過龍應臺的人生感悟,我們多少能預測未來的我們,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未來可能是什麼樣的時候,往往能更加坦然、更加堅強、更加樂觀的面對身邊的一切。因爲可能預測未來,所以更加淡定,更加懂得珍惜。

猛然讓我想起“以銅爲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當我們可以用站在人生盡頭的視角,來縱觀一生時,又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

目送,站在人生的盡頭,扭過頭來,看看這一路。

《目送》讀後感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人生總是在不斷的相遇,又離別,就像是一輛不斷前行的列車,每到一站,有人上車,就會有人下車。小時候的玩伴,上學時的同學,工作時的同事,現在的.戰友,成家後的愛人和孩子,還有一直爲我們付出的父母。每個人,都不能陪我們完整地走完一生。我們或許不能控制生離死別,但我們可以在有限的時光裏,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後悔。

我們記憶中的父母總是無所不能,可是當我們忙完一年回到家,卻突然發現,母親的頭髮白了,眼睛也花了,父親的臂膀不再寬廣了,後背也開始佝僂了,他們已經沒有力氣把你像小時候一樣抱起來了,你開始嫌棄他們囉嗦,思想跟不上潮流,和你沒有共同話題,他們在你的面前甚至變得拘謹,像個犯了錯的小孩子,他們也不是你認爲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他們,老了。

我們慢慢長大,他們在卻已變老,“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有時間,多陪陪他們吧,哪怕一個電話,一封短信,陪伴他們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不要真的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纔去後悔。

《目送》讀後感3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初次讀龍應臺的文章,是被朋友推薦着,而且那些書目裏,也不見這本薄薄的《目送》。只是,臨到書店的時候,看到推薦的架子上,密密麻麻全是這本書,一旁的海報裏,印着這樣的一句感人的話。再看到那個手推着車子,彷彿正漸行漸遠的青年母親,沒有猶豫,收進了購物的口袋。

在《目送》這篇短文中,龍應臺細細描述了她與兒子之間的細碎深情,也作力刻畫了她的'父親與她之間綿密的厚愛。文章僅僅只是選取了幾個短暫而平易的場景,但是文辭溫婉,含着不盡的深情,將一場父女母子之間的親情,描繪得那樣的溫婉動人,又是那樣的催人感傷。

似乎,在那些流淌着魔力的文字裏,不僅僅因爲深藏着的今生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綿密的守望,而成永恆的,家的情感。

《目送》讀後感4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裏是沉重的。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有三生嗎?如果有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已過去,第一天上班的早晨,我是否也是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全文的感情基調有些壓抑,語言卻十分真誠。如今我們也生活在父母庇護的翅膀下。卻未曾報答過什麼,小時候我們總自顧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險之路絲毫不艱險,我們去忘了回頭看看保護着我們的父母。我們快要在社會中變得獨立,在將來又會目送我們的孩子。

或許真的像龍應臺所說的那樣,我們間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中行漸遠——記得回頭看看關心我們的人。作者經歷了許多、想要教會我們的是超脫的看待這個塵世。的確,有時候需要的是繼續往前走,而有時,需要停下來。正如“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相信了便是這樣,不相信便非得刨根問底,親身試驗。總之,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絕困難、甚至拒絕生活。

《目送》讀後感5

兒子長大了,母親依然目送他離開,就像曾經她的母親目送她走遠。父親老了,走了,女兒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塵世的路,就像她的兒子,總會有一天“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這是一場輪迴,一場目光和

生命的輪迴。兒子的疏離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無法抵抗,他們的離開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記憶衰退的母親認不出自己的女兒,電話裏一遍遍重複:“你是誰?你是我的女兒?”但她知道她“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陪母親買衣服、做按摩,給母親塗指甲油玩。長長的夜,空蕩蕩的街,女兒牽着母親散步。母親已看不懂寫着安慰話語的便條,母親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層皮,母親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記憶。韶華逝去,時光不

返,但她的女兒,還是那個誰也奪不走的女兒。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親撥開女兒的手,恐懼溢滿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舊時光。舊時光裏,她的家在小溪盡頭、羣山深處,那兒有一座傳下幾代的房子,開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裏種着

豆,楊梅和桃子掛在樹上,曬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邊。

《目送》讀後感6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這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心中的感慨和絕然的迷茫。龍先生筆下的是人物的真情、事物的生動。深邃。憂傷。美麗。

目是注視的深情,送是離別的憂傷。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我讀到這句,這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總能想到母親。

母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幹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有時我總嫌棄她不解風情,對一些新鮮事物大驚小怪。

一次旅遊,母親看到一位身着時尚的女孩,疑惑地指給我看——我只當做沒看見,說:“媽,您別指了,人家是時尚了一點,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母親只衝我笑了笑,像個孩子。

她看着我。

看着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眼前

母親總喜歡在暮色沉沉是倚在門口,我知道,她在等我。黃昏的風帶了一絲涼意,吹起她的髮絲,臉上泛着點點紅暈,我攙着她,與她講講小時候的故事。

母親老了。

依然看着我逝去的背影。

我不在埋怨她,我懂得她想說的。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讀後感7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目送》的書,讀到了這樣一段話,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使我的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本書是龍應臺老奶奶寫的,她分別以一個母親和一個女兒的視角,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闡述在她的.認知裏最爲珍貴的東西——親情。

《目送》中沒有歇斯底里的語氣,卻在你讀每一句時,心靈總是一次次地被滾燙地衝刷,從頭至尾,眼眶都是溼潤的。那一字一句間隱隱的悔恨和憂傷,彷彿不是龍應臺的憂傷,而是我們的父母的憂傷。讀得也彷彿不是別人的心情,而是我們父母的心情。

是否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在孩子尚未領悟之前,總是這樣一方予取予求,一方感覺這些是天經地義。我小時候愛吃蝦,卻很討厭剝麻煩的蝦殼。於是每次吃蝦我媽總是最忙的那一個,她要幫我剝蝦殼,弄得滿手醬油也顧不上吃飯,而我還厚臉皮地說:”媽媽,蝦沒了。“她一個勁地往我嘴裏塞,即使自己不吃也顯得相當愉快。

我願意捧着這樣的書,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滿魅力的文字,靜靜地回想起曾經的過往,遙想即將到來的未來,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送》讀後感8

我讀每一本書,並不是因爲她在排行榜上赫赫有名,只是希望能在其中發現幾個美麗的、能讓我感到融入其中的句子。《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的確,並不只是爲書裏的描寫,而是想到未來可能遇

到的窘境。

我可以不怕死,也可以說不怕老,但我怕老了會麻煩別人,會因爲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別人受累《。我不想要那樣的生命質量,但是也要承認,有些時候,不由自己作主。

而另一方面,雖然我自己還沒有孩子,但是侄子侄女的成長,我都有目睹。她們從出生到長大,中間的轉變。我有時候的確懷念,她們的嬰兒時期,可以軟軟的抱在懷裏,對大人充滿了依戀和信賴,會說:我最愛姑媽了

。而當她們長大,情感上雖然不變,但是會有不耐煩,有她們自己的想法,也會象大人一樣教育我:姑媽,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得承認,我傷過心。

看着書裏的描寫,觸動我自己的心懷。而且我也知道,不只是我自己。

所以書裏的“愛生”,於我心有慼慼焉,也許我也可以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互助互扶,有尊嚴地度過生命的最後階段,以自己想要的方式。

《目送》讀後感9

從《孩子,你慢慢來》到《親愛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書是連續着看完的,所以書評就在一塊寫吧。

這三本書被稱爲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也確實是這樣。

《孩子……》中華飛、華安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在母親眼裏都透露着殷切的愛意,無限寵溺。就像龍自己說:“你們兩個本來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媽媽做女人的禮物。”看完後覺得很溫暖,整本書中有着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而《親愛的安德烈》全書是由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互通書信集結而成,曾經蹣跚學步的孩童卻已成長爲風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卻是母子之間思想上的碰撞,一邊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開放、自由不羈;另一邊是有名的作家母親,重視家庭親情、倫理觀念。雖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卻是很陌生。爲了重新認識彼此,纔有了這本書,只爲了在母子之間的鴻溝上搭建一座橋樑。

至於《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認自己真沒大讀懂。文章很散,記錄了很多東西,但大多都是關乎親情。印象最深的是龍父的病故,那種悲痛和感悟都能透過文字摻滲出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這句話在這裏,你會突然發現是如此的切合實景實情。

“人生三書”——這三本散文書籍,細膩而溫柔,看似淡淡的,實際上卻是深刻又真實。還是那句話,在別人的故事裏,過好自己的生活。

《目送》讀後感10

經典詞句:我慢慢地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精彩段落: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評語:《目送》是全書的首篇,目送父親的遠去,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作者內心的悲傷。

讀後感:構成《目送》的部分,我認爲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愛”。父母,是長輩,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老人老了,就變成了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像孩子,就是晚輩,就是需要兒女們照顧,在懷裏濃濃的“愛”的承受者。無論是《雨兒》所說的每天跟媽媽通一次電話、一遍遍給媽媽解釋自己就是她的雨(女)兒、到潮州看望媽媽就陪她睡陪她聊、女傭把媽媽帶上陽明山就帶媽媽去泡溫泉不消停、給媽媽拍照;是《明白》裏,爲了讓母親放心,做了一個可笑的本子,還蓋上了個章;還是《散步》裏面寫到的徹夜不眠之後幫媽媽穿上最暖和的衣服、圍上圍巾後牽着媽媽的手在犬吠聲相伴的凌晨散步,這一切,都是對自己父母的濃濃的“愛”。

《目送》讀後感11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經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經兒孫滿堂,我也依舊是個孤單的孩子,在心靈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這樣的我,纔不會懼怕回頭,這樣的我,纔敢一直往前。

我認爲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爲沒有飛過去的勇氣,我現在發現,不是它沒有勇氣,而是滄海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12

每次讀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

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這貌不驚人的文字所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件事,我們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

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目送》讀後感13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曾經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14

匆匆流去的時光,總會讓人忍不住懷念。

——題記

人一生中,總會有癡呆的時候,沒有幾個天才會聰明到生命的最後一段路。

一片短文,洋洋灑灑幾千字,分爲兩部分,前半段爲回憶,後半段爲現實。在龍應臺小的時候,父母很年輕,再高的火車,他們也爬得上去,“就是隻有一隻腳沾着踏板,一隻手抓住鐵桿,半個身子吊在火車外面像風箏就要短線,還能聞到那風裏有香茅草的清酸甜美,還能看見大江大地綿延不盡,令人想迎風高唱山川壯麗”。青春是轟烈的,是美好的,是所有記憶中最美麗的一部分,更是永遠回不去的一段舊時光,一幕一幕的畫面像時光機一樣,一張一張在腦海中呈現。原來的那些記憶,最後只剩下一段語言,一次遐想,簡簡單單,很快就過去了。

可是,人們永遠逃避不了歲月的流逝。作者的母親在面對作者時,竟然一點都不認識,那相處了幾十年的感情,因爲時光的流逝而變得無蹤影,親情又是那麼的寶貴,龍應臺一遍一遍地向母親表達着自己是誰,一次又一次相幫母親撿回記憶,只是,在歲月面前,誰都無能爲力。

五百里,很長又很短,長到一段幾個小時的路程,短到一段回憶。成長了十餘年,房子從瓦房到樓房,從沒有樓梯到有樓梯再到現在的'電梯,科學在進步,我們在成長,父母在衰老,破碎的童年記憶已經逐漸在我的腦海中拼湊、刪除、拼湊、刪除。

時光,還是不會停留,記憶,是長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是舊的?每一片繁華似錦,輪迴過幾次?

《目送》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後,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着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着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後面,遠遠地目送着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讀後感·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說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着我,默默地看着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着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說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着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門口。後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裏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着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