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1.77W人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通用8篇)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1

語文課上老師組織觀看了百家講壇之《老子與心理健康》,我心裏頗有感觸。

穿越千年的時空,我來到老子身旁。他問:“名聲和生命哪個更可愛呢?生命和錢財哪個更貴重呢?”我一時語塞,不知從何答來。可老子卻又說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就是說懂得知足的人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受威脅。深刻,真是深刻。就拿和紳來說個例子吧,他原來是個很有才華的人,隨着官位的升高,官欲四起,後來竟演變成“貪得無厭”,可結果又怎樣呢?終究逃不過法網。正所謂“天風恢恢,疏而不失”。這就說明了“不知足,不適可而止”的人是不會很長久的,人不可有貪念,一有貪念,就會耍陰謀,施詭計,就不能免於罪惡。民間老百姓常說錢財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看似簡單的俗語其實也蘊藏着高深學問。人從出生到成年到衰老,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有到大有,從貧到富,從富到豪富的階段。最後呢?腿一蹬,人一死,就什麼都沒有了。難不成你還能帶進棺材嗎?所以老子說:“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使心理健康呢?

老子又說了,“致虛極,寧靜篤”。這“虛”就是“空”,“空”了就“通”了,“通”了就“靈”,“靈”了就“動”,然後就靈動,就聰明瞭。“靜”字嘛,又是高智慧了,“靜”就能“清”,“清”就能“明”,然後就清明,睿智了。的確,這些都是平常的道理,人的內心只要保持一快寧靜的家園,面對滾滾紅塵能夠“我心不幼”,心理怎能不健康呢?

再看當今社會,都市裏的人整天喊“忙”,電話節奏加快,內心的不平衡也愈演愈烈。慾望讓人頭腦變得不清醒,甚至一步走錯就有可能萬劫不復。老子說了,“無爲而無不爲”,真是一語道破。人啊,只要摒棄世俗,用柔制剛,才能奪取最後勝利。

簡而言之,言而簡之,借用諸葛亮的一句話就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擁有美好的幸福生活。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2

中國道教故里樓觀臺大興土木,重修廟宇,規模宏大,器宇軒昂。道教是中國的本土教,它把春秋末年的老子擡爲開山之祖,老子著有的《道德經》,區區五千字,在世界上,每字平均賣家最高。《道德經》是老子以出世的精神和理念爲當權派寫成的氣勢磅礴的入世名山之作,闡揚"道"和"德"主旨。老子在揮灑五千字後西出函谷關,不知所向。後人把老子曾經談經論道的樓觀臺作爲道教故里,以紀念老子。秦嶺北麓的樓觀臺古木參天,溪水淙淙,竹林成海,是一處求道成神的仙境。以前課堂上聽老師批評老子思想落後,總希望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的原始狀態,深入讀《道德經》,發現老師誤解了老子,我們也在錯誤的品評老子。

一、老子在哲學上首先提出"道"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認爲世界的本原就是道,這種觀點直抵宇宙本體。哲學家和神學家都在思索宇宙本原,中國古代哲學家有"五行"之說,認爲宇宙由水木金火土五種物質組成;印度古代神學家認定宇宙由地火水風四種物質構成;西方神學家則認爲上帝創生世界。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和物質構造的直覺猜想,認爲天地萬物概由陰陽二氣和合而成的衝氣組成,既不同於一,又不同於二,故稱之爲三,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與近代西方實證科學中的原子構成學說十分近似。宇宙之大,粒子之微,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的構思當中,實在難能可貴!老子提出的"有無相生,禍福相依"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也是先秦時代的哲學高峯。

二、在政治上,老子反對戰爭,主張無爲而治。

1、老子反對戰爭,說"兵者不祥"(戰爭是不吉利的),但又強調要加強自己的國家安全,提出"輕敵幾喪吾國",要有防禦之器,不能隨意泄露國家機密,即"微明利器"。

2、他還重視農業生產,認爲"治事莫若嗇"。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嗇道儉德",把老子重農思想淹沒在刻嗇精神之下,嗇通"穡",是耕稼,農業生產,讀後感《道法自然--《老子》讀後感》。

3、老子的無爲治國是"無爲而無不治,無爲而後有作爲",我們要透過"無爲",看到"無不爲,有爲"的實質。他提出"無爲而治,以正治國,不爭之德,執古御今,希言自然"。老子告誡統治者不要橫徵暴斂,窮奢極欲,揮金如土,致使民不聊生。忌好大喜功,胡作非爲,折騰老百姓,用打擊、鎮壓和殺人作爲統治手段,因爲"民不畏死",即"有爲難治"。治國不要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當政者要總結古代治國方法,"以古御今","不爭善勝","報怨以德"。這樣,纔會使國民回到小國寡民"尊道貴德"的悠然自得中。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並不是老子認爲歷史倒退到古代好,而是希望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恬然自樂。

三、人生理念上,老子的清虛自然思想更是從古到今人生哲學中的絕唱。他提出"致虛守靜",上善若水、功遂身退、歸真返璞、道法自然、少得多惑"等思想正是中國當代社會大變革中,疲於名利、金錢等物慾、欲橫流中的醒目鏡。告誡人們當身存長命,順應自然,不爭不搶,甘於像水一樣謙下、不爭、涵容、柔弱,應變自如,其結果是"若水勝剛強"。做人應該"知人自知,自知者明""天長地久"天地無私故能長遠,長生長存,人應自知謙退,反而能贏得別人的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要虛懷若谷,知足知止,認識到"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遠離五色五味,不被名利困擾,珍惜生命。爲人要善良,講話實在,學業專精,向聖人學習"不爭之德"。"夫爲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看老子,他講的不爭其實質是一種穩妥積極的順應自然的爭,是一種存身之道,是"上善若水"。老子被尊爲神,名副其實。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3

中華上下五千年,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文學大師。在這衆多文學大師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韓非子等等。而現在我讀的這本書,就是那聞名天下的老子畢生的道義總結,讓我來給你們娓娓道來。

這本《聽老子講道》總共可以分爲幾點來訴說。

一、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這個詞很多人都聽過,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卻寥寥無幾。許多人字面解釋說: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聰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樣。然而這個解釋對不對呢?答案是肯定的,沒錯,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犧牲自己的利益,願意去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這也就是成功者所爲。別人不願意操練,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練;別人不願意做準備,他卻更加勤奮地做準備;別人不願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聰明的人卻沒有成功,這就是大智若愚。

二、“無”勝於“有”

看着我這個標題,很多人會嗤之以鼻。無怎麼可能會勝於有呢?無不就是什麼都沒有,一個窮光蛋嗎。我只想對這些人說:“是的。”沒錯無就是一無所有,但是,一無所有也意味着沒有痛苦、悲傷、悔恨等。我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少婦坐在河邊哭泣,哭得非常傷心。一個路人看見了,就走過去問她發生了什麼事。少婦哭着說:“我的兒子死了,丈夫把我趕了出來,如今我走投無路,一無所有了,我覺得生活實在太痛苦了。”那個路人問:“那你出嫁前,覺得痛苦嗎?”婦人說:“那個時候我無憂無慮,過的非常快樂,不知道痛苦是什麼。”路人就說:“對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沒有丈夫和兒子,但是你一樣過的十分快樂。如今你這麼痛苦,可見不上沒有丈夫兒子這件事讓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們總是去定義人生:擁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樂,放棄是哭泣。所以我們纔會去害怕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怕這一切不能永恆,所以就緊緊地去抓住它,不讓他離我們而去。但是,抓的越緊,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無”看似一無所有,但是它卻比“有”要擁有的多得多。

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門,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數人知道,我就不多說了。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就很好的說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歡往高處走的,沒有人喜歡鞠躬盡瘁,誰不想當大哥。但是,做人不能總想着當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樣,甘居下位,有容納百川的胸懷,與世無爭。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非常難的,也正是因爲這般的困難,凡是能達到這點的,已經算是超凡脫俗了。

四、適可而止,學會止步

適可而止,這四個字,說起來十分容易,可是做起來,卻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當今的生活,比起我們的父輩、祖輩,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當你去問“你幸福嗎”這個簡單的問題時,卻很少有人能露出一個開心的笑容點頭稱是,因爲人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沒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資不夠多、房子不夠大、車子不夠好、飯菜不好吃等等。人們總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還不夠多,總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對於一個人來說,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滿足的,無非就是一日三餐,一個房子,一張牀等等的小東西。但是永遠都填不滿的是人們那無邊無盡的貪念。其實,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爲,你只有一個胃。”可悲的是,現代生活中不知足者總是多過知足者,他們往往認爲幸福等於財富。然而過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諾骨牌,一個貪念升起,就會產生一連串的貪念,環環相扣,沒有盡頭,但那無窮無盡的慾望只會讓心越來越累。財富究竟是什麼?永遠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這之後,我這想說一個道理:捨得,捨得,有舍纔會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時候,想不失去,拼命保護,也是留不住的。捨棄的時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絕得到,上天也會在下一次給你更大的禮物,你逃也逃不掉。這就是一句話說的“是你的總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無所遁形;不是你的終究不是你的,你拼命爭取也無濟於事。”你只有失去了,纔會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讀《聽老子講道》,笑對幸福人生。《聽老子講道》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財富,還有那對靈魂的昇華。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4

故唯有餒心平靜有力的人,才能活的優雅、從容,活出生命的質感和豐富意義。

《老子》讀畢。《老子》凡五千餘言。去年數次欲讀,數次擱置。遂拖至今年始讀。五千言,讀來並不費事。然要真正悟透學懂,談何容易!掩卷細思,頗多感慨。

司馬遷《史記》之《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爲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爲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著書,其目的,乃是"見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時期,就學術而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社會而言,則是禮崩樂壞,世風日下;各諸侯國戰爭不斷,民不聊生。老子不願意見到社會之如此。便倡導無爲而治,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傳世,兩千餘年。自其傳世,則與儒家一道,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道德、政治理論、倫理教育方面,儒家佔統治地位;然在哲學、美學和藝術創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響遠遠大於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與現實社會聯繫緊密的學術領域中具有主導地位,然而,道家則在那些具有強烈思辨色彩和需要豐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學術領域中發揮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可在《莊子》中得到最好的證明。《莊子》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精美,於先秦諸子,當屬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爲主發展而來的道教,也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與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爭相競,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謂道家之作用和影響力之不大。

兩千年來,注述《老子》,成了一門沒有盡頭的研究領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許多研究者的終生事業。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詮釋《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後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萬,五百萬言。其精義之深之廣,夫可見爾!

《老子》無爲而爲,深奧難懂,作爲道家的開山鼻祖,實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讀《老子》,終將是一生之遺憾。讀之而不懂,就像吾輩,則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學家呂思勉說,道家之學,實爲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家則永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寥寥數句,近言《老子》之真義。

《老子》於我

我讀《老子》,只爲知其大意,非爲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讀而已。與《莊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樣,該等經書,非長期研讀、反覆研讀、靜心研讀,而不能知其精華者也。苦於古人著述,今人書籍,外加電子信息,浩如煙海,充斥各個空間,人目力之所及僅九牛之一毛而已!於是,感昔日光陰虛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時間之太短。唯有不再虛度,抓緊一切時間,日日研讀經史子集,時時關注時事變化,方能讀得自己稱心如意之書籍,也不至於活在歷史中而與當下決裂也!否則,真的成了活在當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於世,經事之少,讀書之少,學問之淺。又觀世人宥於抱怨焦慮,徒耗時日,浪費生命,實是可惜可嘆。故唯有餒心平靜有力的人,才能活的優雅、從容,活出生命的質感和豐富意義。《老子》曰:"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爲天下正";又云:"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謂也。

人生的真義,到底爲何?以守道不爭處世,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概爲待人處事之原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概爲生活之原則。功遂身退,上善若水,處衆人之所惡,概爲對功名利祿之原則。

《老子》實爲一本修身處世、待人接物、齊家治國之大百科全書,雖深奧玄黃,卻一定能常讀常新。經典之爲經典,於此可見!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5

《老子》的書,種類頗多。關於生死的,卻僅此而已。剛讀到這,我十分奇怪,生,是很堅強的;死,纔是柔弱的,老子爲何要顛倒過來呢?其實,並非如此,我仔細思考,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在生活中,你只要活着,難免就會有挫折、飢餓、疾病……折磨得你痛不欲生。這,自然會令你感到生命的脆弱,你的生命力即使再頑強,也經不住時間的消磨,一個人或許只會到死才明白:我的生命原來如此脆弱不堪!

相反,死亡是永恆的,更是一種特殊的解脫,你一旦死了,就再也用不着飽受天地的不公,用不着去體會世道的滄桑,用不着去感受人世的苦與酸。死亡後,你就再也不要受疾病的折磨,受別人的嘲笑,受命運的安排!死,豈不是很堅強嗎?

不過,這固然是一種消極態度。因爲,如果死亡如此美好,那全世界的人都去自殺算了,老子這樣說在於還有另一個道理:柔弱勝剛強!

是啊,生固然脆弱,但它有它的脆弱之美!一個人徜若不經歷挫折,又哪來收穫?如果生是永恆的,是堅強的,那麼,文字就沒有意義和價值了,哪部著作不是作者受盡苦難寫出來的?中國古代,哪位詩人不是官場失意才寫下了千古名作?李白、杜甫二人一個流放到邊疆,一個逃亡到邊疆,方纔寫出到現在還令人嘖嘖讚歎的詩句,李後主和李清照,又都是北上南下後才大展才華,他們的生若是緊強的,那就絕不會有如此高的成就!

生也柔弱,死也堅強,這句話並不是在批評生,而是老子發現:只有飽受苦難,只有充分體會到生的脆弱,才能成爲人上之人!

因此,現在纔會有家長把孩子託給特困家庭扶養,這和老子這句話是一個道理呀!“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句諺語或許也是從老子這句話裏引深出來的,但沒有老子的徹底,老子這句話用我自己的一句話說便是:如果“生”沒有挫折,不脆弱的話,那麼,它就不配做“生”!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6

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個字,很精煉。《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雪漠老師寫的《老子的心事》是對《道德經》每一章節的解說。他說,《道德經》是老子的境界呈現,是正量的東西,是學問,是知識,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馬觀花地瞭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裏,讓它解決你人生難題,讓你的心變得豁達一些,廣闊一些,也在充滿慾望的世界裏,發現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繁忙的社會裏,擁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寧的心靈空間,永遠做自己的主人,永遠忠於自己的靈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老師們知道對學生、對孩子,要鼓勵、欣賞、肯定學生,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批評、抨擊、否定他們,雖然過後我們會後悔,會自責,事一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的話,會脫口而出。所以,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到行動上。

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最後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爲格言,可以作爲人類行爲的最高準則。聖人的偉大就在於她不斷地幫助別人而不自私佔有,就是爲而不爭,這種貢獻他人而不爭奪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爲。我們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章的每一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最美的事,給予和奉獻。

讀了《老子的心事》,讓我覺得讀好書,讀聖賢之書,要學聖賢的活法,這種活法指導着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對一種信念貫穿一生,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學會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絕望的那一刻,能夠交出一份相對完美的人生答卷。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7

《老子》世稱《道德經》,《老子道德經》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縣人,大約生活於戰國春秋時期。

《老子》已經流傳兩千多年,兩千多年來學習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計其數,諸家百言,對於《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認爲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國哲學的主根,有認爲它是一篇長篇哲理詩,還有人認爲它是一本講帝王之學的政治書,更有人認爲它是一本講智謀奇術的兵書。在我看來〈老子道德經〉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書,其內容既飄渺又實際,不同的人讀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而且常讀常新。

托爾斯泰年輕的時候曾在他的日記裏寫到:“沒有孔子和老子,《福音書》就會完全不同了。而沒有《福音書》他們卻可以過得去。”這是西方教育背景下的大思想家對主宰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兩個大思想泰斗的客觀評價。從他的話裏我們不難看出,《福音書》裏缺少的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精髓,而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會合出卻從沒缺少《福音書》裏的任何內容。我從沒有讀過《福音書》,無從知道它到底有那些優勢和不足。但是我在讀《老子》的過程當中卻感到了老子的博大精深。每每拿起《老子道德經》,讀上幾遍,就彷彿看到白髮須顏的老子騎着青牛在我眼前出現,向我講述他的智慧與修養。

二清靜無爲是一種心態上面講了“有所爲有所不爲”,有寫消極的意味。有人回提出疑問;要是都這樣,這個社會還會進步嗎?其實不然。清靜無爲是一種心態,一種思想的境界。它要求人們不追求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靜的心態來看待世界,看人生,看自己,努力完善自己的人生。清靜無爲的人新中無過都的名利,虛榮。因此他不回利慾薰心,不回因爲虛榮而矇蔽了自己的雙眼。

當然我說的只是我的觀點,究竟《老子道德經》有沒有什麼好處,道是否適合你,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體會。所以爲什麼不試着讀讀《老子道德經》?經過了真正的學習和體會我相信你一定回得到不小的收穫!

道法自然--讀《老子》有感 篇8

是誰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悠悠地述說着亙古的智慧?是誰在漫漫的'歲月輪迴裏傳遞着不變的真理?是誰只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是他,哲學的聖者,生活的智者——老子。他就如一顆璀璨而又古老的恆星,散發出神聖的光芒,透過數千年的時光,照耀在宇宙深處的每一個角落。

老子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度,爲後人指明瞭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他的思想,他的哲學,總與‘道’息息相關。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通過一個‘道’字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否定了一切唯心論和宗教主義。在我看來,道的就是一種客觀規律,看不見,摸不着,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着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爲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爲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爲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着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有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纔能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老子》之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無爲。無爲就是什麼也不做,無所謂,無所爲嗎?其實不然。無爲的精華之處在於它的玄理,有太多的人無法真正理解無爲的,把其歸爲消極避世的人生觀。然我的理解有所不同,老子的無爲,並不是不作爲,而是不爲所欲爲,不胡作非爲,是有所爲,有所不爲。無爲是順道辦事,按照事物的客觀規律,順自然發展的一種高姿態的智慧。“不做也完美”從某種角度看,確實有道理。漢武帝當年並沒有採取黃老之學的不爲之道,而採用了有爲,讓漢朝走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殊不知,正是當前的文景之治的無爲政策,採取了休養生息,爲有爲創造了機會,打下了基礎。因此,漢武帝的有爲也是某種程度上無爲,無爲是過程而非目的,我想,這樣的認識,只有真正意義上悟到無爲思想的精華方可理解。

每每聯繫起現實的生活和社會,就越覺得他的思想之偉大。人們太多的有爲讓悲劇不停地上演。那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那黃河、長江的水體污染;那海底大片的珊瑚礁死亡;那南極臭氧層空洞的不斷擴張;全球氣候的急劇變暖……這一切的一切擺在眼前時,想想我們的有爲是否已經過了度?現在,我們呼籲人要與自然和諧相處,而數千年前的老子早已悟到這真理,這也正說明了《老子》在當今社會乃至未來存在着巨大現實意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一書通過對道與自然的結合,闡明瞭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處處充滿着辯證的思想,體現着最樸素的智慧。《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着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

我想用平靜的心態,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