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通用14篇)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通用14篇)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孔子講究孝道,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經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皆能有養。不散,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的孝順總說能夠奉養父母就可以了,這樣是很不夠的,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啊,隨着時代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提高,人們漸漸的只是提供父母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對父母的情感,我認爲對待父母和長輩我們應該真正的瞭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樣,如果我們讓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們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纔對父母真正的敬孝。

從治學的方面看,從一開始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講究的方法及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這些方法和態度沿用至今對我的啓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溫故而知新對於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細節,每日不斷的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獲取新的知識,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可見學習的重要性,也是“仁”的基礎。

做人誠實誠信,它早已經融入我們的民族血液中,誠信是爲人處事的基礎。誠信是人的一張臉,他寫着你的品德和操行。有一個故事,在日本餐飲界有一個行規,盤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盤子記件付酬,有個打工的學生爲了提高效率,少洗兩遍,在老闆的檢查中發現了少洗兩遍,立即被辭退了,使得他在整個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見誠信不僅是個人的事情,它關係到整個社會的風氣,關係到國家的風氣。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2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蓋諸多方面的資料,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爲學而,但並不僅僅侷限於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於其次,最重要的在於做人。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理解我,但我並不怨恨、惱怒。因爲別人的不瞭解而憤憤不平,爭吵不休,實際是缺乏氣度與自信的表現。別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諷刺,我不與之爭,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堅持,如此而已。要做到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這樣的超然與堅持。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一種大度,更是一種對自身所堅持之道的自信與堅守。

“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貌,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留意,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說話辦事隨心所欲,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實際行動,尤其強調人就應言行一致。但是,當今社會,狀況卻往往不是這樣,巧言令色、長袖善舞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似乎早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浮誇的表現方式,漸漸將中華民族傳統的踏實、質樸的精神拋諸腦後,“仁心”則更不必說。在我們誇誇其談的背後,藏着的究竟是難填的欲壑還是真心誠意?撕下我們掛在臉上的面具,摘掉強作的笑顏,一張張疲憊而冷漠的面孔背後,還有一顆空洞的心。我們在這天讀《論語》就就應拋開塵世煩擾,摒棄花言巧語,尋找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所漸漸喪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且不說要我們以竭心盡力、誠實可信、學而時習之來要求自己,當今的我們,又有幾人能夠每一天沉心靜氣,思考自己一天的作爲?忙碌似乎是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最好藉口,我們看似每一天在爲理想奮鬥,但其實卻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謂的忙碌中虛擲了青春。我們是不是就應問問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順應內心的?這天,我們也許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們至少就應在腳步匆匆之際,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調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讓自己的目標更明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就應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爲謀,與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夠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自己有了過錯,首先想到的不就應是紋飾、狡辯,而是改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過錯不是沒用無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只有能正視錯誤並勇於改正的人,才能夠尋找到生活與學習的真諦。

“夫子溫良恭儉讓”。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讚譽,這五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到如今雖然表面上還在被大家讚譽,但其實很多人的內心並不以爲然,認爲此刻還這樣是會吃虧的。但我覺得,這五種品德,體現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論到什麼時候都是我們修身養性的標準,是我們就應繼續傳承下去的美德。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此刻更側重於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啓示。我們就應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聖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3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

論語的學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

從這章裏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爲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爲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爲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

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纔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4

子曰:“人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什麼子曰。

救命啊!我的滿腦子都是子曰!子曰!子曰!

《論語》我沒幾個字能看懂。

老子,孔子,還有孔子的徒弟,說的是什麼東東。

我爲了看懂昨天看今天看明天看,把我看的頭暈眼花。

但是沒有幾條能看懂,也有看懂的。

比如說。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師矣”。

是說經常溫習學過的東西,就能從中悟出新的見解,新的收穫,這樣就可以當他人的老師。

還有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就是說只學而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還是難得到確實的知識。

這兩條可是我花了好長時間悟出來的。

我想這兩條對我的幫助很大,比如說在學習中背會的英語單詞,過來幾天就忘了。

如果能像上面的那條溫故而知新,可以師矣。

多溫故就能把單詞記在腦子裏。

他人問你的時候你就可以當他的老師了。

還有你看書時,是大概看一下而不去思考,就會迷惑。

如果只是想而不去認真讀,就學不到確實的知識。

都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能認真看,認真去思考,就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東西。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5

”香九齡,能溫席。“小小黃香,九歲就懂得孝敬父母,爲父親溫暖牀蓆,他多有孝心啊!黃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黃香是一個君子,長大後成爲一名好官。

黃香的故事正應了《論語·學而》篇第二條的一句話——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層統治的人,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有了,”道“自然就形成了。能做到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其實就是有了”仁“的根本。

看一個人會不會有所作爲,成爲有用之人,就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能做到這一點,他纔會愛民、愛國,做一個羣衆喜歡並支持的好官,才能成就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業。

學習了這一篇《論語》,我想,我也要做到”仁“的根本,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一切都要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爲父母鋪牀、打洗腳水,幫他們做家務,給疲憊一天的父母做飯……

總之,我要努力了!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6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著作,內容以倫理、教育爲主,細細讀來、慢慢品位,仍覺對於在教育崗位上的自己有許多益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系和重點,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爲先、德育爲重。“孝、悌、謹、信、愛衆”都是德育的內容和範疇;而且這段話由內到外,由小到大,由對自己到對別人,講了一個德育的順序。這個順序,先講縱的血緣關係——孝;再講橫的血緣關係——悌;然後發展到普遍的社會關係——愛衆人。試想,如果連至親的血緣關係都不能愛,怎麼可能愛衆人?對於如何要求自己,這裏又講了兩點:一是謹,二是信。細細推究,這兩點也是愛的表現形式,小心謹慎、言行誠信不正是對衆人的愛嗎?這說明“謹慎”和“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修身的重點。也體現了孔子一貫倡導的“仁”,而“仁”又以孝悌爲本。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對於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鑑價值。

時代已進入21世紀,我們要從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化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艱鉅性,從現代科技迅速發展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複雜性,從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認識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便是進入了“三化”時期,即“經濟全球化、社會知識化、信息網絡化”。經濟全球化爲各種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鋪平了道路,也爲腐朽意識形態的傳播製造提供了機會。電腦的應用和互聯網的開通,使人們能夠攝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廣泛無法估計,無可阻擋。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我們的各種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矛盾更爲錯綜複雜。最近青少年中出現了一系列事件,都與我們忽視德育教育,德育實效性不大有直接關係。因此,如何進一步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確是新世紀學校的首要工作。

從課時的要求和各種德育活動的安排,到龐大嚴密的組織和衆多的人員投入,可以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和政府象我們這樣重視德育教育,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我們的德育教育實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工作長期忽視養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標太高、內容空洞,體系太龐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紀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視養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點,讓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實效性。養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礎,沒有養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現代德育把人類在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美德作爲道德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須引導人們自覺地加強德育養成。這就需要繼續倡導“孝、悌、謹、信、愛衆”等德育內容。

孔子的德育教育,沒有校園的侷限,家庭、學校、社會、對己、對人融爲一個整體。聯繫今天的教育工作來看,這段話仍具有鮮明的生命力和鮮明的針對性,可謂亙古常新。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7

關於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着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後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麼美妙,含義又是那麼豐富,但儘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後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於是便帶着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裏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後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麼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後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爲其蘊含了先賢的爲人之道、成德之道,後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苟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爲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纔能有所得。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8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是不是在這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說,信譽是什麼呢?是你行走於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說,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麼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說,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爲,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爲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裏說的仁愛,不是婦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遠大情懷。

曾子以前說: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作爲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爲,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穫。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麼樣的關聯。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爲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個個都渴望明白。人們視明白爲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明白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爲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明白?其實,應對種種的不明白,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爲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明白?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樣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正因他們敢於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明白,以別人的議論爲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爲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爲了所謂的明白,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明白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明白別人,並換取別人的明白嗎,不是這樣的。

明白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爲什麼要逼迫別人明白你,難道是爲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爲。不再發奮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發奮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麼關聯,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說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不光爲明白而活!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章是《論語》的首章,講的是學習和交往的事情。想一想人生在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知識長本領和與周圍的朋友友好相處,這兩樣事情做好了,人才能具備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條件。這兩點就像人的兩條腿一樣,缺一不可,少了哪一樣都無法順利前行。怪不得宋代大儒朱熹評價此章時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第一句話講學習。孔子告訴大家,該怎樣對待這些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呢?要經常溫習,經常把學到的東西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練習鞏固,這樣才能學有所獲,有了收穫,內心裏就會感到很高興。說——通“悅”,是指內心裏愉悅、高興。人學習知識有了收穫,當然會從內心裏感到高興了。學有所獲的有效方法就是按時溫習,時常實踐練習,如果實實在在的按照這個方法去學習,有學不會的東西嗎?第二句和第三句話講交往。孔子認爲,怎樣對待朋友呢?他說,有朋友遠道而來,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這種高興的情感溢於言表,樂——就是表現在臉上的喜悅,對朋友要笑臉相迎,而且是真感到高興,不做作不虛僞。假如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並不怨恨人家,不生氣不惱怒,能這樣做,就是一個有德行有修養的君子了。你看,對朋友真心的笑臉相迎,對不瞭解自己甚至誤解自己的人呢也不怨恨生氣,能如此對待別人,人緣一定不差。與任何人的交往,不都應該採取這種態度嗎?這是與人相處的交往之道,掌握並能自覺運用這個“道”,你在人羣中就會遊刃有餘,不至於處處碰壁。

理解了這三句話的意思,我們對學習和交往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爲什麼我們學習某些知識總是學不會記不住,因爲我們沒有做到“時習”,你真的按時複習它、時常在實踐中練習鞏固,一定能學會,學會了,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愉悅感,對學習就不會有煩惱了,這的確是一件悅於心的事情。

人必須學會和他人友好相處,融洽關係,否則我們就會感到很鬱悶,很彆扭不舒暢。關係融洽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真心的友好的對待他人,不對並不瞭解自己的人怨恨,不惱怒,能理解並寬容他,做一個有親和力的人,心空裏能容得下他人、能歡迎他人的人,一定會被他人接納、受他人歡迎。我們能夠有效的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又能夠獲得廣泛的人緣,這不就有了再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的基礎了嗎?

要做一個有價值的人,首先要會學習,會交往。此章就是教我們學習與交往的方法和態度的。我們一定要理解,切要“時習”!一定行之有效。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0

《《論語》》學而篇,從爲學、爲人、爲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爲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1

關於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似乎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着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懂,逐漸長大後發現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麼美妙,含義又是那麼豐富。但儘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於一種懵懂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老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很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老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後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開朗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於是便帶着我很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始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始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裏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後才發現,雖然每句都是那麼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後覺得以前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聖人之所以至於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聖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所以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爲其蘊含了先賢的爲人之道、成德之道,後世者難以達到其境界,故需一絲不苟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爲一種習慣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常思考纔能有所得。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2

《學而篇》爲《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爲《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並非通常所講學問學習,而是說爲人之學,強調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老師講解後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爲人、成德意義豐富,雖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若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並沒有超越古人,關於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思考,古聖人看得十分明白與透徹,而我作爲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很少思考或者說從未有過清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着,究竟是爲了什麼呢?如果這個問題無法有所思考,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複人類社會的運轉,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思考,那麼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這樣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着又有什麼意義呢?

《論語·學而》首字爲"學",即講爲人之學。人生之爲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矇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於是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聖賢書的目的就在於讓我們的靈魂和古聖先賢對話交流,從而清除矇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爲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潔淨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純淨。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3

《論語》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這本書一共有20個篇章,每篇都有它的意義。

第一篇是《學而》,共有十六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應該經常的去複習、實踐,不是很愉快的事嗎?這句話告訴我了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爲別人的子女,在家裏應該孝順父母,在外面應該尊敬兄長。這一句跟我們背的《弟子規》裏面的宗旨一樣:孝順。

《學而》裏面還有很多名句,值得我去學習。它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論語·學而篇》優秀讀後感 篇14

《學而篇》開篇有“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對這句話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彷彿知道些。能稱“君子”的人,應該是講誠信的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認爲,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誠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須要有“誠”的思想、心境與行爲。在“誠”上,我是要勉勵自己的。

有天,我答應同學要給他課外書,結果回家玩起來便忘記了。次日,同學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記了,卻偏要說,是對方在放學時沒有提醒而忘記的。其實,我說後的瞬間就後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僅把課外書帶來,還與同學表達了真誠的歉意。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時,不打不相識,自與同學道歉後,我們便成爲了好朋友。我們還有了約定,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倆都要以“誠”相待,說到做到。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歡這句話,因爲有了誠實,纔能有正確的思想。當我們聽說一件事情後,一定不能盲目地說給別人聽,萬一事情不是本來的樣子,那麼就會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

有可能會把錯誤的事情當成了正確的事情。在我與小朋友們的交往中,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爲這是我們小孩子的專屬。所以,我們要多讀書,多讀聖賢書,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擁有明辨之心。

當然,能稱爲“君子”的人,不僅需要誠信,更需要一顆“至誠”的心靈。我想,這將是我努力學習的方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